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富絕不可敵國」!!

好圖狼 wrote:
人家也講得很白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的金融監管單位會他這麼玩

可是如果把螞蟻當作金融單位
請問他的資本適足率是多少?如果這個數字沒有給監管單位 或者是 監管單位認為這個數字有疑慮
那麼 就算在台灣 也無法上市 上櫃....
簡單來說 今天他是個科技公司 沒人可以管到他
但是他是金融公司 就該接受金融公司的"一般性"制約
不能說我是科技金融公司 就不該用巴爾賽協定來管轄(馬雲也沒說為啥不能受巴爾賽協定的制約原因為何)

巴爾賽協定是為了解決 金融公司的系統性風險
雖然會隨著時間 變得有點陳腔濫調
但是 不避免系統性風險 則是將風險轉移到其他人,機構,國家上面

-----
簡單來說 螞蟻無法在紐約上市
沒辦法在 倫敦上市
的理由就是 人家知道他只是個包裝過的科技公司
本質是金融業
但是它的資訊不透明


那篇知乎跟李永樂老師的影片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吧 ?

就算用詞藻包裝了幾層, 搞得好像很複雜好厲害

戳破了也就這點事




這麼幹下去的結局鎂帝也演給大家看過了.

對岸就是在次貸危機後驚覺鎂帝不是強無敵的 ...

放任這種病灶滋長反而才是政府失格 ...
魯憨憨 wrote:
馬克思主義(德語:M...(恕刪)


“ 並且依據「需求」而非利潤規劃生產。”

這种想法是屬引“ 漁獵生活式的生活型態”。

人類大歷史那本書的序文,不是作者,好像是別人寫的。提到过這事。
THE-ONE wrote:
在中國「富絕不可敵國...(恕刪)



這件事情牽涉到金融創新與管制机構的監理程序與範圍
( 整件事情屬於 “金融監理” 的範疇)。
著手這件事情以前,还要進行法規遊說活動。
所以整件事情水很深。

有的律師事務所的業務有“法規遊說”這一項目,有興趣的話,
可以打电話跟他們請教一下報价。
請多多點擊 Mobile01 網站內的贊助商廣告,有贊助商的支持才有穩定的Server和快速頻寬。
螞蟻金服牽涉了兩個主題:
大數據應用和微型信貸。
微型信貸的風險高,
所以金融機構的意願不高,
但是需求就在那裡,
因此造成地下錢莊橫行。
大數據時代有了更彈性可靠的方式
評估與降低風險,
原則上這是一件好事。
不需要用資本家貪婪的觀點論定,
馬雲不做以後也會有人做的。
-
這種事老百姓有99.99999%不用煩惱會不會富可敵國。

但是在台灣100%老百姓都不能權力大過民進黨。

人民是主人是民進黨在野才有的,孩子。
THE-ONE wrote:
在中國「富絕不可敵國(恕刪)


這篇文章背後的道理是國家級別的,在這裡討論,很難得到答案。
( 因為那個答案的內容可以成寫厚厚一本書,而且還可以寫到很多本,都寫不完。)

簡單講,這是一個 (金融) 公共政策的實踐。

你看台灣金管會的調查研究報告,一大堆都講類似的東西。
這個在世界各國都是一樣的。
然後那些報告寫了以後,政府也只是看一看,未必都會作。

因為金融,電信,醫療產業的新藥開發與一些奇奇怪怪的實驗,國防軍工產業,
都受國家高度管制。
要在這幾種產業開設新的營業項目或者作一些事情,必須取得政府同意。
要政府同意,就會常常運用到遊說政府的各類工具。

這裡講的,不是塞紅包,是正式的,合乎法律的遊說工作,
那個都要經過調查研究,參照世界各國的案例,可能還要在立法院討論一番。
立法院討論的時候,可能要有公聽會,甚至請主管機關派員參加討論。
有的時候主管機關不只一個,
可能連司法院都要派學有專精的法官參加,提供法院的法律見解。
或者法務部的檢察官與內政部的調查局也要派相關官員提出該種業務的犯罪偵防的考量。

現在,專注一下焦點,最直接牽涉到的是金融法規。
新種金融業務開展要請求政府的法規允許,
法規允許牽涉到上面講的這些事務有沒有運行順暢。
( 運行順暢的意思是政府與民間機構有沒有事先講好,溝通好。
可作? 還是不可作?
可作的範圍與限制是什麼?)

最後,留一句國父的想法,作為結尾。

發達國家資本,節制私人資本。

如果國家覺得這句話還派得上用場,可以作為治國理念,
隨著科技進步,國家要 " 如何運用 " 這句話來治理國家。

( 以前的工作,有一部分跟政策研議有關係。
略知一二。)
請多多點擊 Mobile01 網站內的贊助商廣告,有贊助商的支持才有穩定的Server和快速頻寬。
tnkk01 wrote:
大數據應用和微型信貸。
微型信貸的風險高,
所以金融機構的意願不高

這部分 一般來說 都有所謂 民間借貸機構 來取代
他們去考量風險 然後作抵押 借貸 討債
而且討債方式並非走一般民事法處理

但是螞蟻想踏足這塊 卻又不回報 風險
且將一整個package 包裝好 回售給一般金融機構
這等於要將一般金融機構綑綁後 一起承擔風險
但利潤部分 卻被螞蟻金服拿走超過90%

光是這樣去想 就是一個很不合理的事情

沒錯 微型借貸 古來有自
但是 將其風險轉嫁給一般金融 後
包裝成科技新做法
最後 如果上市了 又拉了所有股東作為墊背
這樣做法 合法?合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