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相高市早苗最近提及臺海議題拋出「日本存立危機事態」以及集體自衛權,引發中日交惡,究竟中方反應為何如此激烈,或與過往歷史有有關。從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一直到珍珠港事件,過去大日本帝國始終反覆使用「國家存亡」概念作為對外擴張的核心論述,並反覆以「生命線」、「自存自衛」、「危機」以及「帝國存立」等概念來推動戰爭。80年後又來「存立危機」,可想而知中國大陸上至官員,下至網路鄉民都會炸鍋。以下彙整了日本官方文件、議會紀錄以及國聯、盟軍和東京大審判文獻,而在翻找國內外資料時,我發現相當鬆散,在此刻意大量保留原文,期盼未來方便學界研究或者讀者查找。
九一八事變與「蒙滿生命線」說
這套邏輯最早成形於滿洲國,在九一八事變前,昭和6年1月23日(1931年),時任滿洲國鐵道總裁松岡洋右在帝國議會上提出著名的「滿蒙生命線論」,稱滿蒙問題「關乎國家存亡,是國民的生命線」,強調其對日本國防與經濟的必要性。
滿蒙問題は、わが国の存亡に係わる問題である、わが国民の生命線である。無論國防上、經濟上均シカク思惟スル
這段發言隨後被陸軍與媒體大量引用,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成為佔領滿洲的核心正當化理由,例如大阪朝日新聞,當時也強調滿鐵遭破壞將威脅日本利益,將軍事行動包裝為自衛反擊。
國際聯盟1932年的《李頓報告》(Lytton Report)亦詳細記錄了日本官方常以「生命線」(lifeline)形容滿洲國,認為喪失滿洲國將危及日本人民的生存。這些說法在中、俄等史料中同樣存在,例如蘇聯文獻也同樣明確寫出滿洲國經常被稱為日本的生命線(Маньчжурию часто называют «линией жизни» Японии),並稱日本害怕來自未來結束分裂而變強大的中國和俄羅斯,威脅日本生存, 因此滿洲的主要利益是日本戰略秩序的利益。
七七事變延續「蒙滿生命線說」
七七事變後,日本並未立即提出如1931年般強烈的「存立」、「存亡」論調,但軍方逐步將華北定位為滿蒙的後方與延伸,認為中國抗日將切斷資源供應線,進而危及「滿蒙生命線」。這種「第二生命線」的說法出現在陸軍省與關東軍的內部文件中,並逐漸納入日本後期的戰略論述。
至1939年以後,日本政府更將「支那事變」與「南方資源確保」相連結,主張若不在中國取得勝利,帝國將面臨資源枯竭,最終仍會回到「存立難以維持」的框架這直接為後來的太平洋戰爭鋪路。NHK報導也確指出,當時已經把支那事變(七七事變後的戰爭)正式納入「自存自衛」「帝國存立危機」的框架,認為不解決中國戰場就無法確保資源,帝國就無法存續,這套說法從1938年北支開發開始醞釀,1941年完全定型,與九一八的「滿蒙生命線論」完全同一脈絡。
支那事変処理ニ邁進シ、自存自衛ノ基礎ヲ確立スル為南方進出ノ歩ヲ進メ
大東亞戰爭定調「帝國存立危機」
「國家存亡危機」的正式化則出現在1941年。美國對日本實施石油禁運後,東京高層在御前會議上明確將其定義為「存立危機」。同年12月8日,日本發布大東亞戰爭《開戰の詔勅》(米國及英國ニ對スル宣戰ノ詔書),以最高層級的官方語言宣稱「帝國之存立」受到威脅,並強調日本「無所選擇,只能為自存自衛而起」。
帝國ノ存立亦正ニ危殆ニ瀕セリ事旣ニ此ニ至ル帝國ハ今ヤ自存自衞ノ爲蹶然起ツテ一切ノ障礙ヲ破碎スルノ外ナキナリ
東條英機在就職演說與開戰廣播中也反覆強調「自存自衛」的重要性。戰後,美國與盟軍公布的日本文件同樣顯示,日本以「確保帝國存在」為開戰理由,將石油禁運與「ABCD包圍網」(ABCD包囲陣,意即美國、英國、中國、荷蘭)描述成壓迫日本的致命危機。
總的來說,二戰期間大日本帝國持續以不同語彙包裝同一套邏輯,資源受到威脅,就宣稱面臨國家存亡、只要對手阻礙其擴張,就稱攸關帝國存立,必須自存自衛名義發動戰爭。再回顧高市早苗長年以來的言論,還有現在觸碰到兩岸敏感神經的時刻又拋出「日本存立危機」與集體自衛權,如果我們不理解中國大陸為何反應這麼大,那也許需要省思的反而是我們。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51116000038-260417?ctrack=mo_armament_headl_p05?ctrack=pc_armament_headl_p01
個人積分:1170分
文章編號:92430369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