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的重點在有效的疫苗

macross_sato wrote:
抱歉, 你的觀念完全(恕刪)
不然就是要集中火力
疫苗都先打重災區
這樣效果才比較好
Stallings wrote:
對高風險的人來說,疫苗是救命的東西
但不是每個人都高風險

所以我說的沒錯啊,
疫苗是拿來救命的。

難道病毒攻擊還會去區分那個人風險高不高啊?
你又從何去判斷每個人的風險高不高?
前幾天不是一個36歲的青壯年往生了嗎?

這裡有一篇報導給你參考一下,
英國變種病毒是沒有年齡差異的,
資訊更新一下吧,
保護你自己也是保護你的家人。

36歲男確診亡!網驚「年輕人也易猝死?」 重症醫解答了

2021/05/28 18:03:00
生活中心/朱祖儀報導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台灣目前已累積78例死亡,
原本死亡個案中大多都是高齡且有慢性病的民眾。
不過今(28)日台灣新增1例最年輕的確診死亡個案,
一名36歲確診男子倒臥家中,送醫後宣告不治,讓不少人震驚「年輕人也容易猝死?」
對此,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就提到,
因為年輕又沒有任何病史的患者容易被忽略,
加上基因、隱形的缺氧或變種病毒等問題,才會造成這樣的結果。


黃軒醫師在臉書提到,
美國從5月份開始,住院的主要族群變成50歲以下的患者,佔了36%,
接著是50歲到64歲的族群,佔31%,
越來越少超過65歲的老年人住院。

在巴西,從去年底到今年3月也發現,
小於39歲的患者死亡率是老年人的2倍,40歲和50歲分別是4倍、3倍的死亡率。



為何年輕確診者容易猝死?
黃軒醫師表示,也有很多專家開始探討,為何沒有慢性病的年輕人,病情會比老年人還要重,
目前有4個主要原因:


1、英國變種病毒量超載

現在有許多國家都認為,英國變種病毒增加了4成到7成的傳播率,且變種病毒不會有年齡的差異
無論年輕或年長,體內都會帶很高的病毒量,年紀小於50歲的患者感染後也容易變成重病。



2、免疫風暴心臟猝死

黃軒醫師指出,美國西雅圖研究發現,
COVID19重症病人除了出現大家早知道的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甚至33%還發生心肌病變。

肺部感染所產生的感染源、内生毒素(endotoxin),
也有可能通過肺靜脈到達心臟,造成心臟的工作能力下降。
COVID 19 冠狀病毒重症患者的敗血症,
會刺激人體免疫系統,釋放大量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 α)。
TNF α 是一類促炎症細胞因子,通常由全身各組織中的巨噬細胞產生。

具有細胞毒性(cytokines storm)風暴以及散佈性的休克現象,會使心血管系統功能產生障礙。
此外,顯著的心肌功能障礙(myocardial depression)也是在敗血症中常被發現的心臟猝死。


3、快樂缺氧的猝死

黃軒醫師表示,這些「快樂缺氧」(Happy Hypoxia)依舊會死人的,
別說無症狀或輕微感染者的肺都是健康的,人也不會死。
其實是有的,只是有些人正在「快樂缺氧」(Happy Hypoxia),
而這一切只是死神的慣用的手法,連病人本身也不知道他快要死了,
更何況沒有受訓重症醫療訓練過的家人呢,猝死在家,也就常常引起很多遺憾在家中了。




4、基因缺損易猝死

黃軒醫師指出,科學家愈來愈清楚,有些COVID19患者容易猝死,也許和體內的基因有關。
一個跨28個國家的COVID19患者死亡的基因分析,
那些有ORF1ab 4715L and S 蛋白614G 變異基因,是和COVID19患者高死亡感染是非常有關係。


黃軒醫師也提到,
另一個荷蘭研究也發現,健康且沒有肥胖或慢性病史的患者,
他們體內有X染色體TLR7的異常現象,這種罕見的染色體異常,導致這些年輕人容易猝死,
因為他們碰到新冠病毒重症引起的敗血症,
無法刺激人體的免疫系統,
釋放大量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 α)參與這場的戰爭,自然很快敗下陣來而忽然往生了。



黃軒醫師表示,年輕又沒有病史的患者,容易被大眾忽略,但其實英國變種病毒不會放過任何人,
尤其如果本身病毒量超載,基因又缺陷,細胞風暴也阻止不了,再加入隱形的缺氧,
這些都是造成年輕確診者猝死的原因,
所以應該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血氧濃度狀態快速變化,才是正確的做法。
誠心向上天祈求~只要罔顧是非幫民進黨護航、昧著良知、造謠抹黑以及因我說實話而檢舉我者,全都暴斃猝死。
君子之蕉蛋如水 wrote:
所以我說的沒錯啊,疫(恕刪)
我說的風險是指環境啦
醫護、機師,這種就是高風險的
至於我們一般民眾就躲好,不要去危險的地方

不過還是謝謝你找資料
我朋友說,世衛現在應該跳出來宣布,如果世界各國接種疫苗
的速度還是如此龜速,那世衛就要走強制的路線了,規定世界
各國在某個時間點如果還沒施打疫苗,那世衛就會派出世衛
小護士前往施打,就好像安理會,那邊有爭端要派維和部隊出
來維持秩序,一樣的道理,而不是什麼時間點都不太清楚自己
該做什麼.
某醫學院教授提到,如果疫苗能夠到貨,台灣的施打疫苗
人力與冷凍儲存設備是否已規劃,也許也可以參考美國
的例子,至於如何執行,希望專家能夠稍微幫忙一下,相信
許多專家都相當了解幾個疫苗施打成功國家的做法.
個人觀點喜歡就拿去用!用就是你的了!
福奇背叛人類



安東尼·弗契

Anthony FauciAnthony
US-NIH-NIAID-Logo.svg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
現任

安東尼·史蒂芬·弗契是美國免疫學家,現任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白宮冠狀病毒工作組成員及總統首席醫療顧問。他在對愛滋病和H1N1甲型流感以及COVID-19等傳染病的研究中作出重大貢獻。弗契被公認為是世界領先的傳染病專家之一。


福奇信件曝光! 信中也提到口罩效力差疫苗也是效果有限














第三世界防疫屌打以色列屌打台灣!
使用抗瘧疾與抗寄生蟲藥物反而因禍的福!

羥氯喹(英語:hydroxychloroquine,縮寫:HCQ),在台灣稱為氫氧奎寧、羥氯奎寧,或長期被簡稱奎寧(雖然嚴格而言,兩者化學成份並不相同)。羥氯喹的口服[2]形式為硫酸羥氯喹(hydroxychloroquine sulfate),較為人熟知的商品名為必賴克瘻 (英語:Plaquenil)、瘡寧與殲瘧。在瘧原蟲對氯喹仍有療效的地區,會使用羥氯喹預防及治療瘧疾[2]。羥氯喹與氯喹的區別為側鏈末端含羥基:其N-乙基的取代基被β-羥基化。此外,羥氯喹也用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和緩發性皮膚病變紫質症[2]。羥氯喹目前用於治療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的臨床試驗仍在進行中,真實的療效仍未驗證。 常見副作用包括嘔吐、頭痛、影響視力和肌肉無力[2]。嚴重副作用可能包括過敏[2]。儘管無法排除所有風險,但它仍然是懷孕期間風濕病的治療用藥[3]。藥物分類中,羥基氯喹屬於抗瘧藥和4-氨基喹啉[2]。

羥氯喹在1955年核准於美國治療使用[2]。此藥名列世界衛生組織基本藥物標準清單,意即認可為醫療系統中最有效且安全的必備藥物[4]。在2017年的美國最常處方藥物排名中排名128,處方量超過500萬以上[5][6]。
個人觀點喜歡就拿去用!用就是你的了!
多數民眾希望能夠盡快看到某縣市已經有幾個人
已注射疫苗,各地疫苗注射率為何,什麼地方的接種
率最高,為什麼該地區能夠有較高的接種率,接種率
與感染率有什麼關聯,民眾接種後,對於各種品牌疫
苗之間效力與副作用的不同.
朋友提到,近期發現許多人都表示自己比較危險,要排前面
打疫苗,其實除了一線醫療人員以外,其他人都依照年齡施
打疫苗即可,否則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比較重要,徒增紛亂.
macross_sato wrote:
不是喔!新冠病毒重點...(恕刪)

重點不是賺錢嗎?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