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求4%不需買股票?全壓債券即可?!

Katong大,
關於大額債券與Nasdaq上交易的票面額25元的債券,依稀記得您曾說過您主力是放在大額債券上,每當您累積到足夠的一大筆錢時就會去買大額債券,
至於小額債券,只是您小部位零錢過客的投資,不會也不適宜投放大筆部位,縱使小額債券的利率都比大額債券高一些。
對我而言,票面25元的小額債券,交易透明手續簡便,投資或缺現金時手機APP按一按就可以了,
像昨天年終獎金發下來手癢就買了500股C-N,
當然它們的交易量一天很多都在1萬~5萬股間,如果要進出10萬美金就要拆成好幾天來處理以免變成當天的主力,
請問這種池子太淺是您傾向大額債券的因素嗎?




材與不材之間 wrote:

1.業務員報價(ytm),只能選,買或不買。
2.問手續費或其他交易費用怎麼算,業務說已全部內含在報價中了。
3.問能議價嗎?業務說不能。
4.問業務這筆交易賺多少?業務說公司不會告知。

.(恕刪)


小弟的經驗是:
1. Yes
2. Yes
3.據理專說單筆(同一檔債)1M可以議價,小弟當天共買四檔每檔20-22萬,無法議價(總價1M也不行)
4.講了你也不見得會相信對吧?呵呵~

結論:根據小弟個人淺薄的經驗,基本上理專當天報的YTM都是已經含所謂的手續費或是其他我不知道的銀行規費

所以只要看當天詢價時該檔YTM是不是你可以接受,就可以買了..

至於買了債劵後的交易,小弟的理解是:

跌太多你也只能放著賭他到不要倒,按時領利息和履約拿回本金,

漲幅大了想要賺差價,就看當時銀行幫你搓合的價錢有沒有到你心目中的價位再決定要不要賣吧

..................................................................................................

另外X大和K大的文章,小弟拜讀後個人的理解是:

美股的價格是公開的,談手續費多少%那些,的確可以比較容易比較哪一家銀行或是哪一家專員對我們比較有利,

美債的價格每家通路報的價格都不太依樣,比較難去拆他報價中到底真正哪些部分是手續費或是其他銀行的規費,

所以光談手續費的折扣這件事情會比較難比較哪裡購買比較有利,也許可以只看當天報價以及YTM比較容易判斷,

而且如同blockquote大提到,小弟目前的經驗也是購買美債時無法和銀行講價..
之前第一次買債券是同一個時間,同一個金額,同一支債券要求各銀行和証券同時出收費結構表,比較之後,再選某一家。

後來買的就懶了,就同様方法,只找2家比價,YTM高的中選。

有的業務會不開心,打電話碎碎念,通常這種的業務,下次YTM會高些。
kira0403 wrote: 小弟的經驗是: ...(恕刪)
kira0403 wrote:


小弟的經驗是:
...(恕刪)

pidanlin wrote:
之前第一次買債券是同一個時間,同一個金額,同一支債券要求各銀行和証券同時出收費結構表,比較之後,再選某一家。

...(恕刪)


了解. 您提到的作法,小弟只有大概10多年前在台灣的外商銀買基金和美股的時候,比較過手續費以及保管費之類的東西.

現在小弟往來的海外銀行,美債是沒有提供過收費結構表,改天再問看看.
xpotter wrote: 對 謝謝指教
我是自己摸索用肉身體驗領悟這個道理也實在太慘了!...(恕刪)

我的運氣不錯,2007下半年朋友介紹我去看綠角的文章,所以略知一點皮毛。
此外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金融業者跟投資人的利益是互相衝突的
K大有質押債券借出再買債券嗎?會不會擔心外商銀行撤出臺灣時,找不到對口單位呢?


感謝k大。
kira0403 wrote:



了解. 您提到...(恕刪)

pidanlin wrote:

K大有質押債券借出再買債券嗎?會不會擔心外商銀行撤出臺灣時,找不到對口單位呢?
...(恕刪)


因為小弟還在外面上班養家餬口,所以沒有做這麼複雜的操作.

如果要這樣操作,會不會直接做槓桿比較簡單一點?

以前法興給小弟的講解是你放最低門檻3M,做最低3倍槓桿,當時利息1%


小弟就是非常擔心因為各種因素之後找不到對口單位,

所以只好去海外找相對可能變化比較少一點的地方開戶...

目前香港和新加坡真的還不錯...不過新加坡現在沒有PR好像已經不能開戶了....

了解,謝謝K大
kira0403 wrote:



因為小弟還在外...(恕刪)
之前有向富邦複委託問過債券,可惜最後沒買,原因是4.X%,一次要3萬美元,還是買定存股好了,報酬率差不多,但股票隨時可變現

xpotter wrote:
我認同20年的變化...(恕刪)



我覺得利率回不去了 7-8% 這30年 幾乎不可能

不到3.5% 美國央行已經受不了 了

我覺得利率最高點落在 5% (美國) 如果可以買5-6% 5-15年 最好


為什麼 ? 這個世界已經沒需求了 戰後嬰兒潮開始凋零了

這世界最後有需求 只剩中國跟東南亞印度 但也回不去了


房產版最常講的 人口老化 我看日本利率 很像

海外開戶 最好是有發提卡的最好


xpotter wrote:
做牛肉麵那家保險公司倒閉 馬的 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