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giedavid wrote:
大大可否分析一下你的...(恕刪)
那就要審視手中債券部位是怎樣的類型, 以一般RR1,RR2的債基來說, 大多都是持有政府債, 其中多以美債為主, 再搭配一滴滴非美政府債, 新興市場債, 其中多要求Baa或是BBB以下評級的債券投資不能超過10%之類的, 而未來經濟我認為會逐步復甦, 進入升息循環, 在這樣的背景下去看待目前低迷的殖利率, 政府債會面對相當程度拋售的風險, 屆時低風險的債券價格會走空頭, 勢必影響債基的淨值, 在這種情況下就要看你手中債基的經理人應對空頭的能力, 其實你可以觀察pimco葛洛斯在前幾個月已經逐步增持新興市場債, 那些政府債, 尤其是美國政府債的殖利率已經不夠吸引人, 試想當無風險資產收益率接近甚至超過債券收益率, 誰還買債券?
另一方面, 當經濟復甦的升息循環過程中, 風險資產的報酬率會一直升高, 低風險債基的報酬率會顯得相當黯淡, 這時候保守不是件好事, 因機會成本將大大提高, 我一直記得巴菲特說過, 他從不喜歡固定收益的產品, 因為固定收益代表低風險, 也代表低報酬, 所以早在前幾個月開始, 我已經慢慢減持RR1,RR2低風險債基, 慢慢轉回高收益債,新興市場債或是股票型基金, 這個動作將持續到明年第三季會把所有低風險資產轉換完成, 當然在長達一年多的轉換過程, 如果經濟發生意外, 我也會有另外的策略修正, 這就是題外話了
其實如果你夠相信你的基金經理人, 有些低風險債基在升息循換下並不會有太差的表現, 問題只是相對於無風險和高風險收益率的比較來看, 債基會顯得較無投資誘因
btw, 升息循環過程, 短債會比長債來的有優勢, 其實債券種類太多, 還是要看你經理人到底怎麼做資產配置
gaia wrote:
其實我可以了解開板大...(恕刪)
大概問10個人也會有8個人跟你有一樣的想法.
在所謂的全球化影響下,氾濫資本到處流通,錢放著定存會慢慢縮水的觀念正在形成,
這跟20年前的環境背景完全不同了
問題的重點在,大多數人還是在享用定存的觀念方式去理財.
而何謂定存的觀念?就是無風險,穩定的,可獲利的,即使他的報酬相對較少.
反在錢放在那邊會變薄,10個人裡面有8個我想都會同意把錢放在至少錢不會變薄而無風險的工具里.
但是相信我,世界上沒有這東西,真的有的話也早被吃掉了.
所以,有兩個選擇:
1.繼續銀行定存,祈禱實質利率即使是零也好,期待他不會變負
2.加入風險自負的理財遊戲.
回到債券問題,個人也很認同ryanku918大的看法,前提是沒有所謂的二次探底.
債券殖利率前陣子也已經低到負利率了,但是價格還是持續被推高,
如ryanku918大説的,這樣的價格怎還會有人買?但是事實上前段時間確實就是這樣.
逆向推理回去,買方完全不在乎債券殖利率了,比較合理的解釋就是所謂的避險盤,
而如果風險偏好持續升溫,這些避險資金自然從哪來就回哪去了.
用白話講,就是債券殖利率終得回到基本面,那目前這價格顯然就是非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