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趨緊意味加重考驗資金承受力
從上週四開始,中國央行已連續第三次停止逆回購,短期流動性釋放階段性退出應已定音。面對外匯占款回升、信貸增速居高不下的現狀,央行選擇適時關掉短期流動性龍頭以維持資金“不鬆不緊”的緊平衡狀態,中性偏緊貨幣政策階段性收緊的變化正在顯現。
據參與投標的交易員週四透露,中國央行早間仍未進行公開市場操作。這是繼上週四暫停14天逆回購操作以來,公開市場第三次零操作。因此,本週公開市場由到期逆回購形成自然淨回籠資金580億元。
業內已達成共識:央行選擇在此時暫停逆回購,與9月以來外匯占款顯著回升及信貸增速仍處在高位有直接關係,央行上週三也明確表態認為“近期貸款增速還是相對較快,貨幣信貸擴張的壓力仍較大”,所以,這是央行在變化的流動性現狀下的相機抉擇,緊平衡的調控思路仍十分清晰。
銀行間資金價格在國慶節後一直保持小幅回落趨勢直至本週一,本週二開始即出現小幅攀升,週三,隔夜和7天資金利率分別跳漲約80和50個基點,以3.80%和4.05%收盤。截至發稿時,7天資金跳升63個基點至4.68%,開盤更是以5%較高水平亮相。
某駐深圳股份制銀行資金交易員稱:“早間就開始四處借錢,但一分也借不到,快爆掉了……看上午資金價格和下午大行出錢的意願吧,如果情況沒好轉,可能央行會動用SLO。”
業內人士認為,央行連續三次不進行逆回購,應是對10月外匯占款及整體流動性的掌握而“心裡有底”,說明在貨幣政策工具使用的靈活性和延續性上,央行更側重於後者,而對於目前銀行間資金現實的緊張狀態,可能通過非公開的SLO來解決。
對於未來貨幣政策的演變,申銀萬國認為,這次停止逆回購是央行在一級交易商上報資金需求後的主動停發,顯示央行流動性收緊態度的明確,下週之後公開市場將無任何逆回購到期,假如央行還要繼續收緊流動性,正回購工具甚至央票重出的概率將加大,漸進式政策加碼成為四季度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因上週四起停發逆回購,下週起公開市場將無逆回購到期,但下週二將有60億元3年期央票到期,屆時央行部分續做可能性很大。公開市場是進入“鎖長不放短”還是“鎖長後空窗期”或是“鎖長亦收短”的階段?
市場密切關注。
免責聲明:以上資訊,僅供笑話 ,並不構成投資建議,亦不代表本人真實意圖,讀者須自負風險及判斷,個人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