對岸教育部:中小學教材落實“十四年抗戰” 概念從“九一八”起算!


richearth wrote:
挖賽~台灣的主流民...(恕刪)


那些改的也只是日據時代的現代史吧...中華傳統文化一點也沒動~
說中華民國人就不會被誤會了,畢竟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
KJI01 wrote:
你都說這樓都歪到沒...(恕刪)


那麼就要問了,老共在土改後,有沒有工業化?

有啊,不要以为当代中国的工业化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的,毛泽东最大的历史功绩就是完成中国全面工业化(通过给苏联当小弟换来一整套苏联工业体系,1949年之前中国连合格的钢铁厂都找不出几个,到文革开始的时候中国就可以自产汽车、飞机这类复杂工业产品了)。即使在文革十年,工业产值从数据看也是增长的,而且毛留下的工业系统到了1978年改革开放时虽然全面落后于世界,但是体系完整,从轻工到重工应有尽有,这对后来中国快速成为世界工厂并且迅速攀登产业上游是个非常良好的基础。
而这一切的工业化的基础都是土地革命和之后的工农剪刀差,虽然伴随着血腥残酷,却是最现实的快速工业化必经之路。


鄧小平為什麼要讓一部份人富起來之後再讓大家都富起來,
事實上,中國的長足發展,也是在不願承認的資產階級化之後,
資產階級化之後,沒有一票上下其手的紅色貴族?


邓骨子里就不认同毛的经济理论,他一开始就打算走资本主义道路(文革时他的罪名不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吗),只是为了绕开“姓资还是姓社”的无限内斗,把这种资本主义起名叫“中国特色市场经济”。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一套中共用来安抚百姓的说辞,说白了就是想让老百姓接受“走资本主义就肯定会有贫富差距”。实际上,哪个国家在高速发展期不是伴随着急速的贫富差距扩大?而且“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正是与社会主义的平均主义对应,邓还对西方政客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大家都穷的平均主义和有人富有人穷的市场经济里,宁愿选市场经济,哪怕代价是贫富差距。

现在回头看,不得不佩服邓的政治智慧,用一整套理论绕开原地打转的政治斗争,实打实的建设经济才是玩真的。


沒有身家上億,上千億的買辦?
此階段後,工業化有沒有持續?


今日的中国是个官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财富大量被中共权贵和境外资本包括台企攫取。但中国的整体经济和南京十年相比最大的不同恰恰就是,中国现行经济不是买办经济。

“买办”,从本质上讲是经纪人,是我国经纪人和经纪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的阶层。清初,买办专指为居住在广东十三行的外商服务的中国公行的采购人或管事,后来逐步发展为特指在中国的外商企业所雇佣居间人或代理人。买办经济,说白了就是服务于外国资本,为外国资本攫取本国财富的经济体质。

中国非但不是买办经济,而且还试图在工业体系的各个领域挑战西方强权的权威,所以才有不惜成本开发出的高铁、大飞机、航天、超算等等这些高端工业产品。从过去十年看,任何高端工业品一旦被中国国产化,其价格一定走下神坛,比如地铁高铁上用的直流斩波器,十年前的价格相当于一届地铁成本的1/2,现在已经快白菜价了。这能叫买办经济?

如果中国是买办经济,那中国一定走不出“中等收入陷阱”,因为西方光是操控国内的买办阶级就能限制死你了,更不要说允许你挑战西方的产业霸权。但事实是,西方没法操控中国的买办阶级,因为今日中国不存在1949年之前那种买办(中国如果陷入动乱,西方倒是可以趁机扶持傀儡上台,喊喊民主口号,搞搞转型正义,在同性结婚啊民族同权啊这类议题上斗上个十几年,让中国威胁到西方的产业统统死掉或者买办化)。

现在中国的经济命脉产业哪个不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南京十年的时候哪个产业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他们不叫买办叫什么?

KJI01 wrote:
你都說這樓都歪到沒...(恕刪)


再看本樓另一個反派主角-日本,
大家應該比較少知道他是亞洲第一個成功土改的國家,
更少人知道他的土改是在美軍佔領後推動的,
那麼問題來了,他之前的工業化,
乃至能與列強抗衡一時,
又是什麼一回事?


没错,日本的土改是GHQ以及麦克阿瑟本人推动完成的,不只土改,GHQ还强行拆分了住友、三井、三菱这些大财阀,削弱了这些大财阀的实力,同时强迫日本走“自由经济”道路(但是热爱“计划经济”、“倾斜经济”的通产省官僚坚决抵制住了)。得承认,正是来自外界强权的干涉,才让日本政府第一次掌握到了本国经济的命脉,而在战前,日本的经济命脉实际控制在大财阀和军部的角力之中,日本政府的控制力是相当弱小的。

战前日本没有土地改革,它的工业化为何也相当成功,甚至可以与列强抗衡?
我个人觉得战前日本的产业格局甚至和今日中国有类似之处,都是被权贵财阀控制的,喜好技术官僚高屋建瓴的制定计划扶持产业,同时不是买办经济,只是今日中国没有地主阶级也没有日本军部这样的政治势力,也没有采用军事侵略来攫取外部市场和资源。

但要看到战前日本的工业化是畸形的,大财阀大地主的繁荣的背后是普通农民、城市小市民的普遍凋敝(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看过吧?日本早年左翼思潮比中国还早不是没有理由的),只是日本特有的军国主义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带来的压力——破产农民、城市小市民——转移宣泄到亚洲邻国那里去了。殖民朝鲜、台湾、满洲为日本稀释了一大批失地破产人口,农民中的大量精英又涌入军部,形成政府、财阀之外的另一股政治强权,尤其军部中的少壮派,出身农民、同情农民,出于对财阀地主压迫下日本农民的不幸的同情,狂热的渴望掌握日本的国家权力。

http://www.qdaily.com/articles/33309.html
1920 年代后期,日本开始建立国家干预经济的新形式。从商工省成立到 1931 年《重要产业统制法》的通过,在此期间日本产业政策的制定者试图用一个行业内各企业的自我控制,即通过国家批准成立的卡特尔来取代相互竞争。到 1931 年,人们就已经完全看到了它的主要弊端:卡特尔化有导致财阀统治并垄断一个行业的倾向。这个弊端以及日益增加的战争需求,导致产业政策的制定者被迫寻求另一种形式,即政府对经济的直接控制。
对经济的直接控制不可避免受到财阀的抵制,为了打压财阀及其政治代理人的气势,军方和极端民族主义分子直接插手政治,采取恐怖行动,试图由“穿制服”的人控制政府。但军方既没有力量也缺乏领导才能去制订和执行第二阶段工业化也即资本密集型工业化,而这样的工业化是他们想建立强大帝国的必要条件。


总而言之,战前的日本,如果没有强大的军队和军国主义做后盾转移社会矛盾,没有殖民地朝鲜、台湾、满洲为它消化社会压力,他的大财阀大地主的经济是走不下去的。正如KMT当年的黄金十年恐怕是不可持续的一样。

正是美国强行拆分了大财阀,强行推行土地改革和自由经济,才有了后来的“一亿总中流”的巨大中产阶级,才给了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一个健康的基础。
有一点是肯定的,大陆无论何时,都没有无视过日本侵华战争的教育。

而台湾一直在哈日哈日哈日,所以你们吃核辐射的食品真的是应该的。
1、改成14年也沒差,反正那時日本已經侵華
2、對日抗戰是國民黨。
3、共產黨忙著逃亡。
4、後面共產黨加入抗日,但也抗國民黨。
5、對日抗戰結束,國民黨代表中國接受日本投降。
6、國民黨打輸共產黨。
7、共產黨接收整個中國,國民黨逃到台灣,共產黨接收日本在中一切。
以上,應該查的到,大部分是這樣
所以,中國在怎麼改,意思跟日本一樣,這是無法抹滅的事實。

路飛響午 wrote:
幸福嗎??現實中,...(恕刪)


這就是幸福啊.....
現在你可以自由選擇要看哪方面觀點的資料,以前只有官方一個版本,哈哈!!

多從幾個角度看相同事物,其中必定藏有真實啊.....

另外我認為讀歷史時,要把有色眼鏡給拔了
這眼鏡也包含偏見,既有立場,民族情感,國家認同.......這是我們不自覺常會自我代入的東西
There is something more than you will ever see...
laurencezhao wrote:
而台湾一直在哈日哈日哈日,所以你们吃核辐射的食品真的是应该的。...(恕刪)


那這樣應該沒有中國觀光客去日本才對啊.....前些日子的"爆買"是怎麼回事?
東風日產還有一汽豐田也是賣得紅火

所以還是不要"龜笑鱉無尾啦"
There is something more than you will ever see...

路飛響午 wrote:
這話也信,那麼請問...(恕刪)


簡單的說,當時的共產黨為廣大剛經歷戰亂的貧窮農民和即將沒了飯碗的歷戰戰士
給了一個十分美好的願景!

所以就像畫了大餅的傳銷公司,當然下線爭相加入了!

當然當權了以後,一切就是講實際了....
There is something more than you will ever see...

路飛響午 wrote:
這話也信,那麼請問...(恕刪)


與其說共黨贏得民心,不如說共黨在動員人力物力方面以及組織的嚴密程度超越國民黨,使共軍能夠越打越多且有較穩定後勤,國君的美國裝備方面,是曾經被美國斷料過,美國對於中華民國的死活一直不care,報應是導致美軍必須參與韓戰與越戰
國民黨被趕來台灣,有一半的功勞要歸功老美....

美式裝備...是啦...有槍沒子彈...有車沒輪子...一堆報廢品

美國佬苛扣一堆物資...你讓蔣光頭要怎麼打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