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24年曾推行過簡體字 大部分與今大陸採用的簡化字相同

a_Hanja_fan wrote:
應當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語言文字的變遷。你寫的繁體字,秦朝人也未必看得懂。就拿得這個字來說,本字是三部分組成:彳、貝、寸,指在路口拾起貝(通貨),但是楷書將“貝”省略為“旦”,也讓人看不懂構字本意。



我們學的是「漢字」,不是秦篆,不是甲骨文,不是滿文、不是藏文蒙文,不是侗文…。

漢朝以前是靠一張嘴可瞎編的「神話」,漢朝以後才叫「文化」。

秦始皇統一的文字是用刻的「秦小篆」,漢朝人也看不太懂,但字體圓潤適合刻印章。

由刻字「秦篆」秦蒙恬(楚)毛筆+東漢蔡倫造紙術才有漢字的「隷書」叫做「漢隷」,中間經過毛筆寫在竹板上,漢字就定型用了2千年。

刻字「秦篆」轉換成寫字的「漢隷」還略圓滾滾粗細較均勻,但漢字「隷書」已定型。
毛筆和紙普及後的「漢字」只勾來撇去寫「楷書」,但楷書的運筆漸粗漸細勾撇已不適合手工刻字。(別扯到2千年前靠電腦刻字)


日本取用的漢字是「漢字」,
大陸口語簡字取用的漢字也是「漢字」,
但不是漢字的部分就不是「漢字」

「漢字」就是漢字,不是秦篆不是甲骨文滿文藏文蒙文,也不是大陸用的簡體字。
ria.ru dzen.ru 瀏覽器全頁翻譯沒被歐美改編的俄文吧!
bluefeather17
我还是觉得 唐朝最能代表中国。 唐装 唐人街
a_Hanja_fan
漢字是中國文字的統稱,甲骨文、金文、帛文、篆、隸、楷、簡都是漢字演變的歷程。不要望文生義,以為漢字就是漢朝的文字,這樣很無知的。
a_Hanja_fan wrote:
你少來搞笑了。日本當...(恕刪)


不要合理化數十年前背景下的錯誤政策。
日本戰敗後限定了當用漢字,你有看到他將哪一個漢字的部首改成一些奇怪的字型嗎?
大陸簡體化工程最終目的本來就是拉丁化,只是搞得人仰馬翻後,退回一簡時期的簡化。
行書或草書已經是一種書法的藝術,流傳至今的古代哪一本書,是用草書或是行書編纂發行的?
漢字自晉代以來幾乎已經定型,以政治力改變其寫法的,大概只有大陸的簡化漢字工程吧!
a_Hanja_fan
你有看過很多書法作品就知道偏旁部首根本不是簡化字的主要問題,行、草書的寫法本來就適合手寫。簡化字的主要問題就多字合併。
BigMac4Diet
多字合併是單字節發音文字簡化的大問題,例如韓文,可以說就是把注音符號直接搬去用。導致科學論文法律文書還是要用大量漢字,否則有理解上的混淆。
RentHA wrote:
漢朝以前是靠一張嘴可瞎編的「神話」,漢朝以後才叫「文化」。

順便一提,
商代有夠多的考古證據佐證其存在,
夏代目前是有直接和間接資料能夠確定。
重點是,
秦漢以前的“天下”
只是諸侯割據下的共主秩序,
真正中國的格局是秦始皇開創的,
而漢字之成為大一統文明的載體奠基於科舉
楷書(繁體字)則是貫穿科舉時代的中文,
這才是繁體字的文化價值。
它相對於隸書小篆有部份簡化,
但仍不破壞整體六書的格局。
繁體字時代有大量文獻
也是中華文明/漢文化圈最輝煌時期。
搬甲骨文更存古的簡字護航文可以休矣!
程伯老師
曾經存在過的就不會消失 這個對於考古是很重要的一環
a_Hanja_fan
識繁書簡就好,古人寫字也不是全是當今繁體。
a_Hanja_fan wrote:
漢字自古就存在異體字...(恕刪)


有沒有異體字查字典就知道,自古愛寫的人自然會用啊。
大陸簡體字後來很多是亂寫破壞文字美感就不用說了,最初是為了舊時方便,不過電腦化時代,連這個需求已經不復存在。
習維尼不是整天喊復興中華文化,你何不去跟他說說有種就快恢復繁體字⋯
bluefeather17
复兴的又不是清朝鞑子的什么钦定正体字
a_Hanja_fan
美感這事見仁見智,會寫字的人繁簡寫的都好看。不覺得我貼圖當中的簡字會醜,因為本身的字體就很好看。
世界上用簡體字的也不是只有中國
而繁體字也不是只有台灣用
去爭論哪個好 也很難改變現狀

倒不如換個心態 可以把簡體看做類似中文縮寫(就像英文縮寫)
不強迫會寫 但至少會看 這樣情況下
一些中文化之後的不管 繁體 簡體 都能習慣
MOOMS
中國之外的都是小眾使用 簡繁主要還是兩岸使用最多
Ye-Kin-233
香港現下也改簡體字了,所以台灣目前是全世界唯一還在使用繁體字的國家了。
tnkk01 wrote:
搬甲骨文更存古的簡字護航文可以休矣!
..(恕刪)

沒錯
搬甲骨文救簡體字
根本沒意義
甲骨文是中文字發展初期
那時候也只能用刻的
當然字都很簡單
文字形成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傳統文字有其意義
簡體字過於簡化
不只把字改醜
原本的造字意義也消失
上個世紀為了方便書寫和推廣
無可厚非
但是時代不一樣了
想寫簡體
應該去學草書或行書才對
一般的使用恢復傳統文字比較好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