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鑑於相關報導...一般投資人難以完全理解,且讓小弟拋塊磚、解釋一下。
關於基金,過往的概念:
「由經理人操盤,決策自由…當高檔風險上升,可以選擇進不進場。」
但隨著ETF問世…資金不斷湧入之後,上述觀念被推翻。
被動式交易,逼迫經理人進場…使風險槓桿擴大。
可笑的是,過往被視為風險較大的主動式基金,卻因為操盤人可以選擇高檔不入市,反而是股穩定的力量。
但現在…隨著ETF規模的占比在全球市場中擴大,原本認為「追隨指數比較安全」的想法,卻成為一股可怕的羊群效應。
ETF,或許將成為股災的最大引信。
說的更白話些…
就算是規模上百億的主動基金,還是得根據經理人的決策來交易,有機會才投入市場…若風險提高,資金隨時退場。
但投資人被過去…主動式基金暴漲暴跌的績效嚇怕了,開始轉往被動式基金。
理由是…被動式基金投資完全傻瓜。
也就是說…ETF的操盤人必須依成分股的配置比重入市。
哪怕股價再高,都得像個傻瓜一樣進場。
隨著ETF的規模不斷增加,百億擴大到千億…一切就變得不同,除了被動投入外,槓桿倍數隨之放大。
舉例來說…
某支股票營運轉佳,就被納入某個指數。
而以此指數為標的ETF,資產規模擴增10倍。
所以,ETF的操盤人便得買進10倍的這支股票。
弔詭的是,並不是因為…這支股票的業績好了10倍,而是ETF規模變大…導致資金不斷湧入,讓股價莫名狂飆…
這樣的情況,正發生在全球市場中。
2017年上半年,從主動式基金轉往ETF的資金逾5000億美元。
以具代表性的高盛為例,光今年被ETF吸走的血,足足有267億美元。
「因為手續費比較便宜。」有的投資人這麼想…
好吧…雖然說的是沒錯…

但想想看,這麼龐大的資金跑到ETF裏頭,是多麼可觀的景象。
未來如果進入熊市,ETF的賣壓就會用相較於10年前的十倍…甚至百倍槓桿放大系統風險。
原本你看好的績優股、權值股,怎麼上去、就怎麼下來。
而且,會先由佔ETF權重高的帶頭、輪流修正股價,讓市場恐慌…
而隨著投資人開始一股腦地贖回(賣出),這些好股就像骨牌一樣、一塊接著一塊倒下。
當然,ETF有很多種…我們可以按自己的策略佈局、分散風險。
不過,趨勢反轉…效應擴大時,還是得小心些。
千萬...別當最後一隻羊。
以上,與您分享。

****************************************************************************************************
【0924更新】
主動式基金和被動式基金,在不同的市場效率中...表現大相逕庭。
什麼是市場效率?
1.弱式市場效率:
市場價格已反映過去多空訊號的變化...關於價格變化以及趨勢的多空訊號,對於選擇標的幾乎毫無作用。
簡單來說,就是無法藉由技術分析來獲取超額利潤。
2.半強式市場效率:
市場價格已充分反映了已公開的資訊。
因此,根據公開的資訊,無法獲得超額利潤,研究財報和公開發佈的訊息...意義不大。
換句話說,就是無法藉由基本面分析來獲取超額利潤。
3.強式市場效率:
市場價格已反映所有資訊,不管這些資訊是公開的...還是非公開(內線)。
假設這種市場確實存在,內線交易將無法賺到超額利潤。
注意到關鍵字了嗎?
是的,就是超額利潤。
主動式基金,在資訊不對稱的條件下...能在弱式與半強式效率市場中擊敗被動式基金。
但在強式效率市場中,不管是哪一種基金...都只能盡量貼近盤面、賺取合理的利潤。
然而,強式效率市場到目前為止,還是被很多分析師否定。
因為,您永遠鬥不過公司派...他們就是有本事把自己的行為合法化。
美國,已經算是相對接近強式效率市場...這也就是為什麼投資人選擇被動式基金(ETF),過去十年來尤甚。
然而,也正因為投資人轉往被動式基金,造成羊群效應...助漲也助跌。
而主動式基金風險高、卻能夠成為穩定市場的力量,在於它正是引領多空方向的敲門磚,如果沒有這些基金掀起漣漪...多空的浪潮便難以飛天遁地。
所以,如果市場有風吹草動,通常是高點未至...主動式基金就會退場。
行情便將進入合理的修正期,等待下一次多空循環到來。
但現在ETF的占比提高,屆時隨著羊群(投資人)開始恐懼、反向逃跑(贖回)時,被動式基金經理人也只好當一隻乖順的牧羊犬,反過來跟著跑。
新品種的股災,於焉誕生。
伯格是ETF教父、彭淮南是央行總裁,他們的背景與職掌大相逕庭,但看法一致。
這是為什麼呢?
也許,羊群效應尚未開始...
但是,您願意賭一把嗎?
以上,與您分享。

****************************************************************************************************
【0925更新】
今天來談談ETF的折溢價。
在ETF的交易機制中,存在著市價和淨值。
假設某檔ETF總資產為100億、總發行量為1億股,淨值就是100元。
不過,ETF在次級市場(交易所)中,與股票交易方式相同,我們並不是以「淨值」買賣,而是「市價」。
於是,每天都會有折溢價的情況產生。
【節錄標的為台灣指數型ETF】

淨值100元的ETF,若市場買進力道強過賣出力道,代表投資人願意用高於淨值的價格買進。
於是,市價可能大於100元,這就是溢價。
反之,若市價低於100元,則為折價。
ETF的市價和淨值若出現折溢價空間,法人套利就會啟動套利...最終將使兩者價格趨於一致。
【台灣50近三個月的折溢價走勢】

法人經常利用折溢價空間,進行套利:
1.溢價套利 ─ 法人買進成分股,在初級市場對基金發行公司進行實物申購...轉換成ETF,同時在次級市場較高的市價賣出ETF。
2.折價套利 ─ 法人在次級市場買進ETF,同時放空成分股,再向基金發行公司要求贖回ETF...轉換為成分股後回補放空部位。
對行情的影響:
1.ETF出現溢價 ─ 買盤湧入成分股,拉動行情。
2.ETF出現折價 ─ 成分股遭賣盤狙擊,打壓行情。
簡單來說,法人挾龐大資金...在初級與次級市場間不斷套利。
但在折溢價空間縮小(甚至趨於一致)後,行情便風平浪靜。
以上,與您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