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些思緒做個整理。
雖然巴菲特2020年就指出,未來債券投資人的收益可能會不好,但2021年巴菲特在股東會提到他留給家人的遺產配置,90%是S&P500 ETF,10%是美國政府短年期公債。
為什麼巴菲特會有此矛盾的言行呢? 個人猜想,可能對美國人而言,公債的配息是每月現金流的來源。而且,殖利率高於1.5%的商品,對美國人來說就是「高」殖利率了。
財經作家楊應超也曾提過,他在美國購買了多張「不同年到期」的美國政府公債,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保持現金流的收入,另一個目的則是資產配置。
個人覺得,台灣某些股票的殖利率還不錯,高於1.5%,如果台灣人不想配置美國政府公債的話,或許可以配置10%資金在台灣三家電信公司股票,但目前這三家都是一年配息一次,只能算是「每年現金流」,而不像債券可以取得「每月現金流」。
整理日:2021/5/23
個人積分:3967分
文章編號:81848120
文章段落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