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anku918 wrote:
首先, "幫助出口->貶值->人民變窮", 這是近來批評央行中最流行的論調, 但麻煩一下, 把過去十幾年央行營造利於出口經濟的總經環境下帶來的效益與收益也一併考慮, 問問自己把維持匯率帶來的出口效益整個抽掉, 降低外匯存底後, 台灣現在會更好嗎? 有數據比較後的批評才是公平的論點, 不然只看到自己想看的來批評有何意義?...(恕刪)
可以這樣說,也不可以這樣說。
靠著貨幣貶值方式在產業發展初期,的確是必要之惡,但是當產業到達成熟期還靠這招是會養成產業的惰性。
看看台灣30年前開始發展的電子產業,大家都靠貨幣貶值來賺easy money台灣得到了甚麼?30年過去來是同一招。產業沒轉型,沒升級。
講點單一點就是溫室裡的花,照顧太久了沒有辦法出去外面自我生存,產業一但有了依賴心就產生惰性,就不會成長。這些產業只要靠政府固定幫他的員工減薪,就可賣東西出去,這麼好康,幹嘛還要投資新的事業。投資額大,失敗比例又高,幹嘛去冒險,躺著幹就好了。
此外,這招也養成了政府官員沒有宏觀的產業政策,只靠這101招就可以讓產業苟延殘喘,不要在這個政黨執政的時候倒閉就好了;此外印新台幣還可以順便製造通膨,如炒作房地產,增加GDP,真是一兼二顧,靠這招每年都可以喊出口成長,GDP成長,躺著幹就好了,幹嘛去研究新的產業發展,新產業發展短則5年,長著10~20年,干我屁事,成功也不會在我手上發生,失敗了還會被後繼者把責任都推到我頭上,幹嘛這麼辛苦。
靠貨幣貶值這招其實只是毒品或興奮劑而已,短期拿來救命無可厚非,長期使用只會讓國家體質越來越虛弱。長期貨幣貶值,從另一面來看,就是淪為大國的經濟殖民地。我們靠著人民辛勤工作,甚至自然環境的汙染來生產物品賣到國外賺取經常帳順差進來,央行把這些外匯轉手去買外國債券以金融帳的方式還給外國。
簡單的來說,我們用生產的筆記型電腦,手機,電子元件等等東西去換外國的紙,這張紙名稱叫做債券。外國人只要印刷機把紙印出來,就可以換那麼多實體的東西,天下有這麼好康的事?外國人當然更肆無忌憚的印出來換東西了。台灣這個笨蛋為了怕當初買的那些紙(債券)會貶值,只好更加拼命的買,要不燃外國人一旦倒債,那些紙真的就只能拿來燒了。
很好笑吧,這就是現在的資本主義,應該說是資本殖民主義,台灣只是被吸血的國家之一,被吸乾了還有其他國家搶著被吸。
gunslingerh wrote:
我的意思就是央行長期...(恕刪)
這是倒因為果的說法
可以問問自己, 台灣甚麼時候開始是出口導向的經濟體?? 早從數十年前, 經濟部規劃加工出口區開始, 全民代工的年代就開始了, 這一經濟體持續到今天, 演變成這樣的貿易條件, 是因為央行弱勢匯率的原因?
央行總裁彭淮南說過:"聯合國、世界銀行及國內外學者研究報告均指出「是貿易條件影響匯率」,而「不是匯率影響貿易條件」"
台灣的貿易條件就是這樣, 全球有類似貿易條件的國家無不是以弱勢匯率為主, 被迫逆行的日本也是明確示範升值造成的影響, 除非掌管產業結構的的經濟部, 經建會對台灣做大規模體質的轉變, 去改變貿易條件, 不然匯率政策也難以改變, 還是大大覺得我們應該和日本一樣, 不管產業先升值再說, 等出口經濟結構被破壞殆盡後, 再來說生命會自己找出路, 我們會比日本人活得更堅韌, 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