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當傻瓜買海外債券基金!

恭喜武大大,
最近幾年投資高收的,大部分都有不錯的收益。
----------
這種事情本來就沒有對錯
人總是會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去理財。有的人要簡單...

只是 賺錢的傻瓜、跟賠錢的聰明人的劃分太過於簡化了。

當中還有兩種人沒提到:賺錢的聰明人跟賠錢的傻瓜

賺錢的聰明人因為懂得用更少的成本去投資,所以賺得更多。長期複利滾存下,差異性相當可觀。

賠錢的傻瓜在不對的時間點進,又在恐慌虧損的時候出,所以賠錢。

至於賠錢的聰明人為何麼會賠錢?還要想一想?
回到同一種投資工具:高收債
這裡假設的是這個聰明人用比較少的費用去購買持有類似的債券組合,如果在其他相同條件下傻瓜已經賺錢,聰明人應該也要賺錢才是。

我舉一個包租公的例子。
我有一棟大樓出租,一直找得到租客(即購買不同的債券)
租客就是那幾百個在輪,也不用甚麼伺候,租金一般也都收得到;
當然金融海嘯時,可能有幾個收不到,倒了,還會賠錢。這個機率自己出租跟跟透過仲介出租差不多一樣高。

1. 自己出租(買不同的債券),不用給佣金,但是要第一次開辦費(開戶,交易費)。
2. 透過管理員出租,第一次抽0.5個月租金+第一次交易費
3. 透過一般仲介,第一次抽1個月租金+第一次交易費
4. 透過超級仲介,每年跟你抽2.5個月租金(約24%-30%)+第一次交易費,沒租出去或者修繕賠了兩三個月租金,他還是跟你收每年2.5個月租金的管理費。

如果你是一個長期的包租公,想要長長久久收租金,你會透過哪一種方式出租你的大樓呢?

我如果是一個積極的投資者,我在瞭解我的能力範圍後,發現,我只要會英文,會電腦,肯學習,再多花一些時間(開戶,選房客,花沒幾天的時間),為了讓錢更有效率幫我賺錢,我會選擇省下那每年2.5個月的租金,(每年、每年、每年,很重要所以講三次)把他拿去投資,幫我賺更多的錢;買第二棟大樓來出租。
(總費用率1.71+0.2%銀行保管費,後約總資產的1.91%;相當於債券平均殖利率率7%的27%)

如果你擁有的房子只有一小小間套房,當然會認為這樣自己來划不來。
但系統建立起來,受益最大的還是自己,省下來的費用將是永遠受益。
平常,我自己在算固定費用時,往往是以10年計。一個月省下1元,10年就省了120元。

武大郎的同學 wrote:
聯博全高收我投資130...(恕刪)
digo1971 wrote:
恭喜武大大,
最近幾...(恕刪)

大大是聰明人,省下來的就是穩賺的。如果費用不重要的話,為何金融機構不收取目前費用的10倍?因為要讓大家對於費用“無感”,他才能長長久久偷偷摸摸的賺。但其實這些費用長期累積下來,一定會對於理財計劃造成莫大的傷害,這只有聰明人才看得出來。
我也想當聰明人
已經開好戶,美國的股票,ETF也可以買了
美金也換好了 可是想等好買點 一直等不到
資金停在戶頭1年了 甚麼也沒撈到
月配息基金每個月都有現金流入.....
我可以自在地做有興趣的事
崩盤再買ETF,沒崩盤就繼續領配息

digo1971 wrote:
恭喜武大大,最近幾...(恕刪)


大大
蠻多人用包租公理論來比喻持有債基(券),也一直用這個自我激勵...希望從小套房買到大豪宅
也想當聰明人,但很難啦,不夠積極英文不行資金也不夠大...所以費用還是要給金融機構賺,
不過能讓我賺錢,這費用也不想省,因為自己做不到啊...
很喜歡看債基的談論,所以上來推一下

digo1971 wrote:
恭喜武大大,最近幾...(恕刪)


Digo大

你舉的例子是從成本的角度來看,的確是對的。
台灣基金的買賣成本的確很高,所以我也會選擇比較低的管銷成本的基金。

但是也可從風險與波動度來看基金(與個股的比較)。
基金的倒掉風險絕對比個股低,而且波動度小容易抱得住。
以台灣50來說,他是ETF形式的基金,多年來他的殖利率大概只有3.5%。
但是為什麼大家還是喜歡。
因為他的波動度較低且倒下的機會不大,投資人覺得安全與抱得住。
我一直強調抱得住,是因為抱不住一切免談。所以台灣50就是很紅,因為抱得住。

另外也可從報酬率來選投資工具,一般來說基金的績效就是比(某些)個股差。
譬如這幾年我持有台新金就比台灣50好,但是台灣50就比下市的那些股票好。
這一兩年我喜歡特別股,我持有台新金特別股,每年配4.75%,也會比台灣50好。
如果沒有在2008年買到台灣50,我不認為這幾年買台灣50這一類的ETF會有多好。
而美國我買了十多隻特別股,控制在6%以上,當然比美國特別股的ETF(PFF)好。

另外可以用選擇市場來看。
一般來說ETF的被動型投資比主動型投資績效好,這是建立在相同市場的比較。
譬如台灣50比台股基金好的機會大,市場都是台股。
但是投資者可以選擇不同市場,譬如我買的瑞銀債基這幾年來績效就是比台灣50好。
我的歐洲高收基金也比比ETF台灣50好。
只存著ETF的被動型投資比主動型投資績效好的觀念,那會失去選擇市場的機會。
更不用說一個市場有好幾種ETF,台股至少有0050 0056。

我不太相信100%被動型投資的觀念,投資者選擇某市場的ETF,
這是投資者是 主動 選擇一個 被動 投資工具。
綠角是觀念提倡者,我尊重。但是我們是實務的投資者,賺錢最重要。

我還是覺得投資要看個性,不是聰明不聰明的問題。
更不是(主被動)工具的問題,工具好買入點不好,或是抱不住,結果也不怎樣。
追求穩定收益!
hodson2013 wrote:


Digo大

你...(恕刪)

誰說被動投資很簡單呢?真正執行被動投資策略是非常困難的。
困難的不是策略本身,而是執行者本身的心理素質、以及是否具有基本的理財知識。
武大郎的同學 wrote:
聯博全高收我投資130萬,6年領配息46萬(恕刪)

無意中發現過去的發言
更新一下 現在已經8年多了 130萬買10000單位領了66萬 本金少9萬
報告完畢
計畫趕不上變化
我不買債基,
也不買債券了(垃圾債)!

如果8年前買spy然後股息再投入的話,
單筆130萬會變成397萬。 130*(3.06)
賺267萬。 130*2.06

沒有比較,沒有傷害

267 vs 57 (66-9)

所以如果有一筆閑錢,
可以放長期,
又能耐得住波動,
也不需要靠配息過日子,
還是放股票型指數型基金報酬率較佳。

所以巴菲特說萬一他走了,
「我留給太太的遺產信託基金,就是投資在10%的短期政府債,以及90%的S&P 500『低成本指數型基金』。

Ps,2010-2020,
這10年標普500是豐收的十年
2000-2010則表現甚差,
遇到2次崩盤


武大郎的同學 wrote:
更新一下 現在已經8年多了 130萬買10000單位領了66萬 本金少9萬
報告完畢(恕刪)
digo1971 wrote:
計畫趕不上變化我不買(恕刪)

幸好我這8年不是放定存
所有的報酬都是要用冒風險來換
我開好美股帳戶就是等崩盤
等2年了都沒崩盤 只好領配息囉
2008金融海嘯太恐怖......現在股債都太貴....重壓會睡不好覺
連巴菲特現在手上都有大筆現金.....他都找不到便宜的標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