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求4%不需買股票?全壓債券即可?!


nonsense wrote:
9年到期的債券
8年
7年
6年
5年

短年期且投資級的債券殖利率都頗低....
以及匯率風險

我是打算贈與台幣現金給小孩之後 用他的帳戶定期定額買0050或00692 後者成交量太低尚在觀望)
若買海外債 首先短年期債報酬太低 其次換回台幣又要多匯損一次
我當初把銀行的spread全部吃掉
做10-20%的年化報酬也沒贏啊
哈哈 更何況 正常給客戶做銀行起碼吃快一半

我目前操作的組合 16年 +3% 17年+6.2% 18年-2.9% 19年暫時+2%

80%up純債券操作
還在學習把組合操作的更穩定



kira0403 wrote:
對!就是這個名字的產...(恕刪)

pigstand wrote:
那個「前提」就是關鍵點,10-20年可以發生很多事。千禧年網路泡沫化之後,絕大多數的人沒有預期到2008年發生了金融海嘯。更往前到上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絕大多數的人沒有預期20年之內發生更慘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我認同20年的變化沒人知道
即便公司倒閉機率很低
但是有個很可能發生的事情就是:利率風險

假設未來10~20年 利率重新回到8~10% (發生機率似乎不低 )
放太多長期債券被鎖住4~5% 等於是套死

所以我現在也只是把債券當配置的一部分而已
不會再有all in同一投資工具的想法

即便買債券也要分年期來買 全押長年期實為不智
xpotter wrote: 即便買債券也要分年期來買 全押長年期實為不智...(恕刪)

可以採用Bond ladder(債券梯)策略。我的定存部位也是利用同樣的概念,建構出定存梯。這部分,可以在網路上搜尋相關文章看看。
pigstand wrote:可以採用Bond ladder(債券梯)策略。我的定存部位也是利用同樣的概念,建構出定存梯。這部分,可以在網路上搜尋相關文章看看。


對 謝謝指教
我是自己摸索用肉身體驗領悟這個道理也實在太慘了!
很多前人的智慧和經驗談其實看書看資料和網友經驗就知道
偏偏我有個致命的問題:
當初一直以為「不貪不懼」 反正只要個3%就能過生活 把問題想得太簡單 過於輕敵!

事實證明在投資這件事情上 不貪未必能夠不懼
甚至有可能相反 而且當發生慘劇時會更恨
(為了20%報酬倒賠錢沒話說 只想要3%卻賠錢那才是真的恨)
我現在最擔心做牛肉麵那家保險公司倒閉 馬的 還要忍耐3~4年才能解約平安出場

除非有錢人為了節稅要把額度用完還剩很多(超過二億以上)真的不要去買儲蓄險
牛肉麵公司的評等只怕很低 只想要2.25% 我不貪 卻大懼
債券梯絕對很重要

不會誇張到超低啦 最近已經是債市的低潮了

投資級5年應該也是有3%以上

匯率風險就美金囉

UBS 都敢出這種標的了

三年多到期 預期年收益也有5%





King power capital 是香港中旅 就是專門辦台胞證那個 中國旅行社
我的組合有佈置過所以我知道xd

評級、年期、YTM都有囉 參考一下
這個報價都是被加過成本的
xpotter wrote:
近期很多複委託券商都有推出小額債券 三萬美元就能買一檔 門檻比原本的十萬美元下調很多
提供資訊讓各位參考
註:公司債複委託手續費最低可以談到0.5% (絕對可以談到這行情 沒有就請四處問吧)


xpotter wrote:
其實取決於嘴炮
我還沒開戶就要到那費率

2013年我曾與台灣花旗銀行交易過幾次,每週二早上債券價格會更新,
花旗台灣會印一份債券目錄給我;包含各項價格與YTM.

花旗台灣是固定把報價表上的YTM這個數字,減去1.5%的價格賣給我.
任何報價表上的項目,YTM一律減去1.5%.

YTM減去1.5%以後,花旗台灣與新加坡這兩個上下手都還有錢可賺.

當你樂開懷地要到 "0.5%"這個數字時,

你不妨想想,證券公司從上手取得債券的成本上,外加這0.5%費用,轉賣給你,
它能有利潤嗎? 光是內部營運成本就無法打平.

不過,你覺得你拿到了個好價格,證券公司也達到讓你開心的目的了.

在投資公司債券這一塊,有經驗的投資人與交易員,詢價與交易會問答的只有一項,
就是YTM.

單價多少,前手息與交易總額,這些數字只會在達成交易後的轉帳過程中核算金額時才需要看到.

至於手續費,國外的交易單據根本沒有這一項. 也根本不會有台灣獨有的信託管理費等等.
香港,新加坡與英國的交易商,都把自己要的成本與利潤灌進售價裡,以YTM這個數字呈現給客戶,
一目了然.

台灣的通路可能是要讓不明究裡的投資人開心,加上了這幾項手續費,信託管理費,代收股息費...
然後投資人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詢問與比較毫無意義的手續費%,每一家都在這些數字上做文章.

現在我不知道.
但在2013年時,只要是 "活人"去花旗銀行交易,人人都是"0.5%",這是制式的.
讓客戶爽是最重要的,看到0.5%就開心起來了.

Katong wrote:
台灣的通路可能是要讓不明究裡的投資人開心,加上了這一項.
現在我不知道.
但在2013年時,只要是 "活人"去花旗銀行交易,人人都是"0.5%",這是制式的.
讓客戶爽是最重要的,看到0.5%就開心起來了.


K大
我想看到現在 這邊的人都知道你要傳達的意思了 沒必要再強調了

但我遇到的狀況也是事實 我也不是白痴 也會交叉求證 沒那麼容易哄騙

若套用你上述的說法

台灣的通路可能是要讓不明究裡的投資人開心,加上了這一項“1.5%”
正常人去申購是加了1.5%
而我要到0.5%

當然在你的論述裡面 這個0.5%也是多餘的
也許實際上我是1.5% 但別人實際上是 2.5%!

我要表達就是這裡而已 多爭取別拿到實際上是2.5%

我打個最近真實遇到的狀況來比喻好了
(雖然是複委託美股)
我去富X開戶問營業員複委託美股手續費是0.5% (官方公告是1%)
我補了一句:我朋友XXX怎跟我說是0.15%
對方:可以幫你爭取喔 但你要先開戶
我:你要先確定是0.15%開戶我才開 否則一旦開成申請沒過怎辦?
(事實上我朋友也跟我講好了 若沒要到0.15%就找他的營業員
但是他所屬分行區域離我比較遠 我傾向找最近的分行才會去問看看)
最後我也一樣在我最近的分行談到了0.15了

簡言之 我若沒爭取 就是一般人拿到的0.5% 如上述 我不說話 想必營業員不會主動幫我調<--- 我從頭到尾要表達的就是如此而已
補充: 永X複委託美股最低可以談到0.2% 富X是0.15%
(我想也不可能每個人都是跟富X拿到0.15)
各位先進晚安,小弟的債券購買經驗:
1.業務員報價(ytm),只能選,買或不買。
2.問手續費或其他交易費用怎麼算,業務說已全部內含在報價中了。
3.問能議價嗎?業務說不能。
4.問業務這筆交易賺多少?業務說公司不會告知。
以上報告,請各位先進指教。

(感覺像到餐廳:點菜,吃飯,結帳。)
nonsense wrote:
不會誇張到超低啦 最近已經是債市的低潮了
投資級5年應該也是有3%以上
匯率風險就美金囉

我的作法若做個修改就很適用這個方式(少匯損兩次)
原本是想透過定期定額0050 但是若改為一半以美元計的VT ETF
就能利用債券梯 以同樣的美元幣別來作
感謝 這個方法我已記錄在記事本

而原本0050的台幣部分似乎只能用定存暫放資金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