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PQQQ wrote:
我只知道
如果是2016年進場買然後2017一整年一直漲賺翻的時候
不會有這篇文章出來...(恕刪)
搜尋一下,就會發現也是有先見之士2017年
就對安聯收益成長...這種所謂高配息基金提出警語
例如:安聯收益成長基金高配息解密
但當時狀況還沒發生(美股還沒崩),所以說了也是狗吠火車...沒山小路用
如果是單純買基金,那當然風險自負
只是樓主長輩的狀況又更複雜,先用投資型保單包裹操作基金
配合投顧公司以所謂機器人理財方式,帶著投資人殺進殺出
(進出一趟就抽1%手續費?)
當然這也都是商業包裝手法,不多評論
問題出在是誰勸誘投資人,先以房屋貸款借出本金,進行所謂「無本套利」?
又是誰借款給投資人,再一次放大槓桿達2.5倍(借款換算年利率還高達72%)?
後面這兩個,才是問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