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lycat wrote:退休之前我沒有在控制...(恕刪) 很多人都認為退休後開銷應該比退休前少!欄主的情形剛好提供一個反例,反而更多。我一直認為退休後,至少退休十年左右身體健康,開銷一定更多。我都抓現在的三倍來算。在這様認知下,退休前的準備跟退休後的理財就會更用心。當然有人會說,退休後清心寡欲,減少開銷就好。但反過來說,為什麼不建議退休前好好努力準備足夠資本。然後找一個自己能接受的理財模式,產生足夠的被動收入。讓自己退休生活有不同的選擇。
絕大多數人後工作期的開銷程度是有階段性的, 這點有問卷數據可參考. 一般都是剛退休後的5-7年 總開銷金額是增加的, 只是花費的項目不同. 第八年以後持平或是下降, 維持到十五年後,也就是大多數人進入80歲年代, 則急遽下降. 到了”錢越用越多”的狀況.我自己也聽到至少有3 個72歲以上的退休人士說: 過了一輩子積累財富的生活, 一旦進了退休年代,面對著一大筆財富卻無法”強迫”自己去享用, 因為一輩子的節約習慣很難突破比較奢華性消費行為的心理障礙. 甚至還因此求助心理輔導.說到退休期間是否應該對自己的欲望做克制. 我認為這是個人的修行, 沒有準則. 但就客觀立場來看, 同樣的消費在人生不同階段中為之就有很大的差別. 比方說, 就平平拿搭飛機這件事來說. 年輕的時候想省錢坐經濟艙, 雖然不舒服但也不影響心情. 上了年紀還要這麼來就不只是辛苦而已了. 當時認為的奢華到了老年就變成了需要. 許多年輕人可以忍受甚至認為好玩的事到了老年就不適合了,因此也不能說這都是欲望 – 但總得在個人能力所及的範圍內為之. 最後, 經驗告訴我們,退休早期的開銷擴張為時不長,總歸會收斂下來,關鍵字眼在"收斂". 這也應該是退休人士財務計畫中的考慮因素.
記帳是個好習慣,我在用IPHONE以前就用智慧型手機在記了(IPHONE都出到第14代了@@),自己年齡不到50,就記了約20年的帳。自己有規劃在「工作滿25年後」的任一天(最晚55歲)就會離開職場,所以需要準備足夠的錢來買養老股(如:0056),哈!有時在想,退休後1天去看海,1天去爬山,這2天到底要花幾塊錢?雖然前幾天為了買音樂劇(貓),夫妻2人的票也花了7600元(一張3800的中等價位票)。有時的確有大支出,也是想對自己好一點的心態。總之,記帳是「唯一法門」。我從過去的記帳中,發現自己蠻會投資的,一半財產來自股票(美股60%,台股40%)。而且記帳可以訓練自己花該花的,省該省的。人嘛!可以在任一時刻「改變」是難得的「自由」!
記帳 30 年依照這幾年的花費做退休預算 (平常就蠻會花錢的,對我個人的慾望還算瞭解)我盡量在退休前把該玩的玩過一輪,退休後比較不會有大筆支出在子女獨立的狀況下,並且無任何負債,我跟太太兩人生活的預算我個人的規劃目標是被動收入要高於生活基本需求 一年兩百萬當然最好是 380 萬以上個人不會把主動投資的收入當做退休生活預算來規劃市場變化太大,我沒把握每年都會有一定的投資報酬率一旦操作不如預期,就會有支出的壓力當然我還是有保留一部分的資金作主動操作,防止老人癡呆如果有賺到,就當作加菜金 ,虧了也不影響生活
uglycat wrote:退休之前我沒有在控制...(恕刪) 我之前有一間市區的三房華厦(已無貸款),出租月收25K(實收),本來的規劃是退休以後就把開支抓在他的租金收益,去年看到另一個機會,就把它賣掉用一樣的錢買了另一間,月收租35K,這樣子我將來的退休開支就提升了不少。你如果單靠主動式投資,所需花費的心力就會比較大。
uglycat wrote:退休之前我沒有在控制...(恕刪) 有那種政府單位機構舉辦的活動,講座,不用錢,但缺點是每個活動條件對象族群不一樣,時間場次地點無法剛好,有時候去加減看關注,剛好符合適合自己的,就報名參加看看。
樓主提到的這三點其實是很多人在退休前就應該養成的良好習慣尤其很多社會新鮮人剛找到工作開始領薪水時常常會因為有一大筆可自主運作的錢而忘了控制花費如果能做好你說的那三點,生活上或家庭背景沒有太多拖後腿的意外的話退休金&退休生活應該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快刀斬破麻 wrote:我媽今年正式退休把錢放在保單領月配息,年化大約6%左右放了約500W每個月配息有25000..在加勞退接近四萬 雞婆提醒一下,6%裡很多都是領自己的本,領了幾年後,約500萬的本金很可能也變少許多不可不慎,除非你買美國公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