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h3246 wrote:
如果我有智慧,就不...(恕刪)
對於傻瓜這詞,自己也不太喜歡使用,只是這詞比較容易解說財富重分配這事,看到幾位希望告訴他們怎麼賺錢,我還年輕,財富不是來自於繼承,我唯一繼承的是上一代以及周遭的財務管理智慧.當你的基因留著企業二代的血液時,就算你公開申明脫離家族,你在銀行的融資還是比一般人容易,因為銀行們知道你的背景,這改變不了,但這不是我想說的重點.
當有人問我該怎樣賺錢時,我會更希望告訴他,是什麼讓你貧窮,或變得更貧窮,這比致富更重要,當你搞清楚是什麼使你貧窮這事之前,你所擁有的財富都是不屬於你的,它終會離你而去.致富的因素可以很多,但造成大眾貧窮的因素卻是不變的,貧窮因素來自於稅率,通貨膨脹,惡性債務,消費習慣.
以上四點其中之一就足以讓一般人無法翻身,我所擁有的股票是企業經營的股權,小企業購併的股權以及企業間的股權交換,我很少在集中市場交易,只有大盤上千點的回檔時才購入一些傳產股票,其他時間我不太交易.另一個原因是自己本身有經營企業,無法掌握財務或者非董監事身份,我不會投入錢進去.我喜歡舉債,因為在這個貨幣發行只需要政府信用做擔保的時代,舉債的人是贏家,當然是良性債務,
當你很想賺大錢時,我真的很希望你先搞懂上面致貧的四大因素,財富時常來自於逆向思考,把上面四個致貧因素反過來想就是致富的方式.
稅率:
1.企業經營稅率先天佔優勢,受薪階級稅率最高
2.增加投資於資產,這個在富爸爸這本書中有提到,我雙手認同,甚至當資產是用企業在管理時,你所繳的稅率是最低的,每個富人都在做同樣的事.
3.越重視薪資收入會越貧窮
通貨膨脹:
購買貴金屬與舉債購買資產的人是贏家.
惡性債務:
舉債購買只會貶值的產品,亂投資商品及公司,當你無法掌握一間公司的財務或董監事,不建議投資.
消費習慣:”你沒有浪費的本錢“
支出永遠等於薪資收入,領越多薪水過越好的生活,甚至有月領20萬的人過的生活是資產千萬或上億的生活,這是不行的,我建議花大錢多思考,花小錢不太需要想太多,不要過省小錢花大錢的生活,在台灣對多數人來說幾十塊幾百塊是小錢,上千上萬是大錢,這是種惡性循環.
賺錢的方式就是多買進資產,我的薪資收入很少,只有5萬多,我的收入是來自於企業經營,股票分紅以及房地產收入,但不管是薪資收入還是資產收入,我都是用在購買貴金屬,股票,房地產以及企業投資上,沒有變過.
順便閒聊一下,這3年來,從最初的工業設備進出口貿易體認到,台灣還沒有真正走上品牌的路,很缺乏高價值品牌,我花了很多時間研究歐美品牌的塑造,也在去年正式開始做品牌,對這個品牌的期望是產業領導者,是百年,是有價值的.我經常跑廟宇,一直在祈求天能夠讓我有機會能夠回饋這個社會跟世界,我的希望寄託在這個品牌的成功,我是在試驗自己對品牌的經營理念對或不對,這是需要砸錢的,當品牌成功時,我想回饋,想教育台灣企業如何做品牌,台灣人並不差,企業需要的不該只是台灣人的勞力,應該是思考力與創新能力,在百業已興的年代,新一代的企業家需要的是突破舊傳統企業經營思維,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我對很多產業的老一輩經營模式非常不滿意,除了賺到錢以外其他什麼都不擁有也不做,賺到錢代表你是一位生意人,當你懂得回饋時,你就是一位企業家.
“多購買資產,少買點奢侈品與炫耀品,你還沒有浪費的本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