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binehua wrote:台灣2300萬人,至...(恕刪) 新加坡 疫苗覆蓋率高台灣無法和新加坡相比 主要是台灣老年化嚴重除了新竹、桃園外 幾乎處處是老人從新加坡的情況來看 先前許多學者認為Omicorn 是天然疫苗 顯然非如此 :-
tteffuB 特肥吧 wrote:bd_player wrote:另外衛福部也有給過香港和新加坡一針未打的統計資料: 有沒有美國的統計資料?美國先進,樣本數又大,統計資料一定更有參考性。 美國資料對台灣無參考價值,因為美國之前已經大爆發多次,近期的確診者應該絕大多數不是第一次感染了。但新加坡和香港之前未曾大流行,對台灣未來走向共存的情況才具指標性意義。
sabinehua wrote:台灣2300萬人,至今檢測數1177萬。香港750萬人,到2/8檢測數1226萬。沒有篩檢就沒有疫情。 台灣目前一天的檢測數約在15,000到30,000之間,以台灣目前超低的陽性率來說,這檢測數已經算是很多了,哪來的沒有篩檢就沒有疫情。sabinehua wrote:新加坡545萬人,疫苗覆蓋率91%,至今新冠死亡1067人,天擇快結束了。 這樣算來每百萬人口的死亡數只有200人,等於萬分之二,如果這樣天擇就快結束了,那未免也太成功了,新加坡雖然到目前為止新冠疫情政策算是正確,但我不覺得有樂觀到這種地步。
god52101314 wrote:新加坡 疫苗覆蓋率高台灣無法和新加坡相比 主要是台灣老年化嚴重除了新竹、桃園外 幾乎處處是老人從新加坡的情況來看 先前許多學者認為Omicorn 是天然疫苗 顯然非如此 :- 台灣的人口年齡結構和新加坡相似度極高,怎麼會無法相比。在西元 2022 年,新加坡的人口分佈為:總人口5,943,551 100%少年人口735,849 12.38%勞動年齡人口4,303,799 72.41%老年人口903,903 15.21%在西元 2022 年,台灣的人口分佈為:總人口23,888,600 100%少年人口3,019,982 12.64%勞動年齡人口16,731,407 70.04%老年人口4,137,211 17.32%
厚實的肚子 wrote:bd_player wrote:哪來的沒有篩檢就沒有疫 他們已經說兩年了說到我都懶得回 如果在一年前說這個還勉強說的過去,因為那個時候一天的篩檢量常常都還不到500個,但在目前每天篩檢量經常超過20,000的時候還說這種話不是太沒有常識,不然就是判斷力太差。
全世界都打疫苗打滿一年了還創下新感染高峰真是搞笑!台灣的新死亡案件也是打滿2針的政府該發大財了!打2針就罰10萬給 染疫者 打3針就罰30萬!突破性 感染 每針疫苗都該罰款!包含接觸者都要疫苗公司負責!隔離期間薪資全額負擔
luther0911 wrote:全世界都打疫苗打滿一年了還創下新感染高峰真是搞笑!台灣的新死亡案件也是打滿2針的 新冠都出現這麼久了,你還在搞笑。事情的利弊得失是相對比較出來的,又不是說希望有仙丹世界上就會出現仙丹。
god52101314 wrote:先前有些新聞或學者認(恕刪) 早在這一篇 , 已經說明Omicron 有可能成為covid 19的天然疫苗嗎?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814&t=6500081#83654732歷史上製造疫苗的經驗已經告訴我們了, 病毒可能 "回毒"以前古早中國是用天花患者的皮膚痂皮, 貼在健康人的身上去產生免疫, 毒力無法控制,還是可能發病死亡最早巴斯德(Louise Pasteur)製造狂犬病疫苗 , 他的助手皮耶‧保羅‧伊密‧魯克斯(Pierre-Paul-Emile Roux, 1853-1933)把感染狂犬病病兔的脊髓取出,懸吊在一個大玻璃瓶-洛氏瓶(Roux Bottle)中,利用風乾的過程弱化狂犬病病毒。這利用了兩個方法 (1)不同種動物的繼代弱化病毒 (2)風乾製造不利病毒環境迫使病毒弱化這雖然不是最先的疫苗發明,卻是第一位清楚指引出疫苗製造原理這個方法製造的減毒疫苗 , 由於弱化程度不穩定 , 可能無效 或反而回毒或致病因為含有高水平的髓磷脂,會導致一些疫苗接種者過敏後來改良為不活化的死毒疫苗 , 改以細胞培養病毒知道病毒為何要不活化的原因, 就能知道以Omicron減毒? 當然是不穩定的, 不能相信其為疫苗株而且, 要先了解 病毒 和人類免疫系統 存在如何的攻防關係 ?就不會有拿流感?拿過去的冠狀病毒經驗來類比? 做出這樣的誤判病毒是長期與人類共存沒錯,但那些自然病毒都是演化了數萬年人類接觸病毒之後 , 人體B細胞會 產生中和抗體抗體能夠先和病毒S蛋白結合 , 病毒就無法嵌合上人體細胞 。這樣的抗體稱為中和抗體 , 是有效的抗體雖然抗體有效 , 但若抗體的數量不足 , 只中和了某些病毒 , 仍然存在許多未被抗體中和的"空檔"病毒 , 這些無"抗體"防守的病毒就會造成感染抗體 力價 必須高於 病毒的毒力 , 才有保護用插頭(病毒) VS 插座((人體細胞) 來解釋什麼樣的抗原 → 引發特定什麼樣的抗體台灣電器 在用的A 型插頭是 兩個平行的金屬片直插頭 , 接上的NEMA 1–15規格 直縫式的插座新加坡使用英標插頭 ,電氣參數是 3-13A/250VAC , 英標插頭並無法插入 台灣 NEMA 1–15規格 直縫的插座 。病毒的S蛋白(插頭)必需插入特定的人類細胞受體(插座),才能造成感染而"抗體" 如同買了IKEA 的插座安全蓋 , 擋住了插頭(病毒) , 病毒就進不了插座(人體受體)一般的自然界病毒被中和抗體擋住, 造成無法 入侵和繁殖抗體 和 抗原 結合 都不是共價鍵 , 包括氫鍵 ,靜電力 , 和凡得瓦爾力 van der Waals force ,是沒有方向性 ,而且和電荷有關 , 分子之間的引力或斥力 是可以搶位 競爭但是現在的問題根本不是抗體力價不足,而是這個病毒多出「靜電吸附」的能力。這種SARS-2病毒 和自然界病毒不同 , 它有個特性 :帶正電 , 如圖顯示S蛋白上不同位點的氨基酸與 SARS-CoV-1 相比,SARS-CoV-2 的S蛋白上一連串的帶正電群的肝素結合位點 , 可能介導了與肝素的增強相互作用,並且這種變化是通過少至兩個氨基酸取代 Thr444Lys 和 Glu354Asn 演變而來的。SARS-CoV-2 顯示帶有一群 正電荷(顯示為藍色) 而 相比之下SARS-CoV-1並無增強的正電荷這個病毒的S棘蛋白上有一排4個連續帶正電的胺基酸, 具有"靜電吸附"的能力, 就算產生中和抗體, 病毒照樣粘上人體細胞SARS-CoV-2 Infection Depends on Cellular Heparan Sulfate and ACE2Cell , VOLUME 183, ISSUE 4, P1043-1057.E15, NOVEMBER 12, 2020這一群帶正電氨基酸 K444 R509 R346 , R355 K356 R357 R466 , 正好和帶負電的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醣HSPGs結合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volume 6, Article number: 39 (2021)Engaging the spikes: heparan sulfate facilitates SARS-CoV-2 spike protein binding to ACE2 and potentiates viral infection首先 , 帶負電荷的HSPGs 硫酸類肝素, 支鏈HS 能與 S1 上的正電荷群 "靜電吸附" , 這 促進了最初的 SARS-CoV-2 病毒粒子與宿主細胞的對接受體 ACE2 結合位點的旁邊, 就是帶負電HSPGs硫酸類肝素與S蛋白帶正電氨基酸群的接合位點, 兩者彼鄰,所以HSPGs 也加強了 ACE2 受體的結合帶負電的 HS 有對於帶正電的病毒S蛋白, 產生"病毒收集器”的作用,但病毒進入需要隨後轉移到蛋白質受體。而HS與細胞膜上的病毒顆粒直接接觸並隨後促進了開放的 RBD up 構象這個病毒681-PRRA-684的插入, 讓它自備了Furin蛋白酶, 切開S1/S2 , 讓S2溶開細胞膜, 胞吞作用進入細胞。再看這一篇論文ChemBioChem combining chemistry and biology 12 January 2022https://chemistry-europe.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cbic.202100681Charge Matters: Mutations in Omicron Variant Favor Binding to Cells電荷問題:Omicron 變體中的突變有利於與細胞結合Abstract 摘要翻譯由於Omicron 變體中存在突變,刺突蛋白的表面帶高正電荷。對於 SARS-CoV-2 與宿主細胞的結合,與覆蓋細胞表面的硫酸乙酰肝素聚甘油HSPGs的靜電相互作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分子動力學模擬表明,Omicron 尖峰與多硫酸鹽的相互作用比野生型強得多。我們推測這種增強的相互作用有利於 Omicron 的結合,因此有利於隨後的細胞進入和感染。Omicron 變體是最新的突變株,尤其值得關注,因為基於 60 多個位點突變,所有現有認知指向增強的傳染性。在這裡,我們將提供強有力的論據,即 Omicron 變體的刺突蛋白突變有利於細胞感染的第一步 - 細胞表面的附著加強。Omicron 刺突蛋白中的帶正電荷氨基酸數量增加了 9 個,而在 Delta 的變種僅增加了 4 個. 更具體地說,S1/S2 結構域表現出許多顯著變化,其中帶負電荷或中性氨基酸被鹼性氨基酸取代。Omicron RBD 與多硫酸鹽結合的 MD 模擬靜電勢 (ESP) 圖顯示野生型 RBD 有一整片的陽離子(藍色),距離受體結合基序 (RBM) 有一定距離(見圖3b,側視圖 1)。由於兩個帶電突變 L452R 和 T478K,這個陽離子範圍對比於 Delta RBD 變得更大。對於 Omicron RBD,由位於 RBM 右側的三個相鄰帶電突變(Q493R、Q498R 和 Y501H)產生額外的陽離子群,參見圖3b頂視圖和側視圖 2。Omicron RBD,正因為如此額外的陽離子群預計會與細胞表面存在的帶負電的 HSPG 強烈結合。該實驗測試,使用在細胞表面上與 HS 相比更簡單的多硫酸鹽,即線性聚甘油硫酸鹽 (LPGS) 十一聚體,並使用全原子分子動力學 (MD) 模擬比較其與野生型和 Omicron RBDs 的相互作用,如圖 3c 所示。Omicron 的刺突蛋白突變對細胞進入後續步驟的推定後果到目前為止,根據文獻數據和我們自己的經驗,實驗只考慮了第一步:與宿主細胞的結合。幾項研究表明,RBD 中的突變,特別是 RBM 中的突變,例如在 Omicron 變體中也可見的 K417、S477、T478、E484 和 N501,可能會增強與 ACE2 的結合。因此,這可能暗示即使是第二步:侵入細胞的階段,Omicron 變體也有利於與 ACE2 的結合。RBD/RBM 中帶正電荷的氨基酸,現在在 Omicron 變體中更加豐富,據報導有利於“向上”構象。通過上述機制與 HSPG 更緊密地結合,甚至可能增加與 ACE2 的結合概率,RBM 和 ACE2 之間的相互作用基本上是由氫鍵網絡決定的。最近的模擬表明,Omicron 變體的 RBD 中的突變也可能參與 RBD 和 ACE2 之間的氫鍵合。最近的實驗研究發現,分離的 Omicron RBD 對人類 ACE2受體 的親和力約為 原始wt野生株 的兩倍,完整的三聚體刺突蛋白的親和力幾乎高出 10 倍,這可能是由於 ' RBD的up'構象。包括 Omicron 在內的所有成功變體中發現的突變 D614G 已被證明支持 RBD 的“向上up”構象,從而與 ACE2 結合。Omicron 增強感染潛力的另一個跡像是 P681H 突變,它與 -RRAR-弗林蛋白酶切割位點相鄰。宿主生物的弗林蛋白酶Furin將刺突蛋白切割成 S1 和 S2 兩個亞基,引發病毒包膜蛋白與宿主細胞的相應靶膜(質膜或內體膜)融合,最終釋放病毒基因組進入細胞質。已顯示 Delta 變體中非常相似的突變 P681R 促進了弗林蛋白酶Furin介導的刺突蛋白Spike的切割。如果不知道這個病毒能"靜電吸附" , 以為只有 ACE2受體, 不知道有第二路徑能黏HSPGs?如果不知道這個病毒能"靜電吸附" , 以為是"飛沫"2公尺就掉在地上?不知能氣溶膠(靜電吸附)黏灰塵而飛更遠 ,以為只要旅館有隔間就能擋住而忘記空調相通 ?如果不知道這個病毒能"靜電吸附" , 以為有抗體就能擋住? 不知道是感染後才展開T細胞活化, 才開始清除病毒 , 靜電吸附讓抗體無法將病毒擋在細胞外, 是侵入後才清除要知道這個病毒從哪裡來的? 有什麼特性 ? 才能防治並不是以為這個病毒 和 以前的 流感 一樣? 打了疫苗就壓下來 ???如果以為這個 "新冠病毒" SARS-CoV-2 和以前的自然病毒一樣 ? 以為打了疫苗可以不必戴口罩?這不是個普通的 自然界病毒 , 不能以傳統病毒視之對抗這個病毒"抗體"是無效的 , 有效的是 T細胞免疫但是 60歲以上的老人 , T細胞老化 , 尤其是 記憶細胞衰退 , 或免疫不全低下患者, 未必能和這個病毒展開近身肉膊戰 , 於是重症死亡就會發生所以必須壓低"感染人數" , 如果是幾萬人感染之下, 就會有一定比例的T細胞老化 60歲以上老人 ,或三高或免疫不全低下, 高危險患者出現 , 幾百人的重症死亡就會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