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lycat wrote:
富人之所以有錢,往往只是因為他原來就富有,錢賺錢更快而已。並非在道德上他更高尚、對社會貢獻更大、比他人更聰明或努力。就我自己而言,我年輕時比現在更努力,腦筋也更靈光,但我現在過的日子卻比年輕時優渥得多。

這不就是複利嗎?
你年輕時努力,加上運氣,累積了資本,
資本持續跟著好企業成長,最終才有足夠的錢過上想要的生活。
社會的進步靠企業,企業除了勞力資本,還要有金融資本。
老人本來就不可能比年輕人貢獻更多勞力資本。
年輕人貢獻勞力資本,有規劃的老人擁有金融資本,
共同推動社會進步,看起來很正常吧?

況且其實人老了,能真正花在自己身上的錢也不多,
更多的是培養下一代(成為勞力資本),這些不也是你的貢獻?
uglycat
人人都能藉自己的努力存活與力爭上游,翻轉階級,但如今這變得越來越難。都會房價高不可攀,年輕人棄房棄生,能否擁房變成由上一代決定,階級複製將變成現實。
uglycat
如果這個既穩定又能流動的社會結構崩壞,變成有錢也沒有安全與信任的社會,台灣的未來恐怕很令人擔憂。
我這初老族目前沒有工作收入,就是靠投資理財維生。目前的資產類型占比大概如下,應該算保守族吧? 股票有海外的與台股,海外比台股占比多一些,所以分五大塊: 台股、外股、不動產、債券、其他,大約各占五分之一。



我不像灰狼大精通投資理財,只好分散投資。去年台股部位的績效還不錯,年化報酬將近48%, 打敗台股大盤。外股也獲利,可惜加總仍不敵踩雷的損失。所以這圖比起往年,其實少了一塊。由於現在債券投報率還可以,因此我等於改用較大比例的債券來提供固定收益。

對有固定收入的上班族來說,不太需要投資固定收益的商品,但對退休族來說,日常開銷需要現金。一般來說支應短中期確定開銷的資金不要拿去投資,所以要嘛投定存,不然就是定存股/債券配息與房租等固定收入來支應,比較不容易在大跌時被迫賣股,較能守住資產。

我也想過是否花更多精神研究可轉債,或投入更多時間在加密貨幣上。但坦白說平時還是忙碌,想做的事都做不完。投入更多時間賺更多,未必值得。所以暫且這樣過了。

現在比較擔憂是,各國股市的估值會不會太高了些? 會不會什麼時候忽然轉成空頭市場? 還有房市若是走跌,不動產那塊也會變成賠錢貨。人生永遠有擔心不完的事。
ailaug2
我用 Edge 及 Firefox 瀏覽器都沒這個問題
uglycat
也需許是我的OS (Win 8)與瀏覽器版本太舊了
身為一個初老族 您的退休規劃和執行力度已經是先修班的前半段了. 如果還有什麼(我認為)不足的地方, 那就是不需要再為您的資產煩惱過多. 盡情享用您畢生累積下來的財務成果, 畢竟 過一天就少一天. 在這段人生走下坡的里程上, 明天的狀況只會比今天更差, 明天的錢財還買不回來昨日的心境和體能. 要說奢華浪費大概沒有比虛度剩餘時日更尤甚的了. 除非 - 像巴菲特老先生一樣, 以 為他人累積財富而樂此不疲的至死方休. 只是, 對他老人家而言, 似乎賺取財富是他的畢生樂趣. 如果您有同樣的"嗜好", 那麼您也就不會為了理財而煩惱, 因為它是個樂趣.

至於財務規劃和前景, 我認為您的資產配置已經很妥當了, 以一個初老族的處境, 選擇保守是較合宜的, 尤其是資產在不上不下的情況下. (資產多到幾輩子也用不完的人, 很自然地會傾向放手博的更大. 而資產過低的時候也不得不用風險來買時間. 只是前者是有選擇, 後者是被迫).

資產配置的妥當性怎麼決定, 我們行業裡的"大拇指定律" 是: 在60-65歲期間 總流動性資產能製造的現金流在4-5%, 每五年遞減0.5%. 也就是說到了80歲之後總流動性資產產生的現金流在2.5%左右. 這樣的現金流量 - 它能滿足退休生活所需的程度 是充裕? 闊綽? 還是拮据? - 是衡量一個退休人士流動性資產和配置的 準確方法, 因為資產的高低程度是個很主觀的定義, 沒有絕對標準. 這現金流百分比隨著退休人士年紀增長而下降的預期也意味其流動資產,在現金流條件滿足下, 的成長能力. 看了您對資產配置的描述, 我感覺您已經在一條很穩定踏實的計畫實踐路上了. 根據您的想法, 如果您的(流動)資產產生的現金流不如您的預期或需要, 那麼只有兩個選擇: 一. 試圖降低(退休)生活需求. 二. 增加理財風險. 值不值得做這兩者嘗試, 那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功課了.

關於您的擔憂, 我個人覺得是多餘的, 主要是因為我認為您已經在資產配置上做了合理且多元的搭配, 加上已經適當的風險承擔度, 可以應對地緣政治,經濟上(可能)的動盪. 我想以一個退休人士大概也只能做到這樣了. Happy retirement and worry less!
specware
總之, 我是沒有遇見過嫌錢(即影響力)太多的人. [^++^]
uglycat
只要活著就有慾望
前兩天讀到新聞,韓國的生育率降到 0.7, 去年新生兒只剩23萬人。你沒看錯,這是人口五千萬以上的韓國的全年新生兒數。東亞的台日韓中港星全都變成世界生育率最低的幾個國家。

將來的問題將是沒有足夠年輕勞動人口為富裕的銀髮族服務,所以需人力服務的各種費用恐怕會大幅提高,也就是目前預估的退休金,將來可能因為不可逆的物價飛漲而變得不足。但在經濟上,又因工作人口不足而可能長期下行。解決之道,不是引進更多移民,就是自己移民到勞動人口比例較高的國家吧? 只是,要找到像台灣這樣舒適便利、安全、物價不高的地方,實在不容易。
自有歷史紀錄以來, 人類的經濟活動和行為就如江河鑿地 - 壓力到了它自然會找到阻力最小的出口. 我們不要小看了人類的韌性和創造力.尤其是16世紀後的五百年. 天然或人為的災難從沒少過, 每每都是在最黑暗無望之際發生了不可逆的轉變.

雖然說每個經濟體的型態和背景不同, 自然不能拿來類比. 可是單就我們這個小格局台灣來看, 我們自問五十年前的當時對(經濟)前景的擔憂如今還在嗎? 那時候的人想像得到今天這樣的景況 和現代人的憂慮嗎? 每個年代(對經濟)的擔憂不同 不是因為問題無故消失了, 而是人的智慧解決了問題. 這種適應力和解決問題的智慧是人類求生存的本能, 從來沒有失敗過, 將來也一定會延續下去. 不要說五十年後是什麼光景, 二十年後會是如何 我看也沒人看得準. 倒是有一點可以大膽預測的, 那就是二十年後的我們(如果還在的話)看今天就像我們現在看五十年前的問題 - 也不過就是歷史鴻池裡的一個小小波紋. 人要是沒有這樣的智慧 也不會等到今天我們才來煩惱明天怎麼過了. 安啦.

話說回來了. 我能理解您的憂慮, 在別棟樓裡我也提出我對未來經濟結構變化的看法. 未來的二十年會是怎麼發展只有天知道, 今天的退休財務規劃比我們上面幾代長輩們肯定要嚴峻的多了. 未來勞動人口不足的現實或許可以從科技發展找到答案, 只是銀髮族還是跑不掉財務上的負擔, 尤其在醫療和養護上的開支很可能不會只是線性成長的趨勢. 俗語說, 年輕時靠體力, 年長時靠財力.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做退休財務規劃的都會高估通漲效果定為4-5%(與其2-3%)植入計畫中. 如果銀髮族的退休計畫跟不上這5%的通漲預期, 那確實會是很讓人擔憂的事.
specware
"退休生活的理財問題" 十分吸引我的關注, 其一 它和我的工作息息相關, 經常碰到實例. 其二, 深知自己也是要走上這條不歸路,只有及早計畫積極面對. 因而隱忍不住在您這個大哉問中胡亂發言.不好意思.
uglycat
您客氣了。我很感謝您的分享,只是我還沒想到該怎麼回應
Linkaufman
這本書很容易閱讀,講的不是偏向投資技巧,而比較偏向看待金錢或財富的觀念等等,算是好的入門書.
uglycat
書裡談到知足的觀念。然而知足的另一端是企圖心。對許多人來說,知足也許也有缺乏企圖心的涵義吧? 怎麼拿捏著實不容易
可能身在還有力氣想多嘗試的階段
不難保證再過幾年想法還是一樣...
真要說就是調整心態節慾
就會慢慢縮小開銷了吧?
pigstand
uglycat 朋友前幾天登頂Mera Peak,標高6470,真是羨慕啊[笑]
uglycat
太厲害了! 我... 來世再努力吧
今年房市因新青安發酵房市火熱,幾乎變成全民搶房運動,搞得我也心慌慌去看了好幾間,甚至下訂,還好最後沒有真的簽約買下去,否則恐怕只是變成多一間名目房產的下流老人。

房產長期是抗通膨的好商品,但短期如同股票,可能賤買也可能貴買,然一旦變成全民搶購變成賣方市場,恐怕買房只可能買貴,並寄望將來而已。

我不清楚一棟房子住幾年換新最理想,但若初老階段住的已是老房子,可能真的得認真想想,房子再過幾十年後是否依然能安全無虞才好。若真的有非換不可的理由,再換也難說來不及吧?
uglycat wrote:
今年房市因新青安發酵...(恕刪)


雖然對房地產興趣缺缺,不過,去年底還是接手了一間鄉下透天,大概花了一百多現大洋

主要還是因為長輩不希望那間房(祖產)遭法拍,協調由本人接手,至於要不要去住,我想機率應該不大
uglycat
稅金不多的話就還好
沒想到這個月開始,市場上的房貸額度拉警報,許多人表示申貸時間拉長,市場傳出的房貸利率也節節升高。甚至已經看到3%+的數字了。買下房子快交屋的人,莫不憂心忡忡,深怕自己違約。我自己買的預售屋雖離交屋還早,但財務規劃也難免受到波及而焦慮起來。未來交屋時的貸款條件,肯定只會變差不會變好,這也意味著自己得做出更審慎保守的安排。

退休生活輕鬆舒緩,雖有益於身心健康。但就像身體不鍛鍊的話,體力狀況就會逐漸衰退。心智、反應、事務處理能力也是一樣。的確感覺得到自己的處理頻率逐漸微幅下降,很多事情覺得勞神費力而減少活動,無論是吸收新知,或運動社交等等。也因此面對前述的焦慮感,不似青中年時期一般篤定,擔心自己哪裡處理不好出了差錯。

身體方面,也感到狀況衰退,小毛病增加。比以往更常拜訪醫院,醫療相關的支出,就像房子變老之後,越來越大。好在對有些事,譬如換新機新車之類,變得無感無需求。前陣子記帳一段時間,發現也沒離譜的變動,後來又停下來了。其實到了一定年紀,生活方式趨向穩定,開銷自然不容易出現劇烈的變動,應不需特別擔心。

總而言之,這一年感覺日子的流逝感變得更快,樹立與達成的新目標也減少。變得更不記得近期發生/經歷過的事,除非刻意去記錄或回憶。這種感覺,的確會讓人覺得有點心慌。甚至想不定期寫敘事日記,但一寫又耗費許多時間,覺得自己什麼事都沒做,只是沉溺在思緒裡而已。

退休生活,好像並沒有那麼讓人安心自在,即便在財務上可以放心。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