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談選擇權請不要用想像的去誤導, 除非你真的跑過資料.
不論是做賣方還是買方, 基本上沒有誰比誰賺這回事兒.
因為選擇權的價格, 天生就不會偏袒任何一方.
舉個例來說, 若是市場價格永遠對賣方方有利, 則投資者自然會知道價格可以少一點而不願以高價購買, 於是價格自然會降低至合理水準, 反之亦然.
我手上現有的資料(90/12/24至95/12/29), 你每天以收盤價買(long)一筆最接近價平且最近期的買權並持有至履約, 則經過這1248個交易日之後, 你的總損益為9%(手續費不計). 當中股價是由5164.73漲至7823.72. 同一期間相同條件, 若是買入賣權 (put)則總損益為-12.46%. 由於買方損失即賣方所得, 所以不論買方還是賣方, 你算一邊即可. 想想看, 買了1248口, 總損益才這麼一點點, 基本上買方賣方誰都沒佔到便宜, 倒是手續費讓買賣雙方全變成了輸家.
再深入來看, 由於這段期間本來就是上漲, 故買入買權小賺一些買入賣權小賠一些, 也是合理. 若你每天都同時買一口買權與賣權, 則僅有-3.46%損失, 顯見市場價位是合理而無太大偏差. 請記得put-call parity的約束, 看整個市場時, 你不能只看買權或賣權, 市場價合不合理要買賣權一起看.
以5年資料來看, 其實這麼小的損益並不算什麼, 大致上做買方或是做賣方都一樣公平.
也因此, 請避開什麼買入選擇權與賣出選擇權誰比較好獲利的神話, 市場是公平的. 市場的機制真的很神奇, 不會讓任何一方永遠獲利.
公喵不帥, 母喵不愛. 公喵愈壞, 母喵愈愛. 不帥的公喵想要母喵愛, 就只好學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