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landz wrote:
複委託有單比最低收費, 以元大電子盤來說,手續費 0.25%,
單筆最低收費 HKD 120= 456台幣(假設1 港幣 = 3.8 新台幣)
2萬元單筆手續費就要 2.28% (456/20000), 這才叫貴吧! 還沒算進匯款費用

你不說我還真不知道,原來台灣的元大收費竟然比全港所有的劵商還貴.
香港的匯豐最低手續費也只收HK$100,元大竟然要收HK$120.
看來元大金控的股票可以買,實在是賺太大了.

不過,元大的收費並不算是普遍的市場行情.
其它劵商的複委託收費沒這樣高.
富邦就是其中之一,最低手續費只要HK$50,不到元大的1/2
也沒有收什麼匯款費的,它自己有富邦香港銀行做結算與港股交易.

windlandz wrote:
複委託對於手上錢不多或要定期定額買進的投資人不合算

沒錯,錢不多的小投資人,買賣都不多,的確是不需要費事去弄什麼複委託.
如果只要一瓶可樂,就近在超商買就可以,不必大老遠跑大賣場,買也買不多,
省也省不多.

如果投資金額大,就非常划算,劵商會給折扣.
我的交易費用,包括手續費外加香港所有的稅捐,約是交易總價的2/1000,
和交易台股差不多.

Katong wrote:
不過,元大的收費並不算是普遍的市場行情.
其它劵商的複委託收費沒這樣高.
富邦就是其中之一,最低手續費只要HK$50,不到元大的1/2
也沒有收什麼匯款費的,它自己有富邦香港銀行做結算與港股交易....(恕刪)


K 大列的是網路上的公開資訊,

我本身有透過海外劵商買股票,前一陣子也跟一些銀行詢問過複委託費用,

以富邦為例,0.5% ~ 0.25% 的手續費是可以談的,

甚至在其他論壇裡,有人連最低收費(HKD 50 或美股的USD 39.9)條件都有優惠

對於有大資金的投資者來說,複委託的確是可以考慮的。

早些前的文章小弟就舉例手續費和報酬沒有絕對關係, 而且都是國外 ETF...

尤其短線進出的, 搞不好內扣費用(管理費,保管費..)大部分都沒被扣到卻一直把它列出來, 再來說006205 比香港A 股ETF貴, 實在無法理解

小弟在2000點附近買進後, 之後006205 市價一直就是超越淨值
這種變相漲幅的價差已經超越手續費率, 這就是最好的結果不是嗎?
溢價過高會影響的是還沒買進的人不是持有的人

費用和報酬有關係但沒有絕對關係
有誰聽過巴菲特在分析費用對報酬的影響?
房市漲了十年來, 過程中投資者越買成本費用越來越高, 它還是一漲, 有誰在分析費用對報酬的影響?

我看不出來也算不出來 006205 和香港A股 ETF 哪種貴, 這當中有匯率問題, 有持有時間問題, 費用(各國證交稅, 稅種,手續費)也不是一成不變也有變動的問題, 算得出來是騙人

手續費和持有成本沒有關係?買進賣出不就都是成本嗎?


windlandz wrote:
早些前的文章小弟就舉...(恕刪)

大陸中金公司27日召開媒體見面會,對公司2014年的宏觀及策略研究成果進行了說明。中金公司預測,大陸明(2014)年GDP將年增7.6%,通膨小幅上升,並提出對明年A股走勢「轉為樂觀」,預計明年上證指數可實現約20%的年度收益。

對未來3到6個月的預判,中金公司建議在年底低迷的市場中逐漸佈局三類產業:地產及地產產業鏈的建材、鋼鐵;大眾消費品行業,包括家電及食品飲料等;金融中的券商和保險。中金公司相對看淡有色金屬、煤炭、電子等類股。中金公司還長期看好健康、娛樂類的類股龍頭個股,如醫藥、傳媒等。

針對近期三中全會公佈的改革藍圖,中金公司認為主要會對經濟發展帶來三方面影響,一是增加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促進中長期供給能力;二是縮小收入差距,提升消費率,降低儲蓄率;三是加速房地產泡沫的破裂。

在此基礎上,中金公司預測,由於內需擴張的慣性和全球復甦對出口的幫助,大陸明年GDP成長可從7.4%上調至7.6%,預計消費的貢獻顯著上升,投資的貢獻下降,通膨則為小幅上升。

另外,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昨日亦召開2014年A股投資策略報告會。申萬研究認為,大陸新一輪改革對於資本市場影響深遠,對2014年的行情趨於樂觀,預計上證指數核心波動區間為2000點-2600點。申萬指出,2014年市場依然充滿結構性機會,除了新興成長在調整之後可望重新出發,還建議佈局安全建設、破除壟斷、國企改革、生態變革、網絡創新等五大改革主題。
免責聲明:以上資訊,僅供笑話 ,並不構成投資建議,亦不代表本人真實意圖,讀者須自負風險及判斷,個人不負任何責任

windlandz wrote:
費用和報酬有關係但沒有絕對關係
有誰聽過巴菲特在分析費用對報酬的影響?...(恕刪)



現在很多投資人的確都不關心交易費用,我問周邊的許多朋友也的確都如此

但就是因為你我不是巴菲特,所以才要更注意額外費用對投資成本的影響

S.A.G. wrote:
你我不是巴菲特,



每種ETF追蹤指數不同, 成分股配息的多可能就蓋過費用
買進之後產生溢價可能就蓋過費用
匯率損失可能就蓋過費用
交易時間誰會知道多久? 這也會影響內扣費用
ETF機構費用也不是永遠固定的, 這也會影響持有時間的費用

上面只是隨便舉個例就有這麼多個:小弟只能說, 比較兩種ETF的費用根本沒人算得出來, 真實費用並不是只看那些管理費和保管費才是真正的費用

有人今天買, 幾天後賣, 內扣費用根本沒有扣到, 只是純付手續費和證券交易費
這哪裡比複委託貴?

大台北房價比其他四都費用成本貴, 但卻漲最多 ,當初如果買其他地區最後的報酬可能就較低
,這也可以說明費用和報酬無絕對關係了, 認為當初買最貴的卻可能是最便宜


是阿! 你我不是巴菲特

因為巴菲特也算不出來所謂的費用 = 管理費+保管費
費用成本是從買進->持有-> 直到賣出都是一直存在, 而且持續變化

巴菲特也算不出來短線進出的人也要把內扣費用算進去, 難怪巴菲特不玩短線進出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1&t=2904648&p=96#46575094

上證指數月線三連紅, 後勢看好繼續反彈
日股未來應該有機會到18000
美股道瓊修正後還會超過15000

----------------------------------------------------------

美股已創新高, 超過 15000
日股快到16000了


就剩上證指數了~
中國股市沒遇過法人時代的市場, 期待開放的速度加快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