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活用數學,交易選擇權』這本書的譯者藍子軒。
在這裏受到很多照顧,也學到不少東西。
今天特別借此介紹一下這本選擇權交易的新書。
因為我是譯者,所以沒有這本書的版權。也就是說,這本書賣得好不好,都與我無關。
但是這本書真的不錯,所以誠摯的推薦給大家。
另外,我還為這本書做了一個部落格如下,草創初期,創業維艱,也歡迎您來逛逛:
http://blog.yam.com/MOT1
本書的重點,就是為每一筆交易,計算出『期望值』,並且計算出最佳化的投資『資金比例』或是『部位規模』,
說的簡單一點,也就是要問兩個問題,
1. 這是個會賺錢的機會嗎?有多賺錢呢?
2. 如果是,該拿多少錢去投資呢?
然後,試著去為這兩個問題找出解答。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有一個灌了鉛的骰子,只有你知道出現6點的機率是 50%,其他的點數都只有 10% 的出現機率。
你手中有100元。要怎麼靠這個骰子賺錢呢?
想當然爾,你應該將賭注押在 6 點。這麼一來,不知情的其他賭客,分別押注在其他的點數上。
假設每個點數都押了 10 元。 總賭注就有 60元。
你有 50% 的機率贏得 60元,另外 50%的機率(出現 1~5 點)輸掉10元。
所以你這個賭注的『期望值』就是
50% x (60/10) + 50% x (-10/10) = 2.5
這表示,每當你拿出 1 塊錢來玩這個游戲,就可以預期贏得平均每一把2.5塊錢的結果。
這就是『期望值』。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
如果你遇上了這麼容易贏的賭局,每一把只押 1 塊錢,賺錢的速度就太慢了。
但若是一次就把手中全部的 100 元全押,贏了(有 50% 的機率)固然是爽呆了,可是萬一輸了(也有 50% 的機率),就沒有錢玩下一把翻本了。
那麼,每一把應該要押多少錢,才可以得到『最佳』的結果呢?
關於這個問題,就是『資金比例』、『部位規模』最佳化的問題。
不管你投資的是股票、房地產,甚至包括開公司(想想財務報表和現金流的關係。。。。),或是進行其他的投資事業,
先計算或衡量『期望值』與『最佳部位規模』,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兩件事。
『期望值』的計算,讓你判斷你的投資策略好不好,能不能賺錢。
『最佳化部位規模』,讓你知道如何能正確的操作,才不會把賺錢的生意做到賠錢,或是發生『明明擁有許多資產,卻因為沒有現金而倒閉』的慘劇。
一般的投資標的,想要計算這兩個值,或許有著種種複雜的難算之處。
選擇權可愛的地方就在這裏。從數學上來說,他是一種很純粹的投資商品。
如果你投資『選擇權』,卻不計算投資的『期望值』與『最佳部位規模』,
那簡直就是拿自己的錢在開玩笑。
市場上拿著自己的錢在開玩笑的人,還真是不少。
這本書就是教你如何不成為那樣的人。
你可能會說,前面的例子中,灌鉛的骰子在真正的市場上那會出現呀?!
其實應該反過來說。
所有在市場中投資的人,哪一個不是在尋找『灌了鉛的骰子』呢?
他們用各種方式分析,尋找趨勢,尋找偏頗,尋找市場的沒效率,尋找大於50%的獲利機會。
這不是在找灌鉛的骰子嗎?
本書並不是要提出什麼超強的策略(雖然最後一章提出了一些例子作為範例),
而通常所謂的超強策略,也會很快的因為套利的原因,而被修正消除掉偏頗的現象。
灌鉛的骰子不是什麼賺錢的長久之計。這也就是投資工作需要不斷創新的原因。
但是本書的觀念,可以用來幫助你,判斷你的投資策略到底好不好,
而如果有了一個好策略,又應該如何操作這樣的策略。
這些技巧在選擇權交易上可說是成功必備的技巧,在其他投資方面,又何嘗不是呢。
希望本書所介紹的內容,能幫助你在投資方面更有所依據,更能為你獲得最佳的利益。
今天又看到學生在抱怨老師。
話說回來,我那幾個當教授的同學,當年當學生的時候,還不是也在嫌教授這裏不是那裏不好的呢。。。。 ^_^
不過說實在的,交易這種東西很現實,講再多也沒用,輸贏最實在。
只是,也不能說理論或工具沒用,這就好像說既然賺錢最重要,那又何必念書呢是一樣的。
工具有工具的價值,就像挖金礦總要用鏟子,
給你鏟子卻不能保證你就能挖到金礦。
可是,卻不能因為這樣,就把鏟子丟一邊,徒手就挖了起來呀。
至於我呢,只能說,現在是靠交易維生的。
不過也要提醒一下,希望不要對我或對這本書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交易沒那么容易。不是看了幾本書,找了幾個老師,
就可以準備躺著安享餘年的。 ^_^
還是要用功一點。不然很容易就被市場當掉的。
(我的那些老同學,看到現在我在這裏叫人家要用功,說不定會笑到趴在地上也說不定呢。。。。。 ^_^ )
如果把操作期貨成功者稱為「大學畢業」,那麼能夠將選擇權或是其他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操作成功的應該稱為「研究所畢業」,所謂的成功應該是說長期穩定獲利;這樣的人應該都是有自己一套的賺大賠小的一致性策略,加上適度冒險的「資金控管」才能將錢再滾出錢!!
譯者的這本書我會有興趣一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