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在這本書的論點支持下,
更加重這個概念。
摘自該書
從分散時間投資的角度來看,你 20、30 歲的時候進行的投資,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年輕時投資 5 萬美元,然後年老的時候投資 100 萬美元,這種投資模式不合理。我們要考慮,在年輕時投資 10 萬美元,年老時投資 95 萬美元。對比兩種投資模式,總體的市場曝險部位是一樣的,但是後者在時間上實現了分散投資。事實上,很多人錯失了 20 年分散投資風險的週期。我們的投資生涯本可以有 40 年來分散投資風險,但大部分人把投資集中在退休前 10 年或 20 年的時間裡。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提出一個簡單但看似比較激進的投資理念:
年輕的時候,一定要利用槓桿購買股票。
分散時間投資意味著增加年輕時投資的額度。年輕時,大家普遍手頭都缺錢,所以不會大手筆的投資。正因為如此,我們才需要槓桿交易。
年輕的時候進行槓桿投資是更謹慎的投資策略,這是本書的一大中心思想。假如投資者一生在股票市場的曝險部位是定量的,那麼增加年輕時投資股票的曝險部位,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減少股票曝險部位,這樣就能降低投資風險,實現分散時間投資。
來源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獲利公式》
【書籍介紹】
書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獲利公式
出版社:樂金文化
出版日期:2020 年 11 月
【作者】
伊恩 ‧ 艾爾斯(Ian Ayres)
經濟學家、律師、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他曾是《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新共和》和 Slate 雜誌的特約撰稿人。
貝利.奈勒波夫(Barry J. Nalebuff)
耶魯大學管理學院講座教授、牛津大學經濟學博士,他教授策略、政治及決策課程,經常為《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撰寫賽局相關文章。他曾在美國運通、花旗銀行、麥肯錫顧問公司等跨國公司擔任顧問,並運用賽局理論協助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設計「個人通訊頻譜拍賣」。著有《思辨賽局》、《競合策略》和《策略思考》等策略經典名著。

054203 wrote:
貸款投資 第一步已經錯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