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liupac wrote:
匯率是多重因素沒有...(恕刪)
我前篇文章在講薪資不是在講匯率呦。
而台灣匯率傾向貶值低估,大家都愛連結到因為需要出口賺外匯,所以應該要貶值產業才有競爭力。
這是倒果為因的論述。
台幣貶值,台灣產業才有競爭力的論述在於跟其他附加價值地區的報價結構(成本與利潤)有關。
台灣出口產業的收入大多用美金報價,我提到的東南亞中國競爭國裡的產業也是用美金報價。
為了讓商品美金報價呈現有競爭力的狀態,自然就是自己的幣別對美金貶值,低估越多越好,這樣子美金報價商品就會有競爭力。
台灣的產業沒有辦法升級,產品跟服務就是跟東南亞中國等地的產品跟服務一樣呀,然後一樣用美金報價。
為了有競爭力,就是在附加價值的這一段利用貨幣貶值來支撐。
如果TSMC現在就有7奈米量產能力,3奈米的量產能力,也理解INTL, Samsung, GF根本跟不上,ASML的設備成本也不是TSMC主要的成本負擔,TSMC自然可以報更高價取得訂單,甚至有種可以直接報價台幣,只收台幣,跟匯率脫鉤。問題是,TSMC雖然世界級的強,但是不是寡占跟獨強。
真的有競爭力的產業、產品與服務,是別人做不來的,只有我們台灣才會做,或是做得比較好,可以在商品與服務上加價。而這樣子的加價、較高價客戶使用者願意買單。當較高價但是客戶用戶就是願意買單,我們就可以把附加價值裡的當地薪資轉嫁給客戶消費者,薪資自然上的來。
說是資方不出息也好,說是勞方人力資本能力不足也好,總的來說,就是台灣普遍的競爭力只是跟東南亞中國的中小企業差不多罷了,所以只能沒出息的在用匯率低估搶訂單餬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