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前後門診、門診手術、住院手術、重大疾病,這些有的沒的根本不是重點.....
那只有賠一點點好嗎...重點還是在住院日額的部分
用你剛剛的住院一天6000元的例子,你覺得一輩子會住院幾次呢?以終身醫療繳的保費來說,
要住院幾天才會超過所繳的保費?這樣高保費、低保障的產品,能帶來多少風險轉嫁的效果??
每個家庭的保費支出是有限的,規劃承擔不起的風險才是重點項目,前面也提過,因為醫學的進步跟健保的關係,
平均住院日數越來越低,而真正住院大筆的花費是在自費項目,定額給付的日額險幫助不大,所以才會推薦實支實付,
就算是長期住院,實支實付也有轉日額給付的功能,所以重點不只是終不終身的問題,我連定期住院日額險也不見得會規劃了...
前面提到的郭台銘、計程車司機、空姐的需求不一樣這點,郭台銘確實跟大家不一樣,你說的預留稅源、保險給付的特性,跟我們前面談的醫療一點關係都沒有...
越沒有錢的人所能承受的風險程度越低,所以他需要的保障涵蓋範圍越大,但他所能支出的保費也越低,保險是很公平的,沒有一個完整個規劃能cover所有的風險,但只要不是高資產,大風險都是承擔不起的,所以去探討哪些是大風險然後哪些保險商品能轉嫁這些風險才是重點,多辦幾次理賠多看幾個理賠案例,知道實務上規劃哪些內容在理賠時比較有幫助,這才是保戶真正需要的!
整個保險業裡頭,每個單位不都在比誰收的保費高、誰佣金賺的多,怎樣才能達到出國旅遊標準,怎樣才能晉升一級,怎不是比誰
賣給客戶的保障最大呢?這才是保險的意義與功能吧!
我覺得不管是誰都一樣
大家對保險各自的認定都不同 無所謂
反正客戶群也不相牴觸 再者彼此也非客戶及業務的關係
您是講師 可是卻被說成好像講師沒甚麼 那我真的替您不平 就算每位講師專業不同也該被尊重
批評真的沒意義 或許業務是比較實務面 我承認 因為我也是業務
只是我更懂得尊重及理性討論
但是講到後來似乎都變成再互相指責 大篇回覆不表示你一定對
有些回話的引述有給人是否雞蛋裡挑骨頭為反對而反對而已
甚至連甚麼定期險跟終身險的佣金表都出來了> <
這些話真的佔去樓主原意的大幅版面豈不失去大家原本想提供好建議給樓主的想法嗎?
我只想說 或許大家理性一些討論能帶給樓主更多的幫助
PS1:
最後我更想問問G跟E壇友 兩位不斷地抨擊終身險不如定期險 且也不斷地說終身險保費超貴又沒效益
那為何我自己本身的問題卻沒人回答我?
以小弟來說好了 我就有買終身手術險 當時家人幫我買的 一年保費2300 繳20年保終身
總繳金額4萬6 我在繳費期間內動過2次手術 公司兩次加計共理賠金額超過5萬了
而後續還保障終身
那請問怎麼說?
小弟跟爸媽都覺得當初保的很值得
PS2: 請樓主自行判斷斟酌那些話的討論對您是真正有幫助的就好 其餘的就跳過吧 謝謝^^
vivian93 wrote:
抱歉,
我的授課對象不是業務員,
而是銀行的理專跟總行的財管以及保經代的IC之類的,
基本上目前台灣你能叫得出名字的銀行,
我大概都去講過課了吧,
包括中信、合庫、土銀、彰銀、玉山、兆豐、台新、凱基之類的,
也許這些人都沒有你專精吧。(恕刪)
V大您好,根據你以上說明我大概了解你的工作內容了,所以再說出來的話可能又會更不客氣一些,如有冒犯請海涵!
剛好銀行業我也略懂一些,照你這個說法您的職位名稱應該是保險公司IC,俗稱:保險顧問。職銜我不是很確定,但工作內容大約就是保險公司代表。當保險公司有新產品要在銀行上架時,你就去銀行負責說明產品內容、產品佣金率及最重要的是如何銷售(講白一點就是E大提的如何創造客戶需求)。而您的KYC應該是指了解你的客戶有多少資產,然後挖出來買產品!
通常這種人最敢講,因為他不用第一線面對客戶,嚴格來說也不算什麼講師。就看你負責幾間分行,時間到了(通常是早會或營業時間結束)就去分行,面對頂多5-10個理專先巴拉巴拉介紹一下產品,然後大家門關起來ROLE PLAY,你也不敢叫理專演銷售人員,所以理專通常演客戶然後就劈哩啪啦抱怨一堆開始演。
就保險專業而言保險公司代表一定是足夠的,但是客戶問題百百種,為了讓客戶掏錢出來IC就開始使用話術或是說故事,然後就會有定期險是佣收最高的這種鬼故事出現(假如你能一家保險公司待75年把你第一年賣的定期險收到最後)。
而各種奇奇怪怪的話術,以理專的資質會聽不出問題嗎?不一定,要視其努力充實自己的程度。為什麼沒有人戳破話術?因為真有人提出質疑,他就說另一個故事來凹,而早會時間有限要開門營業了,或是要下班了想趕快回家,反正一個月才碰沒幾次面,辯這個沒意義,真有問題問自己家保代比較實際。所以IC又以為完美的過了一關,然後帶著自以為完美的故事往下一家分行去了。
基本上您這些故事很多是上不了臺面的,門關起來隨便你講,超過20人以上的場子應該是請真的講師來講,你頂多負責開場介紹。我再說一次真的講師真的沒你敢講,因為公開場合講了要負責的!
我們再來討論你提那個張老先生的故事有什麼盲點。
vivian93 wrote:
不需要買到很大,
但是聊勝於無。
至少現金的部分是完全可以規劃的。(恕刪)
麻煩您先回答假如是您規畫,500多億遺產現金部位你打算規畫多少?
vivian93 wrote:
為什麼不敢收?
為什麼吞不下去?
你也太小看保險公司了吧。
幾百億對保險公司來說可能只佔了當年度保費收入的個位數百分比,
現在首年度保費收入都是用兆為單位的。(恕刪)
我不是小看保險公司,我是看不起這個故事,我們來用實際金額說明。

一樣是保發中心的資料,500億以首年度保費最高那年是占1.23%,最低那年是占約2.8%。注意哦!是全體保險公司的總額是140萬到190萬張新契約堆積起來的喔,單一客戶要下這麼大的單,你真的覺得沒問題?那你有辦法舉實例說明嗎?蔡萬霖自己開保險公司自己捧場自己家的產品,買了一輩子也才買62億(網路資訊)。而幾百億是你自己提的數字喔!500億是網路上看到的資料,我順你的話往下說,為了讓你知道話術的傷害有多可怕而舉例的喔!然後我是用保發中心的資料來佐證,不是空想亂掰的喔!
麻煩自己看看人家怎麼節稅的,有保險成分嗎?都說了蔡先生買保險只是創造話題,只有你們那種關起門來的教育訓練敢講!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92751-123266-%E5%8F%B0%E7%81%A3%E9%A6%96%E5%AF%8C%E9%81%BA%E7%94%A2%E7%A8%85%E4%B8%8D%E5%88%B0%E5%84%84%E5%85%83%EF%BC%9F%E8%94%A1%E8%90%AC%E9%9C%96%E7%AF%80%E7%A8%85%E6%89%8B%E6%B3%95%E6%8F%AD%E7%A5%95%20P%E2%80%A768?page=1
vivian93 wrote:
你可能不了解壽險的架構,
扣一大筆費用?
一百元的保費拿來買壽險,
你覺得身故理賠有可能低於一百元?(恕刪)
那麻煩就請你以你規劃的金額拆解一下,這張保單要支付多少錢?保額多少?危險保費多少?保險費用多少?定期或終身?理賠可以拿多少?
我相信你說不出來,根本假議題,沒人會這樣做,容後說明。假如您真講得出來我佩服你!但我猜你會推托其他原因不回答。
回到這我覺得好累喔!我一個消費者是支出幾千塊買保險的人,居然要幫你這個光健康險首年保費就收120幾億的保險代表上課,我真心覺得我小時後念書努力點,光這兩天我搜尋的資料整理一下,我都可以去當講師了(講大場子那種)!<-開玩笑的!
我不要再去引用你的論述,我用紅子代表你說的話術,然後我來拆解。
遺產稅該繳就繳,
我也沒說可以免遺產稅吧。
是阿你自己算算光保費跟遺產稅就扣掉這麼多,有人真的會這樣做嗎?
請問其他房的律師要怎麼來主張保單無效呢?
都被國稅局扣遺產稅了,我當然主張它是遺產不是保險給付啊?請問這筆資金是從危險保費支付的是多少?還是根本都是自己的錢?請問這叫國王隱藏資產法嗎?
SALES和保險公司被告到脫褲子?
是要告民法還是刑法?哪一條的甚麼罪呢?
你收了一堆費用完全無任何效果,不告你難道要拍手!
你覺得張榮發買保險犯了哪一條罪呢?
完全不犯法,但張老先生享壽89歲,請問他能買什麼保險?假如能買是幾歲開始買?為了這筆資金須付出多少保費?有人真的會這樣做嗎?
遺囑怎麼立都不可能打破特留分的問題。
保險之所以可行,
在於保險理賠不是遺產,
既然不是遺產,就沒有特留分的問題。
你有沒有發現你說的東西前後矛盾了,遺產稅該繳就繳你剛剛才說過,現在他又變不是遺產了!國稅局可以對不是遺產課遺產稅嗎?再說明一次,自己的財產送去給保險公司賺一筆手續費,人走後是不會變成保險給付的,遺產就是遺產。所以都說了他不屬於保險給付,別再特什麼分了!
你假如對自己這個故事這麼有把握,相信你輔導的銀行對佣收一定很有興趣,銀行有一種專員叫企金AO專門服務大客戶(企業戶),我相信他們很樂意有人幫忙談業績,你要不要陪他們去中大型企業找大老闆聊聊,你再說這個故事給他們聽看看!看他們是開心的與你簽單還是白眼翻到後腦去,基本上沒趕你出門的我都歸類為修養好的人。
問題在於你要怎麼在25年以前預料到你75歲的時候需要花多少醫療費?
我前面也舉了我外公跟阿公的例子,
我舅舅算是相對比較幸運,
如果他真如你所說工作25年每年存3萬以為就有找,
結果卻是碰上我外公的情況呢?
先跟你說聲抱歉又用你家人當例子。之前我就說明你舅舅未滿75還在保障範圍內,請問有何風險?所以我本來說排除,真要拆解我拆給你看!依你的規劃每年40000的保費繳20年(共80萬),住院一個月走了領20萬,住半年就領120萬阿,有什麼問題?假如是透過定期險規劃,至少不會領更少!繳費多少就看幾歲離開啊?要不要順便比佣金領多少?
其實透過定期險規劃的可以用假設的方式來比,人在幾歲離開,總支出多少?保額多少?客戶就很清楚該怎麼選擇了。為什麼不能比?
而且我現在也已經不是業務員身分了。
怎麼打建議書?
保險公司代表不能打自己公司的建議書?那請問你輔導的理專桌上是不是也沒裝電腦,真沒電腦總該有智慧型手機吧!
你看你現在的身分,你以前賣的保險是否都已經與你無關了(至少佣金是),甚至前幾年你都可能跳槽過(保險業流動率高),你真的要說定期險是業務賺最多的險種嗎?定期險離職就沒了,終身險前幾年領最多。這樣你明白為什麼保發中心的資料我用首年的各項數據來比較了嗎?而且續期保費太複雜很難拆解,但從這五年的資料可以延伸討論的東西一堆,你為什麼不試著用其說明看看,捍衛一下自己的觀點!資料都幫你準備好了!最讓人痛心的是你選擇用話術來回應!但其實也不能全怪你,保險公司代表的工作就是promote自家的商品,假如講輸人商品就不用推了!
有興趣的人回去看看近五年資料,健康險附約總保費收入略高於主約(不到一倍),但不論是總契約件數、理賠金額、理賠件數,附約都是一倍以上在計算的喔。這符合定期險一個特性:保費低但理賠金額高。要說定期險保險公司不會跟你續約的人,麻煩解釋一下總保費收入;要在意75歲以後高齡保險風險的人,我等下提供您內政部的統計資料,您自己去選擇。
http://www.moi.gov.tw/chi/chi_news/news_detail.aspx?type_code=02&sn=11087
要再討論該表其他數據也歡迎提出,我相信我這個門外漢一定有很多盲點沒看到,甚至算錯解釋錯都有可能。
我不打算再一一回應V大的話了,基本上大部分都是話術,小部分專業內容假如我有論述錯誤我先道歉!任何人假如對某段內容有興趣了解請提出來,我一定說明絕不逃避,我錯我就承認,是話術我就拆解給您看!
保險業真的是一個能夠幫助人的行業,但是假如你準備講出口的東西是在教育訓練的場合聽來的,尤其是門關起來ROLE PLAY那種。麻煩求證一下,動動手GOOGLE一下,避開特定網站及保險廣告新聞,答案都不難找。
研究一下預訂利率與保費的關係,市場利率、匯率走向關心一下,折現率用智慧型手機都能算。不要說客戶不關心,說不定你哪一樣沒說你就已經在他心中被淘汰了。基本上現在的SALES想靠資訊不對稱來賺錢,真的不聰明。網路資訊太發達了。
我們來比比看兩段情境,自己感覺一下哪一個客戶會買單。
情境一:
你認真的分析各種狀況,然後告訴客戶現在因為市場利率低,所以買終身險相對貴,我們先規劃少部分終身型當主約,再用附約來補足短中期的不足。台灣2008年起低利率很久,將來市場利率有升高我們再來規畫長期的部位。
情境二:
張榮發老先生就是因為沒有規劃壽險,所以兒子因為遺產爭奪戰拿不到遺產。定期險是我們公司最賺錢的險種,買終身型的公司賺最少,您一定要為未來75歲後的風險現在多買一點終身醫療。
當然這兩種情境都有偏頗啦!但我只是順便示範一下我覺得比較好的話術,對客戶好自己也好。
我再強調真的很不想提佣金這塊,這真的是服務費用,但有人用話術在跟我溝通我真的很難不提!我不是從業人員,但我不想擋人財路,而我是真心希望你們這個產業更好!我買保險不殺價不提退佣的,我是視為必要支出項目,差別只是誰收走而以。當然我也有被服務的我很不開心的時候,但我什麼都沒說我是真的什麼都不懂嗎?
不曉得以上論述有沒有順便回答到K大的疑問,我也重申我認為各種商品都是中性的,不同的人適合不同的規劃,你可以往上看看我有沒有說過。而我沒有說過終身醫療不好,只要你的客戶能接受,你也說明夠清楚。
沒人要繼續回復樓主的疑問了嗎?
他的問題是
1.小孩子的保單
2.保障內容
3.保費
4.人情壓力
好!從最根本的來解!就是從樓主的角度看一次!
第一是保費,各大大不要公幹我,要是錢不是問題.那就不會有這一篇了
第二是人情,馬的..長輩就是不好開口跟他說甚麼
第三是內容.只要是健康體.都很好處理
第四是小孩.除非你家小孩叫泥泥或LLRR之流的.年收好幾百,然後全家靠他養.
再來從保險的角度看一次
一次到位當然最好,但超高保費繳不起.所以沒意義.
更別說現在就要想76歲時的醫療費,那是不切實際
現階段預算有限就只要想...如果風險在昨天發生.明天怎麼過?
那就要模擬一下:
A.小朋友發生意外or生病.不嚴重.沒住院:相信就算沒保險,家庭也不至於垮掉
B.小朋友發生意外or生病.不嚴重.住院一星期,沒後遺症:
這個星期會有甚麼金流影響你?
1.小孩住院費:這個很容易確定費用
2.住院時的雜費:(你自費給他用好點的藥.膳食.護理...雜七雜八不好估算)
3.看護:(1).請假自己顧-->扣薪水甚至全勤 (2).請人顧
好.現在來分析
你的工作收入正常是用來支付家庭的一般開銷.如果你"平均日薪"是2000元.那就在定額給付的項目規劃2000元左右的額度.定期醫療與終身醫療裡面有這個.
再來如果小孩住院你很要求休養環境以單人房或雙人方為優先考量.那就考量你生活圈的大醫院單人房費用.實支實付就按那個費用左右規劃單位.(我住南部.柳營奇美雙人房一天1500.單人3000).我自己幫小孩規劃兩千,(題外話.單人一位難求).
這樣一來.你每天工作的損失有定額幫你補回來.就好像你今天還是有薪水注入家庭生活.第二病房費會由實支實付幫你給付.而小病小意外的雜費支出在兩單位的實支實付額度裡幾乎都可以處理.
C.重大意外或疾病.需住院較久:如果小朋友是健康體投保.那重大傷病險就斟酌藥或不要吧.這一類的直接說重點了:目前看來只有實支實付這種很多人沒在意的定期險扛得起來!尤其是他所謂的雜費給付(額度多少就看你買的單位)
這個有時保險都還不一定可以全部扛掉
但這種案例相對少些.但是一旦發生.是有能家破人亡的能耐.
我這兒有2張病人收據(同一人.年齡個位數.已成仙).隱私的關係我就不PO了.
兩張的費用加總近百萬.有八成的費用是實支實付扛掉
所以建議是.有限的預算內.能夠做到B這種個人收入損失與小孩醫療支出轉嫁保險公司其實就很足夠.
Elvis Chao wrote:
用你剛剛的住院一天6000元的例子,你覺得一輩子會住院幾次呢?
我覺得沒有用,
難道我覺得我一輩子都不會住院,
我就真的不會住院嗎?
看實際的數據吧,
看看中間的各年齡層住院機率表,
以及平均住院天數,
民國100年國人平均住院天數是11.7天。
注意,這是"當年"的住院天數。
配合各年齡層的住院機率,
75歲以上都超過20%,
也就是75歲以上的人,平均大約每5個人就有一個以上會住院。
85歲以上更是將近50%的機率。兩個人就有一個住院。
反觀75歲以下住院的機率低很多,
60歲以下更是只有個位數,10個人裡面不到一個人住院。
你覺得定期醫療對這些人又能有多少幫助?
下面也列出87-100年各種疾病的平均住院天數,
很多人說醫療越來越進步,住院天數只會越來越少,
請問是真的嗎?
看看87年的那幾項疾病住院天數,
在看看過了13年後,100年的同樣疾病的住院天數,
有變少?
Elvis Chao wrote:
要住院幾天才會超過所繳的保費?這樣高保費、低保障的產品,能帶來多少風險轉嫁的效果??
前面就說過,
以終身來看,
定期險的總繳保費是超過終身險的,
那請問你買定期險75歲以前要住院幾天才會超過所繳保費?
Elvis Chao wrote:
就算是長期住院,實支實付也有轉日額給付的功能,所以重點不只是終不終身的問題,我連定期住院日額險也不見得會規劃了...
哀,
你覺得住院的損失只有醫療費用而已嗎?
工作收入中斷有沒有算?
家人、看護照顧的成本有沒有算?
這些損失實支實付有辦法補貼嗎?
我不是說實支實付不好,
實支實付很重要沒錯,
但並不是因為實支實付很重要,所以日額給付就不重要。
你的邏輯應該再加強。
Elvis Chao wrote:
越沒有錢的人所能承受的風險程度越低,所以他需要的保障涵蓋範圍越大,但他所能支出的保費也越低,保險是很公平的,沒有一個完整個規劃能cover所有的風險,但只要不是高資產,大風險都是承擔不起的,所以去探討哪些是大風險然後哪些保險商品能轉嫁這些風險才是重點,多辦幾次理賠多看幾個理賠案例,知道實務上規劃哪些內容在理賠時比較有幫助,這才是保戶真正需要的!
所以呢?
你就不管客戶有沒有錢,不管她的需求是甚麼,
一律推薦定期險?
那等有一天客戶75歲了,問你一句:請問我明年以後的醫療風險要怎麼規劃?
你要怎麼回答?
難道你要跟他說:不好意思,你買的是定期險,只續保到75歲,所以我也只服務你到75歲,之後的問題不甘我的事!
是嗎?
Elvis Chao wrote:
整個保險業裡頭,每個單位不都在比誰收的保費高、誰佣金賺的多,怎樣才能達到出國旅遊標準,怎樣才能晉升一級,怎不是比誰
賣給客戶的保障最大呢?這才是保險的意義與功能吧!
我前面就說過了,
你要怎麼定義甚麼叫保障最大?
是用保障的額度高低來看,還是用保障的時間長短來看?
一堆不專業的業務員就只會用不當的比較來銷售,
連客戶的需求在哪都不知道,
不同的東西也愛放在一起硬比,
難怪爭議案件那麼多。
保險業務員管理規則第19條第13項
以誇大不實之方式就不同保險契約內容,或與銀行存款及其他金融商品作不當之比較。
我是不想檢舉你啦,
但是勸你好自為之,
否則至少是停止招攬三個月以上的處罰。
就你在這棟樓的歷史回覆,
你自己想想看有沒有違反上面這條。
gmoney wrote:
然後就會有定期險是佣收最高的這種鬼故事出現(假如你能一家保險公司待75年把你第一年賣的定期險收到最後)。
不需要待75年,
只要待10年以上,
定期險的收入就會超過終身險。
保險業年資二三十年以上的大有人在。
gmoney wrote:
而各種奇奇怪怪的話術,以理專的資質會聽不出問題嗎?不一定,要視其努力充實自己的程度。為什麼沒有人戳破話術?因為真有人提出質疑,他就說另一個故事來凹,而早會時間有限要開門營業了,或是要下班了想趕快回家,反正一個月才碰沒幾次面,辯這個沒意義,真有問題問自己家保代比較實際。所以IC又以為完美的過了一關,然後帶著自以為完美的故事往下一家分行去了。
這部分就看各IC的專業程度了,
只會講商品跟話術的,
那種IC一般人就可以當了。
而那種程度就像你說的,
可能頂多就是幫理專上上課而已。
大概沒甚麼機會進到總行或是保經代裡面面對更專業的高層或是保代、財管。
就如同業務員中也有專業跟不專業的差異。
就看自己對自己的進修要求而不同。
gmoney wrote:
基本上您這些故事很多是上不了臺面的,門關起來隨便你講,超過20人以上的場子應該是請真的講師來講,你頂多負責開場介紹。我再說一次真的講師真的沒你敢講,因為公開場合講了要負責的!
也許你遇到的IC都比較不專業吧,
我光這個月大概就講了三四場的客說會,
主題是跟遺贈稅修法以及報稅季相關的議題。
每一場的客戶人數大約是50位左右。
其他甚麼銀行內部的早夕會教育訓練就不提了,
針對保代跟總行財管的課程也差不多兩三場了吧,
內容可不是講商品,都是講一些CRS、遺贈稅修法、實質課稅、大陸肥咖等議題。
只能說,專業與不專業真的有差。
gmoney wrote:
因為公開場合講了要負責的!
我向來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
這點不用擔心。
gmoney wrote:
麻煩您先回答假如是您規畫,500多億遺產現金部位你打算規畫多少?
我說過了,
只給預算我無法規劃,
不是我打算規劃多少,
而是看他有甚麼樣的需求。
如果他的需求只是要把資產都給其中一個兒子,
那當然是有多少就規劃多少。
但是如果他有其他的需求,
那就要細談了。
gmoney wrote:
一樣是保發中心的資料,500億以首年度保費最高那年是占1.23%,最低那年是占約2.8%。注意哦!是全體保險公司的總額是140萬到190萬張新契約堆積起來的喔,單一客戶要下這麼大的單,你真的覺得沒問題?那你有辦法舉實例說明嗎?蔡萬霖自己開保險公司自己捧場自己家的產品,買了一輩子也才買62億(網路資訊)。而幾百億是你自己提的數字喔!500億是網路上看到的資料,我順你的話往下說,為了讓你知道話術的傷害有多可怕而舉例的喔!然後我是用保發中心的資料來佐證,不是空想亂掰的喔!
能有甚麼問題?
就是有沒有的問題而已。
請問一下,
我如果有500億,
有哪一條法律規定我不能拿去買保險?
我是有洗錢嫌疑嗎?還是有避稅嫌疑?
就算國稅局覺得我有避稅嫌疑,
OK呀!到時候我保險理賠被計入遺產總額我就乖乖繳遺產稅就好。
有甚麼問題?
沒有人選擇這樣作,
不代表這樣作會有問題。
這個觀念要先建立起來才對。
gmoney wrote:
麻煩自己看看人家怎麼節稅的,有保險成分嗎?
我甚麼時候有跟你說買保險是為了節稅?
想節稅?很好呀!
你把財產全部捐出去,一毛錢都不用繳稅。
gmoney wrote:
那麻煩就請你以你規劃的金額拆解一下,這張保單要支付多少錢?保額多少?危險保費多少?保險費用多少?定期或終身?理賠可以拿多少?
目前大部分的躉繳險種單張保單保額上限是6000萬,
但是沒有總額上限,
就算500億要作,
你愛拆成1000張保單都可以,
就看你有沒有時間精力填寫要保文件而已。
至於保單細項的問題,
不是這邊討論的重點,
就看各商品的差異而定。
如果以最簡單的方式躉繳終身壽險來作,
一張作保費5000萬,保額大約五千多萬,作一千張,
身故的話最少賠保費的1.03倍,
一張就是最少賠5150萬(先不算高保額折扣),
一千張就是515億。
有很難嗎?
就是要不要的問題而已。
gmoney wrote:
是阿你自己算算光保費跟遺產稅就扣掉這麼多,有人真的會這樣做嗎?
這筆錢你除非在生前就作好規劃轉移出去,
不然你只要留在身邊,不管作甚麼動作,
都無法逃過遺產稅的結果。
買不買保險有差嗎?
你留現金下來難道就不用課遺產稅?
買保險至少你不用先完稅就能拿到理賠金,
留現金你要先完稅才能拿到錢。
光是這一點,就會有人選擇這樣作。
gmoney wrote:
都被國稅局扣遺產稅了,我當然主張它是遺產不是保險給付啊?請問這筆資金是從危險保費支付的是多少?還是根本都是自己的錢?請問這叫國王隱藏資產法嗎?
唉,
先去把實質課稅原則學懂了再來吧。
保險死亡理賠被課遺產稅的案例多不勝數,
但是絕對沒有任何一筆是被"視為"遺產的,
而是"計入"遺產總額。
這邊幫你上個課好了,
實質課稅原則的由來,
是來自量能課稅原則,
簡單的說,有多少能力,就繳多少稅,
能力相同的就應該繳相同的稅,能力不同的就應該繳不同的稅。
今天如果我濫用法律形式去規避我應該負擔的稅務,那就是租稅規避,
而國稅局在課稅時,應該突破外在的法律形式,而針對實質經濟利益的享受者去作課稅。
同樣一筆錢,我放在銀行定存,等我掛了,這筆錢就要繳遺產稅,
但是我拿去買一個躉繳保險,保額跟保費差不多,等我掛了,我的家人拿到的理賠數目跟我繳的保費差不多,但這筆錢卻不用繳遺產稅,
也就是說,這兩個行為所產生的經濟利益是一樣的,但是卻造成完全不同的稅負結果,
這時,我買保險這個動作就很容易被認定為是租稅規避的行為,
那國稅局就可能會以實質課稅的原則,
把這筆死亡理賠計入遺產總額課遺產稅,
但是也僅只於此,
實質課稅原則只限於稅捐上的應用,
不能超越私法自治的契約精神,
這筆死亡理賠,在形式上還是具有保險理賠的形式,
只不過因為實質課稅原則,這筆保險理賠需要課遺產稅。
但是他還是保險理賠,而不是遺產。
沒有特留分的問題。
其他繼承人也沒有主張的權利。
因為這筆理賠的所有人是屬於身故受益人。
gmoney wrote:
你收了一堆費用完全無任何效果,不告你難道要拍手!
收了甚麼費用?
要有甚麼效果?
你繳100元的保費,死亡後保險公司理賠你103元的保險金,
還讓你達到資產分配的效果,預留稅源的效果。
你要告甚麼?
哪一條罪?
你以為你要告對方,是你隨便說說對方就會有罪嗎?
當初你的需求是甚麼?怎麼談的?
有不當招攬的行為嗎?
你想告哪一條?
gmoney wrote:
完全不犯法,但張老先生享壽89歲,請問他能買什麼保險?假如能買是幾歲開始買?為了這筆資金須付出多少保費?有人真的會這樣做嗎?
過去曾經有一種叫作萬能壽險,最高承保年齡可以到90歲。
現在雖然沒有了,
但是市面上還是能找到少數最高可承保到85歲的險種。
而大部分躉繳的終身壽險也能到80歲。
如果他真的在80歲的時候買了躉繳的終身壽險,
到89歲身故時拿到的理賠金基本上都會高於保費的120%以上,
就算被課20%遺產稅,也還是大於當初繳的保費。
所以為什麼沒有人會這樣作?
實務上就是有人這樣作呀!
只是金額大小的差異而已。
gmoney wrote:
你有沒有發現你說的東西前後矛盾了,遺產稅該繳就繳你剛剛才說過,現在他又變不是遺產了!國稅局可以對不是遺產課遺產稅嗎?再說明一次,自己的財產送去給保險公司賺一筆手續費,人走後是不會變成保險給付的,遺產就是遺產。所以都說了他不屬於保險給付,別再特什麼分了!
拜託,真的,
我前面已經幫你上過課了,
如果你不相信我的說法,
歡迎你拿去問任何一個律師或是國稅局的長官。
看看保險死亡理賠被以實質課稅原則課遺產稅後,
會不會就變成遺產,然後有特留分的問題。
各區國稅局的網頁也都有張貼這種實際的案例,
我可以跟你保證絕對沒有任何一筆死亡理賠被課遺產稅後變成遺產被其他繼承人出來主張特留分的。
絕對沒有!我敢說,我就敢負責,你只要找出任何一個案例是變成遺產被主張特留分的,我立刻道歉。
相反,如果你找不出任何一個案例,而我可以找出一堆案例是被課遺產稅但是還是給身故受益人的,你道歉!
要嗎?
沒關係,你可以先去找案例,等你找到了再答應這個賭約,
或是先去問認識的律師或是國稅局的人,等到得到你想要的答案後再答應這個賭約!
gmoney wrote:
我相信他們很樂意有人幫忙談業績,你要不要陪他們去中大型企業找大老闆聊聊,你再說這個故事給他們聽看看!
你以為我沒有陪訪過企業主嗎?
我去年大概10月吧,
才跟遠東銀行某分行的分行協理還有遠銀保代的某位主管一起去找某間上市公司的老闆談了一件案子,
因個資法,細節我不多作說明,就提個大概,
這個老闆有兩個小孩,這兩個小孩都沒有中華民國籍,(別問我為什麼)
當時他就是想把海外的錢移回台灣,(也別問我為什麼)
但是不想直接轉到他個人的戶頭,(再一次,不要問我為什麼)
問我們有甚麼辦法,
我就跟他提了幾種作法,
包含這個張榮發的"故事"。(你喜歡說那是故事,我就配合你吧)
結果...他沒有把我趕出去,反而最後成交,兩個小孩各繳100萬美金買了躉繳的OIU。
當然,信不信由你,你可以認為我是在瞎扯。
但是我可以跟你說,那家公司在汐止,言盡於此。
gmoney wrote:
相信你輔導的銀行對佣收一定很有興趣,銀行有一種專員叫企金AO專門服務大客戶(企業戶),
不管是銀行的企金部,證卷的法人部,
我都服務過,也去上過課,講過稅務方面的議題,
上禮拜我才去某大型證卷公司總公司法人部(在大直)講課,
內容就是CRS,課程中也講了張榮發的"故事"。
沒錯,你說對了一點,張榮發的故事真的很常被拿來講保險議題。
至少我個人很愛講!
我跟企業主講過,我跟銀行、證卷的企金、法人部講過,我甚至跟國稅局的人都講過。
但是到今天我還好好的沒有被抓去關還是被告還是被逞處。
為什麼?因為我講的就是事實!也沒有任何違法的部分!
當然,這也是信不信由你。
gmoney wrote:
假如是透過定期險規劃,至少不會領更少!
不好意思,我外公住院時已經8X歲了。
定期險?
gmoney wrote:
其實透過定期險規劃的可以用假設的方式來比,人在幾歲離開,總支出多少?保額多少?客戶就很清楚該怎麼選擇了。為什麼不能比?
怎麼比?
現在國人平均壽命80歲,
我就假設80歲離開,
請問哪一張定期險可以保到80歲的?
還是你想假設從75歲就開始住院住到80歲離開?
不好意思,定期險單次住院日數上限是365天。
就算真的75歲住院住到80歲離開,
定期險的理賠跟終身險的理賠也是天差地遠。
更不用說80歲住院80歲離開,
那是有理賠跟沒有理賠的差異,
任何非零的正數除以零答案都是無限大!
你告訴我要怎麼比?
當然,如果你要把75歲以前住院的部分也算進去,
那也OK,我前面的回文有給過連結,
裡面有提到各年齡層一年內住院的機率,
75歲以下機率都是20%以下,60歲以下甚至是個位數的機率,
但是不好意思,75歲以上機率是20%以上起跳!
你覺得一個人如果活到80歲,那在75歲以前都沒有住院過的機會比較大,
還是在75歲-80歲之間沒有住院過的機會比較大?
甚至,如果活到90歲,那75-90歲都沒有住院過的人,你有認識嗎?
如果以這樣的角度來看,
你確定定期險一定比終身險更適合規劃嗎?
注意!我從頭到尾沒有說終身險一定比定期險好喔,
所以我只說看需求,沒有哪一個一定比較好。
不是嗎?
gmoney wrote:
定期險離職就沒了,終身險前幾年領最多。
不好意思喔,終身險只有"第一年"領最多,
沒有"前幾年"。
第二年以後的佣金主要是附約的定期險在撐場面。
gmoney wrote:
而且續期保費太複雜很難拆解,
哪裡複雜?你說說看你覺得續期保費哪邊複雜吧,
除了定期醫療險附約每五歲調整一次費率,
意外險附約換工作時有可能調整費率,
不然基本上續期保費就跟首期保費一樣的。
哪邊複雜?
差異只在於,
假如今天總保費30000,主約終身醫療佔20000,附約加一加假設10000,
首年佣金大約在12000~15000之間,
看附約險種而定,(假設主約首年佣金率50%)
第二年,不好意思,主約佣金率剩10%,但附約不變,
所以如果首年佣金是12000,那第二年佣金就是2000!
其中主約佣金2000,附約佣金2000!
這還是我以低估的方式去估計附約的佣金。
如果首年佣金是高估的15000,那第二年的佣金就是7000,
其中主約2000,附約5000。
看的了沒?
主約只有在第一年的佣金是高於附約的!
重點在於!附約的保費還只有主約的一半!
還記得我前面說佣金高的是附約的前提嗎?
我是不是有說:真的要佣金收入最大化,是用定期險附約把預算作滿!
也就是在同樣保費的前提下,
定期險附約的佣金基本上第二年以後就絕對高過終身險主約了。
而第三年或以後呢?
不好意思,第三年主約的佣金率剩7%,而附約佣金率不變!
後面我懶的說了,自己思考看看哪一個佣金比較高。
gmoney wrote:
情境一:
你認真的分析各種狀況,然後告訴客戶現在因為市場利率低,所以買終身險相對貴,我們先規劃少部分終身型當主約,再用附約來補足短中期的不足。台灣2008年起低利率很久,將來市場利率有升高我們再來規畫長期的部位。
情境二:
張榮發老先生就是因為沒有規劃壽險,所以兒子因為遺產爭奪戰拿不到遺產。定期險是我們公司最賺錢的險種,買終身型的公司賺最少,您一定要為未來75歲後的風險現在多買一點終身醫療。
當然這兩種情境都有偏頗啦!但我只是順便示範一下我覺得比較好的話術,對客戶好自己也好。
我來加一個情境三好了,
我想先跟你談談你的需求,你覺得你在意的是年輕時的風險,還是老了以後的風險呢?還是都在意呢?
如果你在意的是年輕時的風險,那我們可以規劃一些定期險,用較少的保費規劃較高的保額,
但是如果我們只規劃定期險的話,因為定期險最高只能續保到75歲,你會不會擔心75歲以後如果我們住院就沒有保障了?
如果會擔心的話,要不要考慮我們用一個終身險當主約,雖然每年保費貴一點,但是繳20年就保障終身,這樣我們75歲以後至少還有一點保障在,你覺得呢?
如果你認為我前面說的你都很在意,那不如我們就依照你的需求跟預算,定期險當附約,終身險當主約,作一個比較完整的規劃好嗎?
如果你覺得保費太高,我們可以針對各項險種的額度作調整,看你覺得哪一個部分是你比較在意的,我們讓那些保額高一些,
其他的部分因為預算的關係,我們先把保額降低一些,等未來我們的預算足夠了,再來針對那些部分作補強。
這樣的規劃你覺得呢?
先說說這個說法跟你的第一個說法有甚麼不一樣,
我認為,如果今天我們要規劃的是一個保障型的規劃,
那利率可能是我們考慮的因素,但絕對不應該是重點。
你說等將來市場利率有升高我們在來規劃長期的部位,
那如果未來利率不升高,是不是就不用規劃了?
我想不是吧!要不要規劃不應該是用利率有沒有升高來決定,
而應該是看客戶的需求跟預算到哪裡來決定,
如果今天客戶確實有需求,只是因為預算不足,所以先規劃一部分,
那另一部分,就等到未來如果客戶有多餘的預算時再來作規劃。
至於未來利率是要上升還是下降,
那就只是客戶要準備多一點預算還是少一點預算的問題而已。
保障不是存錢,太過於看重利率沒有意義。
因為保費再貴,也很難比風險發生時的損失還貴。
gmoney wrote:
我也重申我認為各種商品都是中性的,不同的人適合不同的規劃
那所以你到底想要質疑我的點在哪?
今天我就是看到有人不管客戶的需求,
只一昧的讚揚定期險一定比終身險好,
甚至說出會賣終身險的業務只是為了高佣金這種不實的指控,
我才看不過去跳出來說話的,
我也從頭到尾沒有說終身險一定比定期險好呀!
我說要看客戶的需求在哪才能作出適合客戶的規劃,
有甚麼問題?
至於佣金的部分,
我想,可能是因為你不是從業人員,所以對這塊比較不了解,
因此聽到我一開始的說法有點跟一般人的想法不太一樣,才跳出來質疑。
但是你可以去看看我前面的言論,
看看哪裡你覺得有不對的或是錯誤的,
提出來,我可以一一跟你說明,
如果真是我錯,我不會吝嗇一句對不起。
我在01也一段時間了,也跟不少人爭論過很多事情。
我也不是沒有犯錯過,但是起碼我真的錯了我一定認錯道歉。
所以我才敢說我一向對自己的言論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