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問一下,中國缺電缺煤,為什麼不多蓋核電廠???

中國缺的是油不是煤,雖然最近這些年勘探到了很高儲量的葉岩油,但是因為地質結構的原因,開採難度比美國大,所以本質上中國還是缺油。

至於煤炭,不論儲量還是產量都是世界第一。2019年全球煤炭產量80億噸,其中中國產量38億噸。
動動手搜索一下,並不需要花很多功夫的。

就是因為長年不缺煤,加上火電供應是相對水電風電太陽能來說最穩定的,所以火電才在中國的發电結構中仍占了那麼大的比例。

至於核電,是在大力發展,福島核事故以後一度停了好幾年,否則核電的發电裝機占比會比現在高很多。
對了,中國不但缺油,還缺鈾。
chachaping wrote:
目前只有鈾 235可以拿來發電
但鈾235在自然鈾中含量極低, 只有 0.7%
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發表鈾的供應及需求量報告,
估計利用現有的技術和生產水平,可以取得550萬噸鈾,
只夠供應現時全球大約 400個核電站在未來80至100年的需求。
如果再增加核電站的數量
核燃料很快就會不夠供應
目前是寄望第4代快中子反應堆
可以將核燃料效率提升100倍
那就可以暫時解決核燃料不足這個問題 ...(恕刪)

不懂對岸往中子反應堆發展,另一個發展是 擅變過程目的降低核廢料時間

根據wiki百科資料通常核能發電的反應爐裡使用中子減速劑來減低中子的動能,以增加核分裂的機會。通常使用低濃縮鈾,比例為3%可裂變的鈾-235,加上97%不裂變的鈾-238。(印象中好像會有生出1%的鈽)

所以可以推出1桶核廢料 約有97%沒有被使用過的鈾-238,如何把鈾-238變成鈽239即可發電題外話 台灣說核廢料非常值錢,也沒有那個國家說要核廢料啊
研究如何把核廢料變成鈽在台灣是不可以做的,但對岸可以做,對岸不是有氫彈,核彈 原料就是鈽
因為核電廠和綠電廠一樣
很吃地理環境

如果在地理環境不適合的地方
硬蓋核電廠
很容易發生核災
小酷林 wrote:
第五代核技術-核融合(核聚變)發電...

核融合技術
其實就是人造小型太陽
只是這個人造太陽
沒搞好可能會變人造黑洞
根本没缺电,个别地方为了完成节能减排指标搞出来的。另外核电是大陆的优势技术,东南沿海本身就布局了很多
sasamisami wrote:
核融合技術其實就是人其實就是人造小型太陽
只是這個人造太陽
沒搞好可能會變人造黑洞...(恕刪)

你的擔心是多於的
人造太陽 需要特定條件 1往高溫發展(目前主流 托卡馬克)溫度沒有達到永遠不會融合(還要維持高溫狀態下)
,2往 高壓發展( 我忘了那個叫什麼了,一個球型設計 )壓力沒有達到也不會融合(還要維持高壓狀態下)
太陽 不用到高溫但要高壓
"如何把鈾-238變成鈽239即可發電"

這就是快中子殖裝反應堆的其中一個功能
在發電過程中可以把核廢料變回核燃料
只不過西方國家因為政治問題不繼續積極研究,
只剩下中國去積極發展這發電技術吧

wonderzero2 wrote:
不懂對岸往中子反應堆(恕刪)
一人決策小組 wrote:
為什麼不多蓋核電廠???

核電廠也不是說蓋就蓋的,有很多條件需要考慮的,就算是其它類型的電廠也是,能源政策的考慮與決策是錯綜複雜,地理條件、天然資源、電力需求、產業發展、人口分布密度等等。

核電站為什麼一般建在海邊?

核能發電所產生的熱能要靠水冷式與氣冷式降溫的方式降溫台灣四面環海主要以水冷式為主俄羅斯地處天寒地凍的地方所以使用氣冷式處理可是氣冷式比較危險車諾比事件可知(它為氣冷式處理)而水的比熱較大所以以水冷式處理較安全。
sasamisami wrote:
只是這個人造太陽
沒搞好可能會變人造黑洞

想太多。
形成黑洞需要的能量遠大於核融合
核融合只是把質子/中子牽做伙,
黑洞還要克服電子簡併壓/中子簡併壓
完全破壞掉原子乃至基本粒子結構。
目前人類技術只能在超大型軌道的加速器下
逼近所需要的超高壓力,
將來製造的基本粒子尺度的黑洞
也只會存在於一瞬間。
chachaping wrote:
中國已經開始規劃興建(恕刪)

土共國不是有億人嘴砲計畫嗎?
動員十億人發動嘴砲
小小暖氣不是甚麼問題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