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bba wrote:
聯亞這次學聰明了,說它抗體低,兩劑只有102,這次送件是以打三劑抗體4000多提出申請,這樣食藥署就沒話說了,高出AZ20倍,高出高端7倍,而且聯亞每個月最高量可出1000萬劑,台灣想打第三,第四劑都沒問題。
又在鬼扯唬爛了..每天要出來被我打臉..啪啪啪...
抗體多高能免疫??國際有定論?試驗能證明? 多少算高能有病毒防禦力??
抗體幾天能達到最高?多少天開始衰退?你比較的是自各是幾天的數字..高端28天要打第二劑 AZ8到10周打第二劑..抗體的比較是天天都做?平均值?還是取高端最高比AZ最低時??
這種數字根本沒有測試環境數值說明..只是一個宣傳口號而已...
不同的 A藥劑跟B藥劑拿抗體數來比較有啥意義??在人體不同的作用方式下..比較這個根本無意義?
沒有經過人體實際測試的三期試驗永遠無法證明疫苗有效!!無法證明疫苗有效那打這個要幹嘛???
打那狗屁不如的高端不如喝符水吧...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檢測抗體是個人自由,他不會鼓勵或反對,但以個案當作通案討論並不符合科學精神,每個人接種疫苗後,抗體有高有低,有些人甚至不會產生抗體,更自曝「我自己以前打B肝疫苗也都沒反應」。
陳時中說,對於接種疫苗後沒有產生抗體者該怎麼處理,補打哪些疫苗,都還有待國際間研究。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也指出,打完第1劑疫苗後沒驗到抗體「是意料中的事」,因此疫苗才會設計接種2劑,透過第2劑加強免疫系統反應,才能稱為具有完整保護力。
除此之外,使用不同抗體檢驗試劑、以不同檢驗方式檢測,出來的結果也可能不同,羅一鈞說,目前核准的抗體試劑很多,有些50以上呈現陽性、50以下呈現陰性,但卻忽略抗體生成是連續性的,今天20、明天可能就30,保護力每一天都不一樣,單看一個時間點的抗體值,意義不大。
羅一鈞強調,疫情期間之所以要檢測抗體,主要用於了解群聚個案中的感染前後、感染史等疫調工作;另外,即便是接種疫苗後,也有很多抗體的檢測項目和解讀方式,必須由有疫苗背景專業的人來解讀,因此建議不用特別檢驗。
不過四叉貓稍早也在臉書上暴露,一起去驗抗體、也是打高端疫苗的友人測出來的抗體達80.4 AU/mL(參考值為50以上);並且表示還是會如原本的計畫,接受高端第二劑接種、並持續檢驗抗體生成情況,「當作是自己的一種個人數據」。他也呼籲,由於打一劑疫苗可能無法產生足以保護的抗體,所以打過一劑疫苗後還是得勤洗手戴口罩不要到處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