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筌玩美 wrote:
4.定期險就可以有足夠的保障,但是依然賣終身醫療、終身癌症、終身看護因為佣金多阿!
關於這個問題,大家把焦點放在%數上面其實是有錯誤的。
如果今天儲蓄險躉繳型(一筆存入)給予1%傭金,100萬的儲蓄險佣酬是1萬
終身醫療型繳費年期20年年繳五萬,首期佣金40%,20年總繳100萬,佣酬為2萬(不含續期)
實際上所得的佣金並沒有非常不合理的情況。
至於買定期險就可以有足夠的保障,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定期險的保障時限只到75歲就結束了。
以我的客戶來舉例
他89歲中風,目前癱瘓兩年,每月花費2.5萬雇用看護照顧
他在89歲之前在醫院都沒有任何的病歷,對他來說定期的醫療險有發揮到效用嗎?
如果他在60歲買了20年期的定期失能險,80歲以後保險保障完全無效
這樣的保險規劃試問及格嗎?
終身醫療本身具有保本的機制,繳費期滿不需再繳費,身故後可以領回所繳保費
為甚麼要花錢買定期又領不回保費的保險保障商品呢?
定期險的特色是保費便宜,適合收入不高但仍需要醫療保障的小資族群。
拿來與終身醫療相比似乎有失公平。
癌症險也是如此,如果您買的是定期的癌症險,若不幸的在保障期過後才診斷罹癌呢?
有些人發表了一些偏激的言論,說保險業務員賺佣賺這麼多,怎麼不去...
如果保險真的有大家認為的這麼好賺,這麼好談,
歡迎您加入保險業的大家庭,放棄22K的穩定收入,來挑戰百萬年薪...!
很多事情都要真正進到市場之後才會了解
業務員以佣酬高的商品來推廣,但是客戶一定會全然的買單嗎?
業務員恨不得想幫客戶規劃定期保險(因為可以多次領到首期佣金)
但是客戶一定都能接受定期保險嗎?
為甚麼儲蓄險要幫客戶規劃20年而不是6年?
真的單純是以佣酬來做考量嗎?
可以談論的事情太多了,如果您有保險上面的問題,歡迎您來信或來電詢問
台灣人壽 劉濬崴 0987257416
大大,
先撇開佣金多寡的問題(因為拿的人不會嫌多,付的人總想付得更少)。
我絕對相信每個險種及其變化都有它的需求者,否則保險公司也不會推出,
保險公司理所當然要把業務教得很會賣,或者至少業務自己及家人可以買一點

但保戶卻不見得了解自己的需求為何,...其實很多業務員也不知到客戶甚至自己要的是什麼。
就說說您自己舉的例子吧!
"一位89歲中風的老人家,先前幾乎沒有就醫紀錄,如果他在60歲買了20年期的定期險,
80歲以後保險保障完全無效,這樣的保險規劃試問及格嗎?"
(以上您自認80歲以後無保障,規劃不及格)
但請問我們真能用以上資訊來斷定,此人80歲以後無保障故其先前保險規劃不合格嗎?
就我來看就不覺得定期險錢白花,因為它的效用當時確實在只是沒用到,當然保戶也不會想去用到。
我就舉個我自己家的例子,小弟祖母90高齡,跟爺爺兩人家無恆產亦非高薪族群,
自年輕省喫儉用,也沒什麼理財觀念,甚至還曾被借錢不還、倒會,全家陷入困境,
自然也不可能保太多什麼險,事實上奶奶她老人家近70歲就已不良於行,近年早已無法行走,
多年前也曾因癌症接受治療,她最重要的保險是什麼?是她的兒子女兒孫子,講更實際的還有些房子,
連曾孫都開始學著幫她推輪椅。我真的不知道她現在沒有商業保險又如何?
養兒防老、買房出租、考公務員(因為終身俸)...等等,許許多多行為可以被理解為增加被動收入,
等同為人生買了保險,雖然不見得人人子孫孝順、工作如意、投資順利,
但花過高的成本在保障風險,其實當下就已經暴露在風險中不自知。
而定期險種只是在我們增加被動收入過程中,
用較少的錢為保戶承擔當下無法承擔的風險(或減少損失),始有餘裕得以累積資產,
就像玩GAME練就神功百毒不侵前要買些藥草備用一樣。
以現階環境來看,如果依大大您所謂"保本"的終身醫療,那要保的終身險可多了,
偏偏保本不見得保值,如果20年後新鮮人起薪是220k/月、吃個便當要1000元,
那保險公司會不會佛心來著,把我那個本乘以10還來,
否則現在繳的錢到了20年後,實質購買力如果只剩10分之1,誰賠我...

------------
路還很長...

autumn27546 wrote:
大大,先撇開佣金多寡...(恕刪)
關於醫療險到底是終身好還是定期好,小弟有寫一篇分析
如果大大有興趣可以去看看,你幣值貶的問題可以得到解答
我覺得思考的重點不在於那裡,而是在:發生的時候,這是誰的事?誰要去處理?又準備了多少?
假如以後住院一天一萬,你年輕繳的少已經處理掉三千的基本額,剩七千自己用當時的經濟去處理
假如年輕都沒有準備,一萬都要自己處理,不是這樣嗎?
就看這筆費用你是要年輕時處理,還是年紀大再用當時的幣值處理而已
況且你說拿回來錢變薄的事情,別忘了,你年靜時所繳的錢,也是薄的阿,不是嗎?
--------------------------------------------------------------------------
今天開版的大哥也是從保險業出發的,可以提出想法、但不可以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在小弟看來,美其名說是[針對不肖業務員]
不過這樣的標題和內容,卻是誤導版友往保險業務員不當銷售的方向想
各行各業都有業務,只是保險業的佣金率非常透明,大家上網都可以查得到
但是成本問題沒人考慮到
業務推廣的時候沒有任何成本嗎?拜訪一定都會成交嗎?沒有任何的售後服務嗎?
以總成本和目前越來越平準的佣金率來說,真的不算多
尤其是醫療險,沒遇到都沒事,遇到要處理有時候不見得只有一趟
還要處理客戶的勞健保、車險處理的其他一併的服務
講真的會很過分嗎?
我覺得這是一個看低不看高的社會價值
看到年新百萬就覺得別人暴利、就覺得不合理、賺這麼多
而不是去思考憑什麼人家可以?
其實我也很好奇,樓主幫客戶做那些規劃的"佣金率"和"費用率"
也煩請樓主公布一下
我覺得現在大家討論都會處在一個盲點
抓自己覺得最有利的角度去想、然後抓一個最有利的問題去反對
而不是用開放的角度來思考
今天業務員不管用什麼商品去規劃,只要符合客戶的需求
討論出客戶可以接受的財務配置,就是一個好配置
而不是去看你這樣規劃賺我多少錢,你的佣金率太高等等
那所有的業務行業都叫暴利(房仲、經紀人、管理人等等)
說真的,我真的很好奇私人財富管理收取的費用
dos1976 wrote:
關於醫療險到底是終身好還是定期好,小弟有寫一篇分析
如果大大有興趣可以去看看,你幣值貶的問題可以得到解答
我覺得思考的重點不在於那裡,而是在:發生的時候,這是誰的事?誰要去處理?又準備了多少?
假如以後住院一天一萬,你年輕繳的少已經處理掉三千的基本額,剩七千自己用當時的經濟去處理
假如年輕都沒有準備,一萬都要自己處理,不是這樣嗎?
就看這筆費用你是要年輕時處理,還是年紀大再用當時的幣值處理而已
況且你說拿回來錢變薄的事情,別忘了,你年靜時所繳的錢,也是薄的阿,不是嗎?
所以我說每個險種及其變化都有需求者,只差在小眾需求或者大眾需求...,
對於投資風險承擔力是零、錢最多只能接受放定存的人、月光族,
我相信那些終身壽險、終身醫療、儲蓄險、各種還本險種,他都可能會有需要,
因為時間成本跟機會成本對他來說都毫無意義,
但是他還是會面臨一些風險,
比如房子要住是要買還是租(因為不知道房價會上漲還是下跌...),
或是買了太多儲蓄險、還本險(如果面對升息趨勢...)。
------
以現在大多業務員會搭配推薦的罐頭保單來說,
一個青壯年雙薪四口之家,一年保費至少10來萬跑不掉,
假設雙薪月收入9萬(不要懷疑,很多人一個月賺不到4.5萬),
年繳保險費約佔年收入1X%,他們這筆費用大多要繳二十年,而且很可能保障還做不足,
假設這二十年的過程中發現先前保障額度漸漸縮水不足、
保障內容也許不合時宜,
此時還要再花多少錢加強?(這時候的年齡可能孩子亦尚不足自立),
到頭來錢少存、別說有大保障,更不用想有餘裕投資累積資產,
以上還不包含買了儲蓄險、還本險種,因為那保障額度是更低。
-----
看看市面上各家公司賣的定期、終身險種,相同保額內容,青年~中壯年的費率差額最多的差到數倍,
以倍計算的費率差額,加上時間的催化,差別就出來了,
羊毛出在羊身上,不然保險公司轉投資還有投資風險要擔,那他們賺啥?
dos1976大的文我有看,只是若把很多無形的成本、因素加進去,結果就會改變。
很多定期險種都有保證續保,視人生階段性需求彈性做調整,
人生如果能安然走到盡頭,每個階段的風險顧到了,保這麼多終身險作啥,
至少現在看來目前的環境是適用這樣的概念的。
(以上是在陳述自己對於"保險"的觀念,要玩保險、套利、鑽漏洞的不在範圍內

autumn27546 wrote:
所以我說每個險種及其...(恕刪)
我同意保險需要針對現在的生活品質收入等去考慮規劃的方向
所以要買多少一定得視家庭財務狀況來調整
其實談這個有點偏離這篇的主題,不過既然提到就可以說一下
畢竟版上還是一片定期險比較好的聲音
您說定期鮮有保證續保,所以沒問題,但是您可能不知道
定期險可怕的就是保證續保這句話,因為內容並未說明兩點:
一、保證續保多久?(有最高續保年齡限制,最高75歲,另外投保年齡也有限制,55~65試最後可保年齡)
二、未來可加保的額度?(保險買險在的身體狀況,年輕買的額度,不代表未來體況可以再加保)
同樣額度的住院給付,但費用會漲價又只能保到七十五歲,更重要的是總費用總比終身多許多(我那篇有算過)
只要是同額度、類似給付內容的住院醫療
絕對不存在定期險費用比終身費用少的狀況
會比較少只有一個可能性,就是未來你不再續保,不然定期險的總費用就是一定比較多
不知道您所謂的無形的成本、因素是什麼?
因為最恐怖的風險在於萬一發生。我什麼都沒有準備時
誰要出這筆錢??是自己、家人?還是當初自己有將風險轉嫁出去的保險公司?
---------------------------------------------------------------
我還是在等待這系列文章的樓主,公布一下自己幫客戶資產規劃的"佣金率"
以及板主文中最後一句「買對保險了嗎?如果賣保險的業務員是一般業務員or理專,很難買對!」的真正用意?
因為小弟絕對不相信用來作資產移轉的保單,不會是20年期終身壽險或者投資型保單。不然是定期壽險嗎?
wishwind999 wrote:
賣我保險的好兄弟 年收不高 天天跟球友打高爾夫 一張單很少低於百萬 一年很少簽超過10張單
但是生活愜意 我們都做一樣的事情 都有足夠的專業
想必那位賣你保險的好兄弟賣你的都是"年繳百萬以上的醫療/防癌/意外/壽險"?
很好奇除了你一直大力貶低的"儲蓄險"和"投資型"保險以外,
還有哪一種保險可以設計到年繳保費大於一百萬的?
而且還是"很少低於百萬"
還是說,你買的儲蓄險都是好的儲蓄險,
別人買的儲蓄險都是爛的儲蓄險?
那可否推薦幾張你認為好的儲蓄險讓大家也能一同得利吧。
wishwind999 wrote:
但是生活愜意 我們都做一樣的事情 都有足夠的專業
生活愜意我是很相信,
但是足夠的專業?
我懷疑...
光是看你提到傭金的部分就知道你的想法在哪邊了,
我這樣說好了,
一張繳費20年的終身壽險,首年度的傭金50%(好高呀)...第二年度10%..接下來四年每年5%...
假設年繳保費30000...第一年傭金15000...第二年3000...接下來四年每年1500...
六年下來總共多少?15000+3000+1500*4=24000...
客戶20年一共繳了60萬,其中24000成為業務員的傭金,
這業務員真是該死,服務20年竟然可以領到24000的佣金,平均一年有1200耶,一個月100塊大洋耶!
請問不說別的服務,一個月來見你一次不誇張吧,來回的油錢你有出過嗎?
一台車加100塊的油能跑多遠?人不用吃飯?
好好思考一下你的所謂"業務員只為了自己的傭金"論吧。
wishwind999 wrote:
理專 再賣基金.保險的時候 會優先考慮傭金 還是客戶需求呢 ?
保險業務人員 在賣保險的時候 會優先考慮傭金 還是客戶需求呢 ?
肯德基的店員在賣客人炸雞可樂時,
會優先考慮客人的健康還是自己的薪水呢?
誰出了社會上班工作目的不是為了養家餬口?
一個只考慮別人的利益而不考慮自身利益的人,
在這個社會上是沒有生存空間的,
當連自己都養不活的時候,你要怎麼去為別人創造利益?
大家都想要別人無償的為自己服務,
問題是又有幾個人真的會無償的服務別人?
你幫你的客戶做資產配置時難道沒有收過一毛錢嗎?
你現在在做的事不也是同樣的事情嗎?
因為怕全台灣幾十萬的理專、業務員跟你搶生意,
所以發這些文來讓大家覺得多數的理專、業務員都是自私的、不專業的,
摸摸你的良心,難道事實不是如此嗎?
說穿了,你這幾篇文章基本上也是利用資訊的不對等再用一些話術包裝,
讓網友們看完之後認同你的想法。
這些行為跟你口中"99%都不專業的業務員、理專"有何不同?
autumn27546 wrote:
但請問我們真能用以上資訊來斷定,此人80歲以後無保障故其先前保險規劃不合格嗎?
就我來看就不覺得定期險錢白花,因為它的效用當時確實在只是沒用到,當然保戶也不會想去用到。
你說到了一個重點,
就是"沒有人能知道風險甚麼時候會發生"!
所以才有定期險和終身險的不同!
如果大家都知道自己在75歲以前就會死,
那誰要買終身壽險?
一個保險商品的好壞,並不是看他的"保額/保費"的比例有多高,
他的"傭金"有多低,
很多人都有一種觀念,
認為"保障越高、保費越便宜、業務員傭金越低"的就是越有利的商品。
真的是這樣嗎?
你覺得一間公司會出一個完全打趴自家其他商品的東西出來嗎?
是你的話你會這樣做嗎?
每一個商品,既然他會推出,跟其它的商品同時間在市面上流通,
就表示這個商品"絕對不會百分百比其他商品好"!
商品沒有好不好,只有適不適合,和客戶需求在哪而已。
定期險的保費相對便宜,終身險相對貴很多,
但是大家想過為什麼會有這種差別嗎?
請問一個人是年輕時容易生病,還是年紀大了容易生病?
是75歲前常跑醫院,還是75歲後常跑醫院?
每一個保單在設計出來的時候,
都是已經把風險機率計算進去了,
同樣的保障,我保到你75歲,風險機率是多少,
但是保到你終身,這風險機率不可同日而語。
定期壽險為什麼比終身壽險便宜那麼多?
因為定期壽險100個人繳費也許只有1個人會要理賠,
所以每個人繳10000就可以支付100萬的理賠金,
但是終身壽險100個人繳費就是100個人要理賠,時間問題而已,
有可能每人繳10000就保證最後每人都可以領100萬?
autumn27546 wrote:
我就舉個我自己家的例子,
其實例子舉再多,也無法證明哪一種保險比另一種保險更有保障,
因為保險保的是"未知的風險",
而所有的例子前提都是"已知"。
就好像我現在跟你說"當初我叫我朋友威力彩買01 05 08 20 23 25/ 08 他就不聽,你看吧,現在證明我是對的!"
這種話叫做事後諸葛!
誰能保證自己未來的路會是跟你舉的例子一樣,還是跟我舉的例子一樣,還是跟他舉的例子一樣?
所以這種"用例子的方式來證明XXX比OOO有用真的沒任何意義。"
用來告訴對方,讓對方多多想一些他原先沒想到的情況,讓他的思考更周全,
那才是舉這些例子的實際意義。
就好像如果有人認定只有定期險才是王道,
那你就告訴他75歲以後發生風險的例子,
目的不是要告訴他"終身險比定期險好",
而是要讓他去想一下他原本沒有考慮過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