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買股票都看的懂財報嗎?

灰狼01 wrote:
被你說對了,確是如此...(恕刪)

看超過1000本財經書以上的人經過.......
問我看那麼多有沒有用,其實有用....
而且賺錢的方法必不是侷限在股票...
有更多被動式收入書籍!
有問題發揮出來比較好解決...
當然如果只是單純想賺股息的也不用多看,單純一直放領股息就好.....
但是要想賺更多%數提早人生財富自由還是多看書籍,不管是大本財經雜誌還是小本理財書籍,應都該接受反正有心要看了!
而且去誠品或金石堂跟高雄圖書總館一直坐的看免費書籍也可以避免浪費其他不必要的花費!
比到處走走逛逛看到就想買其實比較花費....
把花費花到必要人事務刀口上才是正確
jacky8000 wrote:
有時花大把時間去鑽...(恕刪)


財報很像打太極拳內功練站椿。
站幾個月,可能沒效果,甚至反效果
站6個月,有點感覺
站1年,開始覺得有用
站3年,有些實力
站5年以上,實力好像不錯

所以用財報分析,要有些心理準備,是一條很遠很遠的路,不是沒用,只是要走非常遠。
年紀大了,慢慢体會簡單的東西,重覆練習好幾年,有時可以發揮很大的功效。
av61222 wrote:
認真研究公司財報,之...(恕刪)

有人會看財報就可以了,而且是免費的喔。

shih3246 wrote:
光看那些書名,我就已經想睡了~~
果然很有灰狼大的風格,呵呵!

每個人都有其個性與行事風格,公司也一樣,會讀財報的,還會讀到有點意思的,大概都是會對人事物抱持著想要瞭解的精神吧。

因為想瞭解持有的公司,所以才會從財報去下手,看不懂,怎麼辦?所以才會去學會計知識,就是為了弄懂財報在講什麼。

為什麼會讀財報會讀到覺得有意思呢?因為就真的很有意思啊。我這幾天正在讀一本書,書名叫<如何烤一個數學Pi:14道甜點食譜,引導你學會數學思考>,為什麼會想讀這一本書呢?因為我發現從財報去拼湊出一間公司的過程,跟數學思考從具像到抽象的過程剛好相反,牛頓在南海泡沫投資慘賠之後說過:“我可以計算出天體運行的軌跡,卻計算不出人內心的瘋狂”,其實不是他計算不出,而是他沒搞懂原理。

公司的組成這麼複雜,會計學就是數學家發明的,數學家擅長的就是把複雜的事情抽象化,而財務報表就是抽象後呈現出來的結果,那我們要怎麼從財務報表把抽象反向拼湊回具像呢?很多人覺得難,通常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一間公司該長什麼樣子?這就是我們這種非經營公司出身的人的最大障礙。

障礙的克服第一步是去理解一家公司是怎麼運作的,最快的當然就是自己開一家,巴菲特之所以有今日,就是因為他一開始就是企業經營者,後來才轉成投資控股,不過現在網路資源發達,只要有心,還是可以蒐集到相關資料的,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看世界,我們就無須什麼都自己來了。

不過講是這樣講,像灰狼大、英英間大,跟我都是成天沒事幹的老伙仔,沒事幹只好找些事來幹,唉,才會做這些無聊事,我連佛經都在讀了,讀些財報算什麼...
刪...刪...刪...刪...刪...刪...刪...
上次看到某君提到
“如果只看財報來買賣股票,就像是開車只看後照鏡一樣”
供參考一下~
av61222 wrote:
認真研究公司財報,之...(恕刪)



小買憑感覺
大買看財報
s0512tai wrote:
小買憑感覺大買看財報



怕配不出股利或頻繁現金增資或發可轉債啥的
會注意現金流量和負債

刪...刪...刪...刪...刪...刪...刪...

MiPiace wrote:
所以用財報分析,要有些心理準備,是一條很遠很遠的路,不是沒用,只是要走非常遠。
年紀大了,慢慢体會簡單的東西,重覆練習好幾年,有時可以發揮很大的功效。
所以樓上8k大其實跟大多數人一樣陷入了一個誤區,學習用財報去理解一家公司這條路,不會花"大把"時間,而是要花"很長"的時間才會有成效,"大把"的時間跟"很長"的時間是不同的東西,不知8k大是否能理解其中差異?

應該說,這是條無法速成的路,即使你一天都花24小時在上面也是一樣,做這件事難,不是難在花很多時間,而是進入障礙高,這是沒有接觸過的人的誤區,為什麼要那~~麼長的時間?因為你需要累積更多"年"的資訊來建立財報數字跟公司營運間的對應關係,所以我們其實很少花的時間在這個上面,都是忙著別的事情。

老實說,我真覺得這是件投入產出比很高的事情,而就像MiPiace講得一樣,當你跨過某個門檻後,就會開始覺得有點意思了,該怎麼說呢?這1、2年我真覺得投資,不追求太高報酬率,只求個穩定收益,在台股真的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所謂本小利大利不大,本大利小利不小,心態放長之後,利不大的本也會越滾越大,當大到一個程度時,即使利不大都很驚人了。

前陣子讀了李開復的人工智慧來了,想稍微瞭解一下機器學習的進展,我研究所算是這個領域的,所以讀來還算有些心得。原本是單純想瞭解機器學習,後來發現其實機器學習這幾年之所以有跳躍式的進展,是因為從資料統計/決策樹的研究方向轉向仿生的神經網路,仿生是什麼?就是模仿生物,也就是模仿人類的學習。

好了,講這個要幹嘛呢?
投資之所以難,就跟人工智慧發展的過程類似,前期走資料統計/決策樹的方式,很快就陷入瓶頸,資料統計/決策樹套用在投資上面,就是各種的技術指標與投資理論,而畢竟投資的主體是公司,而公司是有"人"的性質的,我們對另一個人是如何判斷他是不是個好人?常常直覺的反應是源自你對這個人"長時間"的"認識","長時間"跟"認識"就是現在機器學習的方式,長時間代表大數據,而認識代表學習模型,人類對事物會自發的建立模型與修正模型,然後用長時間累積的數據去fine tune這個模型。

Google耗費了無數資源建立了一台google brain,這台就是AlphaGo背後的運算中心,這樣的一台超級學習機器,跟一個普通人大腦從事神經網路學習的運算能力相比,也只是九牛一毛而已,看看人臉辨識就可知道,現在一台高運算能力的電腦加上累積億萬的人臉大數據,才堪堪超越一個普通人不經任何特別訓練的辨識成功率而已,由此可看出人腦在學習上面運算能力的強大了。

所以讀財報不是只是讀財報,而是用財報與任何公開資訊去fine tune你腦中的那個神經網路的模型,用來拼湊出公司的全貌,當然這就會牽涉到你腦中是否有這個模型的存在了,有的話,才有所謂的fine tune,沒有的話,那就只是garbage in/garbage out而已,每個讀財報讀出點意思的人,都有這個模型存在,只是不自覺而已,因為這就是人類學習自然的過程啊,有誰會去刻意說要建模的呢?但是就是有人學習的快,有人學習的慢,差別是什麼?前陣子讀<刻意練習>才讓我更深刻的理解"學習"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搞這麼多究竟是要幹嘛呢?
終極目標當然是像巴菲特/蒙格一樣,尋找卓越的企業,然後投資他,不過就像大公司的研發都會有個road map一樣,這條投資之道,我自己也是有設定了road map,從低到高分別是:穩定營運的公司->穩定有成長性的公司->好的公司->優秀的公司->卓越的公司,假如巴菲特/蒙格是在頂點聖母峰上的話,那我現在大概爬過七星山而已(大概在road map的第二階段),不過即使這樣,也已經收穫頗多了(像我一年光股息就比8k大省吃儉用累積至今的總投資額還多了)。

人的學習模式就是這樣,一旦你學會了就是會了,這種類似大數據的學習方式,最大的好處就是就是根本不用去傷腦筋,因為人類就是這樣學習的,譬如我在商周上看到了某家公司的報導,假如我以前有study過這家公司的話,那這個數據就自動跑進腦中去跑一次訓練了,而你要付出的只有時間而已,看那篇報導的時間,或讀那份季報的時間,其它的就讓他自然演變就好了,像我也不知道我跨到第3階段要幾年,我也不知道要怎樣能夠跨到第3階段,不過我知道我總會到達的,即使不到達那也不怎麼樣,資本就是滾的沒有更加速而已,照8K大這種玩法,也許10年後,我的股息收入還是會跟他的總投資額一樣。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