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建設做好就好,
我接觸這玩意也超過三年,
心得是,一定要閒錢,而且分批買進,量力而為,
持有時間至少要看三年以上才有機會甚至更長,
買進賣出價差損失、保險櫃管理費、少賺的銀行定存利息...都要考慮進去,
每個人心臟都不一樣強,
設定好目標價,繼續過您的生活,
不要讓白銀的漲跌影響您的心情或生活,最好是忘了有買過這回事,
像阿嬤的嫁妝,不管金價飆上天了,還是不賣,除非有急用不得已,
我每個月都進貨,但漲跌與我無關...

PS,又跳水了...快要進入我大量吃貨的目標價了...
預祝樓主投資順利。


貨幣 wrote:
買實體白銀讓人詬病的...(恕刪)

釣魚台台長 wrote:
心理建設做好就好,我...(恕刪)

我的價位是1KG1萬會再買個100KG
應該不會看到,
如果看到,我會先買500公斤挖個洞埋起來。
貨幣 wrote:
我的價位是1KG1萬...(恕刪)
去個健身房白銀15.19 跌5% 大家去台銀黃金存摺看看現在不能換1KG的金條 是不能換了嗎 因之前記得還能直接看到現在只剩買跟賣而已 http://rate.bot.com.tw/Pages/Static/UIP005.zh-TW.htm 還是在關門打狗

貨幣 wrote:
大家去台銀黃金存摺看看現在不能換1KG的金條 是不能換了嗎 因之前記得還能直接看到現在只剩買跟賣而已 http://rate.bot.com.tw/Pages/Static/UIP005.zh-TW.htm 還是在關門打狗

營業時間以後,到晚上8點可進行的交易只有黃金存摺的買與賣.
你是在銀行營業時間以後才去看,自然只會有報價到晚上8點的黃金存摺的盤後交易買/賣價.

在銀行營業時間上官網就有各種交易的報價.
現在9:00的報價,黃金存摺兌換一公斤金條,要補差價6497元.
台灣銀行天天開門,不會怕任何人來兌換,它早已鎖定價差,包賺不賠.
中國古代貨幣與現代的貨幣差異
http://www.lsjxsj.com/shfz/ShowArticle.asp?ArticleID=4802
據研究,清朝時一個”清廉”的知縣,平均月入約為一千五百兩白銀;當中絕大部份為"陋規”收入。(所謂陋規,以現時香港人習慣了的角度來說,其實就是貪污。例如過時過節要收禮;辦事時要收禮;向公家錢糧上下其手等等;全部都是”規”,但任任如是,官官如是;上下皆知。)

補充一下:

清朝官員”正俸”的每歲收入:

一品:180兩
二品:155兩
三品:130兩
四品:105兩
五品:80兩
六品:60兩
七品:45兩
八品:40兩
正九品:33兩1錢1分4厘
從九品:31兩5錢2分


京官另有祿米,由90石至16石不等;折白銀,約為90至15兩。而外官不支祿米。

以這樣的俸祿,一個知縣月入僅有五兩白銀,官員維生都有困難。各官其實都是靠陋規來維持。皇帝亦知道情況,康熙便曾謂 "所謂廉吏者,非分文不取也。若無纖毫所私,則居常日用及家人胥役,何以為生?州縣官止取一分火耗而不取其他,便可稱好官也。"

雍正時作改革,將陋規成為制度,"火耗歸公”。各省集中收取"耗羡"作養廉銀分派。部分省分,如江蘇、甘肅養廉銀較多,而部份窮省分如貴州則較少。養廉銀數量為正俸的十倍至一百倍。以江蘇為例:

總督:18,000兩
巡撫:12,000兩
布政使:8,000至9,000兩
按察使:8,000兩
知府:2,000至3,000兩
知州:1,000至2,000兩
知縣:1,000至1,800兩


但是,官員的養廉銀不一定全數獲發。到了嘉慶年間以後,經常有督撫使以各種藉口剋扣下級的養廉銀。於是下級的州府官員,便轉嫁百姓,自行增加抽取的火耗去填補。

至於京官,因為沒有養廉銀,生活清苦。唯有向各地方官要錢。每年地方官員要送”冰敬”、"炭敬”予京中的官員,都已成規。要辦甚麼公事,都要送禮,否則休想辦成。

以此觀之,難怪以前貪污成風。中國官場收規已經有幾百年歷史,大家早已習慣成自然!由此亦可見晚清吏治的腐敗;與及為何清政府一方面總是缺錢喊窮;一方面又可大揮金錢。糊塗賬,總是算不清!

闲话清朝官员的灰色收入
“灰色收入”名之“灰色”,实介于“黑白”之间,顾名思义,此收入既非明明白白、正大光明取得,而又不同于典型的“黑色收入”,大都有其“美名”,使受者觉得理所当然,取之无愧。这种情况在封建社会司空见惯。根据史书记载:清朝官员的薪俸非常微薄,一品官(相当于现代的正部级以上官员)的俸银每年不过一百八十两,每月只到十几两银子(京官有所谓“恩俸”,即照原俸饷另给一份;另外给一点有限的俸米),小一点七品官知县之类,每年俸银只有四、五十两。按常理来说,这样微薄的收入在当时的社会中,只能算是小康型或温饱型的生活水准。但是,当时许多官僚生活穷奢极欲,挥金如土,他们哪里有那么多钱呢?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靠灰色收入。当时,凡是州、县官,主要靠征收钱粮时进行盘剥。钱粮就是田赋,最初征收实物,后来改成“折色”,即征收银子。无论征收实物或银子,都有一种“耗羡”陋规,所谓“耗羡”即指在征收银粮时,以弥补损耗为由在正额之外加征的部分。一般情况下,征收的银两中,每两加征四至五钱作为火耗;粮一石加征二升到一斗几升,整个州、县总量是一笔可观的数字,实际上这笔耗羡并不归公,完全入了州、县官的私囊,成为公开的、照例的好处。有时候各种各样的额外陋规,甚至超过正常税收的十几倍。

  雍正年间,为了革除这个弊病,就把耗羡归入国库,另外发给官员“养廉银”,例如知县看缺分如何,每年给“养廉银”几百两到一千两不等。但是地方官并不因为有了“养廉银”而廉,仍然在钱粮上打主意,可以借口银子成色不好,也可以借口粮食质量不好,而任意敲诈勒索,而且田赋可以用钱交纳,经手官员就任意把钱价压低。譬如说,市价二千文合一两银子,他可以定为二千四百文合一两;田赋上缴有一定数量,通常缴到八成就算完成了任务。如果有水灾、旱灾,明明收成是八成,可以报五成,农民实际田赋不少缴。多收的银粮都到州、县官和他们爪牙的腰包里了。此外,人们打官司也是州、县官索诈的好机会。“小小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一句俗语足以说明当时司法腐败的严重。所以在当时做州、县官的,如果不太黑心,每年总可以弄个一万两银子。如果善于搜刮,自然更不止此。一任(三年)下来,无不作个富家翁。至于知府,除了本身的收入外,还要由所辖的各州、县官“孝敬”,逢年过节免不了收“红包”,自然所得也更多,因而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意思是做知府的不贪赃枉法,仅依照惯例应有的陋规收入,一任也可以有十万银子的进账。对于道员、督、抚之类的大官来说,不仅有下属“孝敬”,也可以卖官鬻缺,官越做得大,钱越弄得多。还有一些特殊的官职,如管理盐务的盐运使,管理关税的海关道等,是大家公认的肥缺,收入甚多,是大家都想干的差使。即使当一位学政,也有养廉银可拿,做一次主考,也有“棚费”(考试时地方官向人们摊派银两,送给主考)收入的。京官不能直接向人民收刮,所以要靠外官将所得的分润一些,美其名为“冰敬”、“炭敬”之类。京官掌握官员任免的大权,外官为了巩固地位,是必须与京官交结的,卖官鬻缺,自然也是京官的最大收入。这里京官指掌权的大官。至于中、下级京官,没有门路为外官拉拢的,就只有靠着代同乡出具“印结”,每月分一些银子以维持生活。所谓“印结”,即以京官的资格,代同乡出具保证书,保证捐官或捐监贡的同乡身家清白,并不虚伪等情。“印结”要被保证人出一笔银子来

  买的,虽说是同乡,实际并不要彼此认识,完全是一种买卖行为,当时每一省设一印结局,公排同乡里年高德劭的京官主持,叫做管印结官,每两年更换一次,凡是加入印结局,出名为同乡具印结的,每月可以分一次印结费,通常每人可以获得几十两银子。

多数中、下级京官生活是相当清苦的,所以都希望有朝一日能外放实缺,就可以发财了,然而“实缺”“肥缺”毕竟有限,争之不易,只好眼睁睁看着有实权的大大小小官员凭借权力发家致富,大发横财。



古代的金银铜等货币的购买力一直是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这部闲话水浒也将宋代的货币转换成今天的人民币以符合现代语境。无斋主人不是研究宋代货币的专家,要完全精确的换算显然是不可能的。这里只能给出一个大致的估算数字,让读者可以有个基本的概念。

一般说来,古代货币基本以金,银,铜钱(其实是含铜为主的合金)为主要货币。而宋代和后来的明清两代的银本位制不同,是铜本位制,铜钱是主要货币,金银是不作为货币使用的。铜钱的基本单位为“文“,和“贯(缗)“,一贯合1000文。宋代财政紧张的时候有过800文,850文当一贯的情形。另外还有折二钱,当三钱,当十钱等变相通货膨胀的时候。比方说杨志杀牛二那一节,牛二就曾用当三钱来让杨志试刀,当三钱顾名思义就是一钱当作三钱,而蔡京当宰相的时候甚至出过当十钱。为了简化我们的计算方法,无斋主人忽略这些因素。

在讨论古代货币的时候通常都会用上这么个假设,就是:
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
虽然金银铜的相互兑换率一直在浮动中,但这个假设基本上应该是合理的。当代宋史专家王曾瑜先生在他的《岳飞新传》的第7章“克服襄汉“一章中,曾经提到朝廷在给岳飞的省札中有:“第四,支付六万石米,四十万贯钱,以作军需。四十万贯钱以十万两银和五千两金折支,当时金银尚未作为独立的货币使用“。从而可见南宋初40万贯铜钱,相当于10万两银子和5000两金子,基本在数量级上符合上面的这个假设。

要讨论货币购买力,必须先提一下两位名家的方法。黄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基本以黄金的价格作为基准来换算的,他基本是依据1两金=10两银=10贯这个假设,而以国际金价来推算1贯铜钱今天的价值的。.先生在他的《潜规则》一书中则是同时使用了米价和银价作为基准,给出了两个数字。而.先生偏重于取由米价换算出来的那个数据。

那么根据二位先生的方法,我们来看看宋代的一贯合今天(2004年10月份)多少元人民币

1)黄金基准
国际牌价,金价基本上在400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我们就以400美元为一盎司。一盎司为28.3克。宋制1市斤为640克(“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钓铜则,自记重一百斤,重64公斤“)。1市斤有16两,所以宋代1两为今天的40克。这样一算宋代一两黄金相当于565美元,以今天美元对人民币8.23元来算,相当于4650元。根据假设1两金为10两银即10贯钱,宋代一贯铜钱相当于465元。

2)白银基准
国际牌价,银价基本上在6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同金价的换算相仿,一两银子也就是一贯铜钱,相当于70元人民币。

3)米价基准
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59200克,即59.2公斤。如果我们不考虑特殊的荒年或大丰收年的话,北宋初期的米价大约在每石300文到600文之间,中期(仁宗年间)在600文到700文之间,南宋初期米价则在2贯左右。那么以此推算北宋末年宋徽宗期间大约每石1贯左右应该算比较合理的。如果按现今大米价格每公斤2.5元来计算,宋代一石大米59.2公斤合148元,也就是算1贯铜钱合148元人民币。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有了三个价格,按黄金换算的465元,按白银换算的70元和按粮价换算的148元。由于我国不是主要产银国,而且工业化后提炼银子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所以古代的银子的价值肯定要大幅度高于现在的价值。显然以今天的银价作为参照体是不合理的。这从今天银价6美元一盎司金价400美元就能看出,今天的一两黄金能换66两银子,而我们假设的古代金银兑换率是1:10。而黄金的产量稳定,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各国作为重要硬通货储备。所以用黄金作为基准比较合理。

此外,虽然现代技术的大幅度发展,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使得粮食产量大为提高,但是今天消费粮食的人口也大幅度增加了。根据宋史地理志,北宋大约不到5000万人口,而今天中国已经有13亿人口。民以食为天,粮价应该还是一个重要的基准。
因此无斋主人就取了个金价基准的465元和米价基准的148元的平均值306.5元,并归整去掉零头,将1贯铜钱定为300元人民币。因此我们有下面基本换算:


1两金=3000元人民币

1两银=1贯铜钱=300元人民币

1文铜钱=0.3元人民币


以这个兑换率来看看宋代官员的薪水。根据宋史职官志,宋代一个宰相的本俸是月薪300贯,也就是合90000元人民币,年薪108万。一个普通从8品的县令月薪15贯,合人民币4500元,年薪5万4千,考虑到宋代一个县令不过管几千户人家,也算不错了。宋代除了本俸之外,还有职钱,禄粟,厨料,薪炭诸物,增给,公用钱,给券,职田等名目繁多的津贴。难怪人称宋代对官员的优渥无与伦比。也难怪宋江削尖了脑袋想招安当官。

从水浒上的具体事例来看,这个兑换率也比较合理。第十五回吴用去劝说三阮入伙劫生辰纲时,吴用让阮小七用了一两银子买了一瓮酒,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对大鸡。差不多就是一两银子换300人民币的样子。此外,第十回林冲风雪山神庙,陆谦在李小二店里招待管营和差拨时曾拿出一两银子,点了三四瓶好酒,菜随便上。同样第四十四回戴宗杨林请石秀吃饭的时候也是杨林扔出一两银子让店家随便上酒菜。一般来说一个普通小饭馆,300元人民币三个人吃的确是可以随便点菜了。

再看看水浒中其他几个例子,杨志东京卖刀的时候,牛二曾说“甚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十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30文钱一把切菜刀,也就是人民币9元,很合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时候,曾用5两银子定制了一根62斤重水磨禅杖和一口戒刀,用的是十分好铁,考虑这也算是一件上等兵器又是特别定做的,1500元人民币也不算过分。但是智取生辰纲的时候白胜卖给杨志一伙的家酿村酒要5贯钱,1500元人民币就有点太黑心了,也许是因为当时黄泥岗上白酒是稀缺商品,白胜又处于垄断地位,同时还有晁盖一伙在竞相抬价,才把这桶酒炒成天价的吧。
上一篇有點長我用我簡單的方式說明:宋朝1兩=40克在那時候1兩可以3人以上去餐廳吃飯喝酒
可是現1兩折合台幣不超過700台幣 假如現在也是3個人去吃到飽餐廳一人500三人也要1500元 換算白銀要漲40/盎司才夠 這是平民價如果去王品這類餐廳硬該會多幾倍 當然現在這類餐廳不收白銀 我說的是白銀的價值不是價格
在版上看了好一陣子,今天去買實體白銀了。沒有買在15 16塊的最低位,但20美金以下都是我自己還能接受的範圍~因為沒買過覺得要眼見為憑,又只有周末有空,所以去了炫麗珠寶在台北的門市,因為TRUNEY在台中,柏克西爾假日好像沒開,只問到炫麗有開又是一樓店面,就殺去一探究竟。

我沒有原PO版大的雄厚資金,第一次就先買了10盎司的加拿大皇家銀條1條,還有一個2014加拿大楓葉銀幣及一個2014鷹揚銀幣..銀幣是當作第一次買銀的紀念.哈哈.主要是想把銀條買起來放著,拿在手上的感覺~~蠻有實實在在的感覺..有份量。現在打算就是一個月買一條放著吧~~本來想買摩根的最便宜,但沒貨了,加拿大得又是9999,最後就選加拿大的了。炫麗價格真的頗硬,連零頭尾數都得收,但是也蠻公開的,店員就現場開他們公司的官網看價格,多少就多少,頗一清二楚,也不用喊價來喊價去的,我自己覺得OK。

我自己比較傾向買實體啦~就覺得要投資貴金屬了,當然是希望拿在手裡的,不然去買股票不就好了

剛開始買白銀的菜鳥,提供自己的經驗,歡迎其他前輩,更歡迎也是貴金屬現貨投資的新朋友,可以互相分享經驗討論~~~~

真金白銀是好投資的對象,我也這樣認為,畢竟是實務

但它有價爆發通常只有3個情況....

1.戰爭
2.人為壓制失敗(回歸真實價值)
3.炒作

第一點真的遇到,那時就是救命工具了,不要亂賣(貨幣不值錢)

第二點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黃金1OZ=4000美元(最近幾年的事情)
可以看的出,黃金差點脫鉤,要不是有錢人一口氣把黃金賣出來壓低價格,現在黃金可能破萬了
(也有可能是炒作誰知道)

炒作~這個比較困難,但國際金融家還是有那個財力可以炒作黃金~看妳遇不遇的道

不過黃金白銀基本上我買了就沒打算放手...
劍神路亞 wrote:
鰲拜這個小咖讓清朝由...(恕刪)




鰲拜也是小咖
你--去--4現在都麻美金沖馬桶
黃金打水漂魚池
聽說他家屎坑都是黃金滿滿
這才是大咖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