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但真實的情況,一旦省習慣了,似乎要大拉拉的花,心理的關卡一樣卡卡

吃飯先看價位,食物會買友善時光,東西要貨比三家,
反觀小孩花錢還比自己大氣。

每天都在跟自己做思想鬥爭,
一個是「勤儉持家」的我,認為節儉是美德,不可以亂花!
另一個是「想要享受生活」的我,認為辛苦工作應該要能換取一些快樂吧。

以前以為是錢不夠,所以沒安全感。

但漸漸地覺得,這似乎是自己長期刻在骨子裡的DNA
Orz
woxabank wrote:
但漸漸地覺得,這似乎是自己長期刻在骨子裡的DNA

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就這麼簡單。

想花就花,想省就省。

高興就好。
你管別人怎麼想?
多看一些日本大家庭的節目

就會覺得自己還不夠省!
與其說節省,不如說是生活習慣很難改變。
一旦成為個人或家庭生活習慣,就不是自己認定的浪費或節省了。
但從別人角度就會說浪費或節省。

像我以前去台中、高雄出差,就是搭高鐵轉大眾運輸進入市區,然後走路。
我小孩也很節省,但出了高鐵站就叫計程車。
我會覺得他們很浪費,但他們卻視為當然。
追求穩定收益!
我老婆就是很省的人,以前吃便當雞腿飯跟排骨飯差10元她就在考慮半天,我說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沒差那一點錢,但她就是想省錢,最後雞腿飯跟排骨飯都沒選,她只買了菜飯,說是要減肥,其實她是想省錢

現在我倆都退休了,我們賺到的錢的確花到死都花不完,我常跟老婆講,錢花不完留給女兒花就算了,最後還要給女婿花,與其這樣,不如我們自己花,

現在吃飯都不看錢了,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像漢來海港城啊、陶板屋、西堤....,一客一千多元餐廳的現在也不會喊浪費了,想出國就出國,我也常提醒她,錢花不完要給女婿花(我們只生兩個女兒),現在花起錢來都不會心痛了,她說的。
jack老大
心態要不得阿 你女兒花你女婿的錢肯定比女婿花你的錢多啊
緬梔花的芬芳
人之常情啦,不然叫女兒生的第二個兒子姓女兒的姓,以後百年之後要拜歷代祖先牌位,不就甘心給女婿很多財產了,很多人都這樣
我跟你差不多,剛出社會時口袋沒什麼錢,又是房貸又是養小孩,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很摳門的日子。

後來存了些錢,有購物衝動的時候,就開始慢慢換掉家裡的家具,IKEA的價格不貴,但房子的質感就慢慢提升。

再後來也沒什麼家具可以換了,就開始買黃金。不管是黃金存摺或者金條都好。買黃金會讓你有購物的錯覺,金額又大,但其實錢沒有消失,不會有罪惡感,而且未來只會繼續增值。

我在2023年買的黃金,當時每公克不到2000元,到現在每公克超過4000元,已經增值超過100%了。

供參考。
明月下的清風
跟股票一樣,價格上漲後沒賣出去之前,持有人都會認為自己賺了很多錢。但實際收支卻是負值(買入時的花費)。
woxabank
那哥除了把錢投資之外,在口袋比較滿的時候,日常生活上有沒有比較不一樣,像我老實說沒叫過外賣,有捷運或公車一定不會坐計程車,一樣沒有促進消費 Orz
跟運動一樣,要給自己一點偷懶日
才不會過得這麼痛苦
你省錢可以以月來做計算,每個月給自己一兩千塊替自己享受
woxabank wrote:
吃飯先看價位,食物會買友善時光,東西要貨比三家,
反觀小孩花錢還比自己大氣。


沒礙到健康就沒有關係

人活著真正需要的東西不會很貴,吃太過體重過胖反而會一堆病,能吃的量有限。
吃飯不看價格跟荷包沒太大關係,跟性格有關,有人賺100存60,也有人有100花100
東西貨比三家跟荷包沒太大關係,跟習慣有關,有人用錢買時間,也有人寧願用時間換錢

這早已不是數學問題,而是深層的心理與習慣問題。
純粹錢包"膨"起來了,但內在的「稀缺心態」作業系統還沒有更新。

woxabank wrote:一個是「勤儉持家」的我,認為節儉是美德,不可以亂花!
窮人思維,看到的是價格,所以省錢是王道~~

woxabank wrote:「想要享受生活」的我,認為辛苦工作應該要能換取一些快樂吧。
富人思維,看到的是價值,願意為價值花錢~~

所以看事情,你是看到價格?還是價值?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