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揭密台灣低工資根本原因,央行壓低匯率2倍

jacky823 wrote:
升值後,的確,進口的原物料的確會下跌,別說慣老闆那些
因為出口會變弱,一些原作出口的,也許會改做進口
那麼原來的進口事業會變的比較競爭,自然應該會下跌

會做出口,就是國內市場太小沒利潤.這種廠如果丟掉出口單不是關廠就是大裁員.會不會更競爭?我想根據之前的例子,外移或收起來還比較快.台灣市場早就爛了,沒代理/特許/特殊用途,根本就沒啥利潤.


我沒有胸部 wrote:
別的行業我不敢說
我...(恕刪)


這地方我的確沒說很清楚
基本台幣升值,領台幣薪水的數字會減少
(如案例年收120萬的家庭,可能變成110萬)
當然衝擊大的行業影響更大
例如崑濱伯可能一公斤要少賣幾塊錢

我的意思是
台幣升值,對台灣內部的收入跟支出來說
應該是會同步下降(當然換算成美金的話帳面看是上升的)
問題就在於你主要的收入支出都在這裡

沒錯,台幣升值
也許會讓人才外流減少,厲害的工程師衡量國內外薪資下,也許就不走了
但是也要思考,讓它們留在國內工作上班的公司
本身是不是就是受升值衝擊最大的行業
如果是,那也無法改變


用「最最最」簡單的算式來假設:售價=利潤+固定成本+原料成本

以報價100USD,匯率1:30,3000NT,原料假設完全進口

3000=1000(利潤)+1000(固定成本)+1000(原料成本)

當匯率變成1:15,由於原料成本假設完全進口,也如abc003所說的直接反應

1500=X(利潤)+1000(固定成本)+500(原料成本)

那X(利潤)不就變成0了嗎?


其實題目寫好一點,連國中生都能知道這位經濟學家的說法有問題
匯率控貶救出口
出口獲利促進消費
整體經濟才ok
也許這是個必要的手段

但控貶後也該補助一下非出口業的我們
而不是讓人看出口業
高所得 發獎金 辦浮誇尾牙
讓人看心酸的

我的感覺是 那些科技業的獎金
包含著我們的無奈讓利與被剝奪心酸

abc003 wrote:
台灣低工資的根本原...(恕刪)



大大分析的很好,但少了 人性 這方面,

政府都帶頭在壓工資,一般勞動階會好到那,政府機構效率不好,只另外請了約用顧員,實值確壓低他們的工資,政府最後一道防線都在帶利用其他方式在壓工資,那其他勞動人會得到如何的帶遇??
貶值救出口或升值救進口都不是正確的,有效果只是短期效果而已。而且台灣不是貨幣儲備國,不能自外於國際貨幣系統的潮流,那是先搞死自己而已。

至於台灣可不可以出口轉內需,當然可以。但要先問要做什麼產業? 難道喊一喊產業就會變出來嗎?要內需那資金哪裡來?台幣升值後可是會造成資金緊縮的。

義大利為什麼有精品業跟高級車,德國為什麼有重工業傳統工業,俄國為什麼有能源,美國為什麼靠消費?所有這些都有條件的。條件的形成有的是上百年的累積或天然資源的秉賦。不然叫義大利人來做電腦,他們有辦法嗎?或台灣人去搞金融業,我們有條件嗎?

再者出口轉內需國家戰略上沒問題嗎?我們有足夠農業,能源,等一級產業來支撐二三級產業嗎?不知道樓主是書讀太多還是另有目的,只覺毛骨悚然。
以前常看到 台灣外匯幾千億
問題是好像感覺不到台灣很有錢

經樓主解釋後 似乎 可以合理推斷是匯率的問題

但又想起日本之前的泡沫化不就是因為升值造成的?

這兩者之間該怎連動解釋呢?
jacky823 wrote:
台幣升值,對台灣內部的收入跟支出來說
應該是會同步下降...(恕刪)

這就叫通縮, 當牽涉到通縮問題, 事情就沒那麼簡單, 看看日本啊!
先問問自己怎麼解決通縮的問題, 至少目前人類的歷史是無解的, 當年美國的大蕭條, 日本的失落20年, 都是因為經濟發生了通縮
主計處的資料也證明皮凱提是對的

資本家+房東賺太多,工資只佔台灣GDP的4成不到

工資據然只佔台灣GDP的4成........................

另外44%是資本收益,另外15~20%是資產的折舊率和資本支出,40%是工資

工資以前佔台灣國民所得的比例至少都70%~80%

因為台灣資本存量太大,高達4兆美元的私人材富 GDP只有5000億美元

因此「財富存量」是GDP「流量」的800%是私人材富

800%*0.055= 44%

資產收益率是5.5%左右 那麼43%的國民所得是不勞而或的房租、股息、地租,等躺著就能領錢的資產收益

而且這個存量還會隨著儲蓄越累積越多而不斷提高,如果政府放任不管

最後薪資只佔GDP3成 2成 1成 最後崩潰.....




去年GDP分配給勞工 史上第三低
2016年11月28日 04:10 於國欽/台北報導


勞工
依主計總處甫完成的104年GDP分配面數據,分配至「受僱人員報酬」的比率降至43.97%,為歷年第三低。(圖為勞工,本報系資料照)

經濟成長的果實分配到哪裡?依主計總處甫完成的104年GDP分配面數據,分配至「受僱人員報酬」的比率降至43.97%,為歷年第三低,而分配至營業盈餘比率則升至35.08%,創下近11年新高,顯示所得分配不均仍未見改善。

主計總處除了自生產面、支出面編算GDP,也會自分配面(所得面)估算,以讓外界瞭解我國GDP分配的情況。GDP是國人從事生產活動所創造的所得,最後會依生產要素的貢獻進行分配,這個分配比率的變化,就是觀察一國所得分配是否公平的重要指標。

主計總處指出,受僱人員報酬佔GDP比率升高,代表社會分配越趨均等,反之則代表分配愈不公平。我國這項指標於民國78~84年皆在50%以上,此後逐年下滑,94年降至45.42%,104年更降至43.97%,20多年來的所得分配已癒趨不均。 依歷年統計,受僱人員報酬佔比的前三低都落在近年,依序是99年43.80%、103年43.81%、104年43.97%。

經濟成長的果實到底分配到哪裡?這份資料顯示,近20年GDP分配給勞工(受僱人員報酬)的比率降低,而分配給企業大股東的營業盈餘增加了,營業盈餘佔GDP比率在民國70~85年大約在30%上下,此後逐漸升高,至去年升至35.08%,創下近11年最高。

主計總處指出,去年GDP達16.6兆元,其中7.3兆元分配至受僱人員報酬,5.8兆元分配至營業盈餘,其餘分配至固定資本消耗、生產及進口稅淨額。去年營業盈餘年增率4.15%,也高於受僱人員報酬的增幅3.78%。

(工商時報)
我沒有胸部 wrote:
樓主學識如此豐富
煩請指教愚駑
原物料成本因台幣升值一倍價格砍半
到底可以從哪裡多出利潤
或者是我算錯了也請用力打臉
你教會我
起碼可以讓我手下10幾個員工能增加收入
這不是你的期望嗎?
我就守著一家小工廠
沒有台積電如此高大上
所以沒有複雜到會有各地工廠有不同貨幣的成本計價方式
本土出口型企業一個產品
像我隔壁有一間生產手機或座機電話橡膠按鍵的
當然原物料來自國外
沒有什麼高深學問需要研發
所以研發生產管銷都會在台灣
在1:30的情況下為基準
(原物料)+(人工管銷運費及其他)=總成本算300台幣
然後我賣600台幣給國外=20鎂
我一個產品賺了300台幣
毛利率是50%
1:15
人工管銷都不會變
原物料佔不同比例變成半價台幣即可購入
若基於不同產品別與行業別
做以下假設
原物料佔總成本25%=(300*0.25/2)+(300*0.75)=262.5
原物料佔總成本50%=(300*0.5/2)+(300*0.5)=225
原物料佔總成本75%=(300*0.75/2)+(300*0.25)=187.5
賣國外20鎂之後
還是要換回台幣
除非你要用美金發薪水買廠房買機器
這時候20鎂換回了300台幣
所以
依原物料佔成本25~75%
公司的毛利率反而要降低分別為12.5%、25%、37.5%
收入的台幣分別變成了37.5、75、112.5
在人工管銷研發固定的情形下
也就是說所有人薪水與工作內容都沒有改變
並不存在錢變多或者工作量減少
原本1:30
我300元成本賣20鎂賺300台幣回來
你現在1:15
我下降後不等的成本賣20鎂賺37.5~112.5台幣回來
結果老闆賺少了
好吧
我們就懲罰慣老闆
給他們去死才能拉低貧富差距
但是你要怎樣讓收入已經變少的慣老闆
把他已經變少的收入再多分給員工
你如果能成功
去演講的就不是那些皮凱提與張忠謀
全世界各大企業高等學府都會以一場5萬美金請你去演講


出口企業的利潤率會被壓縮,但是員工的勞動力的購買力會提高

如果原本你員工薪資3萬台幣升值之後他們還領3萬,那麼自然會壓縮到你的利潤

但是員工的3萬購買力提高,台幣升值薪水還是維持3萬不變,

但是原本員工的3萬去加油站裡面加油,台幣升值之後能加兩倍的油

員工原本買一隻Iphone要2萬,現在只要1萬,原本吃一包進口洋芋片需要30元現在只要15元

同時因為員工消費他附近的小吃攤業績變好了,加油站、電影院、購物商場的業績都變好了

內需產業+++

台幣升值的目的就是讓資本家賺少一些,員工的薪資購買力提高,薪資水準不變

那麼央行就不能透過貶值台幣來扭曲經濟,以及壓榨勞動力的價格來出口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