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Mobile朋友們您好
近日與某長輩聊股市,對該長輩的投資觀念,我覺得想利用這機會在這提出來請教各位。
1.
該長輩是這樣說,「我自有資金投資A股票、B股票、C股票,我是看最後三者的加總後總額減掉投入的總成本,加減後有賺錢,那就是賺。不管A股票或B股票或C股票哪一支是虧錢,只要其中一支股票賺得的錢可以蓋過其它支股票虧損,那就都還是賺錢。就全部可以賣掉出場了!」
我聽到這,覺得很納悶,我反問該長輩,「可是你當初買進A股票、B股票、C股票,不都是希望各有獲利才出場獲利了結嗎?怎麼會設定其中一支有賺,且能夠覆蓋過其它支虧損的股票,就叫做賺錢呢?這不太合理吧!」
後來那位長輩回應說,「啊,不管啊,反正帳面上最後結果就是扣除成本後賺錢啊,還管它哪一支虧損,不用想太多。唉!真不懂你們年輕人在想什麼。」
2.
長輩還說,「還有,就算是投資A股票、B股票、C股票都虧損好了,我就擺著嘛,每年賺取固定配息,每年從配息慢慢賺回虧損的成本後,然後再賣掉。也不錯啊!這樣就沒虧到啊!」
想請教Mobile朋友們,這樣的觀念,算是正確的嗎?
謝謝
killerofjack wrote:
想請教Mobile朋友們,這樣的觀念,算是正確的嗎?
第一點,您的長輩是對的。能輕描淡寫的形容這些觀念,表示對這些觀念應該早已內化成基本觀念,個人的直覺是,他靠這些,應該已經在股市撈了不少才對。一堆標地裡,有賺有賠只是整體效益沒那麼好而以,但整體加總的結果是獲利就是淨利,沒錯。
其實,買 ETF 也是一樣的觀念。感覺上是只買了一支基金,其實它包了一籃子股票,有的漲,有得趺,最後加總的結果反應到當天最後的淨值。大盤也是一樣的觀念。
所以,同一個觀念延伸到最後,買大盤就好了,也就是,直接做大盤指數期貨就好了。
最有效率,最省成本,也最簡單。真的。
不過,您去這樣講給長輩聽,多數的長輩會說:「夭壽哦~ 期貨那個吃人的東西,碰不得的,你千萬千萬千萬不要碰...」
這時後就會知道,長輩的觀念,到底通到什麼樣的程度就是了。
第二點的話,必須建立在個股不會下市,而且有固定配息的前題才有效。因此,老話一句,還是直接投資大盤比較實在,因為,效果一樣,而且已內建風險分散。
killerofjack wrote:
1.
該長輩是這樣說,「我自有資金投資A股票、B股票、C股票,我是看最後三者的加總後總額減掉投入的總成本,加減後有賺錢,那就是賺。不管A股票或B股票或C股票哪一支是虧錢,只要其中一支股票賺得的錢可以蓋過其它支股票虧損,那就都還是賺錢。就全部可以賣掉出場了!」
我聽到這,覺得很納悶,我反問該長輩,「可是你當初買進A股票、B股票、C股票,不都是希望各有獲利才出場獲利了結嗎?怎麼會設定其中一支有賺,且能夠覆蓋過其它支虧損的股票,就叫做賺錢呢?這不太合理吧!」
後來那位長輩回應說,「啊,不管啊,反正帳面上最後結果就是扣除成本後賺錢啊,還管它哪一支虧損,不用想太多。唉!真不懂你們年輕人在想什麼。」
2.
長輩還說,「還有,就算是投資A股票、B股票、C股票都虧損好了,我就擺著嘛,每年賺取固定配息,每年從配息慢慢賺回虧損的成本後,然後再賣掉。也不錯啊!這樣就沒虧到啊!」
1) 個人投資戶的賺賠,是自己定義的
專業機構的話,你要考慮時間、機會成本、期間所產生或負擔的風險(評 Performance 時)
然後你們在講的賺賠,範圍定義本身就不一樣
你在想的是 A B C 三個個股要分開算
那個長輩在想的是 Portfolio
* 註:專業投資有時候會自己對作,屬於 Hedge,
一開始就是設定兩家漲跌通常會互相吃掉一部份的業者,互相為主要競爭對手搶市場
以消除個別公司的前進後退互搶市場、而把目標擺在產業本體
這種狀況下,鎖定成對或成套的個股中,
有人漲其他人就會跌是一開始就預想到應該會發生的現像
2) 這個是可能性,可能會發生、
或一般狀況下的長期投資 20年 30年 的狀況下,
只要公司沒倒,沒有鬧出什麼弊端掏空的話,之後通常是這樣
不過「現在這個時點結算」還是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