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幫我看一下基金,謝謝


Joyce W. wrote:
請問只要銀行開外幣帳...(恕刪)

1.要先換外幣沒錯,但更重要扣款要選外幣,如果還是選台幣那就白換了...

2.同性質的基金一樣有強有弱,舉例來說有人買HTC賺錢相對也有人賠錢...

這意思你懂了吧,印度基金不差,但那也要看基金公司...
這裡可以讓你比較 基金和 MSCI指數的績效評比
http://www.moneydj.com/funddj/yp/wb06.djhtm?a=FTZ23
長期下來 基金幾乎都無法打敗指數喔 你要運氣很好才買得到一直打敗指數的基金
然後你還要被扣手續費 經理費 保管費
說真的我真的想不透人們會選擇基金做為理財工具的邏輯是什麼,
首先投資型基金這東西的出現也是很簡單"幫沒時間的人投資"這個宗旨所出現的,
其中這些分門別類的出現各式各樣的標的什麼新興國家、拉丁美洲、貴金屬、石油什麼的,
選擇相當的多樣化也有所謂債卷型的基金。
基本上一種基金會歸給名為基金經理人的人管理,但這段時間這位績效良好的管理人會不會換人?
答案是會的,那換了人績效會不會有所影響,當然會有所影響。
不只是如此這段期間基金的內部成分也會因為基金經理人的關係有所變動與調配,
這些基金管理人基本上是一群相當專業的人士,跟你我一樣這些人一切都是為了績效過活,
很簡單的他們只要將基金的績效操高自然媒體曝光率就高,只要曝光率高名聲夠高自然買的人就變多,
上個晨星雜誌,標上幾個優質基金的星星,三星還是五星只要有上買的人自然就變多。
最好還能符合4433法則才不會讓自己的基金表現5566歷歷辣辣。

讓我們好好想一想這群坐在我們看不到的對面傢伙是什麼來歷,
光是一張分析師資格,2~3年實際相關操作經驗就壓過我們這群利用下班時間研究的人了,
其實力我想應該是無庸置疑對吧?良好的資格出色的操作經驗應該可以帶給我們不錯的績效。
但實際上的結果呢?
我們將資金交給這群順練有素的運動員應該可以幫我們在投資的比賽場上跑出出色的成績,
可是看看歷年來這些基金的投資績效如何?
有多少支基金長期下來能夠打敗大盤?
有多少支基金今年是排行榜冠軍過幾年卻變成清算基金?
為何是如此?
再說個有趣的故事曾經有個經理人連續15年都創造出超越大盤績效的基金,
但第16年呢?很不幸的他失手了在第16年失手代表什麼事?代表著他全面的績效都變成張面數字!
還有一件事你能忍受一個基金幾年陪錢卻沒想到你一兌現卻開始出現正報酬這種事嗎?

什麼時候這群順練有素的運動員這群真正的金融專家成了這幅德性?
不講別的看看板上那些貼出基金報酬的版友們有幾個人的報酬率是正的?
那些報酬數字只是表像而已根本沒有計算到經理費、保管費、等這些年達到1.5%以上的驚人內扣,
不要小看這小小的1.5%買基金不就是為了這小小的年化率而已,
不管一年的報酬數字是正還是負;是賠錢還是賺這個內扣永遠會跟著你的基金一直跑,
永遠都要養一隻每年吞噬你資產1.5%的飢餓怪物,只要十年的時間就可以讓你的資產縮水14%,
沒錯!十年的報酬率基準值就是-14%這就是基金最可怕的地方。
再來延申思考一個問題「專業人士表現都只有如此,那這些業餘好手的表現呢?」
投資真的是追高殺低這樣的模式嗎?是不是一開始所學的東西就是錯了?
一個觀念深植在腦內的時候是很難將之改變,
這時腦中會出現一個"盲點"一個讓你無法導正一切錯誤的盲點。
漫步股海
一般推銷基金就是說要你定期定額的買,長期投資,有專業人士幫你操盤,你不用費很多心力去研究
但虧錢時又要投資人要做功課,找比較好的基金
如果都還是花費心力去研究,還不如自己買ETF或股票,幹嘛把錢給別人玩?

如果真的要完全不花費心力,最好的方式就是放在定存,不要相信甚麼會被通膨吃掉,被通膨吃掉的速度遠比賠掉的速度慢多了

還是老話一句,哪天發行基金公司的管理費、經理人的薪水都是由操作獲利提撥部分發放,虧損由發行公司自付時,再考慮買基金
我可以忍受大家都不賺錢或者我賠錢你不賺錢,但無法忍受我賠錢,你賺錢

d4710030 wrote:
說真的我真的想不透人...(恕刪)
你有買台股吧!你買台股的手續費多少?
亦即,表定手續費是0.1425%,你可以拿到幾折?
5折6折很普遍吧!敝人我是2.8折,即0.0399% (= 0.1425*0.28 )

那你知道投信的台股基金買股票手續費是多少?
投信投顧網頁告訴你答案。台股基金買賣台股的手續費是──

  0.1% ~ 0.14%   比你我小散戶還貴 2.5~3.5倍。

這麼貴的手續費誰來負擔?當然是基金投資人!
有沒有退佣?退到哪裡去了?不知道!
盜亦有道?商不如盜?

這可不是我掰的。詳情請見中時報導。
http://life.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Life/life-article/0,5047,11051801+112012022700040,00.html

d4710030 wrote:
說真的我真的想不透人們會選擇基金做為理財工具的邏輯是什麼,
首先投資型基金這東西的出現也是很簡單"幫沒時間的人投資"這個宗旨所出現的,
其中這些分門別類的出現各式各樣的標的什麼新興國家、拉丁美洲、貴金屬、石油什麼的,
選擇相當的多樣化也有所謂債卷型的基金。
...
....
...(恕刪)


思考很有邏輯, 值得參考.
上面幾樓說的真好
我覺得基金比股票好的地方 也只有定期定額 就是會固定時間幫你投資 避免人性操作
一直有個疑問 為什麼沒有證卷商 作定期定額股票買賣 還要人工的(謎之聲:常常忘了買)
如果有證卷商可以提供 我應該馬上會跳巢吧...
pa_pa wrote:
上面幾樓說的真好我覺...(恕刪)

基金、股票定期定額絕對沒有比較好
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好幾次台股5千點跟9千點
沒必要在8千點的時候跳進去
投資要有耐心不用急在一時

d4710030 wrote:
說真的我真的想不透人...(恕刪)



寫得很棒喔!

給你拍拍手~

看來您對基金的體認很深刻
d4710030 wrote:
說真的我真的想不透人...(恕刪)


如果要拿基金誤導大眾的話術來批論基金, 那一樣的思維股票不也一樣, 十年多頭賺飽飽, 一朝海嘯一場空, 一定會有人說至少是自己賠掉的, 這不過是自我安慰的說法, 賠掉就是賠掉了, 誰賠的已經不是重點

現在的人奇怪的思維是, 股票很好賺, 或是基金只要丟著不管定期定額就能賺錢, 期貨可以一夕致富, 個人看法是, 大多投資人花在基金的時間比股票少, 花在股票的時間比自己的興趣少, 更別談要把投資當成自己事業一般努力的經營, 在我經驗的論點是, 玩總經,產業趨勢的基金都賺不到錢, 要玩股票這種充滿主力陷阱與外資上下其手的股票更不可能賺錢, 玩股票賺不到錢, 玩期貨更不可能賺錢

個人投資心得是在正確的時間買正確的商品, 手續費, 佣金絕對會侵蝕獲利, 但決不會是讓你賠錢的原因, 機會的掌握才是關鍵, 就像前兩年低於30的美林世礦, 對我來說這就像看到低於30的台塑一樣

PS1: 個人投資生涯的至今的結果是: 基金收益>股票收益>定存收益>期貨收益
PS2: 目前大家不推薦的新資源基金卻是我在2007年以前收益第二高的基金(第一高是德盛小龍, 後來已買不到了), 但海嘯之後, 這種需要政策補助才能賺錢的產業根本連碰都不能碰, 但很多人進場的理由其實和股票一樣, 已經很低了, 卻沒有去思考該產業的未來趨勢與困境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