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繼續鬼打牆看不見30%跟40%是要怎麼繼續說下去裝睡的人叫不醒.....其實你可以回覆我選擇30%是因為目前根據技術,或是產業前景,市場新聞熱度.......等等,所以你選擇30%但你的回覆是......避免錯亂所以選單邊既然這樣會有人不選機率高的40%而去選機率低的30%?贏家思維是往機率低的方向去?認真要說的話,思維跟機率是兩回事,思維可以是種想法,也就是零和遊戲的絕對力量反著小力量,但要用這種思維的話那關機率屁事?那是絕對力量看他高興
TheRagon wrote:如果覺得我這篇講的有問題 那就請好好跟我說明我錯在哪 謝謝 個人看法這種交易邏輯理論上會賺錢。不過有潛在的爆倉風險,尤其是在開始使用槓桿的時後,機率大增。過去資料裡面,平均漲 3% 的 30%,盤整的 30%,下趺的 40%。跟接下來 10 次交易裡面,會有 3 次賺 3%,7次停損 1%,是完全兩回事。極端的例子是,假設這比例就算長期下來是正確,1000 次交易裡面,有 300 次漲 3%,300 次盤整,400 次下趺。如果碰到一段連續盤整或下趺,帳戶裡的資金是否可以撐到很後來才出現的連續 3% 上漲。一般做這類回測的人會用回測最大損失 (MDD, Maximum Draw Down) 來估需要準備多少資金,或一筆資金依 MDD 可以放大到多少倍數來操作,多半也會抓個心裡覺得夠踏實的安全系數做些緩衝。然後,會很開心的交易很長一段時間,能貼出不少超級高報酬的對帳單,直到交易資料出現新的歷史紀錄那天,不死也殘。最終,做個它幾年,拿得出長期獲利的對帳單,你就算說「母豬其實會飛」,大家也就信了。沒有長期對帳單,任你說破嘴皮,爭得你死我活,就算方法可行,依然很多人會質疑,或只是認為是「新手運」。不過,這類「期望值」為核心的策略或其變種,蠻多都是在搞機率計算,因此多半潛在被認定為極限的假設前題被打破時,有爆倉風險。因此,要用的話最好小心再小心。
myballsonfire wrote:有潛在的爆倉風險 我只要聽人家的說法有爆倉風險我就知道早晚的下場長期市場存活的人在下單時想的是風險期望值擺在風險前面......祝他好運!有些方法100次成功抵不過1次失敗,這種方法我不用
A博 wrote:有些方法100次成功抵不過1次失敗,這種方法我不用 這種方法,我也不用。其實停損方面,還有另一個盲點我先前沒指出來。按例是 1% 停損,真正執行下去的時後會發現,往往都停在不止 1% 的地方。而且這還不排除,真的碰到快市的時後,搞不好軟體卡住不能用,還要打電話。根本就是關在籠子裡,不給下車,等到真的可以下車的時後,事情搞不好就大條了。這類需要很「理想化」的策略,從經驗裡學到的是,其實都很難真的執行得很好,尤其都只是拿著很落後的配備在搞。蠻容易被一些有的沒的鳥事扯後腿,尤其是口數越來越多的時後。國外搞「極短線」的叫 HFT,連離交易所的距離都算輸贏的一部份了,更不要講用的電腦和可以掌握的資訊。反正還蠻多問題的。不過,有人愛用,那就用吧。反正輸贏都自己的事。很多年前我就發現,自己速度輸人,裝備輸人,資訊也輸人。說穿了無一是處,那怎麼辨呢?? 那甘脆就改比看誰比較會等,看誰比較會憋,結果反而就不太輸錢了。
myballsonfire wrote:這種方法,我也不用。(恕刪) 說得好,理想值跟現實值之間的差異是存在的,而且有時還不小,科技進步後的交易市場跟以往大不同,想要精準一點不差進出場很難了,想要下單速度搶在別人之前很難了,機器人買賣單遍佈在每一檔價位,......
myballsonfire wrote:這種方法,我也不用。(恕刪) 文內我也講的很清楚了只是提供對期望值概念不懂的人一個模板簡述 我自己也是不太用的這只是一個最基礎的方法但其實會用的 操作的好也是一種獲利方式
「理論」與「實證」?這樓讓我想起25年前,在大度路的關渡高爾夫練習場。看到一位教練很認真地在指導學生。我就問旁邊的球友:"這位教練教得好嗎"?他說:"他不是教練,他是經常來看人家練球的計程車司機"。"在旁邊看教練教球,久了,自己也喜歡教人罷了"。我問:"那他打得怎樣"?他說:"他還沒下過場,只是偶而在練習場揮揮桿"。"他說的頭頭是道,有時候比教練還精采。所以你才會這樣問,不是嗎"? "但如果下場的話,他就是新手。每一個新手的結局都是一樣的"。以上沒影射誰,股市是股市;高爾夫是高爾夫。只是引發我多年會心的故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