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查弊:中國大陸「數智反腐」的實踐與成效



進入2025年,一場以「科技賦能、數據驅動」為特徵的新一輪反腐行動正席捲全國——尤其在工程建設、政府採購與國有企業招標投標等長期被視為「腐敗高發區」的領域,一場針對2012年11月以來長達13年歷史項目的「倒查風暴」全面展開。這不僅是制度的延續,更是技術與治理深度融合的標誌性實踐。

一、從「人盯人」到「算法盯標」:AI如何介入反腐?

過去,招標領域的圍標、串標、資質掛靠等違法行為往往隱蔽性強、取證困難。如今,多地已大規模部署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監管系統:
  • 江西於2025年7月啟動專項整治,要求上萬家企業配合核查歷史招標資料,並運用AI比對投標文件相似度、企業關聯網絡與報價異常模式。
  • 湖北襄陽推出智能評標助手「襄小智」,可自動識別「陪標專業戶」;宜昌、武漢則整合工商、稅務、社保等數據,構建企業「風險畫像」。
  • 安徽的「招標天眼」系統利用OCR與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已發現逾2,300份偽造業績證明。
  • 廣東深圳試點「社交關係圖譜分析」,預警評委與投標方之間的隱性利益鏈。

國家層面亦同步推進。2025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主導的全國公共資源交易監管平台試運行,初步匯聚480萬個歷史招標項目數據,內建智能風險評分模型,實現跨省聯動、一鍵追溯。

二、打貪成效:數字背後的治理轉變

這場「數智反腐」已取得顯著成果:
  • 截至2025年9月,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通報,全國在招標投標領域立案審查調查9.4萬人,其中包含大量公職人員、國企高管及中介機構人員。
  • 多地反映,2025年以來新招標項目中「異常流標率」下降逾40%,「同一企業頻繁中標」現象大幅減少,市場公平性明顯提升。
  • 企業合規意識增強:不少建築與工程企業主動清理歷史問題,行業「劣幣驅逐良幣」的生態正在逆轉。

更重要的是,反腐邏輯正在從「運動式打擊」轉向「常態化穿透式監管」。過去依賴舉報與專案突破的模式,正被「數據預警—智能標記—人工核查—制度修補」的閉環機制所取代。

三、挑戰與邊界:效率之外,還有正義

儘管成效顯著,這場技術驅動的反腐也面臨新課題:
  • 法律程序保障:2025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明確AI分析結果僅可作為線索,不得直接作為處罰依據,強調「算法不能替代正當程序」。
  • 企業權益平衡:部分中小企業因擔心歷史瑕疵被追溯,選擇退出市場,引發對「合規成本」與「市場活力」的討論。
  • 數據隱私與透明度:如何在打擊腐敗與保護商業秘密、個人信息之間取得平衡,仍是制度設計的難點。

四、全球視野下的中國路徑

世界銀行在2025年報告中指出,中國在「利用AI進行事後追溯監管」方面已處於全球領先地位。相較於歐美側重「事前合規設計」,中國選擇以高壓倒查重塑市場秩序,形成獨特的「技術+紀律」反腐範式。




結語

從「打虎拍蠅」到「數據掃雷」,中國大陸的反腐敗鬥爭正邁入智能化、系統化的新階段。AI不是萬能鑰匙,卻是照亮黑箱的強光。當十三年的招標檔案在算法下重新「開庭」,腐敗的代價不再只是道德譴責,更是數據留痕下的無處遁形。未來,如何讓科技既「看得見」腐敗,也「守得住」法治,將決定這場反腐變革能否真正走向深水區,並為全球公共治理提供中國方案。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