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投資人不敢面對的真相 誰說定期定額 一定賺錢 書籍 重點整理

基金投資人不敢面對的真相 誰說定期定額 一定賺錢 伍宏昌著 重點整理
漢湘文化 2012年出版舊書 但觀念 可吸收一點
他們的收入 卻是你的問題
很多書籍 包括 基金發行公司 銀行 保險公司 和 銷售人員 都正在打 一場 只為自己營收 收入著想 而不管購買者利益的 爛仗。
在最早時候,銀行行員因為沒有 額外業績壓カ,所以都還會老實以告: 「這些海外基金風險很大,而且我們又 不會清楚別的國家的情況,所以還是不要買,若要買一定要小心再小心。」而後來改為有業績壓カ的理專或保險經紀銷售以後.由於銷售是他們的全部工作,不賣就沒有收入‚ 不管如何‚ 賣出就是王道‚ 不賣‚ 就要回家吃自己。
因此 上自分行經理 下至第一線人員 都是「先賣再說」 其結果 就是什麼話都可以講 。只要可以賣出 。 更厲害的是 又弄個 「定期定額」 來模糊 共同基金的 焦點 ---------( 投資風險 )。
很多市面上的書 都是 入門書 ‚ 專門討論 共同基金 本身如何的書‚ 但沒談到 真正重點 。書裡面千篇一律都告訴你 「什麼是共同基金? 有什麼費用? 定期定額的好處? 要如何選基金?」
稍有財務金融背景的人會告訴你 ( 投資報酬率 和風險之間) 是 「高報酬 就一定有高風險‚ 投資人最想知道的是「我如何能成為成功的投資者」。重點是 「何時買? 買什麼投資標的?因此對多數已經開 始投資的人而言,基本上這些書幾乎是一點用都沒有」!要不然,其他的書 就是順從銀行、投信講的話來說:要怎麼資產配置…。
路透社 ( 當時焦點 在 匯率 ) 、 彭博社 、エ商時報、經濟日報
※我在法人 做 全球投資時 從未遵守「入門書」規矩
我當年完全沒看過一本這些 市面上的書籍(我想如果看了,可能沒有辦法有這種成績吧)回想過去那十 多年進行全球投資管理的過程,倒是經 常違反了現在市面上書中的「原則」。
例如,我從來不在意這檔基金是 不是得過獎,是不是標準普爾或晨星說 很棒的基金。也不在意什麼「高報酬會 有高風險」。甚至從未買過平衡型基金 (當時是年利率10%的年代),因為 我覺得那是最餿的主意。或許這樣講會 讓很多財務金融專家不高興,但我發現 的結果就是 只要是「低風險就可以有高 報酬」。

曾有個資深理專告訴我 :「 多數投資人 買進某檔基金的原因 是 ( 別人告訴他 ) 或自己發現 「這檔基金正在漲 、 或 這檔基金 評比是很好的 」‚ 而不是 「這檔基金的 產業 和 國家 因外在環境 受到某因素的影響 而轉好 ‚ 而且現在才開始 ‚ 所以要買進! 」 沒人在意 「為什麼漲? 」 因此 下場是 當有一天 轉為下跌 時 ‚ 也沒人知道 「為什麼跌」 ‚ 結果 不是 ( 被套牢 ) 就是 嚇到 趕快賣掉 。
※「糾正錯誤觀念」才能導入 「正確的投資思考方向」
包括 銷售機構在內 現行和 共同基金的體系 正為他們的生存 打爛仗‚ 模糊 共同基金投資焦點 -----------但投資人 可要知道 ( 這是你的錢 )
※不要被入門書 和 投信的錯誤觀念所誤導
※你必須先知道 全球金融市場 大漲大跌的原因

外在環境變動
基金xx -------即使開始買在12000點 也不必擔心 作者用這句話來說明 共同基金的投資 若用 ( 定期定額 ) 絕對不會賠錢 。 但我相信 作者 本身 一定沒有用 定期定額 方法 做過 超過10年的長期投資 尤其是在 海外基金的投資。
當年 199x年出版該書 往前推是 198x年 最被看好的日本基金 ‚ 經過 10年定期定額 仍然是 大賠的 。
整整10年都賺不到錢 長期被套牢的結果 ‚ 最大的贏家 是 投信 。 而這幾位作者 都是 當年投信的 高階經理人 。 因為 許多人被套牢 才造就 投信或基金公司 主要收入來源 源源不斷!

xx電子基金 14年來 淨值走勢圖
請注意 這檔基金 14年前 叫中xxx基金 --------是一檔 當時最夯的 股票基金。 過去 基金經理人 還得了 數次 代表榮譽的 「金鑽獎」 結果投資了11年的報酬率 是 -41% ( 從2000年4月5日 到 2011年4月11日 ) 你覺得沒關係嗎?
若現在去問這家投信 ‚ 他們一定告訴你 : 「股市長期是多頭 ‚ 你現在賣出 、贖回 就一定賠定了 ! 反正 已經賠這麼久了 ‚ 放著才有機會賺回來 」
但再等10年 可能繼續賠 30% 你又去找他們 。 他們會說 : 「你想 有跌了20年 不會起來的市場嗎? 你現在贖回 會賣在歷史最低點 。」 不過 講話者 已經是不同的服務人員了。
因為 原來的服務員 靠著賺你10年 管理費 已經升官了。 這就是現實

如何知道 進場的時機 與出場時機 ?
為什麼要投資這個市場?
如何判斷 這個市場未來會好? 會壞? 這些關鍵議題 被忽略掉

基金發行公司 把投資海外股市 當成 「理財」 其實有點不負責任。 但這麼做的理由 ----------為了賣基金! 若和你說 「國外股市 各有各的國情 ‚ 所以 投資風險 可能比 國內股市 投資風險高 ‚ 你會買嗎? 大概 任何會生利的標的 ‚ 除了 銀行定存外 都是有風險的。

( 金融商品的風險 ) 和 ( 外在環境的風險 )
投信 有誤導的權利 ‚ 銀行 有掩蓋真相的權利 ‚ 但 投資人 沒有權利 讓自己 ( 自我感覺良好 )
因為對他們來說 「那是他們 收入的來源 」 但那卻是 你辛苦賺來的錢。
真相 -----------就是 共同基金 沒有那麼好 ! 只是一種工具 ‚ 不但有風險 ‚ 甚至 風險不小 ‚ 不但 投資人 可能因 ( 亂買而賠錢 ) ‚ 還可能因 長抱 而 越賠越多 。
( 不止 單筆投資 有風險 ‚ 定期定額 也一樣。
※所有基金公司 所說的 穩定獲利 ------也禁不起 時間的考驗。
沒有基金 能在 20年後、25年後、 甚至30年後 當你退休時 仍能獲得 當初 原先預計的每年15% 的平均報酬率 ‚ 甚至連5% 都有絕大多數基金 辦不到。
※事實上 以過去20年來說 至少70%以上的共同基金 累計報酬率 連 同期的 銀行存款 累積報酬率 都不如。

面對全球金融市場的長線 大漲大跌 應( 找出真正的原因 ) 並因此在 起漲點買進 起跌點 賣出 ( 不過很多人說 這很難 )
要投資 --------- 一定要有能力知道 ( 未來會如何 ) 才能毫無掛礙 )

※新興市場規模小 ‚ 所以 難以承受大資金的大量進出 ‚ 因此波動大
先進國家 把 新興國家 當作 金融炒作的對象
如果你的菜單不好 資金擁有者 就會抽走!
一來一去之間 就會形成 金融市場的 暴漲暴跌。

全球型基金 --------------投資在 ( 美國市場 比例一定最高 ) ‚ 歐洲 一定是 其次。
「十年河東 十年河西」 重點在於 大環境的變化 促使 不同的國家 起了很大的不同 ‚ 也就是 「時機」 才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
因此 有些書籍 說 xxx 基金 比 xxx基金 風險 低 ( 高 ) 的講法 -------是非常錯誤的講法 ‚ 根本沒有抓到 問題的核心。
※看書的風險 作者不需要 一定的證照 就可憑感覺 寫出想寫的東西。
後來財政部 被 投資人罵慘了 才規定 要考分析師 執照 才能上電視。

只要不是 特殊的債劵基金 和 ( 避險基金 ) 都跟 「時機」有關。 時機弄錯了‚ ( 賠錢是正常 ‚ 賺錢 是運氣 ) 不要想用其他 「簡便」方法來達到目的 ‚ 否則 買樂透 就是 最快的辦法了。
※不是 要買 過去表現好的 ‚ 然後 抱怨 怎麼現在跌成這樣?

近30年 沒有基金能以 年均 獲利10% 維持20年以上
※國內股票型基金 都沒辦法達到 每年8% 、10%、15%了 。
但這些公司 動則告訴你 20年、30年後的大餅 ‚ 以沒辦法達成的事情 向你承諾。

※長期的定期定額投資法 不能降低 投資風險
錢丟出去 容易 ‚ 但能夠安全拿回來‚ 而且要能夠真正賺到目標 所要的錢 才算是真本事
以前 ( 民國75年 ) 我到 農民銀行 買日本基金 時 ‚ 銀行行員和我說 : 那個不會賺錢啦! 不要買啦 !
最主要原因 是 ---------他們都是 銀行行員 兼任的 ‚ 沒有其他津貼 ‚ 也沒業績獎金 ‚ 這些人很怕 要是讓買的人 賠錢 ‚ 萬一來銀行吵 ‚ 那他們就慘了。
對當時 承辦人而言 可以說 :
1 賣共同基金 只會增加 業務量 ‚ 是 吃力不討好的
2 他們也知道 這是投資 ‚ 既然是 投資 一定有風險 。
因此 他們不願意 到時 萬一有人賠錢時 挨罵。
3 有個行員 和我說實話: 我怎麼知道 美國、日本、歐洲 為什麼漲? 為什麼跌?
我如何跟客人做建議 ?

共同基金投資 ----------就是一種 ( 高風險 的投資 )

若你希望 買基金 能有 每年 10% 到 15% 的報酬 就夠了。 結果買了 股票型基金 所要求的年報酬率 卻不到 10% 到 15% ‚ 那你就是 所謂的 「 報酬 - 風險 」不對稱患者。 即 可能損失的 會 遠大於 可能獲利。

※你怎麼知道 每年 一定能有 10% 到 15% 報酬率 ?
銀行的人 拿出 ( 過去的績效圖 ) 給他看。
事實上 「定時定額 的設計目的 」是 「為了挖出你的每一塊錢 」‚ 因為要挖空你 ‚ 所以不會叫你 把200萬 一次拿出來 ‚ 這可能許多人做不到 。 但要你每個月拿5000元、10000元 甚至 20000元 ‚ 連續拿20年、30年。 那就很多人 趨之若鶩了 ‚ 這叫 「溫水煮青蛙」
共同基金的發行公司 知道 用一般的手法 很多人是 摳不出 120萬 、200萬的。 但每次只有 10000、30000的‚ 聚沙成塔 ‚ 人數一多 時間一長 效果會嚇死人。
對基金發行公司來說 這些收入在單筆投資的客戶身上 原本不會進口袋的 ‚ 就這樣 每個月 進帳不少 一年12萬 36萬 20年240萬 720萬就到手。
然後 賺賠如何? 誰知道? 可能連公司銷售人員 都換好幾手了。
唯一沒有改變的 只有投資者本人

※1 定時定額 不會比 單筆投資來的好
2 定時定額 最大受惠者 是 ( 基金發行者 ) 和 ( 銷售機構 ) ‚ 因為 定期定額投資者 通常 時間遠長於 單筆投資者 ‚ 因此 基金公司 可收到最多費用。
他們一定是 賺錢的 ‚ 但你卻不盡然。 最大受益者 絕對不是你! 不要做夢了。

※長期投資或 越早投資越好 -----------只是 銷售話術 無關獲利
長期投資 完全不是獲利較好的保證 ! 唯有「正確的投資」 才是 獲利的唯一保證。
※日本是 現時 最佳主張「長期投資」者的最佳警惕教材
越早投資 賺越多? 1989年底投資日本基金 到 現在已近21年 ‚ 當時 日經指數 在 38000點 ‚ 2010年8月 約在9000點 ‚ 但 2000年約在 20000點 ( 20年了還未回到 3分之一 ) 即使在 2010年1月 才開始投資日本 ‚ 績效 也贏過 20年前投資的人 )
※越早投資 反而 賠越多? 不止日本基金這樣
巴西 在過去50年終 多次整個國家破產過數次 ‚ 在 1970年代的投資 ‚ 加上 時間利息 ‚ 到2010年 都沒有回來。
※要知道 何時 是 「正確投資時機」

市面的共同基金 其目標 ------不是在於讓你一定賺錢
共同基金 就像 加權指數一樣 只讓你有管道接觸金融市場 不表示 買了一定賺錢

※傳統共同基金 都是講求 相對績效 而不是絕對績效

若股價指數 跌了70% 而某一基金「只」跌了 55% ‚ 這可能會變成 排行上第一名 ‚ 說不定 還會拿 金鑽獎 --------當投資人為了一年竟賠了55%生氣時。
這很諷刺 但 傳統基金的規矩 就是這樣。 因此 當有一天 你看到 某個一年賠55% 基金經理人 得意 上台領獎時 ‚ 請你記住 「安全又能確保獲利」 這句話 是 基金公司 寫的 。
因此 JIM ROGERS 才說 買 指數型基金 ETF就好了。

講求 ( 絕對績效) 的基金 無法進來 台灣
要買一般的共同基金 必須 自己要知道 何時進場 ‚ 何時出場 ! 買什麼?
( 保本基金 ) ------這種基金 幾乎多是一場騙局
( 避險基金 ) ---- 這是政府討厭的 ‚ 但卻是真正講求 絕對績效的基金

絕大多數共同基金 的進出 ------------絕對不是像許多書上 所寫的 安全又可獲利。 相反的 你必須去做 很多 的 「時機分析」工作。 不然 若一時貪念興起 ‚ 可是會 ( 賠了夫人又折兵 )
※1 選擇投資標的 的問題
2 選擇時間的問題
例如 1993年買 泰國股市 從1750點 開始買起 之後 泰國股市 一路下滑到 1998年底 2001年開始反彈到2004年在800點 之後 開始休息到2008年再下跌 然後 再漲到現在1100點 1993年 買進 必須到2004年 才開始不賠錢。 若算了這段時間的利息 ‚ 其實是 賠錢的。
「選對時間點 」 遠比 用 定時定額 重要的原因 。 千萬不要被投信騙了。
對每種投資標的而言 「懂得選時機 」永遠是 第一重要 也是唯一要做的事情。
即使選 ( 全球型基金 ) 也要 ( 美國 ) 和 ( 歐洲 ) 能夠處於多頭市場 之中‚ 你才能在 全球基金的 長期投資中獲利。

銀行 保險公司的最痛 --------其實他們不太懂投資
多數的基金銷售人員 都只能勸投資人用 傻瓜投資法 ‚ 連錯誤的 「聰明投資法 」都不懂。
理專 或 保險經紀人 只是 通路 不是投資顧問
※銷售機構 並不十分了解 他賣的商品 ( 連商品屬性都未必清楚 更不用講 何時買 何時賣 或 買什麼了)
買的人 ( 投資人 ) 太過相信銷售人員的話 ‚ 缺乏 足夠分辨 銷售人員話術的能力 ( 這是 邏輯能力的問題 ‚ 不一定是 專業能力的問題 )。

6.銷售方 銀行、理專、經紀人、投信與投資人-------關注的焦點 是不一樣的
投信 如果讓你 檔檔基金都 賺錢出場 ‚ 他們只好喝西北風了!
銀行 、保險公司 只是銷售機構 ‚ 是靠賣出 才賺的到錢
1989年日本股市正熱時 許多銀行 引入 一檔 衍生性基金 ( 日本認股權證基金) 專門投資日本股市 這基金 當然 漲跌很大 當時許多銀行 根本搞不清楚 ( 認股權證 ) 是什麼東西。 這基金 跌幅超大。

投資人 若要有高獲利 應建立基本知識
7.基金公司及 銷售人員 ---------喜歡在股市高檔時賣基金
當 基於人心的樂觀氣氛之下 就是基金銷售人員 最好的機會。

8 資產配置 第一原則 : 內容的方向要正確

9 寫書的人 是 外國人 或 沒有專業投資經驗的人
絕大多數的基金 是 不可以用 理財的角度和方法來面對的 。 但不幸的 大多數的書上 卻搞不清楚 這種差異
外國人寫的 共同基金的書 在台灣不是那麼合用的 。
例如 波斯灣戰爭 期間 幾乎所有類股 都跌 ‚ 但 ( 軍備基金 ) 卻是大漲的。
這是 只有美國有 而台灣沒有的產業和基金

※美國 有許多人有 「 美國就是世界」的觀點 ‚ 但台灣卻不是。
所以 台灣人 很容易去看到 ( 菲律賓股市 ) ( 東協股市 ) 等 並會去注意他們。
但美國人不會 ! 他們會去注意美國境內的產業基金 或 各種金融商品 ‚ 不太可能買 菲律賓基金 、東協基金 。
因此 閱讀者 看到 有關 ( 共同基金 ) 書 時 ‚ 要注意這種 基本差異。
例如 巴菲特 說 ( 我是美國人 ) 他講的是 美國當地 變化 美國的狀況 ! 不是 台灣的狀況。
這就是 根本性差異 ‚ 不要 錯誤 誤用了 不合宜的投資哲學。

許多 從事 共同基金的 銷售業務出身的作者 都把 理財和投資 搞混了。 或把 銷售者的腳色 和 投資人 腳色混淆了

※投信公司 內部人員 所撰寫的 --------這些人 有 一特徵 ‚希望投資人 抱越久越好。 或是 要你 「定時定額 降低風險」
但若是 銀行相關機構 理專寫的書 ----------會說 「不要與它 天長地久」‚ 「賺20% ( 10% ) 就要跑 」。
若你有經驗 書看多了 就知道 寫書的人 的背景如何了。

巴菲特說過 : 分散投資 ‚ 是 笨蛋安慰自己的藉口
日本 ------是最典型的 經濟指標無用論國家
日本是外銷導向的國家 ‚ 持續上升的日圓 對日本 絕對是不利的。
這也是 經濟起不來的原因。
至於日圓在經濟持續疲軟下 還會一直上漲的原因 -----是 美國的關切 主導了日圓真正的走勢。

※不是高報酬 一定有高風險 ‚ 而是 「風險低就會有高報酬」
※誰說 賺10 到 20% 就要獲利了結?
若你的投資模式對了 ‚ 絕對不可能只賺2 0% 。反之 你永遠賺不到20%
要學會在事前知道 為什麼漲 為什麼跌 ‚ 否則不要進場

標竿指數 --------指 對多數人 明顯有意義可衡量 某種市場表現的指數。|
例如 道瓊指數 MSCI世界指數 、FTSE歐洲指數 、台灣加權指數
在區域 ( 如 亞洲 歐洲 ) ---------看誰的資本市場大 市值大 ‚ 那 這個國家 在該區域中所占全數也最大!

※MSCI世界指數 ------------權重最大 的是 ( 美國 )
※全球基金 ------ 是給 所謂的 「投資門外漢」來選的標的 ‚ 真正目的 也是在為 投信 、基金銷售人員 貢獻收入之用。
要買 全球基金 只有在 歐洲 、美國都大漲的明顯 成為 全球資金趨勢 主流時 例如 1990年代 時 才值得買進。
例如 國內富蘭克林基金 ( 賣美國相關基金起家 ) 得以壯大在台實力的原因。

※基金投資人不必要犯的錯誤 ---------停損
很多書 都叫投資人 要學會 停損 但卻沒叫人 ( 如何正確的做到 停損 ) !
如果 不知道 如何掌握趨勢 不如不做

不過也有許多人 根本連停損都不知道 ‚ 傻傻的 一直抱著 ‚ 然後 也傻傻的 淨值又回來了。 但問題是更多傻傻的人 若抱著 1989年日本基金 、 抱著1980年 拉丁美洲基金的人 都是抱到 傳給兒子後 才可能解套 !
即便是最強大的美國 也曾經一套被套了25年 像 電子股較多的 NASDAQ 抱了11年 仍只有當時 2000年一半而已。

選對時間 ------是 基金投資人的致勝關鍵 而不是超人的 工作
就投資人的角色 ‚ 要扮演的是 ( 避險基金經理人 ) 的功能 ‚ 而不是 傳統基金經理人的功能

基金經理人的心態
1 國內基金經理人 不像 國外的避險基金經理人那樣‚ 是從 環球的國際局勢中 找到獲利機會的。 也不像 避險基金經理人 有 績效獎金 。
他們是靠 管理費過活的 。
管理費 不是根據 絕對績效 的好壞 ! 而是根據 錢放在基金裡面的時間長短而定
( 相對績效 也要不錯 但 絕對績效 不一定要好 )
基金經理人 需要投資人 把錢放在其中 長長久久 ‚ 才能安穩過日子。
因此 基金經理人 ------ 一定建議 投資人「從長投資」其原因在此。
傳統基金 經理人 講求 ( 相對績效 ) -----------只要績效 比別人好 就好了‚ 即使是賠錢的 ‚ 只要比別人賠的少就好了。
避險基金經理人 --------在意的是 ( 絕對績效 ) 「賺錢與否」
就我個人來說 ‚ 當初我管的一檔基金 雖然也是 ( 全球基金 ) ‚ 但我在 1993年時 把 85% 資金 放在 ( 東南亞 ) ‚ 1992年 把 60% 資金 買 德國馬克 ‚ 在 1995年之後 就把 90% 資金 放在 (美國電子股) 。 完全不去理 MSCI 。
最主要的是 我的老闆 要我每年都要賺錢 。
這就是 基金成立目的的不同 所導致 不同的結果。

※( 我把錢交給基金經理人 ) ------------我仍然要去決定 買賣點
現在每檔基金 已經變得和 每檔股票 一樣 ‚ 都需要 自己去決定 為什麼進? 為什麼出?
因為 (國際局勢變動 ) 時 ------------投資趨勢就會變動

投資人要有一個深深的感觸 -----------那就是 「誰」寫 一本書 ‚ 其中的 誰 ( 包括 其 背景 、經驗 等 ) ‚ 是 主導致這本書 對錯角度的重要因素 。
就投信公司的角度來說 ----------他們喜歡 投資人 被 「長期套牢」 ‚ 這樣 就永遠有 管理費 可以收入。
就理專而言 --------------他們喜歡客戶做短線
因為 每一次進出 就可對理專有收入。
傳統的基金經理人 和 避險基金經理人 ------------投資的角度不同 、經驗不同 ‚ 當然寫書的觀點也會不同!
※投資人 閱讀一本書 時 -------- 應該從 「了解 作者的背景」開始 ‚ 對書中的內容 才能 用較為中立的角度來閱讀 。 更重要的是 「誰和你的立場最近」

※組合基金 績效通常比較差
僵硬的「由下而上」 方法所造成的結果 ‚ 績效差 是必然結果
基金經理人 都是 「由下而上」的背景出身 ( 他們都是 傳統 基金公司 或 投信公司 ‚ 只會這種 「由下而上」的研究方式 ‚ 而 講求 「由上而下」絕對績效的 避險基金 卻是 金管會 所不准發行或銷售的 ) 對於組合式基金 他們的操作 不如「由上而下」的那些人 ‚ 因此 他們只好用簡單方式 把它基金全球化 類似全球基金 一樣的分散風險。
※但 全球基金 ------投資內容 是 ( 股票 )
組合型基金 -----投資內容是 ( 一大堆基金 ) 但 他們在 全球各地的 投資組合 比例 和 全球基金 類似。他們的目標 也和 全球基金 類似 ‚ 就是 追上像 MSCI 全球指數的報酬率 。
他們的投資權重 一定是 ( 美國最大、歐洲其次 ‚ 再來像 日本這些大國再其次‚ 最後的新興市場 比重 通常不會超過 15% 以上 ) 這就是僵硬的 「由下而上」方法 所造成的結果。
※選 經過評比 比較好的基金比較好嗎?
不盡然
以 基智往 評等5顆星 為例 ‚ 仍可發現 累積5年 累積報酬率 差異很大。 有的正130% 以上報酬率 ‚ 有的 卻是 負的報酬率。
從這看出來 從評比的結果 很難選到最好的基金 ( 指 時機對的 方向對的 )

全球投資趨勢 最主要驅動者 通常是 最大國家
以現在而言 則是 「美國」
在共同基金的 投資過程中 很多人都有一個妄想 : 聽別人報名牌就好了 。 何必自己辛苦去學習這些東西 ‚ 我又不是唸財經的 ‚ 看也不一定看的懂。 但 這是 ( 嚴重錯誤 !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 ---------你認為 別人有義務 來向你報告 他苦心研究的結果?
1995年底時 我曾聽一個香港有名的基金經理人的演講 ‚ 他說 美國股市已經超漲了 ‚ 很快就要跌回20% 但之後 美股卻不斷上漲 直到2000年。 連 有名的基金經理人 都會弄錯 ( 我還因此打此賭 而在2年後 賺到他的一頓晚餐 )
區區幾萬元 就能買到 有價值的投資情報? 抱歉 那頂多是 ( 投資知識的傳授 )而已。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