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的想法是追逐高資產還是要穩定現金流:
年輕時覺得資產越高越好,以後年老花錢不用愁
但往50y靠攏時好像漸漸在改變,
也有可能是認清自已的斤兩:

1.沒有含著金湯匙,資產再怎麼努力,也買不起藍寶,帝寶或旋轉大樓
2.人老了留太多遺產要做什麼? 與其留下龐大資產,不如好好享受人生
3.高資產不等於高流動性:急需用錢時,變現過程可能很漫長

很好奇大家的經驗:
不同年齡層的您,現在規劃的重心是什麼?
從追求「高資產」到「穩定現金流」,您覺得理想的轉換時機是何時?
在現金流規劃上,您最關注哪些風險?

不過現金流也是得建構在足夠的資產上

網路上看到有一資訊說,有58%的人覺得每月需要10萬元,14%需要5萬元,10%覺得需要7萬,各有7%的人覺得需要8-6萬元才能快樂退休,僅3%覺得每月3-4萬元也能生活,也有一說所得替代率要薪資的7成才足夠。

我一開始設定的目標也是10萬。
老實說真的不容易呀
我也沒有含著(金湯匙
我只有含 (塑膠湯匙)










誰說高資產就沒有
高流動性了嗎不會
高資產的人會蠢笨
沒預留銀行存款嗎
就算存款不夠用了
也可用他保單去向
保險公司做質借款
只要他願意收支票
拿支票去銀行兌現
隨即可以拿到現金
前前後後免(1小時
所以真正有錢人們
他再怎樣也都不會
應急時沒金錢可用













且天底下也沒長長久久
都極為穩定的 (現金流)
連(台塑集團) 這種公司
經營上都有面臨困難時
你還會覺得天底下真的
有什麼穩定的現金流嗎
只是有些都還沒出狀況
等到哪天給你出狀況了
你還會覺得有很穩定嗎
所以你的觀念不太正確










woxabank wrote:
大家的想法是追逐高資...(恕刪)


當然是年輕時追求高資產........快到退休年齡時就要開始追求現金流了
依據樓主月入10萬, 一年120萬, 用5%殖利率計算, 需要累積本金= 120/5%=2400萬
當你有機會在接近65歲 or 打算退休時, 有累積到2400萬時......就該轉換成5%的現金流了
2400萬很多嗎?在幾個大都市或是特定區域(例如新竹竹科附近), 賣掉一間房子擁有2400萬應該不會太難
您說得完全正確,「高資產」與「高流動性」並非對立,而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

這讓我想到先前跟朋友討論的「是否將個人或家庭視為一間控股公司來經營」的概念。

這間「個人控股公司」的目標,不再是單純追求淨值的極大化,而是致力於優化財務結構,透過適度且聰明的負債,來創造充沛且可持續的營運現金流。

策略運算範例:
假設您當前的資產結構如下:

不動產: 4,000萬
流動資產: 2,000萬
總資產: 6,000萬

若將負債比提升至50%,即可融資槓桿操作:
可融資金額: 6,000萬 * 50% = 3,000萬
總可投資資金: 原有流動資產2,000萬 + 融資3,000萬 = 5,000萬

將這5,000萬資金,投入一個年均報酬率約6.5%的投資組合(例如由優質配息股、債券與基金構成),並採用「只還息不還本」或持續「轉貸、增貸」的方式,將借貸利息控制在2.5%。

年化報酬: 5,000萬 * 6.5% = 325萬
年化利息: 3,000萬 * 2.5% = 75萬
淨現金流: 325萬 - 75萬 = 每年額外產生約250萬的被動收入

但老實說儘管這個策略能創造顯著的現金流,但其門檻與風險同樣不容小覷,如同駕駛高性能跑車,需要高超的技術與嚴謹的紀律:

資產質量門檻: 核心前提是擁有足額且被銀行認可的優質抵押品,如不動產、高流動性金融資產。
利率風險: 若市場利率上升,融資成本從2.5%升至4.5%,利差將被大幅侵蝕,甚至可能轉為負現金流。
投資報酬率風險: 必須確保投資組合的現金流穩定,能夠「覆蓋」融資利息。若報酬率未能達標或市場下跌,將立即產生虧損。
流動性與波動風險: 作為抵押品的資產(特別是股票)若市值劇烈下跌,可能觸發銀行的追繳保證金機制,迫使您提前還款或追加抵押物。
心理素質要求: 必須具備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夠坦然面對並管理巨額負債所帶來的壓力。

討論到最後,最能讓我買單的原因:
我們要對自己仁慈,對後人聰明,「活著的時候是印鈔機,離開了就該當個清潔工」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