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chaping wrote:
目前只有鈾 235可以拿來發電
但鈾235在自然鈾中含量極低, 只有 0.7%
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發表鈾的供應及需求量報告,
估計利用現有的技術和生產水平,可以取得550萬噸鈾,
只夠供應現時全球大約 400個核電站在未來80至100年的需求。
如果再增加核電站的數量
核燃料很快就會不夠供應
目前是寄望第4代快中子反應堆
可以將核燃料效率提升100倍
那就可以暫時解決核燃料不足這個問題 ...(恕刪)
不懂對岸往中子反應堆發展,另一個發展是 擅變過程目的降低核廢料時間
根據wiki百科資料通常核能發電的反應爐裡使用中子減速劑來減低中子的動能,以增加核分裂的機會。通常使用低濃縮鈾,比例為3%可裂變的鈾-235,加上97%不裂變的鈾-238。(印象中好像會有生出1%的鈽)
所以可以推出1桶核廢料 約有97%沒有被使用過的鈾-238,如何把鈾-238變成鈽239即可發電


研究如何把核廢料變成鈽在台灣是不可以做的,但對岸可以做,對岸不是有氫彈,核彈 原料就是鈽
一人決策小組 wrote:
為什麼不多蓋核電廠???
核電廠也不是說蓋就蓋的,有很多條件需要考慮的,就算是其它類型的電廠也是,能源政策的考慮與決策是錯綜複雜,地理條件、天然資源、電力需求、產業發展、人口分布密度等等。
核電站為什麼一般建在海邊?
核能發電所產生的熱能要靠水冷式與氣冷式降溫的方式降溫台灣四面環海主要以水冷式為主俄羅斯地處天寒地凍的地方所以使用氣冷式處理可是氣冷式比較危險車諾比事件可知(它為氣冷式處理)而水的比熱較大所以以水冷式處理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