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er0621 wrote:
日本帝國主義企圖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滅亡中國的野心人人皆知,但是它想要發動全面的侵華戰爭缺少一個理論支持。而就在這種背景下內藤湖南提出了「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的觀點,認為中華文明已經消亡,只有日本統治中國才能為華夏文明注入新的血液並發揚光大,此觀點一出正好符合日本帝國主義統治者的心思,於是開始大肆鼓吹,這也是日本帝國主義後來大肆鼓吹的所謂的「大東亞共榮」的原型。
以下有些問題想請aber0621大釋疑:
一、當時日本主張「脫亞入歐」,應該是要揚棄東亞的這種華夏文明觀,卻又要發揚華夏文明,這樣不矛盾嗎?
二、日本人打算如何在統治中國後處理「日本天皇」與「中國天命」這兩種概念?我的理解是,天皇就是神,對日本人而言應該是比中國天子更高的存在,本身就是天了,不需要再將天命由前朝"轉移"到日本,那麼他們要如何"繼承"中國的法統?我知道為了統治中國,什麼理由都可以編,但我好奇當時他們編的理由是?
aber0621 wrote:
元朝官修《宋史》、《金史》,承認兩者皆為正統
承認兩者皆為正統,是不是表示古代人可以接受同時有兩個中國存在?還是中國仍然只有一個,但天子有兩個?當時的人是怎麼想的?
aber0621 wrote:
不過歷史確實發生過日本拒絕清朝使用「中國」這2字來跟日本簽訂合約,1871年即清末,中日簽訂《中日修好條規》日本不同意清廷在條約中自稱「中國」,只准寫「大清國」,因為日本是崇拜漢唐強盛文化,而清末時國力已薄弱日本認為清廷不配代表「中國」,隨後,李鴻章出面妥協,與日本約定:「漢文約內則書中國日本,和文約內則書大日本、大清」所以又稱《日清修好條規》,更甚至日本認為自己傳承了中國最最純正的中華文明,所以「中國中華」應該他們使用,所以甲午戰爭前後的日本文獻中,日本人將自己稱為「神州」、「中華」幾乎是一種常態。
這個顛覆了我原本的認知,就像我前面提的第一個問題,我以為日本脫亞入歐後,就不再崇尚中華文明了,但事實上他們甚至以正統中華文明自居,是我對「脫亞入歐」有什麼誤解嗎?
另外還有個問題:
傳統法統觀還適用於當代嗎?可以套用在「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上面,說這兩個政權在"爭正統"嗎?我個人認為法統與帝制是綁在一起的,現在既已揚棄帝制,應該也要揚棄法統,以新思維來適應新時代,但不知在當代史學界,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