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samisami wrote:
這麼好的方法不要隱匿(恕刪)

很難。沒親身體驗過中醫的神奇效用,要說服相信西醫比較科學先進的華人都有難度,更何況是自認優越的白人?
除非是樓主舉的那些例子,在最無助的狀況下姑且一試,比什麼論文研究都更有力。
http://www.zhongyijinnang.com/?p=18477
中西醫在新冠肺炎中分別起到什麼作用?此次疫情是否是中醫藥崛起的契機?廣東省中醫院急診大科主任丁邦晗詳細介紹他的觀點,有理有據,非常詳實。
本文轉自“紐約TCM論壇”公眾號,略有刪減,點擊聽原文中的“ 現場錄音 ”。

從新冠肺炎疫情看中西醫

2020年3月1日上午9點30分

第一問題:新冠肺炎國內當前現狀

趨勢如何?喜憂點在哪裡?

2020年2月29日全天新增確診病例573例(湖北570),新增死亡病例35例(湖北34例,河南1例),新增疑似病例132例。現有確診病例35329例(其中重症病例7365例),累計治愈出院病例41625例,累計死亡病例2870例,累計報告確診病例79824例,現有疑似病例851例。

韓國昨日新增376例,已達到3526例超過中國除湖北省之外的任何一個省份。意大利達到1128人,29人死亡;日本的情況也不樂觀,946例;伊朗593例,43人死亡。美國的情況大家比我更清楚,形勢複雜。

1、新確診人數在下降,除湖北外,20多個省市自治區多日新增已經為0,廣東昨日也無新增,廣州5天無新增。



2、治愈出院人數每日增加,存量人數在下降,重症病例在下降。



3、總體評價:新發病人數大幅下降,存量病人在減少;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困難重重,尤其是ECMO的作用發揮不突出,COVID-19對肺的影響主要是間質,而ECMO替代的是肺泡,不能很好發揮作用;患者病情的突然惡化可能與炎症風暴有關,既無法提前預知,也沒有特殊有效的干預,因重症病人不不能治愈,預料死亡人數將會增長,超過3千的可能性很大。

(省略對2003 年SARS 的回顧)

第二個問題:新冠肺炎的西醫治療情況

對症;
氧療,中高流量;
抗病毒治療(利巴韋林、干擾素、洛匹那韋/利托那韋、氯喹、阿比朵爾,抗流感藥物);
抗菌治療;重症病人對症器官功能支持,包括ECMO;激素治療、恢復期血漿治療。WHO專家認為最有可能有效的可能是瑞德西韋Remdesivir

優勢:方案比較統一,療效評價比較方便

不足:沒辦法實現個性化;沒有針對病毒治療的藥物,這是最大的缺陷,也是療效不高的主要原因;幾乎所有的藥物都沒有循證證據是有改善預後意義的。

第三個問題:新冠肺炎中醫參與情況

比較一下國家衛健委的官方方案,第三版與第四版中醫藥內容對比如下。

優勢與不足

這次疫情救治中,西醫的聲音很少,即使是當前最重要的技術-ECMO,也很少見談療效的。西醫往往不談多少有效,一般是談死亡率是多少。

中醫就比較有意思,談參與率、有效率,有效率的指標是什麼,大致有幾點:

輕症病人臨床症狀改善甚至消失的提前時間,包括退熱;提前出院時間;輕症病人轉化成重症的比例下降;
重症病人,轉化成危重症的比例減少,死亡減少。其實這些指標都有臨床意義,但都沒有非常過硬的證據,也就是缺少RCT研究的結果,大多是觀察性研究,也就是很多是印象性的療效。這是一個不足。對這個問題,也有很多人有不同的認識,常常會聽到,有效就是有效,病人難道說假話,事實擺在那裡,要什麼研究證實呢?療效就是最好的證據。這句話本身沒錯,但如果我們在西醫面前講療效的時候,一定要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用他們認為科學的證據來說服他們,不是我們關起門自說自話。

我總結一下,這次疫情,中醫藥的參與有幾個特點:

參與得早,1月22日、23日就有國家局的專家到了武漢,診查患者;
全國所有省市自治區都在用中醫藥,除了西藏不了解外,其他都有用,不僅有國家方案,甚至各省市都有自己的中醫方案;
病程的各階段都有參與,既有觀察期,也有普通型,還有重症,危重症,甚至還有預防方案,由不同醫院不同地域的專家自擬方;
中醫方案在不斷變化,這是實踐的結果,是中醫師在診治過程中對新冠病毒肺炎用中醫藥機理的認識更加深入的結果;
中醫藥的方案更加全面,既有湯劑,也有成藥,包括靜脈注射用的;
重治療,不在病名病機方面進行糾纏;重實踐不重理論探討,因為畢竟是一個診療方案,中醫能用,西醫也能用。

第四個問題:疫情結束後中醫藥的發展趨勢探討

這次疫情,是中醫藥全面參與的一次疫情防控戰,也是與西醫同道並肩作戰,大家相互配合得很好。從最初的西醫不接受,到全面用中醫藥,這種轉變既有病人需求的推動,也有國家行政甚至中紀委的支持,最終是中醫藥全面參與的結果。最後的評價如何,還需要中醫藥人能否拿得出可信的臨床研究的證據。

如果有RCT的研究證據,則爭議會少一些,如果沒有,爭議就會多,想沒有爭議是很難的。反中醫的人一直都有,這次只是減少了一些人,事實讓他們見到了中醫的療效,他們可能會改變想法,但有些人永遠都改不了,他們就是為了反中醫而反中醫的。

這次疫情,中醫藥的參與是近100年來最廣泛的,有人開玩笑地說,中醫藥圍困了病毒,挽救了瀕死的病人;而病毒挽救了瀕死的中醫。中醫藥的正面形象更多了。

有幾個趨勢值得期待:

國家政策將更加重視中醫藥的繼續、發展與創新,將中醫院校、中醫學科、中醫醫院、中醫研究、中醫人才培訓等方面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在一帶一路方面,也會把中醫藥作為交流的一個著力點;
生病看中醫人的會多一些,尤其是中醫氛圍不太好的湖北地區,以及內地其他省市,中醫藥的應用將會更為廣泛;
西醫學中醫的人會多一些,進行中西醫結合研究的人會多一些;
未來來中國學中醫的其他國家的人也會多一些,中醫藥在全球可能會有更多的認同度,尤其是中藥方面。


總而言之,2020年代,可能會開啟中醫藥學的新春天。

第五個問題:觀點之辨

講了那麼多的好東西,大家一定歡欣鼓舞,前途是否真的就一片光明呢?那又未必。我想就以下幾個觀點與大家探討。

1 、中醫是萬能的嗎?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同大家講一個故事,腹針……我的答案:沒有萬能的鑰匙,也沒有萬能的中醫。

附:王少白老師病案

近日看了一個75歲女姓病人,以面部帶狀皰疹後遺症(癢為主)就診,因此讓其攜神經科醫生針灸處方來診所。不想在問診過程中發現其還患有腦動脈瘤(直徑約1厘米)7年、主動脈夾層(從主動眿弓開始向下放支架1英尺長)5年,因此又讓其帶心臟科醫生同意針灸處方再來,經兩次治療,無效。於第三次治療後建議如仍不效回神經科醫生或其它科、其他針灸醫生處求診。


2 、中醫治本嗎?

治療必求其本,這是中醫治療學的基本法則。本是相對於標而言,中醫所謂的本,是指各臟的基本功能和物質基礎,也是某一臟某一腑的“氣血陰陽”,“本”,本來,根本,基礎;如肺,肺主氣司呼吸,肺宣發肅降,肺主通調水道,肺主治節等,治肺的本就是讓肺的基本功能,也就是生理作用恢復正常;

“標”指的是各種病理產物或功能異常,如肺臟,中醫認為肺主宣發肅降,宣發是指肺氣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肅降是指肺氣具有向內向下清肅通降的作用;肺氣的宣發作用,能向上向外布散氣與津液,包括呼出體內濁氣,傳輸津液和水穀精微,宣發衛氣;

其病理狀態肺失宣發,則致呼吸不暢,胸悶喘咳;衛氣被鬱遏,腠理閉塞,可致惡寒無汗;津液內停,可變為痰飲,阻塞氣道,則見呼吸困難,喘咳不得臥。此時的發汗即可宣發,發汗一般指治標。

再說,肺氣的肅降作用,能向內向下布散氣和津液,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吸入自然界之清氣,並將吸入之清氣與穀氣相融合而成的宗氣向下布散至臍下,以資元氣;

二是將脾轉輸至肺的津液及部分水穀精微向下向內布散於其他臟腑以濡潤之;

三是將臟腑代謝後產生的濁液下輸於腎或膀胱,成為尿液。肺居上位以清肅下降為順。若肺失肅降,則可出現呼吸表淺或短促,咳喘氣逆等症。

治病必求其本,“本”指的是病機,病機的根本是什麼。並不存在“中醫治本,西醫治標”的問題。

3 、急症是中醫的優勢嗎?

急症主要是一個中醫學的概念,西醫很少講。“急症治療,症急勢重,時間緊迫,責任重大,醫務人員應全力以赴”。中醫有沒有優勢,是與現代醫學去比的。

舉個例子:急性心肌梗死,是不是急症?中醫的優勢在哪裡呢?腎結石的腎絞痛是急症嗎?中醫有優勢嗎?

急症方面,中醫是否有優勢,至少現在看不出來。我認為,在不能有客觀證據證明中醫在急症方面有優勢之前,不要談優勢。認真地去總結每個急症的中醫解決方案,這個方案必須要有療效,要能得到大家的認同,尤其是急症患者的認同,也要包括西醫同道的認同,沒有這兩者的認同,自說自話,不僅不利於中醫的發展,更對中醫是有傷害的,人們會認為中醫不可信。

結語:

提綱所列的五個方面的問題我都表達了個人觀點,未必正確,只供大家參考。最後我想就中醫藥再做一點闡述:

中醫發源於中國傳統文化,可溯源至《周易》,其健康觀與疾病觀的核心是天人相應下的平衡觀,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統一,人體內的五臟六腑功能陰陽平衡,人體就健康,氣血逆亂,陰陽失調,人與自然、社會違和就是病態。中醫更多的強調的功能;

而西醫是基於解剖學、病理生理學等基礎上認識人體的,是從結構到功能的,兩者的方法論是不同的。所謂的中西醫結合,指的在治療具體疾病或病人的結合,只要對病人有利的方法就去使用,要跳出自己是中醫人還是西醫人的本位主義,以病人為中心,少點爭論,少點偏見,多點包容,多點合作,取長補短,讓我們自己所經治的病人獲得更大的健康利益。

以上,是我與大家交流的學術內容。感謝蘇紅和王少白老師的邀請,以及王老師今天的主持!感謝大家的聆聽!

| 講者簡介|

丁邦晗,廣東省中醫院急診大科主任,教授,主任中醫師,博士生導師,臨床醫學博士;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青年名中醫;廣東省政協委員。兼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急救專業委員會副主委、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急診分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急診分會常委、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急診專業委員會主委、廣東省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副主委、廣東省醫師協會急診醫師分會副主委等。作為負責人制訂指南1份、專家共識2份;發表論文60餘篇,主編專著2部,副主編專著與教材5部,主持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7項,獲得省部級科技獎5項;2018“榮耀醫者-科普影響力獎”獲得者。



來源:“紐約TCM論壇”公眾號(ID:NYTCMforum),圖片來自網絡/編輯整理:微鍵
https://www.facebook.com/classicmedicine/?epa=SEARCH_BOX
疫情下的三個小故事

美國疫情大爆發後,每天看到的網路媒體和報章雜誌都是關於疫情多麼慘重、美國多缺醫療物資的新聞。許多病人都告訴我,他們非常憂鬱擔心,雖然他們躲在家裡,覺得自己被感染的機會很小,也明瞭中醫可以治療新冠肺炎,他們還是擔心社會動亂、經濟蕭條等等。所以,今天我們不做嚴肅的討論,改說三個和疫情有關的小故事,讓大家了解到,在嚴重疫情大爆發下,還是有些輕鬆的看診病例。

故事一:

芝加哥一位病人在週末緊急連絡診所,他說他一位白人女性朋友開始出現發燒、咳嗽、呼吸困難等症狀,很可能是感染了新冠肺炎。這樣突發的狀況,即使立即安排遠程看診,也來不及馬上把中藥從加州寄達到芝加哥,而好幾味中藥材本來就不能隨意買到,現在中藥材更是缺貨嚴重,要他們自己在芝加哥購買,也是不實際的。那怎麼辦?還好,這位芝加哥病人未雨綢繆,早在幾週前就已經請診所寄基本治療通方給他,在我了解他白人女性朋友的症狀後,要他先把手上的中藥給朋友,讓朋友先服用,安排週一立即插入看診,再針對病人的詳細病情來調整藥方,快遞到芝加哥。

週一到了,這位白人病人臨時取消遠程看診,她說服用中藥後有進步,不過,打算還是到西醫院檢測,再看看怎麼治療。本來以為又是一位不相信中醫的人被診所舊病人硬拉來看診,後來,芝加哥那位舊病人告訴我們,他這位白人朋友只是想省錢,既然手上的中藥包有效,那何必遠距看診呢?他這位白人朋友沒有把剩下的中藥包還給他,打算留著繼續服用,害他趕緊要診所再寄基本治療通方給他,以免他自己感染後,沒有中藥在手上,還來不及收到中藥,病情就已經惡化了。

故事二:

一位華人女生,40多歲,有感冒症狀一陣子了,看診及服用中藥後,感冒症狀都只剩下一點點,應該已經康復了。但是,病人還是三不五時覺得胸口緊悶,雖然沒有說出口,看得出來她很擔心自己是不是得了新冠肺炎,雖然自己不嚴重,她不想傳染給其他人。

我告訴她,她的胸口緊悶不是肺家的問題,而是肝膽剋到脾胃的問題,要她不要緊張,她越緊張,胸口反而會越加緊悶。然而,因為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嚴重,病人還是很擔心是不是新冠肺炎,和病人討論之下,讓她多服用了一週和她之前感冒症狀比較有關聯的藥方,只是藥開得輕很多。

一週過去了,病人感冒症狀都好了,就剩下胸口還是偶而緊悶。這次我花了不少時間跟她解釋,她的問題在於肝膽。病人平時肝血比較虛,疫情嚴重後,除了擔心及壓力外,生活及上班的作息改變很多,肝臟更受到影響,膽汁分泌有問題,而導致她打嗝、胃漲,這種情況下的胃酸反逆,不一定有反酸的感覺,平時心臟比較弱的人,反而會感覺到胸口緊悶。病人聽了半信半疑,覺得現在停止服用和感冒或肺家有關的中藥,去服用清肝膽中藥,那不是更有可能得到新冠肺炎?

怎麼讓病人相信是肝膽的問題?我直接按壓病人的「膽石點」穴位,病人酸痛得大叫。可是這麼一按,病人一大叫,病人說她胸口緊悶立即消失了!不過,我還是按照一般處理膽結石的方式,為病人下了針。自從那次針灸以後,病人不再抱怨胸口緊悶了。一方面,針灸確實減緩了病人的症狀,另一方面,病人不再擔心胸口緊悶是來自新冠肺炎,心情放鬆很多,肝鬱減少了,膽汁分泌比較正常了,肝膽剋到脾胃的問題也就大幅減緩了。

故事三:

華裔年輕人,二十多歲,就住在舊金山灣區,父母知道他感冒發燒好幾天,很緊張,希望診所能幫忙他。遠程看診時,病人自述,一週多前開始不對勁,咽喉痛兩天後,開始出現感冒症狀,頭痛、咳嗽、流鼻水、鼻塞、脖子及腳酸痛。連續八天發燒起起伏伏,半夜燥熱,半躺下時咳嗽加重,白痰多,呼吸胸口緊。

根據我的經驗,再比對舊金山灣區目前的感冒及流感病人,我覺得這位病人八九不離十是得了新冠肺炎。不過,我比較不擔心病人本身,因為已經發病一週多,還維持在輕中型症狀,代表病人原來身體還不錯,我反而比較擔心他傳染給父母。還好病人沒有和父母住在一起,我要病人在痊癒前,不要出門,也不要讓父母到他家來看他。

我幫這位病人開的藥方,由葛根湯、射干麻黃湯、石膏等加減而成。病人服用中藥一週,剛剛視頻複診,病人說好了。我問他細節,他表示服用中藥三天不到,全部症狀就已經消失了,不再發燒、頭痛、咳嗽、燥熱、流鼻水、鼻塞等等。不過,這位年輕病人很聽話,即使症狀沒了,他還是把一週的中藥全部服用完。

雖然這位病人沒有症狀了,不一定代表體內沒有病毒了,還是有可能傳染給其他人。因此,我告訴他不需要繼續服用中藥,不過得再自我隔離一兩週,避免傳染給其他人,特別不要傳染給他的父母!

另外,許多病人及讀者詢問診所使用的「基本治療通方」。中藥講求辨證論治,每一位病人都有不同的情況,不是「看起來差不多」的病症,就服用一樣的中藥方。然而,在疫情大爆發時,很多人沒有時間找中醫師看診,臨時也買不到中藥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歷代瘟疫,都會準備「基本治療通方」,在沒有足夠醫療資源及時間下,讓病人先行服用,試圖減緩病情惡化。診所準備的「基本治療通方」為:

射干9克 麻黃9克 紫菀9克 款冬花 9克 細辛9克

生半夏9克 生薑4片 紅棗15克 五味子12克 葶藶子6克

石膏18克 麥門冬18克 杏仁15克 白朮12克 茯苓12克

炙甘草9克 炙黃耆18克 黨參9克 柴胡12克 黃芩9克

9碗水煮成3碗,調整火力約一小時煮好

斟酌病情嚴重情況,一次1/2~1碗,一天服用2~3次

服用後儘快連絡診所,安排正式遠程看診

許多人大概看得出來,診所的「基本治療通方」和中國中醫藥管理局推薦的「清肺排毒湯」很像,藥性稍微加重了一些。其實,我們早在武漢封城前就已經提出以射干麻黃湯、大青龍湯、葶藶大棗瀉肺湯等加減來治療新冠肺炎。據內部知情人士轉述,中國中醫藥管理局一直關注我們在通許縣人民醫院的病例,確定我們的病人康復後,才推出「清肺排毒湯」專案試點。因此,我們的通方和「清肺排毒湯」很像,也就沒什麼奇怪了。

(http://andylee.pro/wp/?p=7904)
RentHA wrote:
我雖然貼一堆大陸中醫...(恕刪)重點是腹式呼吸法要呼吸到「腹部發熱」。
請問如何呼吸到腹部發熱?
http://big5.cctv.com/gate/big5/news.cctv.com/2020/05/09/ARTI6gon0lzegUOblKbzUH8o200509.shtml
中醫戰疫 古老東方智慧煥發新生機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05月09日 05:11
原標題:中醫戰疫,東方智慧煥發生機(戰疫情 促發展 迎兩會④)

  歐洲第一鍋預防新冠肺炎的中藥是在匈牙利煮的。從2月27日開始,在布達佩斯,幾乎每天都有華人中醫師免費為當地民眾提供改善人體免疫系統的湯藥。

  在美國、老撾、伊朗、韓國等地,中醫藥都在用不同方式為當地抗擊疫情作著貢獻。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表示,中國是目前全球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最具經驗與成果的國家,中國抗疫經驗值得借鑒。

  而在中國經驗中,發揮中醫藥優勢、堅持中西醫結合是顯著特徵。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的療效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可。凡是秉承客觀態度,無不承認,戰疫情,中醫確實有一套。

  應對疫情,中醫做了些什麼

  1月27日,剛到武漢的張伯禮心頭一沉。

  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當時看到的疫情很嚴重:醫院爆滿,發熱門診幾百個人排隊,幾個小時也看不上病。“特別是看病的、陪診的都混雜在一起,讓人擔心。”他説。

  兩個月後,武漢在院的患者從6萬多降到了1000左右,重症患者從1.2萬減少到490例左右。正如意大利詩人但丁所説,衝破黑暗夜,再見滿天星。

  這一逆轉的實現,首先要歸功於隔離——集中隔離、分類管理,把發熱的、留觀的、疑似的、密接的人員(四類人員)堅決隔離開。武漢市基層社區組織和市民非常給力,用了幾天的時間基本上把患者成功隔離開。

  只隔離不給藥,只是成功的一半。“雖然沒有特效藥,沒有疫苗,但是我們有中藥,所以我們就給病人發放中藥湯劑和中成藥。”張伯禮説,開始不太順利,武漢13個區,第一天只發放了3000多份。兩三天之後,大家看到了中藥的療效,燒退了,咳嗽也減輕了,很多患者主動要藥喝,前後發了60多萬人份的藥物。

  2月初,四類人員中診斷出確診患者的比例是80%多,2月中旬就降到了30%,2月底百分比就降到了個位數。“集中隔離,普遍服中藥,阻止了疫情的蔓延,是取勝的基礎。”張伯禮説。

  對於重症患者的救治原則,是西醫為主、中醫配合,中西醫結合。“中醫配合,有時是四兩撥千斤。”張伯禮説。在金銀潭醫院、湖北省中西結合醫院、雷神山醫院,中醫都參與了重症救治,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們的經驗是中藥注射劑要大膽使用、早點使用。生脈注射液、參麥注射液,對穩定病人的血氧飽和度、提高氧合水平有作用;痰熱清注射液、熱毒寧注射液,與抗生素具有協同作用;血必凈注射液對抑制炎症風暴、控制病情進展有一定效果。”

  患者康復期治療也是中醫發揮作用的“主戰場”。據北京地壇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主任醫師王融冰介紹,患者治愈進入康復期後還有一些症狀,比如乏力、納差、心慌、氣短、失眠、抑鬱等。這些症狀的徹底解決需要中醫藥的幫助。“比如針灸、拔罐、刮痧、耳豆、穴位按摩,還有傳統功法太極拳、八段錦,都有利於病人舒緩情志、增強體質,儘快恢復健康。”

  破除偏見,中醫做對了什麼

  確診後,李華(化名)吃的第一口藥,是湯藥。

  “之前在國外不了解中醫,沒想到中藥效果這麼神奇!”才一兩天,症狀明顯好轉的李華,忍不住向醫護人員發出感嘆。

  不久前,從境外來京後,經篩查診斷,李華住進了北京小湯山定點醫院B2病區。

  “中醫藥的優勢在武漢已經得到充分論證。”給李華把脈開方的病區負責人、北京中醫醫院呼吸科主任醫師原慶對患者的後續治療很有信心,“中醫講‘三因’,因時、因人、因地,小湯山接診的是境外來京人員,中醫作用的發揮是否與武漢一致,需要實踐來論證。”

  每次問診,原慶及其團隊的開場白都是“您了解中醫嗎”。回答中差不多一半以上是“完全不了解”。

  “我説要把把脈時,他反問我,把脈是幹什麼?”原慶説,在望、聞、問、切之後,他都會建議對方先上網看看中醫治療新冠肺炎的情況,然後才是處方開藥,開的也都是湯藥。

  “患者了解之後,都非常願意接受中醫治療。”更讓原慶團隊自信的是,包括首例確診病例在內的不少患者,都發出了“沒想到中藥效果這麼好”的感嘆。

  中醫藥治療傳染病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比較成熟的科學規律。針對傳染病的治療,主要集中在3種治療方法上:清熱、化濕和解毒。

  “面對傳染病,中藥的使用好比是迅速動員一個國家的軍隊防衛體系,旨在迅速抵禦外來之敵(病毒),防止敵人對國家造成重大破壞。”北京中醫院院長劉清泉説,“比如化濕的治療,實際上就是提振軍民士氣,提升免疫功能。解毒的辦法,就相當於給入侵之敵當頭一棒。清熱的方法,是改變人體的內部環境,使病毒無可藏之處。”

  原慶遇到的對中醫不信任的態度,是疫情防控中一個並不少見的現象。可以説,除了與病毒搏鬥,中醫還要直面各種質疑和偏見。而消除質疑、證明自己的最好辦法,就是用療效説話。

  據中央指導組成員、國家中醫藥局黨組書記余艷紅介紹,全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醫藥,佔91.5%。臨床療效觀察顯示,中醫藥總有效率達到了90%以上。中醫藥能夠有效緩解症狀,能夠減少輕型、普通型向重型發展,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促進恢復期人群機體康復。

  療效顯著,中醫是怎麼做到的

  日前,《柳葉刀》預印本發表論文,基於中國10省662例臨床救治觀察,“清肺排毒湯”應急項目組研究發現,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比值對新冠肺炎診斷和重型患者臨床病程進展具有重要預測價值。

  這篇文章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柳葉刀》系列期刊上刊載的第一篇中醫藥研究團隊臨床科研成果。中醫藥抗疫經驗,正在為國際學術界所認可。

  論文提及的“清肺排毒湯”是國家診療方案中推薦的通用方劑,也是此次中醫抗疫中形成的“三藥三方”之一。

  在特效藥和疫苗付之闕如的時候,“我們跟西醫一樣,注重從老藥裏篩選有效的藥,同時也研製了幾個新藥新方,也就是‘三藥三方’。”張伯禮説,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血必凈注射液和清肺排毒方、化濕敗毒方、宣肺敗毒方,均經過了實踐和研究的雙重檢驗。

  比如,金花清感顆粒,主要功效是疏風宣肺、清熱解毒。“我們在武漢做了一個臨床對照研究,結果顯示,金花清感顆粒治療輕型和普通型患者,和對照組相比,轉重症比例下降了2/3,退熱時間縮短了1.5天,反映免疫功能的白細胞、中性粒細胞計數和淋巴細胞計數有顯著改善。”張伯禮説。

  血必凈注射液聯合常規治療以後,可以使重症患者的28天病亡率下降8.8%。清肺排毒方在全國10個省、66個定點醫療機構治療的1263名確診患者中,治愈出院1214例,佔96.12%。宣肺敗毒方通過對武漢市500例患者開展的研究顯示,輕型和普通型患者,發熱、咳嗽、乏力等症狀明顯減輕,無一例轉重。化濕敗毒方,也在臨床療效觀察中確證了有效性。

  “中醫和西醫在治療模式上有明顯不同。從西醫來看,多數化學藥物都是單靶點的,而中醫和中藥更多是多靶點的。也就是説,中藥更像個團隊在作戰。”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副院長邱海波説,就這次新冠肺炎而言,病毒導致炎症、免疫失調,進一步導致肺、心等器官的損害,因此,病毒、炎症、免疫力異常導致的器官損害,都是靶點。西藥往往是針對某一個靶點進行治療,而中藥是多靶點的治療,對病毒的複製、對炎症的消除和對免疫的調節以及對之後的器官損傷、凝血等方面都會産生影響。

  援助他國,中醫還能做什麼

  3月18日,化濕敗毒顆粒獲得國家藥監局藥物臨床試驗的批件。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表示,中藥和化學藥、生物藥的研發流程不一樣,化濕敗毒方源自臨床,獲得臨床批件的意義更在於中醫對疫病的理論以及臨床療效有了物化的載體,也是把中醫的科研數據與臨床高級別證據進行了有效轉化。

  “獲得臨床批件以後,好多國外朋友紛紛向我們要藥。我們在給國外朋友贈送藥的時候,化濕敗毒顆粒被稱為‘Q-14’,Q取英文諧音CURE,治愈、解藥的意思,‘14’表示這張方子是由14味藥組成。”黃璐琦説。

  加拿大《環球郵報》網站報道稱,武漢建議使用中藥“是有道理的”,它應與西藥結合使用,“在西方醫學中,我們的藥物僅能攻擊一個具體目標。而用中醫療法,則可以防止病毒吸附細胞、病毒複製等。”

  “現在疫情在多國、多點暴發,中方願同有需求的國家開展中醫藥參與疫情防控的國際合作,並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余艷紅説。

  一是分享救治經驗。及時主動同世界衛生組織合作,分享中醫藥參與疫情防控的有關情況,把中國最新版本的新冠肺炎中醫藥診療方案翻譯成英文,在國家中醫藥局官網和新媒體上公開。“我們還通過遠程視頻交流、提供技術方案等方式,與日本、韓國、意大利、伊朗、新加坡等國家分享救治經驗。”余艷紅説。

  第二,捐贈中藥産品。中國有關組織和機構已經向意大利、法國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捐贈了中成藥、飲片、針灸針等藥品和器械。

  第三,選派中醫師赴外支援。已經有中醫專家前往意大利、柬埔寨、老撾等國參加抗疫。

  中醫藥抗疫,仍在進行時。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2624554
已形同疫苗!台中醫團隊找出武漢肺炎新藥方,最快8天病毒全滅

漢肺炎延燒全球,中國大陸、韓國紛紛投入中藥療法研發,台灣研究團隊沿用SARS治療經驗找出獨門中藥配方,初步研究可在8到10天內清除體內病毒,將爭取納入治療指引。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所長蘇奕彰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今年1月份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爆發以來,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就著手擬定中西醫合併治療武漢肺炎指引。

中醫大多是針對民眾個別狀況開出適合的藥方,不易比照西醫使用瑞德西韋或奎寧等藥物,按照用藥人數、劑量彙整出一致的用藥指引,因此蘇奕彰研究團隊沿用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經驗、參閱國際相關文獻,針對輕症、重症、微重症、緩解期等4時期訂定4種方劑,並可根據病毒變異狀況調整處方。

蘇奕彰指出,目前因該中藥配方仍未納入指揮中心公布的暫行指引,暫不便公開;未來一旦納入就會公開,也希望和藥廠合作,讓這項配方取得藥證,嘉惠其他疫情嚴峻的國家。

研究團隊自4月3日起在三軍總醫院、台中榮民總醫院展開中西醫合併治療,一共收治14名武漢肺炎個案,採中西醫合併處方治療患者,西醫主要以支持性療法治療患者,中醫則鎖定病毒清除、穩定身體的免疫調控,並透過跨院群組每天了解患者狀況。

蘇奕彰說,14名確診個案經中醫治療,不僅發燒症狀緩解,心跳、血壓也明顯穩定,短短8到10天就有12人的病毒三次採檢陰性出院,且沒有出現任何副作用;另有2人因近期才確診、用藥時間較短,仍在治療中。

團隊進一步研究,發現某些中藥成分能和新冠病毒上的棘蛋白結合,讓病毒無法和人體細胞結合;簡單來說,病毒的棘蛋白就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人體細胞上的鎖頭(即受體ACE-2),以便病毒複製,研究團隊發現的中藥成分正巧能阻斷開鎖程序,不讓病毒繼續複製。

蘇奕彰說,這項中藥方劑不僅能快速清除體內病毒,還能抑制重症患者體內的「細胞激素風暴」,避免免疫系統失控,更能透過上述機轉避免病毒感染,幾乎已發揮到疫苗的作用,未來完整治療報告出爐後也會投稿國際期刊,盼讓世界看見台灣中醫治療成效。

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柯富揚受訪時表示,中醫治療指引日前已通過衛福部審核,近期將送進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進行討論,爭取納入武漢肺炎治療指引,治療更多台灣民眾。(相關報導:武漢肺炎是歷史重演?學者曝驚人巧合:五千年前文獻記載病毒樣式、感染症狀都雷同|更多文章)

責任編輯/柯翎肇
近日,瑞典媒體報導稱,瑞典方面對來自中國的連花清瘟藥物進行檢測,發現成分僅為薄荷醇,稱對治療新冠肺炎(COVID-19)沒有作用,並限制該藥物入境。




骨灰領完 換 人民幣了 金融戰有得看了!
個人觀點喜歡就拿去用!用就是你的了!
有些國家,反中到失去理性判斷
寧可讓人民無助的死去
也不願讓他們多一個救治的希望
我一直擔心我政府是否會為了反中,連中醫也反
看來台灣中醫界也提出專方了
政府會核准嗎?
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https://www.facebook.com/classicmedicine
「連花清瘟」的成分為:連翹、金銀花、炙麻黃、炒苦杏仁、石膏、板藍根、綿馬貫眾、魚腥草、廣藿香、大黃、紅景天、薄荷腦、甘草。為何只驗出薄荷醇!到底怎麼驗的!不會沒驗的成分就說沒有吧!

對治療新冠肺炎無效?
那麼中國7萬多個(92%)使用中醫藥治癒的案例是假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