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三商美邦 世紀安穩變額年金保險

Rusty yo wrote:


大大何出此言?
...(恕刪)

X大指的是一般的股票型共同基金。
無意冒犯cdfkt,
P大、X大等手上管理資金部位都不少(至少是半個成功人士),所以回覆會比較藝術請多見諒。

可能是我金融方面學識淵博,對投資型保單跟新的目標到期債保單有相當深刻的「理解」,而我也從未發現低費用或者對保戶具備相當利益之投資型保單險種。
↑這句話沒有挑釁的意思,我金融方面確實非常強。

試算台灣銀行、遠雄人壽一年期壽險(自然費率)的成本,跟投資型保單內扣的成本+保險成本(自然費率,月扣)。
而那些成本可以轉化成多少合理的投資報酬率?或者傷害險保障?

目前第一金人壽(男生便宜)、康健人壽(女生便宜)皆有不用綁定房貸的「遞減型壽險」可供選擇,也符合自然人購屋貸款後產生的風險規劃。

台灣的投資型保單繼續率數字實在低得可怕,繳超過十年的寥寥無幾。(因為還要連結一些很追流行的高成本基金)

cdfkt wrote:
可能是我孤陋寡聞,那不妨提供一張你認為不錯的投資型保險?
↑這句話沒有挑釁的意思,只是個人的確對於投資型保險沒太多琢磨。
或許現在有更好的商品,而我不知道而已。
主動投資是藝術,指數投資是科學。
Jucy Brother先生,我知道你很認真,但我無教育義務。

理財、金融、稅法的路上遙遠而漫長。
期許未來你長期全權管理100萬美元以上資產,再重發問此問題。

Jucy Brother wrote:
大大你好有時候我覺得(恕刪)


PS.上面P大、X大對於基金的瞭解已經達到精通水準了,Jucy Brother先生可以問他們,我懶。

保險領域中目前會讓我感到害怕的只有吳慶明、鄭正一、劉北元 三人
主動投資是藝術,指數投資是科學。
xpotter wrote:
網路上網友往往願意說(恕刪)

不對不對 我在現實中也是這樣賣保險的
我是保險黑傑克,這是客戶給我的封號
我只會講出我看到的 有空可以網路上找到過往的文章影片
上週去非凡錄錢線百分百 遇到另一位主持人劉祝華
趁著空檔 她問我要怎麼看保單利率
我拿出表格 告訴她 儲蓄險甚麼IRR 3% 3.5% 我不知道怎麼來的
但是我確定的是"繳費期滿的報酬率幾乎為零"
然後再告訴她 宣告利率 不是會給你的利率 而是當有這個利率,保險公司才會給你報酬

她還記得我家裡是做地下金融---賣金紙的
我說 我不是不想賺錢,只是我把實情講完就沒人要買儲蓄險了
但是我寧願這麼做,因為本來就沒有的 我掰不出來
就好像你要我說 燒金紙就會大富大貴一樣 不可能的事情啊
底下就是當天錄影片段 在第25分鐘處

上面的字卡是我提供的內容 我提醒還沒買的也不用買了 因為未來宣告利率是擺好看的
不是我佛心 其實我也很貪心又愛財,只是不該是我的 沒必要去這樣...

隔天我又跑去民視財經台錄影 碰到劉鳳和
他竟然把儲蓄險20年期的傭金率講了出來
然後轉頭指著我要我背書 問我對不對
我急忙把頭轉過去對著攝影機說:我出去還要做人阿!!!
我不賣,不賺這個錢,但是同事還要生存阿
眾人笑成一團,但他又再問我一次 要我背書
天啊 我很怕播出被看到 天啊
我強調 商品是中性的 要賣可以 但是要據實以報 賣給合適的人。
十二夜月 wrote:無意冒犯cdfkt,P(恕刪)

謝謝提醒,我的回覆的確欠佳。

當初個人心中的比較對象是同為投資型保險,至少單就投資型保險而言,
我個人是認為不差,但更貼切的說,至少沒有像其他同為投資型保險這麼的不堪;
畢竟比較對象不同,那比較自然沒有其意義可言,所以當初沒有多做詳解。

而我也與你相同,也從未發現低費用或者對保戶具備相當利益之投資型保單險種。
畢竟以現況而言,不論是保障、投資,皆有其替代性商品,而這也是我為何我不鼓勵人們去買投資型保險的主因。

最後,因個人對於金融理財不曾深入研究,自然也無從判斷你金融方面是否有深刻的理解,
但我相信你不會是一個信口開河之人,因為你曾回覆的文章都有其內容,這點我還是可以辨別的。
因為我判斷一個人是否可信,絕非以將專業或善心掛在嘴邊,而是以是否「言之有物」以及「實際行為」來做評斷。



pigstand wrote:在進行保險銷售的時候,您個人的利益、公司的利益、客戶的利益,在您心中的優先順序為何?

因我個人實在不習慣情感行銷,所以之前有些話說得太過直白,
這點有人教訓我了,若之前回覆讓你有所不快請多見諒。

先不討論公司利益,因為我與公司之間是承攬關係,而非雇傭關係;
(更不是那種表面上承攬,實際上雇傭)
而且就算是雇傭關係,我很少看到會考量到公司利益的業務,
除非對方剛出社會,否則實在極為罕見。
通常你會看到網路上業務說出自己公司名,不外乎是因為兩種目的
一、達成公司要求
二、透過公司品牌而達成個人利益


而我在個人利益、客戶利益兩者間會採取利益一致,而非單方面獲利。
其實業務員與客戶之間多少有利益衝突,但並非代表無法共生共榮;
這點各行各業皆相同,並非僅受限於保險業。

但我想你真正的問題在於「彼此利益有衝突時」的情況,
那我會清楚明確跟保戶說明其中的利害關係,看他是否願意"遷就"我,
他若願意,我會謝謝他;他若不願意,那我尊重保戶的意思。
例如下圖

甚至為了避免對方誤解,後面我也跟對方把話說白了,
契變屬於保戶個人權力之一,而行使權力當然無需他人置喙。
說白一點,延到後面重新投保,
「純粹只是給我個人方便」,並不代表我有權利做干涉。

這就是我所謂的清楚明確跟保戶說明其中的利害關係。
不論遇到的事項是否對我有利,最後的決定權都會在保戶身上。

個人原則,當兩者利益有所衝突時,以權益為重,其次以影響為重
我不希望面臨相關懲處與保戶是否要行使他個人權力是兩個問題,
彼此有所衝突,但並不代表我有權進行干涉,
所以此類情形我的用詞絕對不會是建議,而是詢問、商量,並且明確告訴對方始末


很多人把"利益"二字看得太過狹義了。
所謂的利益絕對不僅限於肉眼所見,更非金錢二字所能替代。
親情、名聲、責任感、信任感、正義感等等...皆為利益的一種,
否則也不會有人想捐款、做義工、打抱不平等行為。
像是你目前的行為,就是基於內心的正義感而做相關回覆不是嗎?

任何人都不會做出違背自身利益的事情,但絕非金錢至上
像我上面的行為,儘管該行為可能違背金錢利益沒錯;
但並不損害我內心那份責任感,這也是為何我會明確告知,交由保戶做最後定奪的原因。
像是花點小錢給家人更好的生活、出國遊玩等...都類似此行為。
金錢,它只是便於量化,而非唯一、最終目的。
(不過金錢還是很重要,因為我要吃飯)


最後,其實保險這種商品因為摸不著、看不到,
所以情感行銷絕對是主流,這也是為何業務員懂不懂商品影響不大,
反倒是懂商品,不懂的情感行銷的業務通常都活不久。
當然,用情感行銷也不是不好,只是很容易誤導消費者,
最後著重的點已經變成滿足情感,而非契約內容,這點早已背離保險的本意。


以上,你參考看看。
保險疑問請GOOGLE:【加乘保險-零加乘】
cdfkt wrote:  先不討論公司利益,因為我與公司之間是承攬關係,而非雇傭關係;
(更不是那種表面上承攬,實際上雇傭)
而且就算是雇傭關係,我很少看到會考量到公司利益的業務,除非對方剛出社會,否則實在極為罕見。...(恕刪)

我倒認為要先討論公司利益,公司利益才是root cause。公司可以威脅利誘業務,讓這兩者的利益一致。直白的說,公司可以調整不同險種的佣金比例,藉此鼓勵業務去銷售對公司更有利的產品,這情形也同樣發生在銀行與理專之間。在這種共犯結構之下,顯然客戶就淪為弱勢的一方。如果客戶不懂得自行尋找建議,全盤接受業務的話術,結果就是花了大筆保費,買了不合適的保險。業務應該要根據客戶的情況,給予合適的險種建議;而不是因為哪種保險好賣、佣金高,就一股腦的推銷給客戶。至於我們這些弱勢的保戶,提升自身的金融知識,尋求公正的人士的建議,才是上策。
你這整篇都寫的很好,目前在傳統保險公司或者保經?

你的理念比較像是 信安保經 的想法...

以後不論有無異動,記得。
一、醫療險切勿幫客戶解約,已發生過疾病(既往症跟保單停效期間)幾乎都不賠。
二、傷害險是唯一可以替換的險種,人壽端傷害險100~200萬,可協助客戶購買產險端500萬生效後,人壽端傷害險附約單獨取消傷害險的部分。
三、主約切勿解約,也勿主導客戶思考解約長照險,客觀就金額跟理賠範圍向客戶說明後,讓客戶自己思考,不引導。

cdfkt wrote:
謝謝提醒,我的回覆的(恕刪)
主動投資是藝術,指數投資是科學。
pigstand wrote:我倒認為要先討論公司利益,公司利益才是root cause。公司可以威脅利誘業務,讓這兩者的利益一致。直白的說,公司可以調整不同險種的佣金比例,藉此鼓勵業務去銷售對公司更有利的產品,這情形也同樣發生在銀行與理專之間。在這種共犯結構之下,顯然客戶就淪為弱勢的一方。

你說的很有道理,而這也是為何有業務員會針對既有保戶不停、不停銷售的主因之一。
不過因為你是問我"個人",而個人目前所屬公司並沒有績效考核制度且本人連出勤獎金都願意放棄,又何論佣金高低之問題?
(不過業績還是有影響到晉升條件之一)

因為個人喜歡盡量把事情單純化,所以我規劃保單只考量四點
一、保戶利益是否與我個人利益能否一致
二、該保單是否適合該名保戶
三、是否有更好的商品能替代
四、是否能滿足保戶的需求

個人販售的保單佣金雖然偏低,但我想那是我個人該思考的問題,並非保戶該考量的,
儘管個人是支持佣金透明化,但是目前法令並不允許。
再者,佣金是高、是低,真的對於保戶而言有這麼重要嗎?
難道說佣金低,所以保戶該多買幾張;而佣金高,保戶就該少買幾張?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那為何保戶需要知道佣金多寡?

佣金的高低,的確有可能會影響業務員販售的意願,但並非絕對
就如同我前面所回覆的"利益",不再贅述。

十二夜月 wrote:一、醫療險切勿幫客戶解約,已發生過疾病(既往症跟保單停效期間)幾乎都不賠。二、傷害險是唯一可以替換的險種,人壽端傷害險100~200萬,可協助客戶購買產險端500萬生效後,人壽端傷害險附約單獨取消傷害險的部分。
三、主約切勿解約,也勿主導客戶思考解約長照險,客觀就金額跟理賠範圍向客戶說明後,讓客戶自己思考,不引導。


謝謝提醒,一、二點個人也都有考量過。
畢竟我也擔心保障中斷以及已在疾病的問題,
所以先行確認舊契約生效至締結新契約這段時間被保險人是否有體況,
而終止與邀約在於同一日;唯一有疑慮的在於民法245-1條是否適用以及疾病等待期的問題。

畢竟順順的沒有出事,這樣大家都開心;要是不幸出事的話...我認為我需要負很大的責任。
套句業務員常說的話,明天與意外何時先到,沒有人知道。
在白話一點的說,我會怕。
不過因為這塊較細,基本上我不會跟保戶討論到這一塊,
但會先行詢問、告知會嚴重影響保戶權益的事項做確認。

而第三點,因為我沒詳述,所以你可能誤會了。
該起事件是對方主動要求終止舊契約,並締結新契約

除非真的有其必要性(經濟上),否則我不會特別鼓勵保戶終止契約,
長照險雖然不實用,但還是與失能險有別,涵蓋的範圍略有不同。
再者,就如同你所說的,有觸犯保險業務員管理規則第19條第8項之可能,
所以除非對方主動要求或真有其必要性,否則我盡量能避則避。


而理念...我是沒有想這麼多啦???
只是個人腦子不太好使,喜歡把事情單純化罷了。
(而實際上...事情真的就這麼單純而已啊= ="?)
另外,公司的理念...我還以為只是參考用??
個人重點是放在所屬團隊、公司制度。


PS:我人在台名保經
保險疑問請GOOGLE:【加乘保險-零加乘】
pioneerntut wrote:
我想,時間拉長來看可...(恕刪)

xpotter wrote:
叮叮噹叮叮噹0050...(恕刪)

P大的意思應該是每個月10000元要包含投資金額和500萬壽險保費
以下思路若有錯還望各位高手指正(費率均引用現售商品)
1.先列出台銀的定期壽險500萬的每年繳的保費

2.稍微算一下不同年齡的總繳保費


3.得到每個月要繳的保費

4.實際投入ETF的金額


5.同場加映該公司的終身壽險


因為P大原文並沒有提到這個500萬壽險要維持到幾歲
用第4張圖的金額去計算定期定額的報酬率可能需要理財高手來處理
小弟才疏學淺只會簡單的SUM()函數
還望版上有神人露一手瞧瞧

至於P大這張保單的壽險成本和管理費用都比現在的投資型壽險貴
可是現在商品的試算表打到6%(上限)也達不到P大這樣的報酬率
雖然現在報酬率不錯
但是40歲開始的危險成本會上升很快
建議你每3個月檢視一下保單每個月壽險成本扣款的金額
依自己的需求調整保額
保單價值愈多壽險成本會扣比較少
P大,這段話真是贊!
pigstand wrote:

那我們把費用率調低...(恕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