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ame wrote:
正式二 三期,不是比較劣化的實驗結果...高端送的只有跟AZ 比較的非劣化實驗結果吧

不必對比AZ的數據 ,在高端第一期就已經做了
以當前施打新冠疫苗的緊迫性為由,要先走完三期試驗再推出疫苗會追不上變種病毒的腳步,況且三期試驗也仍然在進行當中。
反而, 對比通過EUL的科興? 以及國藥是在實驗於第二期時, 就開始大量施打 ? 這樣沒問題 ?
況且在科興疫苗三期完成後 , 保護力被證明只有51% ? 這樣也沒問題 ? 反正通過了EUL?

正式二 三期,不是比較劣化的實驗結果 ?
啥?比較劣化的實驗結果 ?
所謂的 非劣性試驗(non-inferiority trials), 根本就不是某些媒體, 自行解讀字面的意思, 它的目的就在於檢定新藥療效至少不輸舊藥。
新藥非劣於舊藥的意思

dgame wrote:
上面有給你BBC 當初的報導 跟我記憶中一樣 是使用免疫橋接方式完成"二期"

應該反過來問BBC , 為什麼不能 "免疫橋接" ?
這樣舉例 "免疫橋接"好了
有「台灣抗瘧之父」之稱的連日清老師 , 他不是醫學系畢業的, 只是師大英語系畢業,但是他能在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衛生研究所兼任教授,在醫學院教病媒蚊, 是很多醫生的老師, 為什麼 ?
因為他的專業, 瘧疾與登革熱的研究, 可比擬正式醫學院畢業的老師
他的教學成就 , 能對比 正式醫學院畢業的老師

再說 恩里科·費米Enrico Fermi 被譽為「原子能之父」。他擁有數項核能相關專利,並在1938年因研究由中子轟擊產生的感生放射以及發現超鈾元素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論學歷?論考試資格? 他連博士學位都沒有, 他只是義大利比薩高等師範學校畢業
但是, 費米能不能比擬博士 ? 他的實驗室可是培養了許多博士,諾貝爾獎得主。門下博士生包括歐文·張伯倫、傑弗里·丘、傑爾姆·傅利曼、馬爾溫·戈爾德貝格爾、李政道、阿瑟·羅森菲爾德以及薩姆·特雷曼等人。
對比 , 比較費米Enrico Fermi 的科學成就, 絕對超越許多大學的博士

不知道您對 "中和抗體" 有沒有概念 , 無論是 多株抗體 或單株抗體 , 抗體能夠先和病毒S蛋白結合 , 病毒就無法嵌合上人體細胞 。
這樣的抗體稱為中和抗體 , 是有效的抗體
雖然抗體有效 , 但若抗體的數量不足 , 只中和了某些病毒 , 仍然存在許多未被抗體中和的"空檔"病毒 , 這些無"抗體"防守的病毒就會造成感染
抗體 力價 必須高於 病毒的毒力 , 才有保護力
關於抗體"效價" ,抗體力價夠不夠力? ,是使用 "滴定度" 來評估 ,"滴定度"反映的是抗體結合抗原特異性位點的最低濃度。
方法是 不斷稀釋血清,直到最後抗體和血清樣本不再呈現陽性,這個稀釋多少倍數的"最低濃度"即滴定度,被用來表示抗體的數量是否足夠 , 能否中和病毒。中和病毒 就有保護力

過去的"流感疫苗"也常用橋接方法來監視,明年要用那一株流感?、有什麼樣的病毒變異?,抗體中和"滴度"數等,都拿來對比, 用這樣的模式去看下一年可能需要的疫苗種類

依據橋接所公布的數字中,科興疫苗中和抗體倍數為0.2倍,再來是AZ的0.5倍,而高端呈現的資料,與抗體中和數字是1.7倍,和AZ的0.5倍計算下來就是3.4倍,「保護力只比輝瑞跟莫德納疫苗稍微低一點」。

南韓SK新冠疫苗也將與AZ疫苗進行比對性試驗,採免疫橋接方式

前面已經說明 免疫系統 的特性 , 累積了"免疫記憶 " , 下一次的反應就能啟動速度更快,反應強度更大
免疫系統 需要 "補強" ,
這樣舉例好了 , 免疫系統如同身體的警察
通緝犯(病毒)的資料(疫苗抗原或來自舊冠毒的類似抗原)如果沒送到戶籍地 ,警察(免疫系統)不會去抓他(病毒)
通緝犯的資料送進來 , 如果沒有照片 , 警察不知道通緝犯的長像 ,警察想抓也不知如何去抓他?

如果只送一次 通緝犯(病毒)的資料 , 戶籍地警察(免疫系統) 記不住 , 補強注射第二劑 ,第三劑 , 就是再送一次 通緝犯(病毒)的資料 , 讓戶籍地警察(免疫系統) 補強記憶能記住。
這樣 戶籍地警察(免疫系統)記住了通緝犯(病毒), 才能展開追捕

以當時搶不到疫苗的情況 , 高端疫苗至少多了一種選擇 , 多一種選擇而不是強迫注射, 補足了缺口 ,而且有了自己製造「蛋白質次單位疫苗」的經驗

這樣和美國國衛院合作的經驗很寶貴, 如同我國自製的 IDF 經國號戰機 , IDF 經國號戰機 也只有台灣在使用, 此「自製防禦戰機」是比不上 F16 , 但是在當時補足了F5E老舊的空防缺口, 且 IDF 的出現才促使美國同意出售F16 。

以現在事後來看 , 國外都稱許 台灣的疫情控制很好 , 離中國這麼近 ,卻沒有大規模封城 , 經濟活動都還能進行,是疫情影響最小的國家 。

再者,只看第幾期? 卻不看實驗內容到底做了什麼?
如同只看 費米Enrico Fermi 是比薩高等師範學校畢業 , 連日清老師是師大英語系畢業

對於生物製劑如何審核上市? 以及如何EUA緊急授權 的流程 , 都存在"不明所以"的誤解
事實是 , EUA 的要求已經做到傳統第三期的內容了

(EUA) 緊急授權不同於以往商業上的申請程序,美國的EUA 降低了原本的標準 無論在第一期→第二期 →第三期 , 時程,人數 , 測試項目 ,都是大幅縮水的
例如,輝瑞通過緊急授權是2020年的12月12日 , 所謂的第三期當時只完成藥廠的內部初步試驗 , 正式的第三期報告根本沒有完成 , 這樣的報告是無法通過FDA的正式審查
是由FDA 專家小組背書 而取得緊急使用授權 ,其疫苗有效性及安全性符合緊急使用授權 (EUA) 申請, 已經降低了的標準。但是在時程上是提早 。
通過緊急授權時 , 輝瑞第三期試驗同步仍然在進行當中

又例如2020年12月18日,Moderna mRNA-1273獲得FDA核發緊急使用授權, 這並非臨床試驗的最終結果,因為莫德納的臨床試驗計劃是要到2022年末才會有正式結論。

EUA的流程,不同就於傳統的一期人體試驗,第一期只需50到100人,主要進行疫苗的安定性探索,二期則是,約200人到500人,進行疫苗的劑量探索,到了三期,才會進行大規模測試。
EUA在一期的時候,已經在進行傳統二期的測試內容,二期的人數也來到3500人以上,也就是說,二期已經在進行傳統三期的大規模測試

以美國FDA的標準 , 申請EUA提交的文件包括該疫苗進行的第1階段和第2階段研究積累的所有安全性數據,並希望第3階段數據包括至少平均有 2個月的追蹤follow-up(這意味著在完成完整的疫苗接種方案後,至少有一半的3期臨床試驗疫苗接受者有2個月的追蹤查訪。)
美國 FDA 對於第三期 數據的標準是 超過 3,000 名疫苗注射受測者

高端疫苗在進行二期臨床試驗,收案人數超過原預期的 3700 人,這就已經達到 美國FDA 要求的第三期 最低標準 3000人 , 總共收案 4000 多人,超過衛福部建議取得台灣緊急使用授權 (EUA) 受試者人數要求,且4月底共 3700 名受試者已完成第二劑接種。
這樣 5 月底將有臨床試驗分析結果,6月就 2個月的 follow-up 了,依法規申請 EUA
高端 採用的就是 FDA 要求的第三期條件去做 第二期
https://www.fda.gov/media/142749/download
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 for Vaccines to Prevent COVID-19
Guidance for Industry
Document issued on May 25, 2021.
這是 FDA 準則 建議的 第三期標準

以美國FDA的標準 , 申請EUA提交的文件包括該疫苗進行的第1階段和第2階段研究積累的所有安全性數據,並希望第3階段數據包括至少平均有 2個月的追蹤follow-up(這意味著在完成完整的疫苗接種方案後,至少有一半的3期臨床試驗疫苗接受者有2個月的追蹤查訪。)
美國 FDA 對於第三期 數據的標準是 超過 3,000 名疫苗注射受測者

FDA預期的 EUA要求將包括一個超過3,000名疫苗接種者的3期安全性數據庫,代表參加該3期研究的參與者中有很大比例的人受到了嚴重不良事件和特別關注的不良事件的關注在完成完整的疫苗接種方案後至少一個月

國產疫苗第二期就是依據 這個第三期標準 去 設計的

高端在4月底共 3700 名受試者已完成第二劑接種, → 6月就 2個月的 follow-up 了
這第二期就已經達到 美國FDA 要求的第三期 最低標準 3000人
4月底共 3700 名受試者已完成第二劑接種
4月 → 6月底 , 有近兩個月的時間 , 美國FDA 要求的第三期為何無法申請EUA ????
不看受測內容為何 ? 卻只看冠上標籤第三期?
誰承認?誰不承認這些主觀認定? 卻不去看內容為何 ? 實質的實驗項目是什麼 ?

是否應該回到實質內容, 客觀的科學數字來看高端疫苗的 Nab INF--γ ,IL-4 為多少?

於 95% 置信區間的最低幾何平均 (GMT) 比率應至少為 0.67 , 實驗算出來, 經專家會議認定
去年2021有二篇報告
將自然感染復原後的血清, 和不同種類的疫苗注射後所產生之中和抗體 , 比較後做成線性關係
第一篇

convalescent 自然感染恢復期抗體 為標準 ,neutralisation titre設為 1
二篇不約而同有類似結果
中和抗體效價最差的就是inactivated不活化疫苗 CoronaVac , 中間的就是 Ad-vectored腺病毒載體 , 再高一點是subunit 次單位蛋白疫苗,最高是m-RNA疫苗

在Y軸 50%中和抗體 對比疫苗效力(最低標)就落在X軸約0.67

WHO尋求 COVAX 第三期試驗的標準時
COVAX 由流行病預防創新聯盟 (CEPI)、全球疫苗免疫聯盟 (Gavi) 和世界衛生組織 (WHO) 以及主要交付合作夥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共同領導。其目的是加快 COVID-19 疫苗的開發和生產,並確保世界上每個國家都能公平公正地獲得疫苗。
CEPI 就有這樣的要求最低標準

高端GMT是高於達 3.4 , 在 Subunit (次單位疫苗)那個框框的位置 , 效力約 90
herblee wrote:
應該反過來問BBC , 為什麼不能 "免疫橋接" ?

那應該請問 為啥其他疫苗不使用免疫橋接來當做有效性證據?
如果免疫橋接 能被接受
使用較少的樣本數量 與較快的結果報告
不是讓有用的疫苗更早提供需要的人幫助?
答案事實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CbnxuImHiw
這部輝瑞的影片就說明了一切

藥品不是食品
科學需要證據 不是信仰
dgame
所以 現在沒有任何藥證(除台灣以外), 要怪別人的科學 跟你的不一樣嗎?
herblee
您真的了解"藥證"問題嗎?發出"許可證"是國家主權的象徵!很多是行政手段和政治力的問題,是保護自家產品,是本地藥廠優先, 根本就不是藥品本身的科學問題,這種說法是拿政治問題來談藥品科學
herblee wrote:

現在依據《國際衛生條例(2005)》(IHR)突發事件委員會關於 2019 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大流行的第十五次會議的報告。
世衛組織確定,COVID-19 現在是一個既定且持續的健康問題,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PHEIC)。
由於 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PHEIC), 終止 PHEIC 時, 自然沒有對於疫苗緊急用途 (EUL) 的授權需求 。
也不需要任何 COVID-19 疫苗接種證明作為國際旅行的先決條件。

您的標準是通過 EUL 就是好的嗎 ?
然而 ,現在通過 EUL 的疫苗 ,無論打那一種廠牌的疫苗, 全部都會發生 "突破性感染" ! 打四劑一樣會被感染

連最基本的eul認證都達不到,事後補交作業都不行,好意思跟上面的比?對岸好歹有過耶

高端公佈的二期只有期中,三期只有橋接...你告訴我名單上哪一個第一代疫苗是認免疫橋接的?二期數據優異三期翻車的比爾蓋茲投資的那一支夠出名了吧科興都差點過不了.拿別人不認的流程來跑,不會顯示比較高明
dgame
中和抗體高 就表示有效 這本身就已經是被質疑的了 根本沒有有效的實驗證實了這件事情為真
herblee
中和抗體是能夠中和病毒的抗體。如何能說成 『這本身就已經是被質疑的了 ?』再者, 中和抗體實驗為何不是有效的實驗?
herblee wrote:

完全看不懂您的邏輯?列入名單代表之前通過 IIb 期或 III 期研究並獲得參考 NRA 授權, 本來就和列入名單後eoi accepted 無關,EUL都停了程序為何不會停下來?


看不懂邏輯?你有沒有送過審查資料?
"列入名單代表之前通過 IIb 期或 III 期研究並獲得參考 NRA 授權"這件事誰說的?那是who開的報名審查條件,不是你送審列上去就代表完成了,要不然後面的審查進度狀態欄寫好玩的嗎?你送了who難道一開始不用書面審...現在就是這個都沒跑完就結束了.

"列入名單代表之前通過 IIb 期或 III 期研究並獲得參考 NRA 授權"這件事要成立的前提是eoi accepted起碼要完成,而高端這關跟本就沒過.

而說到底,who eul都拖多久了,連專家審都還沒碰到就卡關到截止收件...你的宣稱成果有多少可信度?

-------------------------------------------------------------------------------------------------------
PQ名單資格只代表符合
1.台灣的衛服部被who評估為"functional(正常運轉/有功效的)"的監督機構
2.該機構給予市場銷售許可或EUA

認證"通過 IIb 期或 III 期研究"那是eoi審查做的事....明白嗎?不是你送了who就要認.eoi accepted是擺設嗎?科興who也只認18~60(還是64?)的實驗結果,直接指出高齡組樣本不足.
thron
意向書都沒收後面還討論什麼?你文件書面標準有沒有達標都不知道[0分]事實就是你連讓who收下eoi都辦不到[真心不騙]
thron
敢吹123期都有做,eoi卡到收件截止都過不了甩鍋行政問題[笑到噴淚]你總有求過職吧,履歷審查過了後面還有面試,而現在你連履歷都沒投過,這麼難懂嗎?
https://www.cdc.gov.tw/EpidemicTheme/Detail/HN_bvfRk6F9P3-V-G4NJxQ?archiveId=k4nd15up8aeJWFIpzM1Luw

這篇引論的前面:
而因目前尚無抗體效價和保護力關聯性之公認標準,且除中和抗體外,記憶B細胞(memory B cells)和T細胞免疫反應亦可能提供中長期保護力,因此中和抗體效價僅能做為間接評估疫苗保護力的指標之一。

所以中和抗體 與 疫苗有效性 是否等同 是被質疑的
你的二 三期實驗 只去比較中和抗體(AZ) 的依據為何?如果連理論基礎都如此薄弱.為何要跳過正常的二 三期實驗? 便宜行事? 還是 就是個信仰問題...."台灣需要自己的疫苗".
疫苗保護力 是統計的結果 不是比較中和抗體的結果~

為啥 BNT, moderna, AZ...甚至連中國的疫苗
都要接受傳統的二 三期,都要完成三期期中 才去申請EUA
是人家比較笨嗎?

最後從結果來看,我們的聰明用錯方向,但是 信仰堅定不移
herblee
Novavax 是1987年就成立的美國疫苗廠,從美國政府的“曲速行動”計劃獲得16 億美元貸款,高端是美國的疫苗廠嗎?高端實驗的委託公司原本是美國Clinipa,為何遭中國公司dMed併購?
dgame
即便是老美自己的藥廠,他有偷吃步嗎? 要答案 你給政治理由...文不對題吧
dgame wrote:
這篇引論的前面:
而因目前尚無抗體效價和保護力關聯性之公認標準,且除中和抗體外,記憶B細胞(memory B cells)和T細胞免疫反應亦可能提供中長期保護力,因此中和抗體效價僅能做為間接評估疫苗保護力的指標之一。

這一段是您自己認為的嗎? 還是引用誰說的?
怎會沒有標準 ?
人類在此之前都沒有疫苗嗎? 無法對疫苗檢測訂出標準?
病毒中和試驗(Virus Neutralization Assay)是最傳統的方法

中和抗體 和 病毒的S蛋白嵌合 , 病毒就無法經由ACE2這個門戶進入細胞, 於是細胞就會活下來
細胞活下來沒有空泡化,就能藉此判斷此抗體能抑制病毒斑塊(Plaque Reduction Neutralization Test, PRNT)
Moderna ,BNT, AZ 全都做過 neutralizing antibody test
如果您要說沒有標準 ? 請先反駁這些疫苗的報告, 說它們是 間接評估疫苗保護力

這些疫苗在第III期保護力,是接種疫苗的人群與沒有接種疫苗的人群相比,可以減少多少罹病,重症或死亡的風險。
罹病,重症或死亡的風險和對照組(沒打疫苗者)對比;還是需要對比
如果100%無罹病、無重症無死亡, 代表疫苗百分之百有效,風險可以完全消除。

在第三期臨床試驗會在一定人數的受試者,通常是幾千人甚至幾萬人,比較有施打疫苗的和沒有施打疫苗或施打安慰劑的疾病發生率,稱為疫苗效力(efficacy);
當疫苗上市後,還會持續追蹤大規模廣泛施打後所獲得的保護效果,稱為疫苗效果(effectiveness)。

然而, 這些通過EUL的疫苗全部都發生了突破性感染 (原因前面解釋了), 自然感染後也會再次感染
原本在 III 期臨床試驗中,兩種 mRNA COVID-19 疫苗(輝瑞/BioNTech 的 BNT162b2 和 Moderna 的 mRNA-1273),可是被證明在預防該疾病的症狀方面有 94-95% 的有效性。此外,在不同年齡組以及 75 歲以上和患有合併症的人群中也觀察到了相似的療效。

然而,後來真的是94-95%無症狀嗎? 真實的有效性後來根據以色列衛生部登記處的數據,截至 2021 年 4 月,共有 397 名完全接種疫苗的患者在接種第二劑疫苗後因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 2 (SARS-CoV-2) 住院治療,其中 234 名患者住院治療。患有嚴重的 COVID-19,其中 90 人死於該病。

於是您相信 這第幾期的報告 , 卻不相信後來事實上發生打疫苗仍然感染,且保護力(標準為完全無症狀)低於94-96% 的有效性,有『突破性感染』的疫情 ?

以色列的報告, 共有1497位受完整兩劑疫苗的醫事人員因有症狀或接觸史而接受了PCR檢驗,其中39位發生突破性感染(PCR陽性),平均年齡為42歲。
病例組在感染前(一星期內)的血清中和抗體效價較對照組低,病例組/對照組抗體幾何平均值比為0.361 (95%信賴區間:0.165-0.787)。在病例組中,若感染前血清中和抗體的效價較高,所測得的病毒量則較低(Ct值較高),代表傳染力也較低。
多數突破性感染者的症狀輕微或是無症狀,不過有19%的感染者症狀持續6個星期以上,出現嗅覺喪失、持續咳嗽、疲倦、虛弱、呼吸困難及肌肉痠痛等新冠長期(long COVID-19)症狀。
突破性感染病例中,85%是由B.1.1.7 (alpha變異株)所引起,和當時的社區流行病毒型別相符。29(74%)位感染者在感染期間可測到相當的病毒量(Ct值<30),不過其中只有17 (59%)位抗原快篩呈現陽性反應。詳細疫情調查顯示這39位感染者並未再將病毒傳染給周圍的人員(無再次感染給另一個人現象)。

這一篇是美國醫學期刊 JAMA , 打過四劑BNT照樣突破性感染!
該篇論文統計實驗是在以色列做的, 打過三劑BNT之後的突破性感染是19.8% , 打第四劑是降低到 6.9%

但是對比當時 BNT三期的報告 , 是打二劑的保護力就達到94-95%




dgame wrote:
所以中和抗體 與 疫苗有效性 是否等同 是被質疑的.(恕刪)

原因前面解釋了, 您這樣說是在質疑 這些通過EUL疫苗在 III 期臨床試驗中 的有效性 嗎?

您跳過了 上面以色列 的真實疫情
中和抗體 與 疫苗有效性 是否等同 是被質疑的 , 正是發生這些『突破性感染』
如果拿後來的『突破性感染』對比之前在 III 期臨床試驗中 的有效性 , 真的有 94-95%完全無症狀嗎?

dgame wrote:
你的二 三期實驗 只去比較中和抗體(AZ) 的依據為何?如果連理論基礎都如此薄弱.為何要跳過正常的二 三期實驗? 便宜行事? 還是 就是個信仰問題...."台灣需要自己的疫苗".
疫苗保護力 是統計的結果 不是比較中和抗體的結果
.(恕刪)

並不是, 高端第一期就在一,二期就已經有Nab ,INF-γ,IL4 的數據 , 不是只有Nab
看不懂您所謂的『理論基礎都如此薄弱』疫苗保護力 是統計的結果? 所指為何 ?

這些疫苗在三期做的保護力?是以 III 期臨床試驗中,能預防該疾病的症狀有效性 94-95%, 但是後來『突破性感染』的事實證明根本破功
前面解釋過了, 這個病毒的S蛋白"帶正電荷"能靜電吸附逃脫抗體 , 黏上HSPGs, 且多出PRRA的插入能引入弗林蛋白酶,切去原本嵌合住S1亞基的抗體, 讓 S2亞基溶開細胞膜釋入病毒RNA。
這樣 III 期臨床試驗中,94-95%能預防該疾病的症狀的此一標準,在流行株變種之後還會準確嗎 ???

如果您知道這個病毒能突破"抗體"防守, 而根本無法阻絕體外, 接觸就會被感染,是感染後才由T細胞清除, 還相信 III 期臨床試驗中,能預防該疾病的症狀發生?
問題是 , 當時台灣是 以隔離檢疫把病毒擋在國門外,漏網之魚以疫調追蹤抓出來隔離。
當時本土沒有病例, 是要如何在打入疫苗後, 找到一個病毒肆虐正在流行的環境?把人放進去?然後說有保護力不產生症狀?
這必然要到國外去做, 談到人家要讓你做實驗,找到有萬人以上打疫苗的實驗環境

等實驗做出來,病毒變種了,omicron比原始Wuhan-Hu-1號病毒,帶電的位點增加到9個,逃避抗體的能力當然更強
。當初實驗時流行的病毒株已經全都換了, 要如何去模擬出當初病毒株的流行環境 ?
不知道
比較早出來的的疫苗是對抗早期的病毒株
晚出的疫苗是要到那裏去找早期的病毒株來對抗?

疫苗只是抗原 , 是刺激人體去產生抗體及細胞免疫 , 是人體免疫在對抗病毒
並不是疫苗打進去,疫苗就能對抗病毒?
這個病有交叉免疫反應, 甚至得過 其它種類的冠毒如同 OC43 , 229E ,NL63 都對SARS-2有交叉保護

現在人群經由自然感染不知道幾次 , 幾個輪迴,以及疫苗注射三劑以上, 基於免疫系統的特性,反應速度變快,反應強度也變大, 已經累積對這個病毒的免疫記憶, 99.56%的人感染上了都是無症或輕症

到那裏去找 一個感染的環境 ? 人體的免疫狀態和流行的病毒株都停留在2020年?
如同 15世紀的天花橫掃美洲 , 原住民死亡一半以上, 但是現在"天花" 早已時過境遷, 環境條件都不一樣了
不做對比 , 不放在同一個標準上比較 , 請問要怎麼證明?
thron wrote:
The cancellation of ongoing EUL assessments (please also refer to Question 3).


不知道是誰 cancel 的?

是高端自己主動 cancel 還是WHO cancel 的?
六藝君子 wrote:
不知道是誰 cancel...(恕刪)

Who,因為時間截止了。除了最後一步的會延長deadline,其他都是砍掉。
------------------------------------------------------
My EUL application is still under review. What happens to my ongoing EUL application?

Ongoing assessments will be cancelled with the exception of products that are at an advanced stage in the QMS/dossier assessment process and fall in the high priority category.

For those the assessment process will be extended until July 2023.

Applicants whose applications will be cancelled will receive an official communication from WHO informing them of the cancellation of their application.
dgame
高端 應該沒進到"最後一步"
thron wrote:
Who,因為時間截止了。除了最後一步的會延長deadline,其他都是砍掉。



鐘聲響了

助教宣布, 除了寫到最後一題的可以延長15分鐘,

其他考生一綠死當, 也沒得重修
dgame
高端 應該只有申請考試,連入場都沒有
thron wrote:
樓主
意向書都沒收後面還討論什麼?你文件書面標準有沒有達標都不知道事實就是你連讓who收下eoi都辦不到
2023-07-29 15:02
thron
樓主
敢吹123期都有做,eoi卡到收件截止都過不了甩鍋行政問題你總有求過職吧,履歷審查過了後面還有面試,而現在你連履歷都沒投過,這麼難懂嗎?


您上述到底在說什麼? 完全看不懂
https://www.who.int/news-room/articles-detail/1-EOI-Covid-19-Vaccines
您要不要看一下 . WHO 對 EUL 的說明

First Invitation to manufacturers of vaccines against Covid-19 to submit an Expression of Interest (EOI) for evaluation by the WHO (Prequalification and/or EUL)
是 WHO 邀請廠商參加

The WHO EUL is not equivalent or an alternative to WHO prequalification, and should not be thought of as such. The EUL is a special procedure for unlicensed vaccines,
WHO EUL 並不等同也不是其替代於 WHO 資格預審,因此不應被視為 WHO 資格預審EUL 是針對未經許可的疫苗

Those EOIs that are considered acceptable to proceed with the submission of a dossier, will be assessed according to either the EUL procedure
那些被認為可以繼續提交檔案的意向書 (EOIs)者, 將根據 EUL 程序進行評估

WHO RPQ has also developed the Emergency Use Listing (EUL) process to expedite the availability of unlicensed medical products needed in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situations. The process assists interested UN procurement agencies and Member States in determining the acceptability of using specific products in the context of a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PHE), based on an essential set of quality, safety, and efficacy/immunogenicity data.
世衛組織 RPQ 還制定了緊急使用清單(EUL)流程,以加快公共衛生緊急情況下所需的未經許可的(無藥證/許可證)醫療產品的供應。 該流程幫助感興趣的聯合國採購機構和會員國根據一組基本的質量、安全性和功效/免疫原性數據,確定在公共衛生緊急情況 (PHE) 情況下使用特定產品的可接受性。

The EUL procedure defines (a) the steps that WHO will follow to establish eligibility of unlicensed products for assessment under this procedure, (b) the essential information required, and (c) the process to be used in conducting the assessment to determine whether an unlicensed product can be listed on a time limited basis, while further data are being gathered and evaluated. In addition, draft points to consider for the assessment of Covid-19 vaccines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published.
EUL 程序規定了(a) 世衛組織將遵循的步驟,以確定未經許可的產品是否有資格根據該程序進行評估,(b) 所需的基本信息,以及(c) 用於進行評估以確定是否未經許可的產品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列出,同時正在收集和評估進一步的數據。 此外,評估 Covid-19 疫苗時需要考慮的要點草案已經制定並發布。

再如何 EUL ?也都是unlicensed vaccines 沒有證照(許可證)的疫苗 ,
The WHO一再說 EUL is not equivalent or an alternative to WHO prequalification, WHO EUL 並不等同也不是其替代於 WHO 資格預審

王必勝:保護效益報告用真實世界數據評估 比臨床試驗更有效力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638&t=6691088&p=6
高端 的第一期 報告

期刊上就有MVCCOV1901數字, 公開在Lancet 集團 出版的期刊上
E Clinical Medicine (Published by THE LANCET)
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a Recombinant Stabilized Prefusion SARS-CoV-2 Spike Protein Vaccine (MVCCOV1901) Adjuvanted with CpG 1018 and Aluminum Hydroxide in healthy adults: A Phase 1, dose-escalation study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eclinm/article/PIIS2589-5370(21)00269-8/fulltext
Published:June 25, 2021DOI:https://doi.org/10.1016/j.eclinm.2021.100989

通過
(A) ELISA 測量接種 5、15 或 25 μg MVC COV1901 的參與者的血清的抗刺突蛋白 IgG 抗體

報告大人, 都有數字, 公開在Lancet 集團 出版的期刊上 , 抗體生成需要時間 14-21天
數值由 29天的 跳到 43 天的 , 就是疫苗補強後產生的效果
HCS是罹病患者的恢復期血清抗體 , 打兩劑之後 , 無論給予 5, 15, or 25 μg , IgG都超過 HCS中位數平均值

(B) 假病毒中和試驗
和來自 35 名康復 COVID-19 患者的人類恢復期血清 (HCS) 通過相同的測定進行分析以進行比較


(C) 活病毒中和試驗測量中和效價
活病毒中和測定中使用 NIBSC 20/130 標準作為標準(面板 C 中的星號)。條形表示幾何平均滴度,誤差條表示 95% 置信區間。

第 43 天的 SARS-CoV-2 尖峰特異性 IgG GMT 為 7178.2(5 微克)、7746.1(15 微克)、11,220.6(25 微克)和 2179.6(HCS);B:SARS-CoV-2 假病毒 ID 50 GMT 在第 43 天為 538.5 (5 μg)、993.1 (15 μg)、1905.8 (25 μg) 和 430.5 (HCS);C:野生型 SARS-CoV-2 NT第 43 天的50 個GMT 為 33.3(5 微克)、76.3(15 微克)、167.4(25 微克)和 42.7(HCS),

E Clinical Medicine (Published by THE LANCET)
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a Recombinant Stabilized Prefusion SARS-CoV-2 Spike Protein Vaccine (MVCCOV1901) Adjuvanted with CpG 1018 and Aluminum Hydroxide in healthy adults: A Phase 1, dose-escalation study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eclinm/article/PIIS2589-5370(21)00269-8/fulltext

細胞免疫反應:抗原特異性 IFN-γ 或 IL-4 分泌性斑點形成單位 (SFU) 的數量通過 ELISpot 分析確定。冷凍保存的外周血單核細胞 (PBMC) 迅速解凍並靜置過夜。細胞以 1 × 10 5細胞/孔分配用於 IFN-γ ELISpot 測定(人 IFN-γ ELISpot 試劑盒,MABTECH)或 2 × 10 5用於 IL-4 ELISpot 測定(人 IFN-γ ELISpot 試劑盒,MABTECH)的每孔細胞數。用主要由 11 個氨基酸重疊的 15 聚體序列組成的肽庫刺激細胞,覆蓋 SARS-CoV-2 S 蛋白的 N 端 S1 域(PepTivator SARS-CoV-2 Prot_S1,Miltenyi Biotec)並在 37°C 下孵育 24-48 小時。用 CD3-2 mAb 刺激的細胞作為陽性對照。按照手冊檢測 IFN-γ 或 IL-4 的釋放,並使用 CTL 自動 ELISpot 閱讀器對斑點進行計數。通過減去陰性對照重複(對照培養基)的平均值,計算並歸一化在肽池刺激三次重複中計數的平均 SFU。結果表示為每百萬 PBMC 的 SFU。

圖4細胞免疫反應總結
細胞用 S1 肽庫刺激,並在 37⁰C 下孵育 24-48 小時。用 CD3-2 mAb 刺激的細胞作為陽性對照。使用 ELISpot 分析檢測 IFN-γ(左)或 IL-4(右)。通過減去陰性對照重複(對照培養基)的平均值,計算並標準化在肽池刺激三次重複中計數的斑點形成單位(SFU)的平均值。結果表示為每百萬 PBMC 的 SFU。條形表示平均值,誤差條表示標準偏差。


第一期報告就有了 Nab 中和抗體IgG效價,巨噬細胞活化因子 IFN-γ , II型輔助T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IL-4白血球介素4的數據

高端第二期試驗
高端新冠肺炎疫苗二期期中分析數據,已由醫學期刊《刺胳針呼吸醫學》(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完成審查並公開發表。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13, 2021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res/article/PIIS2213-2600(21)00402-1/fulltext

高端二期的論文預測臨床療效的方法是 BAU 轉換模型。
牛津大學(英國牛津)的研究人員發表了牛津-阿斯利康的 ChAdOx1 nCoV-19 疫苗對有症狀和無症狀 SARS-CoV-2 感染的保護相關性,這是當時發表的 COVID-19 疫苗保護估計的唯一相關性。
當轉換為 BAU 時,報告顯示,如果抗尖峰 IgG 滴度在 264 到 899 BAU/mL 之間,則預測的疫苗效力在 80% 到 90% 之間


不同於 Nab 中和抗體IgG效價,巨噬細胞活化因子 IFN-γ , II型輔助T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IL-4白血球介素4的數據 , 及 BAU 轉換效力 等等

高端三期臨床試驗由WHO主導,由WHO主導執行的新冠疫苗STV(Solidarity Trial Vaccines)全球團結三期臨床試驗,多中心、多疫苗、適應性、共享安慰劑、事件驅動、個體隨機分派的大型三期臨床試驗。
在STV試驗中,高端MVC-COV1901疫苗已在菲律賓、哥倫比亞、馬利,完成橫跨亞洲、南美洲、與非洲的跨區域收案。迄今共計有18,000名受試者納入了MVC-COV1901的試驗評估,且幾乎全數受試者皆完成兩劑疫苗或安慰劑接種,目前已進入數據分析階段。
臨床試驗結果將由WHO對外宣佈。
依據
https://www.precisionvaccinations.com/vaccines/medigen-covid-19-vaccine

Medigen MVC-COV1901目前參與了9 項臨床試驗,以評估這種 COVID-19疫苗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免疫原性。
截至 2021 年 12 月上旬 ,Medigen Vaccine Biologics Corp. 在巴拉圭的 COVID-19 疫苗3 期臨床試驗的參與者已經接種了兩次 Medigen 或 AstraZeneca 疫苗。該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測量成年參與者的抗 SARS-CoV-2 中和抗體滴度,以證明 MVC-COV1901 在中和抗體的 GMT 比率方面對主動對照 AZD1222 疫苗的免疫原性優勢在第二次研究干預後的 14 天。本研究還評估了研究干預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並探討了抗 S IgG 的免疫原性以及 MVC-COV1901 在預防 COVID-19 方面的潛在功效。- 最後更新於 2022 年 1 月 14 日。
都做完實驗了!
MVC-COV1901疫苗的1期和3,815名參與者的2期臨床研究數據顯示出強大的安全性和有希望的免疫原性反應,並因此於2021年7月19日獲得台灣EUA批准。MVC將繼續與國際合作夥伴合作進行3期臨床試驗開發並協助全球社會抗擊 COVID-19 大流行。

世衛組織和哥倫比亞、馬利和菲律賓衛生部宣布聯合發起團結試驗疫苗 ,其中包括 MVC-COV1901。這是一個國際隨機臨床試驗平台,旨在快速評估由領先科學家和專家組成的獨立疫苗優先級諮詢小組選擇的有前景的新候選疫苗。

臨床試驗
一項評估 MVC-COV1901 疫苗在老年人中對抗 COVID-19 的研究
一項旨在評估 SARS-CoV-2 候選疫苗 MVC-COV1901 在老年人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免疫原性的 II 期、前瞻性、隨機、雙盲、劑量比較、多中心研究
https://clinicaltrials.gov/ct2/show/NCT04822025

評估 MVC-COV1901 成人 COVID-19 疫苗 (COVID-19) 的研究
評估 SARS-CoV-2 候選疫苗 MVC-COV1901 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免疫原性的 II 期、前瞻性、雙盲、多中心、多區域研究
https://clinicaltrials.gov/ct2/show/NCT04695652


主管機關有 資料庫 統計之 〈真實世界疫苗保護效力分析〉
感染發病者 對照 未發病者 的疫苗注射資料
2022年11月4日時指揮中心公布根據內部資料分析結果,從2021年3月疫苗開始接種打3劑高端者有34萬1841人,以全年齡層來看,相對於沒有打疫苗者的避免死亡保護效果,同樣都打3劑疫苗,阿斯利康為60.9%、莫德納為90.0%、輝瑞為95.6%、高端為90.3%。


相對於沒有打疫苗者的避免中重症保護效果,都打3劑疫苗後,阿斯利康為65.9%、莫德納為87.4%、BioNTech為95.8%、高端為91.4%。


高端公司發表的數字是以疫苗刺激出多少抗體Nab,以及免疫細胞針對疫苗,有多少IFN-γ ,IL-4反應
疾管署發表的是 對抗病毒之後 , 死亡及看診或住院者打疫苗的背景資料
兩者數字的出發觀點和驗證方法 , 可以拿來相互對照

因為這個病毒能逃脫抗體綑綁 , Omicron和之前的Alpha,Delta病毒一樣"突破性感染",不是只有打疫苗後能被感染, 自然感染後同樣再次造成感染,被驗到PCR陽性 。
但是免疫系統不是只有"液遞" , 還有細胞免疫 , 疫苗 仍然事先讓T細胞產生了免疫, 做感染後的病毒清除 。

傳統「中和抗體效價」的評估,是比較中和抗體(neutralizing antibody)的能力,此抗體能辨認出特定病毒、與之結合而阻止病毒侵入細胞的抗體。
先加熱去除血清內補體,階梯式稀釋血清,
在不同稀釋倍數的血清中,加入固定濃度的冠狀病毒, 然後加入 Vero E6 細胞中;對照組為染疫康復者的加入到 Vero E6 細胞中培養;觀察細胞死亡狀態(CPE現象)評估抗體中和病毒的能力。
就能知道‘最大稀釋倍數’為多少

知道打一次疫苗能產生多少抗體?
第二次補強疫苗能產生多少抗體?
第三次補強疫苗注射又能產生多少抗體?
這樣的抗體濃度,加入培養能讓病毒養不出來,就能決定,是打二劑就夠了,還是要第三劑。

但是這個病毒能「靜電吸附」,抗體擋不住,是靠T細胞在感染之後才清除掉病毒。是T細胞在清除,所以無法依據抗體「力價/效價/滴度」評估打二劑還是三劑
在機場檢疫就發現,打四劑照樣突破性感染。

然而,評估T細胞毒殺病毒的能力困難得多,雖然依照過去的經驗,針對冠狀病毒的抗體無法持久,約100天就會下降,但是T細胞記憶能維持數年。
但是,每個人的T細胞動員能力也都不同,即某人打兩劑就無症狀或輕症,是無法拿這樣的結果有效,來評估另外一個人
因爲這個病, 抗體就算中和病毒了仍會逃脫,最終要靠T細胞清除
但是‘清除’是靠很多不同種類和不同功能的T細胞,經由記憶-協調-毒殺,分工的團隊合作。
複雜而難以評估
所以打第三劑的目的,也還是在再次刺激T細胞
免疫系統的特性是 , 接觸更多次抗原後, 下一次的反應會更快, 且強度會更大
對照美國醫學期刊JAMA , 該篇論文統計實驗是在以色列做的, 打過三劑BNT之後的突破性感染是19.8% , 打第四劑是降低到6.9%

後來實際的疫情數字, 打比方如同,現在防火門(抗體)失效,火燒進來,若越快拿起滅火器(T細胞免疫)滅火, 就看不出有火災,就會呈現"無症狀",外表根本不會發現到已經"有火災"了?
是有縱火狂沿路在丟汽油彈 , 到處都被丟中著火了
但是 99.56% 的起火點都被住戶自己的滅火器撲滅了 , 看不出有火災的情況 (無症狀)
需要消防隊滅火的剩下0.4%
感染數很高( 但都自行撲滅了 , 看不出有火災的情況) , 重症死亡沒有增加
原因就在於 有了更多次的 BOOST 免疫補強 , 注射更多次 ,有更多次的免疫補強, 才能壓制病毒


必定要經歷 感染發燒的過程才被滅掉 , 當然會有很高的感染數
但是感染後呢 ? 99.56% 都自行滅掉
台灣的前兩劑幾乎都是打AZ, 由事後諸葛來看 , "第三劑疫苗補強" 讓99.56%的感染都自行滅掉, 顯然強過很多EUL的疫苗
事實證明 ,許多打了 50%保護力EUL疫苗的國家 ,在面對 Omicron變種時, 必須封城封小區 , 最後是讓民眾再自然感染一次, 去累積了免疫記憶才壓制住病毒

在當時搶不到疫苗的情況下 , 國產疫苗的角色, 就是在當時即時補足了"缺乏第三劑疫苗補強"的缺口 , 撐過那一段時間之後 , 國際疫苗的需求減緩, 台灣後來就拿到疫苗了, 後來疫苗還多到過期要銷毀 。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