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erncornercoffee wrote:
和樓主一樣類似...(恕刪)
xpotter wrote:
我跟券商買 因為是熟人 有談到手續費 0.5% 從買進一直到期贖回,就收這一次。
不好意思 請教一下
小弟跟券商詢價 手續費都已經內含在報價裡面 並無手續費
還是您的報價是券商淨成本+0.5%呢
因為銀行報價都常都是報價已內含手續費了 還另外加收0.5-1%
最近似乎有券商開賣短期一年左右到期的評等A以上不用PI資格的
小額海外債一萬美就可以買了 殖利率約3.2%
要是短期資金 似乎不錯
以下這段話
可以用自然避險帶過
但資金不夠多
這部分效果很不好
通常都會做大資產負債表來平衡
pidanlin wrote:
二者最大差別就是匯率波動,
因此資產配置上要有部分資金來鎖住匯率
請問樓主
要如何用部分資金鎖匯率呢?
抱歉,用詞不夠嚴謹,
嚴格來說只是分散風險,美元台幣等平衡一下,並無法如字面上真正地鎖住
通常美元漲台幣跌反之亦然,但也不是不會發生二者齊跌的現象?!
這樓有很多專家出來發言,受益匪淺,謝謝
shean9019 wrote:
不好意思 請教一下
小弟跟券商詢價 手續費都已經內含在報價裡面 並無手續費
還是您的報價是券商淨成本+0.5%呢
你應該跟營業員不熟?他沒跟你說細節啦
若照你的說法,無手續費無佣金,那他們賺啥麼,一毛不收平白無故幫你?
你的報價已經含手續費了,我得到的最後報價也是有含,但倒底券商收多少手續費,有些不會跟你說(像你的狀況就是隱瞞不說)
舉例同樣一檔同時間買 真正成交價 100 他報給你 101.5 你被賺走手續費 1.5 我的報價則是 100.5
當然也有可能我的營業員唬爛我,但我相信她不敢....好的業務不會只想做你一筆
備註:一般跟證券公司買的手續費是 1.5%
延伸議題:價格不透明的確是債券的一個問題,都隨便對方喊,倒底成交在哪個價位 你也看不到。
我是覺得啦,反正最後的價格換算殖利率有到達你期望就行了
SonyMD wrote:
我想先從債券安全性著手,確實在比例上投資等級債券違約機率很低,若以總體來說拿不回本金的機率相較其他金融商品來的低,但就像某樓版友所說,債券評等並非永遠不變,其中關乎很多變數,而且之所以統計結果這麼低也是人為操縱的結果,例如常見手法當公司財務狀況出現就降評,等到之後違約就不是投資等級債違約,另外當市場轉向時債券評等可以在很短時間內被降到垃圾級也是常見的手法,另外舉各比較極端的實際案例,過去台灣銷售過一檔債券叫做來寶集團,後來這家公司做假帳瞬間被改為垃圾級,今年直接違約並提出重整計畫。另外有版友提供標的是軟銀,前陣子我在彭博終端上面看到換券的消息,雖然這不代表公司有立即性的問題,但我相信這是一個徵兆,細節有興趣可以另外聊。其實實際發生公司破產保護或是清算時,償債順序通常一點意義都沒有,因為負責人早在公司還有償債能力前不是用盡最後一分資產就是挪走了,所以不管是特別股或是連動債或是優先順位結果都是一樣,擔保債當然好的多,但過去也有極端的案例出現擔保品不擔保的狀況。我想表達的是,大原則債券比較安全是對的,但就像搭飛機一樣,墜機機會是低的,但不是不會發生,碰到一次就掰了,賺好多年的利息都不夠填補一檔違約。如果一定要選擇債券,透過分散和細選標的或是間接持有,定期審視標的財務狀況絕對是必要的,千萬不要相信有懶人理財法,任何神奇的方法都敵不過"懶"這各行為。過去在從事金融工作時都一直在傳達一個概念,沒有完美的商品,沒有能一次性解決的人生問題,透過分散投資工具、標的、定期檢視資產配置才是王道。具體建議如下:六成五到七成的部分 透過分散或間接持有(ETF)的方式組合債券和特別股,趁著十年齊公債殖利率走高的這段期間,如果能有正浮動的標的更好,報酬率應該大膽的一點提高到5~6%之間。順便腦補一下,海外利息包括"部分"特別股是無須扣三成所得稅,海外所得一百萬以上一定要申報但六百萬以上才有最低稅賦問題。再來定存、年金險或是台幣躉繳儲蓄險做現金流的部分,我假設因為健康因素現在沒有醫療險在身上,手上現金盡量不考慮台股這種會波動的標的,以免需要的時候必須虧損變現,儲蓄險是可以部分解約的不要忘記。這中間其實還可以配置躉繳美金儲蓄險,浮動利率的情況下等到宣告利率來到4.5%以上可以考慮換成躉繳固定利率鎖住報酬。這部分應該配置在那六成五還是另外一部分,或是各擠一點就要看你個人需求。國內有國外特別股ETF以台幣交割領息也是一種選擇,但該ETF標的完全無腦複製,所以領息已經被扣三成所得,還會被扣國內所得健保補充保費等要再多考慮。說實話,我一直認為理財這種事情比較私人,在網路上通常只能隔靴搔癢,我想找各信任的朋友諮詢可能會更好。以上
回的真好
若樓主很在意風險的話
小弟也有個建議
投資成敗獲利高低有9成以上甚至更高是因為投資組合資產配置的關係
大家都想辦法配置在效率前緣
所以不會出現單一商品的情況
就算是很分散的購買債券也是一樣
不是資金效率不夠高 就是風險會比較高
最好還是分散在各種商品是比較安全的選擇
特別股 儲蓄險 海外債 債券型基金 甚至外幣定存
或是波動度夠低的定存股都是可以配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