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現在有哪支海外債券型基金的月配息高呢?大於六趴以上的,感恩!

本文節錄自Johnny著《誰A走你帳戶裡的錢: 銀行高層大爆料!為什麼你總是賺不到錢?》

基金公司有兩大獲利來源:一就是買基金時要支付的「手續費」,二是你在持有基金期間所需要付的「管理費」。所以,當你買下基金時,已經被削兩筆錢了!手續費是一次性收取,只有在你買基金時才要付。台灣的基金手續費有夠貴,買一檔就要收你五%;在美國買同樣一檔基金只收一%,而且美國還有完全免手續費的基金,相對台灣,投資成本真是便宜不少。

「管理費」這項費用,是每天自你的基金淨值中悄悄扣除的,一般人較難察覺。以單一國家或區域的股票型來說,基金管理費大約是二%,所以如果你買此類基金,投資報酬率也被偷偷地吃掉了二%!因此,想要降低投資成本,就要選擇管理費低的基金。當你花一百萬買基金時,扣除手續費和管理費的成本,真正投入基金市場的錢,可能只剩下九十五、六萬。基金公司賺你這些錢根本毫無風險,但是你投資基金會不會賺錢,都還是個未知數呢!

或許你以為,手續費才二%、五%,也沒多少錢。那你不妨看看一家基金總代理公司的例子。台灣有些基金公司的名字,聽起來很像外國公司,他們就是境外基金公司在台灣的總代理,也就是境外基金的大盤商。台灣人必須透過這家總代理,才能買到他們的基金。但是,這家總代理卻不見得是境外基金公司百分之百持有、在台灣的子公司,有些是和台灣人合開的基金公司,一起來賺台灣人的錢。

台灣有一家代理某境外基金的知名投資顧問公司,他們客戶所買基金的總額超過一百億美金!如此推算下來,這家公司每年收取的基金管理費就超過一億美金!但是,真正賺錢的是這家公司的台灣大股東,每年可以收取數十億台幣的分紅;美國境外基金的總公司因為持有的股份很小,倒是沒賺到什麼錢。投資戶還得替銀行付「盤商費」基金主要是賣給散戶投資人或公司法人,而這些人怎麼買基金呢?除了上網買或是直接跟基金公司買,最大宗的還是要透過銀行、保險公司或證券公司。

所以,基金投顧公司為了金融商品能廣泛推銷出去,與這些銀行、保險公司或是證券公司的關係就變得十分重要。銀行有理專、保險公司有業務員、證券公司有營業員,這些人都可以幫他們賣產品。所以,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就是他們的通路,也是基金公司的「大客戶」。

目前市面上也有專為基金公司經營通路的「金融服務顧問公司」,這種公司會同時代理多家全球知名大型投資機構旗下的基金,再轉賣給通路銀行、保險公司及證券公司,有點類似基金的大盤商。銀行只要與金融服務顧問公司合作,就可一次取得幾百檔的知名基金產品,實在是省事又省力,但是中間多了盤商,銀行能給客戶的手續費折扣,就相對比較沒彈性,畢竟羊毛還是出在羊身上,被盤商收取的費用,銀行可要從客戶身上賺回來!

你買的是「王牌」還是「護衛隊」?

一家稍有規模的基金公司,通常都有上百檔基金商品,由上百位基金經理人負責操盤。不過,這麼多檔基金,總是有表現較優秀或差強人意的商品,就像一個班級總是有第一名和最後一名的學生。

如果你仔細觀察,一家有規模的中、大型基金公司,至少會發行三檔完全同類型的基金(可能是相同的投資區域、投資類型或產業),甚至有時多到十幾檔完全同類型的基金。為什麼呢?基金公司這些布局,其實是為了拉抬其中某檔基金。

這道理就是像電影,在眾多同類型基金中,只有一檔基金是「王」,其他基金都只是「護衛隊」。這檔要當「王」的基金,會由最厲害的基金經理人負責操盤,但有時人算不如天算,時逢金融危機、地雷股,甚或遇到不景氣時,王牌的績效照樣也會有慘不忍睹的時候。但王牌基金是公司的台柱,不容出狀況,於是其他同類型的基金就要自動扮演起「護衛隊」,開始買進王牌基金買進的投資標的,拉抬王牌基金的績效,讓它由黑白變彩色,同時搭配廣告強力放送,吸引更多的資金進來「護盤」。

有時,護衛隊也會壯烈犧牲!護衛隊基金因為護駕跌得太過慘烈時,投資人紛紛認賠贖回,這時護衛基金便有可能因為規模縮減得太小而被迫清算或合併。例如二○一三年七月,摩根全球債券型基金,因為基金淨資產低於新台幣二億元而遭到清算,投資人只能被迫贖回、轉換基金,或是拿回清算後的價值。慘賠的是投資這檔基金的投資人,操盤的這檔護衛隊基金的經理人可是護主有功,從此搖身一變,反而成為基金公司老闆眼前的紅人!所以,當你看到有新的基金開始募集,可能只是基金公司為其他王牌基金解套的動作;而當你投資的基金報酬率一直不如預期時,就要提高警覺,你買到的很可能不是「王牌」,而是準備被犧牲的護衛隊。越大型的基金公司,越擅長操弄這套手法。下次買基金時可要睜大眼睛,千萬別買到護衛隊基金!

------------------------------------------
SORRY, 只會捉網路資料,大家參考一下!
MyH0ME wrote:
大大這點說的是一語中...(恕刪)


股市崩盤,股票基金跌幅比高收債重,通常高收債約是股票基金跌幅的6成,全球債,投資級債約是股票基金跌幅的三~四成,但上漲時股票基金漲幅也是比較大。
股票基金漲回來時,債券基金也是一樣也回來了。
並不會出現你說的債券基金崩跌後血本無歸的情形。債券基金本質上就是風險比較小,不要用名稱來斷定債券基金風險大,這是誤解。

風險等級是有一定的標準,標準的等級區分 高收債是RR3, 單區股票是最高風險等級的RR5。
國外債券基金手續費普遍是1.5%,
各大銀行手續費優惠約4~6折不等,
甚至很多銀行不定期會推出特定基金定期定額終身免手續費的,
保管費則普遍約0.2~0.5%,

我自己彰化銀行買債券基金手續費4折(並非最優惠),保管費一年0.2%,
單筆買100萬,手續費+保管費也才8000(佔成本的0.8%),
如果換成買股票100萬,相同價位買進再買出的券商手續費+證交稅也要5850,
就算券商手續折讓一半也要4426,
基金和股票的交易成本差異根本不大

灑落金色陽光 wrote:
本文節錄自Johnny著《誰A走你帳戶裡的錢: 銀行高層大爆料!為什麼你總是賺不到錢?》
基金公司有兩大獲利來源:一就是買基金時要支付的「手續費」,二是你在持有基金期間所需要付的「管理費」。所以,當你買下基金時,已經被削兩筆錢了!手續費是一次性收取,只有在你買基金時才要付。台灣的基金手續費有夠貴,買一檔就要收你五%;在美國買同樣一檔基金只收一%,而且美國還有完全免手續費的基金,相對台灣,投資成本真是便宜不少。
「管理費」這項費用,是每天自你的基金淨值中悄悄扣除的,一般人較難察覺。以單一國家或區域的股票型來說,基金管理費大約是二%,所以如果你買此類基金,投資報酬率也被偷偷地吃掉了二%!因此,想要降低投資成本,就要選擇管理費低的基金。當你花一百萬買基金時,扣除手續費和管理費的成本,真正投入基金市場的錢,可能只剩下九十五、六萬。基金公司賺你這些錢根本毫無風險,但是你投資基金會不會賺錢,都還是個未知數呢!
或許你以為,手續費才二%、五%,也沒多少錢。那你不妨看看一家基金總代理公司的例子。台灣有些基金公司的名字,聽起來很像外國公司,他們就是境外基金公司在台灣的總代理,也就是境外基金的大盤商。台灣人必須透過這家總代理,才能買到他們的基金。但是,這家總代理卻不見得是境外基金公司百分之百持有、在台灣的子公司,有些是和台灣人合開的基金公司,一起來賺台灣人的錢。
台灣有一家代理某境外基金的知名投資顧問公司,他們客戶所買基金的總額超過一百億美金!如此推算下來,這家公司每年收取的基金管理費就超過一億美金!但是,真正賺錢的是這家公司的台灣大股東,每年可以收取數十億台幣的分紅;美國境外基金的總公司因為持有的股份很小,倒是沒賺到什麼錢。投資戶還得替銀行付「盤商費」基金主要是賣給散戶投資人或公司法人,而這些人怎麼買基金呢?除了上網買或是直接跟基金公司買,最大宗的還是要透過銀行、保險公司或證券公司。
所以,基金投顧公司為了金融商品能廣泛推銷出去,與這些銀行、保險公司或是證券公司的關係就變得十分重要。銀行有理專、保險公司有業務員、證券公司有營業員,這些人都可以幫他們賣產品。所以,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就是他們的通路,也是基金公司的「大客戶」。
目前市面上也有專為基金公司經營通路的「金融服務顧問公司」,這種公司會同時代理多家全球知名大型投資機構旗下的基金,再轉賣給通路銀行、保險公司及證券公司,有點類似基金的大盤商。銀行只要與金融服務顧問公司合作,就可一次取得幾百檔的知名基金產品,實在是省事又省力,但是中間多了盤商,銀行能給客戶的手續費折扣,就相對比較沒彈性,畢竟羊毛還是出在羊身上,被盤商收取的費用,銀行可要從客戶身上賺回來!
你買的是「王牌」還是「護衛隊」?
一家稍有規模的基金公司,通常都有上百檔基金商品,由上百位基金經理人負責操盤。不過,這麼多檔基金,總是有表現較優秀或差強人意的商品,就像一個班級總是有第一名和最後一名的學生。
如果你仔細觀察,一家有規模的中、大型基金公司,至少會發行三檔完全同類型的基金(可能是相同的投資區域、投資類型或產業),甚至有時多到十幾檔完全同類型的基金。為什麼呢?基金公司這些布局,其實是為了拉抬其中某檔基金。
這道理就是像電影,在眾多同類型基金中,只有一檔基金是「王」,其他基金都只是「護衛隊」。這檔要當「王」的基金,會由最厲害的基金經理人負責操盤,但有時人算不如天算,時逢金融危機、地雷股,甚或遇到不景氣時,王牌的績效照樣也會有慘不忍睹的時候。但王牌基金是公司的台柱,不容出狀況,於是其他同類型的基金就要自動扮演起「護衛隊」,開始買進王牌基金買進的投資標的,拉抬王牌基金的績效,讓它由黑白變彩色,同時搭配廣告強力放送,吸引更多的資金進來「護盤」。
有時,護衛隊也會壯烈犧牲!護衛隊基金因為護駕跌得太過慘烈時,投資人紛紛認賠贖回,這時護衛基金便有可能因為規模縮減得太小而被迫清算或合併。例如二○一三年七月,摩根全球債券型基金,因為基金淨資產低於新台幣二億元而遭到清算,投資人只能被迫贖回、轉換基金,或是拿回清算後的價值。慘賠的是投資這檔基金的投資人,操盤的這檔護衛隊基金的經理人可是護主有功,從此搖身一變,反而成為基金公司老闆眼前的紅人!所以,當你看到有新的基金開始募集,可能只是基金公司為其他王牌基金解套的動作;而當你投資的基金報酬率一直不如預期時,就要提高警覺,你買到的很可能不是「王牌」,而是準備被犧牲的護衛隊。越大型的基金公司,越擅長操弄這套手法。下次買基金時可要睜大眼睛,千萬別買到護衛隊基金!
------------------------------------------
SORRY, 只會捉網路資料,大家參考一下!

sam827 wrote:
單筆買100萬,手續費+保管費也才8000(佔成本的0.8%),
如果換成買股票100萬,相同價位買進再買出的券商手續費+證交稅也要5850,
就算券商手續折讓一半也要4426,
兩者根本差異不大好嗎...(恕刪)


其實手續費根本不是重點, 它裡面寫的基金公司的經理費和管理費, 你不知道這是什麼嗎?
這個每年大概就吃掉資產的2%, 是每年喔!
其實不是說這些費用有多麼罪惡, 凡事都有代價沒錯,
但是, 如果你知道有別的替代品, 性質相同, 風險程度差不多, 但成本更低, 你真的還要選成本高的嗎?

sam827 wrote:
基金和股票的交易成本差異根本不大...(恕刪)

你沒算到 維持成本(持有成本)
你持有台股,目前是集保,免錢。持有10年也免付錢。
但基金有內扣費用,以年率2%計算,你持有10年就吃掉20%。
因為在淨值內扣,所以你不知不覺。但實際是你負擔沒錯。
下圖一是聯博全高收(債基),圖二是安本新興市場(股基)。
又,晨星的總開支比例是不包括基金買賣股票的稅費。
所以,還要往上加。(詳細數字要查財報才看得到)





台股基金更誇張,2013年內扣費用最高者高達4.19%。你持有10年就吃掉41.9%。
(from 投信投顧公會網頁。如圖三。)(圖四為0050,0.47%)



股海神經 wrote:
股票基金漲回來時,債券基金也是一樣也回來了。
並不會出現你說的債券基金崩跌後血本無歸的情形。...(恕刪)


你說的並沒有錯, 只是我先前所說的那一段, 是在以"優質公司的股票" vs "垃圾債"下所做的比較,
因為我認為每次碰到不景氣的階段, 很可能就會有一些體質不良的公司倒債, 雖然不是全面, 而基金持股那麼多, 也看不出來這一點, 但這畢竟會減損資產, 影響復原力. 我們都知道, 一旦本金資產減損, 你就得花更多努力才賺得回來, 你跑得再快, 只要跌一跤, 就可能跑輸跑得慢的人.



這張圖裡面, 紫色的是聯博全高收, 棕色的富坦全球債, 兩檔在台灣都很有名, 但是全高收在2008年幾乎把賺了5年的績效吐回去, 而全球債卻因為保住戰果, 所以他雖然走得溫吞, 但長期績效卻不輸給全高收. 如果二選一, 我寧可選擇配息率沒那麼高, 但資產穩定度卻高很多的全球債,
不過實際上, 我會買藍色線圖的那一檔, 波動只比全球債稍大, 但回報率更高, 相對的報酬/風險值更好. 跟全高收一樣, 這檔也是RR3, 不過可以看得出來, 同樣是RR3, 在屬性與波動度方面卻有極大差異, 可見投資人也不能光看一個RR幾來判斷風險程度, 更不能只看配息率來挑選基金.

RR風險等級跟ABCD的投資評級還是不太一樣的,前者是指價格波動幅度跟本金虧損的機率,後者是指發行者違約的可能性,以高收益債基金來說,看的比較是後者而非前者,然而其實我連後者也沒什麼在看,因為既然都是買非投資級的了,少一級多一級又有什麼差呢?每一檔高收債基金的持有標的都很分散,單一標的通常最多也只佔1、2%而已,而標的的違約原本就是在預期內的,違約造成的淨值減損也會因為分散投資而降低。

高收債基金的價格大跌通常是人為因素,而非債券違約,人為因素就是被大量贖回,非投資級的債券通常規模都不大,一旦碰上大量贖回,就跟冷門股天天殺跌停一樣,而這個就是高風險的由來,你要賣的時候有可能大虧。資產規模越大的高收債基金,手上就會持有越多的美債,用來應付贖回,或是大量變賣資產時用,盡量不要去變賣非投資級的債券,要不然有行無市時都只能認賠殺出。

退休計畫的資產配置裡,高收益債基金是個不錯的標的,因為退休基金的特性就是不動本金拿孳息當生活費,既然本金不動那也無所謂價格波動的問題了,高收益債基金持有標的的違約可能導致本金的減損,這個其實對退休基金影響也不大,就是配息少一點(像聯博高收益AT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從2010年開始配息逐年降低),重點是你每個月已經領取比較多的生活費了,後面少領一點也合理,等於是先享受後付款。

高收益債基金很多,如何挑選就看個人需求了,像我追求的是穩定而非績效,所以我會看單位配息金額,配息金額變化不大的才是我要的,像聯博高收益AT這種配息逐年下降的我也不要,成立不到3年的我也不要,因為沒有足夠的參考資料,怕像聯博高收益AT一樣,剛成立為了吸引投資目光而持有超高利率的垃圾債,前面領爽爽,後面開始違約,配息一直下降。
MyH0ME wrote:
你說的並沒有錯, 只...(恕刪)

不錯的比較圖~
請問你藍色那條是那一隻? 績效看起來不錯。
投資策略,可以是 seek alpha, 尋求最大長期績效。 也可以是 seek beta, 追求最大波動最好績效。
所以富垣全球債跟聯博高收,並沒有一定那一隻絕對比那一隻好。要看個人的切入時機,想法。不過富垣最大的優勢,在於資產規模大,比較穩定,管理費也比較低,用長遠的角度看,也許選富垣全球債比較好,但看短期的1-2年績效,就難說了。富垣全球債,沒記錯的話,應該是歸類到RR2了,雖然持股成份看起來比較像 RR3.

你的比較圖,如果再加入一些股票基金,也許會發現股票基金的跌幅更重。






TLT & TLH都是美國政府公債,我想信用評等遠遠高於高收益債許多吧,因為倒了,
大概也是全球金融崩潰的時候了,呈現的報酬卻也不惶多讓。


股海神經 wrote:
不錯的比較圖~請問你...(恕刪)

那條是全球債總報酬基金...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