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追蹤指數代表他是好的ETF, 超越淨值是投資者過度追價, 長期超越淨值是投資者看好底部炒底
006205是唯一三種情形都有, 怎麼選ETF標得已經很明顯了, 只是空手的人不要追價,可以等貼近再進場
2014年1月底前,上證還是有可能回到2000或以下
對小弟來說目前 006205就是比較好, 就算未來有更多選擇A股我也不見得會換
因為新進來的機構操作上不見得都能貼近追蹤指數, 那需要一段時間觀察
而006205已經過這一年多利空測試, 至少我長時間看到它是超越追蹤指數又大幅超越淨值
這不就是投資者要的嗎?
等待下一個接近2000點溢價縮小準備加碼進場
創造ETF的人應該要拿諾貝爾獎
ETF 價格和淨值會貼近是有它的原理的(實物申購的套利行為)
可以參考怪老子理財王
http://www.masterhsiao.com.tw/Essay/EtfPrice/EtfPrice.htm
怪老子理財王的 "投資等級"債券基金 也是很值得各位去看
它和 ETF 是可以互補
windlandz wrote:
ETF 價格和淨值會貼近是有它的原理的(實物申購的套利行為)
ETF實物贖回的機制僅限於在資本帳開放的國家與地區才有的.
當ETF市價與其投資標的的成份股總值存在價差,
投資人可以用ETF單位去向ETF基金經理申請換取成份股的持股,
再自行於公開市場賣出,套取價差.
中國的A股是管制股市,外國法人與自然人不是想進去開戶就可以開戶.
在台/港上市的A股ETF根本沒有實物贖回這個機制.
說得白話一點, 今天拿006205的ETF單位去向富邦申請實物贖回,
富邦要如何交付實股給投資人呢? ETF投資人根本不會有證劵帳戶來接收實股.
還有,不是光投資金額夠大,有足夠的ETF單位數可達贖回門檻就可以,
還要具備融劵放空的資格與財力. ETF實物贖回,隨便也要幾天的時間.
當價差足以打平贖回費用,產生利潤的第一時間,就要在市場上午對所有
ETF成份股做融劵賣出的動作,鎖定獲利. 等到ETF基金發給實股後,
再用實股還劵,完成套利.
沒有證監會審批,外資機構也不能融劵.
就算可以融劵,也要有足夠的現金.
進中國的QFII資金量是固定的,不能隨意匯入增加.
不是買股,就是買債. 不會,不能,也不准有大量現金長期放銀行不投資.
QFII額度是批給一個機構, 專屬於一個機構. ETF是以外國基金名義進中國.
如果把基金持股在中國境內私下分拆給特定外國投資人,等同私下把QFII額度給了另一個人,
違反外管局的規定
因此在公開說明書內也沒有實物贖回的機制,也只有買回受益憑證的選項.
台港兩地的A股ETF只能向ETF申請買回ETF受益憑證,而且ETF基金經理得以拒絕,
因此根本不存在套利的可能性.

windlandz wrote:
006205 過去一年來一直保持溢價是因為投資者看好上證接近底部且006205純度高,規模大,有成交量, 買
我個人看法是:台灣的陸股ETF種類少,規模小,台灣人的選擇不多.
相對於買的人多,供給量少,因此推高市ETF市價,從而與淨值脫軌.
香港一年多前剛有A股ETF上市時,首發的幾個規模都很小,也是所有的ETF都呈現高溢價.
一年以後,全線ETF都呈現折讓. 規模大了,供給量大了,溢價逐漸收窄,最後貼近,
現在多數時候都是折讓(淨值高於市價)
中/港/台三地的實物A股ETF只有台灣的會有高溢價的強況.
論規模與成交量,台灣的ETF遠遠不如中港兩地.
如果單純因為看好A股後市而搶進,從而造成台灣ETF高溢價,也說不過去.
除非在港交易的全球機構投資人/港人與在中國交易的全中國投資人都不看好A股,所以折讓.
只有台灣人看好A股, 所以只有台灣的ETF溢價?
香港掛牌ETF溢價表
Katong wrote:
ETF實物贖回的機制...(恕刪)
Sarah Lee wrote:
在香港掛牌的2823.HK不也溢價8%?況且2823的規模還是2000億台幣!溢價程度還遠高過台灣的006205
2823是香港第一支掛牌的假ETF, 歷史悠久,規模大.
要快進快出,攫取短線價差的,只有這支能有足夠的成交量供全球機構投資人進出.
2823的優勢也就只有成交量大,這點而已.
它又不是100%實物A股ETF, 它和2827.hk標智滬深300一樣,
只是個滿手衍生性金容商品的 "假ETF".
幾個月前,安碩也分配了50億的RQFII給2823,它也開始進行實物化.
小額投資人承擔不起複委託手續費,也沒有議價能力.
基金法人與自營商投資標的受限於基金章程與法令,也僅限國內,
台灣的ETF是不得不的選擇,需求大,供應少,才會有高溢價.
有多少本地投資人與投信要沾手陸股, 但ETF才幾個而已,規模也不大.
基金經理公司也才能高姿態收取高額基金運作費,仍有大量投資人買單.
我前面所提的,不都已經強調 "實物"二字嗎? 中/港兩地,有那一個實物ETF
有台灣ETF這樣大的溢價5%-6%? 沒有啊 !
這兩天市況好,許多香港上市的ETF有微幅溢價. 如果是上週四/五,幾乎都是折讓居多.
Sarah Lee wrote:
但是要把錢匯到香港,還用港幣交易,這中間的換匯成本不見得划算吧!!
交易港股,台灣到處都有複委託.
不過,投資金額小的,還是買賣台股就好.
止渴只要買一瓶可樂,去超商就很便利,雖然貴很多.
有要買整箱的,去家樂福/好市多才划算,不會有人去便利店買.
sohopro wrote:
既然是進行指數投資
為何會覺得投資工具出現溢價是對自己有利?
不是應該是出現折價才是有利?
基金淨值反應的就是股價,也就是指數.
從買入當天起,投資成本就高於指數成份股總平均的5%.
溢價5%,代表投資人以高於指數的5%價錢買入.
你說的沒錯,折讓是好一點, 貼近是正常,偶而溢價一點點也不稀奇.
但是如果是因供需不平衡,長期大幅溢價,一但供需得到平衡,
以前多付出的溢價會消失,長期持貨者,會平白損失這一部份.
另外,基金費用也是追蹤誤差的成因之一,費用高的,誤差多一些.
每個人看法不同,我是認為台灣陸股ETF的溢價消失是時間問題,
當然,可能也有人認為台灣特別,溢價會長期存在.
一年以後,再頭來看看, 時間會證明一切.
Sarah Lee wrote:
2823規模那樣大了,溢價還是8%
交易2823的是來自全球的機構投資法人,進入香港大進大出,
沒有外匯管制,隨時來,隨時走.
要取得這一項方便,又想短期沾手陸股,搶反彈,溢價是他門所願付出的代價,
也是惟一的選擇.
交易2823的,多數是極短線的操作,避險基金這一類的.
長線或波段的投資人與基金,會買實物ETF,基金費用便宜,派息高.
Sarah Lee wrote:
我更覺得是因為是散戶被套牢,捨不得賣,另外一方面有更多散戶跳進來抄底,籌碼安定的因素,使得溢價提高!
你說得很有道理,這一點,我想是對的,我在前面說過,
過去1-2年有買入,沒有高出低進來回操作的,絕大多數是虧損的,仍然緊抱在手.
如果計入資金成本,虧錢的人會更多.
6205規模小,套牢的人多,籌碼自然鎖定, 也因此造成市面上供應量減少,
想要再進場的,只有追逐少量籌碼,因此推高市價,造成溢價.
你我想法是一致的,這也就是供需不平衡的一種,不是嗎?
並不是因為台灣人比香港人/大陸人/外資特別看好A股,特別願意多出5%去買,
而是因為流通籌碼少,又想要買,自然推高市價.
Sarah Lee wrote:
不見得006205取得更多QFII額度之後溢價就會大幅消失!
如果你上面的推論為真, 那麼籌碼增加到一定程度,溢價該會消失才是.
的確,時間才能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