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出處,文物會說話

看aber0621大解釋這些歷史真好,可以長知識

aber0621 wrote:
日本帝國主義企圖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滅亡中國的野心人人皆知,但是它想要發動全面的侵華戰爭缺少一個理論支持。而就在這種背景下內藤湖南提出了「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的觀點,認為中華文明已經消亡,只有日本統治中國才能為華夏文明注入新的血液並發揚光大,此觀點一出正好符合日本帝國主義統治者的心思,於是開始大肆鼓吹,這也是日本帝國主義後來大肆鼓吹的所謂的「大東亞共榮」的原型。

以下有些問題想請aber0621大釋疑:

一、當時日本主張「脫亞入歐」,應該是要揚棄東亞的這種華夏文明觀,卻又要發揚華夏文明,這樣不矛盾嗎?

二、日本人打算如何在統治中國後處理「日本天皇」與「中國天命」這兩種概念?我的理解是,天皇就是神,對日本人而言應該是比中國天子更高的存在,本身就是天了,不需要再將天命由前朝"轉移"到日本,那麼他們要如何"繼承"中國的法統?我知道為了統治中國,什麼理由都可以編,但我好奇當時他們編的理由是?


aber0621 wrote:
元朝官修《宋史》、《金史》,承認兩者皆為正統

承認兩者皆為正統,是不是表示古代人可以接受同時有兩個中國存在?還是中國仍然只有一個,但天子有兩個?當時的人是怎麼想的?

aber0621 wrote:
不過歷史確實發生過日本拒絕清朝使用「中國」這2字來跟日本簽訂合約,1871年即清末,中日簽訂《中日修好條規》日本不同意清廷在條約中自稱「中國」,只准寫「大清國」,因為日本是崇拜漢唐強盛文化,而清末時國力已薄弱日本認為清廷不配代表「中國」,隨後,李鴻章出面妥協,與日本約定:「漢文約內則書中國日本,和文約內則書大日本、大清」所以又稱《日清修好條規》,更甚至日本認為自己傳承了中國最最純正的中華文明,所以「中國中華」應該他們使用,所以甲午戰爭前後的日本文獻中,日本人將自己稱為「神州」、「中華」幾乎是一種常態。

這個顛覆了我原本的認知,就像我前面提的第一個問題,我以為日本脫亞入歐後,就不再崇尚中華文明了,但事實上他們甚至以正統中華文明自居,是我對「脫亞入歐」有什麼誤解嗎?


另外還有個問題:
傳統法統觀還適用於當代嗎?可以套用在「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上面,說這兩個政權在"爭正統"嗎?我個人認為法統與帝制是綁在一起的,現在既已揚棄帝制,應該也要揚棄法統,以新思維來適應新時代,但不知在當代史學界,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aber0621 wrote:
你指的是日本右翼派寫...(恕刪)

我看到的不是這本
印象中那本書皮是黃色的
內容寫甲午戰爭之後
中國文明正式滅亡
也就是中國文明是被日本所亡
然後日本人繼承中國文明的歷史地位
腦袋有問題才會相信日本的中國史
意思就是勝者一方寫的歷史並不可靠

勝者永遠自稱是德政是英明者

世上沒有政權會說:我推翻英明消滅好人
肥馬大刀無所酬 皇恩空沿幾春秋 斗瓢傾盡醉余夢 踏破支那四百州
「脫亞入歐」的口號是日本近代傑出思想家福澤諭吉(1835-1901)首先喊出來的。他一方面介紹先進國家狀況,促進日本的文明開化;另一方面又鼓勵日本人發揚獨立精神,在列強環伺下保持日本獨立。
1885年3月16日,福澤諭吉發表《脫亞論》,其中心觀點認為「不應猶豫等待鄰國之開明而共同振興亞洲,不如脫離其行列而與西方文明之國共進退」。其中的口號「脫亞入歐」甫提出,便被日本政府奉為今後日本發展與邁向現代化繁榮國家的金科玉律。
福澤諭吉終其一生都致力於在日本弘揚西方文明,介紹西方政治制度以及相應的價值觀。他積極提倡在當時正經歷明治維新的日本應該放棄中國思想和儒教的精神,而吸收學習西方文明。
《脫亞論》開篇說道:「世界交通,日益便捷,西洋文明之風東漸,所到之處,無不風靡於一草一木。」福澤又寫道:「文明猶如麻疹之流行,……我輩斷乎不具(治癒)其術。有害無益之流行病尚且不可阻擋其勢,何況利害相伴且常以利為主之文明乎!」他認為西洋的文明必將征服世界,東洋各國對它絕對沒有抵抗能力,就像東京人無法抵禦從長崎傳來的麻疹;既然無法避免,因此明智的做法應當是「助其蔓延」,使人民「早浴其風氣」。
以福澤諭吉為代表的日本近代思想家,以脫亞入歐為國策思想理論基礎,推動近代化政治改革,從1868年起,推動和促成了「明治維新」。政治上建立起君主立憲政體,廢藩置縣,摧毀封建制度;經濟上推行統一貨幣,「殖產興業」,學習歐美技術,開展工業化浪潮;社會上提倡「文明開化」、生活歐洲化;教育上推行全民教育,強制實施;軍事上成立新的常備軍。明治維新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逐漸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明治維新是日本近代化的開端,是日本近代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不過日本在這方面又挺矛盾的,既採用福澤諭吉的《脫亞論》卻也未捨棄儒學思想,睦仁天皇取《易經》中的「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為年號「明治」。維新是來自《詩經》(《詩·大雅·文王》)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1878年,日本頒布「軍人訓誡」,該訓誡的第一條就是要求軍人把天皇當作超人的神來崇拜,強調對天皇的絕對忠誠、絕對服從。1890年,天皇頒布「教育剌語」,把儒家「忠孝仁義」的倫理標準作為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準則,並且在各級學校推行「忠君」思想教育,全面性的將天皇神格化。
至於為什麼日本要自稱中華文化承襲正統,或許就像前面寫的,缺的是一個發動戰爭的理由與藉口吧!
從福澤對日本現代化的看法,他很支持甲午戰爭。一如不少日本政府的官員,福澤深信要實行亞洲的現代化,最好的途徑就是戰爭。他認為清朝的弊病在於其制度陳腐且一成不變。清軍和日本軍隊交戰時,清朝仍有纏足的陋習;酷刑在日本早已被廢除,但仍在大清帝國內盛行;鴉片大量出口到大清帝國內,令國人精神萎靡。清朝的政治制度未能防範外國侵凌:朝廷被迫出賣鐵路、採礦等權利,以償還國債。當時的日本,同樣要承受不平等條約的委屈。對福澤而言,戰爭不但可以給日本一個翻身的機會,還可以藉此令它強大,讓其他亞洲國家早日「警醒」,變革圖強。
不過如果去韓國跟韓國人說日本侵略朝鮮是為了幫他們覺醒!我想應該會被打成豬頭吧!

至於日本要怎麼處理「日本天皇」與「中國天命」這兩種概念?啊哉!沒特別研究跟翻閱相關文獻,在那時代基本上就是打贏的說話,拳頭大的人說話。

在中國古代基本上是天無二日的觀念,要對立爭戰的二國承認彼此都是正統!嘿系謀可能的代誌,那是元朝幫宋金兩朝編修的前朝史,反正這2朝都是元朝滅的,元朝說是就是了。

至於傳統法統觀還適用於當代嗎?這又要分2個部份來說,以「國」的法統來說,現代已不是自已說了算,而是要國際承認,其實古代某種程度上也是,藩屬國認不認你這宗主國,也會影響到後代史學家認定的觀點之一.曾經國際承認的中國法統繼承是中華民國,後來就...你懂的,大家改承認中華人民共合國為中國法統,這就沒什麼好說的了,反正我們現在也沒打算爭這個了。
另一個就是「文化」的法統,文化的法統主要還是論述在儒學方面,曾經在台灣的中華民國被認定為唯一正統,畢竟清末民初時的一些儒學大師幾乎都跟著國民黨撤來台灣,沒走留在大陸的在文革時被弄的不是死就是殘,再加上從北京故宮捲了一批幾乎是代表了中國文化的古物來台灣,日韓那時也是戰後百廢待舉的情況根本沒餘力爭這個,而中國,沒事搞了個文革...1967年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家熊十力遭抄家、批判。他對於紅衛兵的行為感到悲憤不已,不斷給中央領導寫信抗議,他獨自一個人在街上和公園裡自言自語:「中國文化亡了!」「中國文化亡了!」1968年5月23日,因反對文化大革命絕食患病,逝於上海虹口第一醫院。
國民黨撤退來台後也沒閒著,1967年7月28日,臺灣各界舉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現名為中華文化總會)發起大會,及孔孟學會在台灣和海外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所以在當時國際上幾乎沒人會質疑中華民國的中華文化法統。為什麼我會說「曾經呢!」,近幾年在綠朝執政下去中國化的思維影響......諸多不及繁載...連孔孟學會都被要告囉,風傳媒 王君瑋2016年11月7日 民進黨立委何欣純、李麗芬今早召開記者會指出,位於台北市南海路45號,占地約600平公尺民間團體「中華民國孔孟學會」 自1960年代設址在教育部所屬教育廣播電台房產,無償占用教育部房舍至今超過半世紀,期間也未繳水電費。教育部長潘文忠承諾,要求孔孟學會立即歸還國產,若年底孔孟學會沒依法騰空就要提告。
既然台灣不要不爭,那別人就撿去囉,2017年韓國文化遺產廳官員當天透露,9座分布在韓國各地的朝鮮王朝時期(1392年-1910年)儒家書院遺蹟將代表韓國競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韓方計劃明年1月提交申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於2019年申遺通過。
其實,這並非韓國首次想將儒家書院申遺。2015年韓國就曾提出過申請但後來主動放棄。當時,教科文組織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的說法是,韓國的儒家書院未能顯示出與中國及日本書院有顯著不同,且書院周邊不屬遺產範疇。
對此,前嶽麓書院院長朱漢民則表示,儒家學院的源頭在中國,儒家學院作為人類文明的整體前去申遺更合適。
其實仔細看韓國申遺的內容與倒也還好,只是這舉動就讓同為儒學大國的中日兩國跳腳了,我們不要的東西別人可當寶咧,全球首家孔子學院是2004年在韓國首爾正式設立的,截至2015年12月6日,中國已在13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00所孔子學院和1000個孔子課堂,學員總數達190萬人。可是在台灣,在這當朝氛圍下能說什麼呢!

ldw406 wrote:
看aber0621大...(恕刪)
aber0621 wrote:
「脫亞入歐」的口號是...(恕刪)


你好像把脫亞入歐,說成是棄亞入歐
被你胡謅出日本要剷除傳統文化,只要歐美文化
所以後面會積出一堆矛盾

其實日本是唐文化保留最完整的,這值得中國學習
日本天皇代代相傳超過千年,不像中國大陸已經滅亡很多次了

日本基本上是博學的,從沒放棄研究任何科學.思想家與哲學
你卻把日本研究儒家思想,看成是大驚小怪的事
肥馬大刀無所酬 皇恩空沿幾春秋 斗瓢傾盡醉余夢 踏破支那四百州
aber0621 wrote:

「脫亞入歐」的口號是日本近代傑出思想家福澤諭吉(1835-1901)首先喊出來的。他一方面介紹先進國家狀況,促進日本的文明開化;另一方面又鼓勵日本人發揚獨立精神,在列強環伺下保持日本獨立。
1885年3月16日,福澤諭吉發表《脫亞論》,其中心觀點認為「不應猶豫等待鄰國之開明而共同振興亞洲,不如脫離其行列而與西方文明之國共進退」。其中的口號「脫亞入歐」甫提出,便被日本政府奉為今後日本發展與邁向現代化繁榮國家的金科玉律。
福澤諭吉終其一生都致力於在日本弘揚西方文明,介紹西方政治制度以及相應的價值觀。他積極提倡在當時正經歷明治維新的日本應該放棄中國思想和儒教的精神,而吸收學習西方文明。

《脫亞論》開篇說道:「世界交通,日益便捷,西洋文明之風東漸,所到之處,無不風靡於一草一木。」福澤又寫道:「文明猶如麻疹之流行,……我輩斷乎不具(治癒)其術。有害無益之流行病尚且不可阻擋其勢,何況利害相伴且常以利為主之文明乎!」他認為西洋的文明必將征服世界,東洋各國對它絕對沒有抵抗能力,就像東京人無法抵禦從長崎傳來的麻疹;既然無法避免,因此明智的做法應當是「助其蔓延」,使人民「早浴其風氣」。
以福澤諭吉為代表的日本近代思想家,以脫亞入歐為國策思想理論基礎,推動近代化政治改革,從1868年起,推動和促成了「明治維新」。政治上建立起君主立憲政體,廢藩置縣,摧毀封建制度;經濟上推行統一貨幣,「殖產興業」,學習歐美技術,開展工業化浪潮;社會上提倡「文明開化」、生活歐洲化;教育上推行全民教育,強制實施;軍事上成立新的常備軍。明治維新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逐漸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明治維新是日本近代化的開端,是日本近代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不過日本在這方面又挺矛盾的,既採用福澤諭吉的《脫亞論》卻也未捨棄儒學思想,睦仁天皇取《易經》中的「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為年號「明治」。維新是來自《詩經》(《詩·大雅·文王》)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1878年,日本頒布「軍人訓誡」,該訓誡的第一條就是要求軍人把天皇當作超人的神來崇拜,強調對天皇的絕對忠誠、絕對服從。1890年,天皇頒布「教育剌語」,把儒家「忠孝仁義」的倫理標準作為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準則,並且在各級學校推行「忠君」思想教育,全面性的將天皇神格化。

至於為什麼日本要自稱中華文化承襲正統,或許就像前面寫的,缺的是一個發動戰爭的理由與藉口吧!
從福澤對日本現代化的看法,他很支持甲午戰爭。一如不少日本政府的官員,福澤深信要實行亞洲的現代化,最好的途徑就是戰爭。他認為清朝的弊病在於其制度陳腐且一成不變。清軍和日本軍隊交戰時,清朝仍有纏足的陋習;酷刑在日本早已被廢除,但仍在大清帝國內盛行;鴉片大量出口到大清帝國內,令國人精神萎靡。清朝的政治制度未能防範外國侵凌:朝廷被迫出賣鐵路、採礦等權利,以償還國債。當時的日本,同樣要承受不平等條約的委屈。對福澤而言,戰爭不但可以給日本一個翻身的機會,還可以藉此令它強大,讓其他亞洲國家早日「警醒」,變革圖強。
不過如果去韓國跟韓國人說日本侵略朝鮮是為了幫他們覺醒!我想應該會被打成豬頭吧!大笑大笑大笑

至於日本要怎麼處理「日本天皇」與「中國天命」這兩種概念?
啊哉!沒特別研究跟翻閱相關文獻,在那時代基本上就是打贏的說話,拳頭大的人說話。

在中國古代基本上是天無二日的觀念,要對立爭戰的二國承認彼此都是正統!嘿系謀可能的代誌,那是元朝幫宋金兩朝編修的前朝史,反正這2朝都是元朝滅的,元朝說是就是了。

至於傳統法統觀還適用於當代嗎?這又要分2個部份來說,以「國」的法統來說,現代已不是自已說了算,而是要國際承認,其實古代某種程度上也是,藩屬國認不認你這宗主國,也會影響到後代史學家認定的觀點之一.曾經國際承認的中國法統繼承是中華民國,後來就...你懂的,大家改承認中華人民共合國為中國法統,這就沒什麼好說的了,反正我們現在也沒打算爭這個了。

另一個就是「文化」的法統,文化的法統主要還是論述在儒學方面,曾經在台灣的中華民國被認定為唯一正統,畢竟清末民初時的一些儒學大師幾乎都跟著國民黨撤來台灣,沒走留在大陸的在文革時被弄的不是死就是殘,再加上從北京故宮捲了一批幾乎是代表了中國文化的古物來台灣,日韓那時也是戰後百廢待舉的情況根本沒餘力爭這個,而中國,沒事搞了個文革...1967年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家熊十力遭抄家、批判。他對於紅衛兵的行為感到悲憤不已,不斷給中央領導寫信抗議,他獨自一個人在街上和公園裡自言自語:「中國文化亡了!」「中國文化亡了!」1968年5月23日,因反對文化大革命絕食患病,逝於上海虹口第一醫院。


國民黨撤退來台後也沒閒著,1967年7月28日,臺灣各界舉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現名為中華文化總會)發起大會,及孔孟學會在台灣和海外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所以在當時國際上幾乎沒人會質疑中華民國的中華文化法統。為什麼我會說「曾經呢!」,近幾年在綠朝執政下去中國化的思維影響......諸多不及繁載...連孔孟學會都被要告囉,風傳媒 王君瑋2016年11月7日 民進黨立委何欣純、李麗芬今早召開記者會指出,位於台北市南海路45號,占地約600平公尺民間團體「中華民國孔孟學會」 自1960年代設址在教育部所屬教育廣播電台房產,無償占用教育部房舍至今超過半世紀,期間也未繳水電費。教育部長潘文忠承諾,要求孔孟學會立即歸還國產,若年底孔孟學會沒依法騰空就要提告。

既然台灣不要不爭,那別人就撿去囉,2017年韓國文化遺產廳官員當天透露,9座分布在韓國各地的朝鮮王朝時期(1392年-1910年)儒家書院遺蹟將代表韓國競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韓方計劃明年1月提交申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於2019年申遺通過。
其實,這並非韓國首次想將儒家書院申遺。2015年韓國就曾提出過申請但後來主動放棄。當時,教科文組織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的說法是,韓國的儒家書院未能顯示出與中國及日本書院有顯著不同,且書院周邊不屬遺產範疇。

對此,前嶽麓書院院長朱漢民則表示,儒家學院的源頭在中國,
儒家學院作為人類文明的整體前去申遺更合適。

其實仔細看韓國申遺的內容與倒也還好,只是這舉動就讓同為儒學大國的中日兩國跳腳了,我們不要的東西別人可當寶咧,全球首家孔子學院是2004年在韓國首爾正式設立的,截至2015年12月6日,中國已在13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00所孔子學院和1000個孔子課堂,學員總數達190萬人。可是在台灣,在這當朝氛圍下能說什麼呢!


解說非常詳實,好文。
請多多點擊 Mobile01 網站內的贊助商廣告,有贊助商的支持才有穩定的Server和快速頻寬。
yngtom29 wrote:

9月30日,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一場有趣的展覽——《文物里的中國》。

這四個文物里都有「中國」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館藏何尊>>

『昔在爾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茲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嗚呼!爾有雖小子無識,視於公氏,有勛於天,徹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訓我不敏。王咸誥。雍州何賜貝卅朋,用作口(周)公寶尊彝。唯王五祀」。



大陸葛兆光教授曾經寫過這方面的書籍,許倬雲教授也寫過。

請多多點擊 Mobile01 網站內的贊助商廣告,有贊助商的支持才有穩定的Server和快速頻寬。
老實說,漢字是漢朝才有的

漢朝都不稱中

怎麼會有中

指鹿為馬

胡說八道


亮的發白
不懂還能吹,我說你。
黑桃K wrote:
漢朝都不稱中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就是汉朝文物。

《史记·卷二十七·天官书》:“汉之兴,五星聚于东井。常在东方,其赤,中国胜;其与太白俱出东方,皆赤而角,外国大败,中国胜;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

《汉书·赵充国传》:“今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蛮夷大败。太白出高,用兵深入敢战者吉,弗敢战者凶。将军急装,因天时,诛不义,万下必全,勿复有疑。”

汉朝时,早已习惯称自己为中国。

另外汉字也不是汉朝发明的,至少从商朝就有,渐渐发展成今天的样子。
herblee
史記巻二十七 天官書有《漢之興,五星聚於東井。》此句, 但無﹝常在東方,其赤, 中國勝;﹞這句出自史記正義,宋朝初被刻意拆散,附於《史記》有關正文下面,亡佚頗多,遂割裂散亂,非復舊本。難論其真實?
herblee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誅南羌四夷服單于降與天無極」繆篆體漢字 , 出土於新疆 , 指當地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精絕國,五星,指金、木、水、火、土五行星。東井,星名,即井宿。指天文現象,五星聚於東井。
ldw406 wrote:
日本人打算如何在統治中國後處理「日本天皇」與「中國天命」這兩種概念?

這好辦吧。
參考清帝國的做法,
北京皇帝兼蒙古大汗、西藏文殊皇帝,
或者按大英帝國的做法
聯合王國的元首兼任印度皇帝。
誰說一定要把兩個平行概念硬揉合成一團?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