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蟑螂 wrote:我也覺得普普通通,而且風險好像偏高 其實重點還是在可複製性。如果可複製性高,你何不再複製五倍,這樣你一年就有100萬了?如果工作量低,可以複製十倍,就有兩百萬收入。再花100萬請個經理,再複製10倍,一年就有300萬了。不過這當然講的太理想化了。餐飲業很吃地點。5間店和50間店的營業狀況絕對差很多。
我就是愛拍照 wrote:如果工作量低,可以複製十倍,就有兩百萬收入。再花100萬請個經理,再複製10倍,一年就有300萬了。不過這當然講的太理想化了。餐飲業很吃地點。5間店和50間店的營業狀況絕對差很多。
午夜蟑螂 wrote:謝謝您的分享,我本身從事行業別為餐飲業,競爭大需求也大,風險我覺得相對很高,可以操作加盟,但我目前沒有預設淨利潤為12%目前當然有高有低,賠錢甚至不用談淨利潤,恕刪) 好說!既然我們在這裡用”投資”這想法來為手頭既有的資金尋求出路, 那麼就在商言商, 我們的第一要務就是尋求利益的極大化, 也就是資金最有效的運用. 原則上是這麼說, 也看似單純. 實際上則因個別當事人的情況不同(主要是對風險承擔的能力)而會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您在這裡徵求大家(對投資報酬率)的見解, 就好比您徵求大家都熟悉的一個特定商品顏色喜惡程度; 認知偏差或許很大, 或許兩極化, 更說不上誰對誰錯, 總之 很難拿來做參考依據. 其實您心理應該已經很清楚答案了, 還不說您已經有實際操作經驗作為佐證, 我們其他這些人在這裡給您的都是很主觀的”印象”, 參考價值有限.對於利益的極大化, 我個人作投資標的的篩選 背後思維如下:先放開投資項目的行業歸類不考慮, 我首先對投資標的定位成其中兩種之一: A. 收入型 和 B. 價值型.第二考慮投資週期, 這裡週期的考慮延伸到在周期末該標價值的期望和對資金的處分計畫, 也就是其商業計畫中該有的”退場計畫” . 這裡週期除了考慮到時間點的因素, 也更涵蓋了里程碑(milestone)的設定. 也就是說到了周期末該標的商業模式/規模的期待以及下個週期的展望.第三, 評估風險. 這裡主觀(i.e. 成見, 經驗)和客觀(i.e 市場數據) 成分各半. 風險值(通常是對正軌值的偏差量, i.e. deviation) 得出後 綜合以上再針對標的的行業歸類 做出投報率的期望和要求.也就是說不一定投報率低的標的不適合投資, 比方說 放信用貸款給高信用又有資產做抵押的客戶, 雖然放貸利率低一些也是滿好且又分散風險的投資組合.最後的考慮就是”機會成本” 的分析了. 這個比較籠統含糊, 這裡不叨擾.根據我對您描述的這個項目的瞭解, 我歸它為上述A類. 既然是收入型項目, 那我會對其正常性營收能力為主要檢視點且加以苛求. 這種營業項目由於商業型態和市場十分成熟, 各種客觀的市場數據也很容易取得作為風險評估的可靠依據. 只是我對您說的”可複製性”瞭解有偏差, 您的複製性是指週期可以期待重複 而不是指市場規模可以複製 (也就是前一個項目週期到了結束, 下一個項目開始另一個週期, 是嗎?) 這兩者相差甚鉅, 市場規模複製可以期待營收能力的提升, 項目時間上的延伸則是另一種考量.說到收入型項目, 順道一提: 我參加過一個一次性收入的投資項目(中型MMA 在北京舉辦的散打賽事). 募資計畫中的投報率為115%, 為期八個月(自資金投入到收回). 由於對市場不熟悉 我自然對風險的評估趨向保守, 投了反對票. 倒是金主信心和興趣滿滿, 似乎是看到了我們一般人看不到的眉角, 否決了反對票而積極投入. 最終投報率為140%, 雖然延後4個月才結賬. 這個案子告訴我, 投資要成功很大的成分在於投資人(或項目經營人)本身的直覺. 這個直覺可能是需要經驗的累積, 更多的是需要運氣, 以致機會到了聞得出來 把握的住.當然, 我必須要說, 作為一個單純資金投入的投資人 和實際投入項目經營的事業主要負責人看待同樣的投資標的 會有 也應該有不同的期望(要求). 如上述, 畢竟風險評估主觀成分占了一半, 經營者對項目的成敗有至少一半的”貢獻”. 居於此, 風險程度相對於投報率只有項目經營者自己最清楚. 我想這也是大多創投不太碰(小型)餐飲業的原因之一, 或許用信貸的方式融資給經營者起個頭是比較實際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