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小任任 wrote:就國父遺囑以及當今發展看來,還真就是對岸有在這麼搞。我們這邊光是第一段就不承認了 國父地下有知,現在的中華民國在民進黨執政下,甘當美國日本看門狗,對洋夷予取予求極盡阿諛奉承之事,大概會氣到吐血
黑夜有雨 wrote:那要问你们政府了,这是国民政府定的。共匪只是沿用。 「中山樵」既然是化名,那為何後來大家又會稱他「孫中山」呢?對此,世新大學人社院院長、長年研究中國近代史的李功勤教授解釋,1903年,當時一位革命派人士章士釗翻譯了孫中山好友宮崎滔天的著作《三十三年之夢》(中譯版名為《大革命家孫逸仙》)。在書中,他把孫先生本姓的「孫」和化名中的「中山」連用,從此「孫中山」這個名稱開始廣為流傳,也被當時的革命黨人士所採用。而當時的革命黨人士,也可以說是「中國國民黨」的前身,國民黨全面掌權後,「孫中山」也從此成為中華民國國父的官方認證的名稱。挖賽真的有這種說法耶原來是國民黨搞出來的還真是長知識了
2好3壞 wrote:為什麼孫文一定要叫孫...(恕刪) 大陆民革的说法:孙中山乳名帝象,后取名孙文,1885年他19岁时,取字“德明”,1886年,他在香港中央书院上学时,取名“日新”,由于广东话的口语翻译又称“逸仙”。孙中山早年行医都以“医生孙逸仙”挂牌,既行医治病又开展革命活动。第一次开展革命活动就是1895年10月的广州起义。这次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海外,与中外友人通信时都署名孙逸仙,临终前在《致苏联遗书》上的签字也是孙逸仙。但是,孙中山在许多重要文件,比如,我们看到孙中山在各种场合的题词、大总统誓词、命令以及在《政治遗嘱》《家事遗嘱》的签署都是孙文。那么,“孙中山”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1897年,31岁的孙中山再度来到日本开展革命活动,他在横滨结识了日本进步青年宫崎寅藏和平山周。因为有过在英国伦敦被清驻英使馆囚禁的教训,孙中山便委托平山周在东京物色较安全的住所,以摆脱清廷使馆密探的监视。在物色住所的路上,路过日本人“中山侯爵”的豪宅。那楼宇轩昂,气势不凡的建筑深深地吸引了孙中山,于是他就决定租下离中山侯爵府不远的“对鹤馆施舍”。平山周替孙先生填写租客登记表时,不能暴露正在流亡之中的孙先生身份,在姓名栏里他既不能写孙文也不能填孙逸仙。平山周想起刚刚路过的中山侯爵府孙中山的表情,便急中生智写上一个日本人的姓氏“中山”。孙先生一看很高兴,接过他的笔,乐着在“中山”后面添加上“樵”字。安顿好之后,孙先生兴奋地对平山周说:“我本来就是中国广东山野中的一个樵夫!”。于是,孙先生在日本东京对鹤馆的住所前便挂上“中山樵”的牌子。从此,孙文便以“中山”为名在日本开展革命活动。过了很长时间以后,孙先生又讲起为什么以“樵”为名时说:“现在的中国到处是荆棘,我就是一名披荆斩棘的樵夫呀!”。革命党人认为,“中山”两字能表现孙先生的伟大人格,所以,将“中山先生”推崇为对他的尊称。由此,“中山先生”的称呼,也在中国和日本的同志间流行开来。“孙文”和“逸仙”的名字却很少有人再称用了。有一天,革命党人章士钊到王佩叔家做客,偶然在其书房里发现了“中山樵”写给王佩叔的信函,因其字迹苍劲雄浑,别具风格,不像出自日本人之手,便向王询问,王觉得章士钊也是革命同志,就以实相告:“中山樵即是孙文”。谁知,章士钊为了方便,就在“中山先生”前添加上“孙”字,以“孙中山先生”专称孙文。他的冒昧虽受到革命党人的指责,但因“孙中山”符合中国姓在前和三字的姓名习惯,于是一呼百应,“孙中山”这个名字便从此广泛地称用开来。
超級小任任 wrote:官方定調是這麼說的,...(恕刪) 教员的文章:纪念孙中山先生(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十二日)* 这是毛泽东为纪念孙中山诞辰九十周年写的文章。 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纪念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 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 纪念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 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 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 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我们正在完成这个革命。 事物总是发展的。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 但是要谦虚。不但现在应当这样,四十五年之后也应当这样,永远应当这样。中国人在国际交往方面,应当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大国主义。 孙先生是一个谦虚的人。我听过他多次讲演,感到他有一种宏伟的气魄。从他注意研究中国历史情况和当前社会情况方面,又从他注意研究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情况方面,知道他是很虚心的。 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像很多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大都有他们的缺点一样,孙先生也有他的缺点方面。这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第1版,第311-3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