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揭密台灣低工資根本原因,央行壓低匯率2倍


michaelliupac wrote:
匯率是多重因素沒有...(恕刪)


我前篇文章在講薪資不是在講匯率呦。

而台灣匯率傾向貶值低估,大家都愛連結到因為需要出口賺外匯,所以應該要貶值產業才有競爭力。
這是倒果為因的論述。

台幣貶值,台灣產業才有競爭力的論述在於跟其他附加價值地區的報價結構(成本與利潤)有關。
台灣出口產業的收入大多用美金報價,我提到的東南亞中國競爭國裡的產業也是用美金報價。

為了讓商品美金報價呈現有競爭力的狀態,自然就是自己的幣別對美金貶值,低估越多越好,這樣子美金報價商品就會有競爭力。

台灣的產業沒有辦法升級,產品跟服務就是跟東南亞中國等地的產品跟服務一樣呀,然後一樣用美金報價。
為了有競爭力,就是在附加價值的這一段利用貨幣貶值來支撐。

如果TSMC現在就有7奈米量產能力,3奈米的量產能力,也理解INTL, Samsung, GF根本跟不上,ASML的設備成本也不是TSMC主要的成本負擔,TSMC自然可以報更高價取得訂單,甚至有種可以直接報價台幣,只收台幣,跟匯率脫鉤。問題是,TSMC雖然世界級的強,但是不是寡占跟獨強。

真的有競爭力的產業、產品與服務,是別人做不來的,只有我們台灣才會做,或是做得比較好,可以在商品與服務上加價。而這樣子的加價、較高價客戶使用者願意買單。當較高價但是客戶用戶就是願意買單,我們就可以把附加價值裡的當地薪資轉嫁給客戶消費者,薪資自然上的來。

說是資方不出息也好,說是勞方人力資本能力不足也好,總的來說,就是台灣普遍的競爭力只是跟東南亞中國的中小企業差不多罷了,所以只能沒出息的在用匯率低估搶訂單餬口。
-- Using Numb3rs, we can solve the biggest mysteries we know
abc003 wrote:
台幣升息+台幣升值
會造成出口型企業股價暴跌,房地產價格暴跌,資產泡沫破裂
反而減少了貧富差距,這也是既得利益者這麼反對台幣升值的原因,
但是這就是台幣升值「目的本身」除了所得分配的「流量」會改變,財富「存量」也會改變
對50%人口的中下階層是有益的


1. 老王的資產, 若以美元估算是 100 萬美元, 小王的則只有 1 萬美元; 那台幣升值
100% 後, 老王資產帳面變成 200 萬美元, 小王則是 2 萬美元, 兩人差距由 99 萬美
元拉到 198 萬美元... 如果兩人都只做國內的買賣消費, 那可能沒什麼差別, 但若兩
人要購買外國商品時, 老王獲得的利益其實是大勝小王.

"10%人口平均資產3400萬台幣" --> 老王差不多就這類人, 那麼, 我們便可以預測,
此類政策其實獲益較大的, 也就 10%~30% 左右的人, 剩下的反而賺不到什麼利頭.


2. 除非是一次升到位, 否則在台幣升值升息進行的區間裏, 台幣會受到歡迎, 任何貨幣
跟商品都會想換成台幣, 或轉成台幣計價資產, 以享受升值利益, 那台幣計價的證券, 債
券, 土地, 房產也是一樣會受到國外資金的喜愛, 我不確定這種情況下房地產要怎麼暴跌,
反而是舉債購屋的小市民會受到升息之害, 甚至失去房屋, 而被有資金實力的資本家或外
資給便宜撿走.

"10%人口平均資產3400萬台幣" --> 大概可以推估買房須舉債的人還真不少.


abc003 wrote:
至於進口價格降低兩倍,經濟學分析來說,一開始零售價格不會馬上降低,但是在庫存清完之後就會降價
就好比國內汽油價格是「寡占競爭市場」,還不到一家獨大「壟斷市場」的程度

理論上是的. 加上進口貿易利潤變好, 會有許多要素投入進口貿易事業, 形成更劇烈的
競爭, 最終加速商品價格降價, 讓消費者受益, 這可以理解. 但必須考慮這對國內初級
產業及單純做內需市場的製造商的傷害. 進口貿易不是勞力密集型態, 但製造業(含整個
供應鏈) 則是; 進口商品供消費的產值 100 億, 可能是 10000 人的就業就能完成,
但製造業產值含供應鏈的產值 100 億, 可能是 100000 人就業方能達成. 當失業壓力
出現時, 勞動價格就會下降 (低薪), 這不可不慎.



---
為什麼我認為應該多著重供需及市場機能問題, 好比香蕉被看好, 一堆果農投入種香蕉,
次年就產量供給過剩, 香蕉零售價崩盤; 而一堆田地都拿去種蕉了, 反而造成其它蔬果減
產, 價格反而維持住, 甚至供不應求. 這即是土地就業分配不當的問題, "未必" 是盤商剝
削果農的問題, 如政府直接介入果菜大盤市場, 以官價控制收購價格, 那可能不一定能解
決問題.

這邊應有資訊科系出身的網友, 應該可以明白二十幾年前, 各大學狂設資訊相關科系, 結
果弄得後來滿街都是一堆會寫程式 (但又不一定寫得好) 的人, 這豈是匯率能救的問題?
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
abc003 wrote:
台灣低工資的根本原...(恕刪)


匯率不是台灣低工資的病因根源,

只是連帶的病情"症狀"

把匯率當台灣低工資的病因來治, 恐怕會治出命來

一如腎結石只治疼痛不取石, 最後變洗腎

台灣低工資的病因至少在

"台灣的工會力量弱"
,
"台灣無法產業升級邁向高附加價值領域"

老闆經營公司只想拼價格,也就是"只想勞力不勞心",抓不到消費者的心

每次去光華商場看到台灣只能做PC,NB與
電腦低階週邊, 就覺台灣沒救了!

其他各行業也多中低階產品,

產品沒價值,只能拼價格,惡性循環

賺的不多,又沒工會,當然薪水就低落,

老闆低於行情用人不會被工會阻擋

政府也無心幫各行業組強力工會

匯率只是政府幫老闆辛苦賺錢的手段的現象, 這只能稱台灣低工資的疾病症狀

所以要根除台灣低工資, 政府幫組強力工會是無望了

只有產業升級一途, 把產品差異化後,技術變世界第一流, 賺爆外匯入台灣

台灣有外匯後,
透過產業群聚與衛星週邊效應, 才能帶動台灣的就業
大家有薪水後才會有消費

才有條件發展內需

光看GDP內需比例大於外銷, 這樣看見樹不見林

蛤蟆油俠 wrote:
大家都喜歡把產業升級...(恕刪)

新加坡當然能獲得比較多的國際大廠進駐
http://hongiugkim.blogspot.tw/2017/03/blog-post.html
看看台灣的所謂國際大廠
幾乎都是原台灣人開業的,Asus TSMC MSI Acer
是不太有可能有外商來台開大廠的
更何況鴻海 Asus MSI Asrock這些早就都中國廠中國製造
還不在台灣製造
台灣跟以色列的情況完全符合

robotcap wrote:
新加坡當然能獲得比...(恕刪)


台灣本來也可以吸引國際大廠,但我們自己造成人家不來了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Lorenzt1982 wrote:
張忠謀直批若央行對匯率的疑慮,只能簡化為台幣貶值對出口有利、對進口有害的回應,這無疑是「中學生的回答」,政府應該對匯率連鎖效應做出更嚴謹研究,要有「博士級研究的探討」。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25日與他進行高峰對談,除了對目前經濟大表悲觀,也再度批評央行的匯率政策,不該讓新台幣大升,影響台灣出口表現,競爭力因此輸給南韓,並希望政府在不景氣時要減稅照顧企業,而不是加稅。
針對匯價走勢,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昨(25)日再度摃上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抱怨新台幣「升太多、貶不夠」;央行晚間也發出4頁新聞稿回擊,強調貨幣政策應是穩定物價,不能單純只考慮個別產業。
台灣經濟仰賴出口,政府應正視台韓匯率差距對出口企業的衝擊,台積電不僅是企業,也代表數十萬股東利益,背後還有許多員工和員工眷屬,企業不賺錢造成的影響層面很廣。
彭淮南說,台灣企業除電子業外,還有其他產業,「中油董事長的聲音也要聽聽」,且若台幣貶值,等於中油購油成本增加,台灣擁有1500萬廣大的機車族,也需被照顧到。

[問卦] 有沒有地表最強貨幣-新台幣的八卦? | PTT Web
2017年4月3日
新台幣強成那樣還一堆人靠妖央行放任貶值 睜眼說瞎話


彭淮南槓張忠謀只會怪匯率- 中時電子報

這篇文章可以把你內文貼入Google尋找到,從原出處全文來看不正好說明了一得利益者出口型大企業希望台幣貶值嗎?

內需中小企業和消費者和勞工,很多是弱勢團體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利益在哪也沒有錢組織的電視台或是游說立法院

央行那次要台幣升值可能是受到美國貿易赤字施壓影響和受全球經濟局勢影響不得不升值,

但是台幣升值對內需產業和消費者購買力還有內需產業80%以上人口勞工都有幫助

台幣最近的強勢我在樓上之前也回復過,如果一部能開到時速100公里的車,過去只開到50公里

現在加速10% ,給你開55公里算是升值很多? 升值的基期很低當然感覺上升很多,

就跟能考95分的學生故意考0分,下次在考60分 這樣巨大的進步可以拿到進步獎,這算是進步?



AppleDesign wrote:
台灣低工資的根本原因就是樓主自已說的人力資本不值錢。人力資本不值錢的結果就是國內產不出蘋果、谷歌、亞馬遜、IKEA、LEGO、麥當勞、可口可樂、三星、好市多、3M、雀巢、聯合利華、寶僑這些是技術密集、具備多品牌行銷與管理、具備創新產品價值主張、通路管理的任何一家公司。
台灣的人力資本與能力都在工廠管理、代工生產製造、加工製造、品質管理、製程管理與優化、供應鏈管理上。這些能力在30年前聽起來很重要,但是這些能力在30年後,全中國跟全東南亞有能力的人到處都是。到處都是的人力資本哪會值錢了。
台灣企業沒有幾家在人力資本在做最上游的基礎研究、也沒有人會做最下游的產品創新、產品行銷與定位。你走一趟台灣各地的星巴克還是一般咖啡店,除了保險直銷的以外,講到『產品』,所有的討論與對話都在講生產、製造、品質、交期、價格,你有聽過有人在討論產品的創新、使用者需求與體驗、產品的特色、產品的定位,行銷通路的佈建與行銷方法嗎?這樣子的人力資本與現實環境,台灣有什麼創新的產品與服務,是全世界搶得要的嗎?
當全世界都需要搶著買台灣公司的產品跟你交易的時候,新台幣豈有漲不上來的道理,追根究底就是普遍的產業競爭能力不如其他國家,不如越南、新加坡、柬埔寨、泰國、菲律賓、印尼。因為人家會跟你做的事情跟你一模一樣,還價格成本比你低廉,我是不知道台幣憑什麼能漲價的比東南亞貨幣高。
瑞典人口不到1000萬,人家有IKEA, H&M, Volvo, 伊萊克斯,這些品牌不是靠特許行業或是天然資源。
丹麥人口不到600萬,人家有Lego、Ecco, Georg Jensen
荷蘭人口不到1800萬,人家有聯合利華、飛利浦、海尼根、ASML,就不說ING或是皇家殼牌了。
號稱我們的PPP比下來不輸德國,但是德國有BMW, Mercedes-Benz, Allianz, Siemens, VAG很多品牌、Bosch、SAP、BASF、Bayer、Adidas...等等耳熟能詳的全球型品牌分佈各個產業,更有一堆特定行業才知名的隱形冠軍品牌支撐著。如果台灣有幾家全球型的品牌分佈在各個產業,我相信台幣就會升值,因為產業升級後,中國東南亞變成是全球品牌的上游供應鏈,要你品牌公司砍價降價自然可以呼風喚雨,台灣中小企業不用在跟東南亞中國等據點低價搶單求生產製造。


美國的外貿依存度並不高,蘋果在美國本土根本沒有製造多少就業,蘋果公司只有幾千人,但是美國有3億多人口

瑞典、荷蘭、丹麥、以色列都是小國家人口和台灣差不多,因此有可比性

但是因為這些國家的央行沒有再壓低匯率,逐漸引導產業升級

所以高資比我們高出很多,低匯率就沒有必要產業升級,因為勞動力成本相對提他國家更低,

出口型企業靠低工資廠商就可以取得高毛利了,

這道理就類似石油價格太低,油電混合車或電動車就賣不好是一樣的

企業根本沒有必要再低勞力成本的地方產業升級,

假設你是越南、印尼的出口企業,產業升級幹嘛?

光是越南、印尼滿地廉價勞力就一堆升級還要花錢多浪費阿?

直接游說政府壓低匯率比較快





Mealken wrote:
假設都不考慮產業結構改變, 物價指數, 只考慮匯率變化, 其實可以參考這40多年來台幣匯率變化對照薪資變化.
應該是沒有正相關, 樓主企圖以單純的匯率因素來解讀薪資水準, 可能不夠完善.
http://mays5.weebly.com/9679-369422143540241803265420803235652148824163228062129521295295753620821218.html
主計處資料, 查80年到106年每人平均所得
由主計處資料可以看出民國 80年到 90年間, 台幣有大幅度的貶值, 但是每人平均所得反而節節上升, 由US$8,522到 US$11,936;
這個變化完全無法和樓主的主張 匯率升值能帶動薪資上相符合


我之前和人辯論,還有人拿M2貨幣年增量和房地產指數來說沒有相關性,或相關係數不高來說嘴

但是貨幣會傳導到「資產價格」是需要時間的,依該看長期的影響而不是短期,因為傳導率不高

就好比你把一鍋冰開水放上瓦斯爐上2分鐘拿起來還是冰的,就下結論瓦斯對水的溫度沒有顯著相關性

當然任何指標只看短期釋沒有意義的,長期的影響才重要

而且你統計中所用的是平均數,如果使用中位數薪資再用購買力平價PPP計算,可能會發現大多數人薪資沒有提高反而降低了

沒有考慮在80年到90年這10年貧富差距惡化的程度
dancingra wrote:
1. 老王的資產, 若以美元估算是 100 萬美元, 小王的則只有 1 萬美元; 那台幣升值
100% 後, 老王資產帳面變成 200 萬美元, 小王則是 2 萬美元, 兩人差距由 99 萬美
元拉到 198 萬美元... 如果兩人都只做國內的買賣消費, 那可能沒什麼差別, 但若兩
人要購買外國商品時, 老王獲得的利益其實是大勝小王.
"10%人口平均資產3400萬台幣" --> 老王差不多就這類人, 那麼, 我們便可以預測,
此類政策其實獲益較大的, 也就 10%~30% 左右的人, 剩下的反而賺不到什麼利頭.


你不懂什麼是P/E(本益比)吧 每股的市價/每股的營利

當出口型企業因為匯率升值而利潤減低,那麼P/E就會升高

P/E升高會導致外國人資本家撤資,因為無利可圖,那麼股價就會下跌,

一直到下跌到維持原來的P/E 也就是20倍附近,這樣才有買進的吸引力

舉來來說一家企業如果原本每股盈利10元,每股市值200元 那P/E就是200/10=20倍

現在台幣升值假設他的獲利率減半,每股現在只賺5元 股價200元/5元營利 = PE升高到40倍

那麼因為無利可圖外國資本家就會撤走,直到他的股價不斷下跌到100元附近,

這P/E又漲回20倍,外資才會買進,所以台幣升值會導致出口型企業股價下跌是正確的

而內需型企業股價可能會上漲,原因在於進口成本更低了



robotcap wrote:
新加坡當然能獲得比...(恕刪)

新加坡為了經濟成長很努力
即便他們土地小沒水庫沒充分電力
卻吸引大量資料中心進駐
只能說人定勝天
不過我們當然有新加坡沒有的環保居住正義自由平等……

別拿新加坡來比,獅子學不會羊那套,羊也學不會獅子那套
abc003 wrote:
你不懂什麼是P/E(...(恕刪)


伪命題 7 - "當出口型企業因為匯率升值而利潤減低,那麼P/E就會升高
P/E升高會導致外國人資本家撤資,因為無利可圖,那麼股價就會下跌"

去看看去年12月到2017/4/12日的匯率與電子類股指數的變化, 就會知道你只懂P/E但不知人間煙火.

2016/12/29 匯率32.31 電子類指數368.1
2017/4/12 匯率30.55 電子類指數401.7

不要再鬼扯了好吧. 只用單一指標就決定股價漲跌,你真是天下第一人.

還有臉說人不懂P/E, 真是鬼都怕.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