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2 更新★Omicron不會產生群體免疫。請做好自我保護。

MICHAELCUB81 wrote:
確實看起來,台灣政府(恕刪)

扶持的方法是靠擋疫苗跟花國家預算採購?
那跟早期的國產裕隆汽車不是一樣
hittaku0413 wrote:
一開始,有人搶打疫苗,甚至特地出國打疫苗,
還有人打了三劑。
政府說,疫苗打兩劑就夠了,多打不會有效果。

前陣子,政府說要打三劑,醫生說人體極限最多也就三劑了,
再多可能會有後遺症。

現在已經推第四劑了.....

群體免疫?
我是不相信由假博士、騙神明的、唱歌的牙醫組成的疫情指揮中心。
前幾天才說PCR量能很夠,突然就不夠了.....


還有一開始的

口罩,帶不帶的大轉向

去年的強推沒有數據、沒有國際認證私人公司的高端疫苗


一路走過來,好像倒著看、反著做,都是對的

大家請小心
平安、健康最重要
爬山的阿光 wrote:
還有一開始的
口罩,帶不帶的大轉向

說到這就來氣,
這政府一開始說不用戴口罩(事實是買不到),但大家都戴口罩。
即使有旅遊團染疫破口,染疫者從台灣頭跑到台灣尾,台灣仍維持得很好。
然後就被收割為「超前部署,有政府會做事」。

如今,大家口罩仍戴得很好,確診者卻越來越多,
說要與病毒共存,快篩不夠,抗病毒藥物也不夠,
連清冠一號都缺貨,幾個私交好的中醫與大醫院的中醫部都說不能自費買,
預計6月中有更多藥廠加入生產,貨量會比較寬鬆,但不敢肯定。
又是人民自己撐,醫護操到死!

我也知道為了群體免疫,目前陣痛期是免不了的,
但英國都已正常生活半年了,也有美國韓國可借鏡,
而台灣還在每天改政策,有臉喊超前部署嗎?

前幾天陳時中才批評雙北「快篩陽=確診」的建議,昨天又決定實施「快篩陽=確診」,
落後部署 + 無恥!
好懷念2019之前的生活阿⋯
笨阿樹 wrote:
扶持的方法是靠擋疫苗(恕刪)


相較於歐美、日先進國家而言,韓國、台灣在科技發展都是晚的,在加上先天條件不足,若無國家策略性支持,如何能與世界知名品牌競爭?

韓國的世界級大企業,例如三星、現代汽車,都是這樣崛起的,真要說,台灣的台積電,中國的華為其實也都是有政府的支持,才能有今天的局面。

台灣非世界衛生組織會員,以台灣的國際地位,就算高端疫苗真的合格,甚至達到比標準更高的疫苗的實力,誰要幫它認證?

在現實面,美、日可以送給台灣疫苗,他們也不要幫台灣疫苗背書,對他們來說,這無異有可能是在培育另一個疫苗界的「台積電」。

生技產業是台灣政府積極發展的另一個明日之星,疫苗又可能是一種「戰略物質」,你說該不該培育國產疫苗?
hittaku0413 wrote:
說到這就來氣,


真的,一路過來,真的有太太太太多的不爽。

只能說,這政㾈爛透了,只能靠自已了。
平安、健康最重要
hittaku0413 wrote:
一開始,有人搶打疫苗,甚至特地出國打疫苗,
還有人打了三劑。
政府說,疫苗打兩劑就夠了,多打不會有效果。

前陣子,政府說要打三劑,醫生說人體極限最多也就三劑了,
再多可能會有後遺症。

現在已經推第四劑了.....

群體免疫?
我是不相信由假博士、騙神明的、唱歌的牙醫組成的疫情指揮中心。
前幾天才說PCR量能很夠,突然就不夠了.....


聽民進黨的話? 那不是找死嗎?
一開始不就說健康者不用戴口罩,還好大家沒笨到聽民進黨的,
上半場疫情才守住,

現在要靠政府,就不斷掉漆......
tony16889 wrote:
中和抗體本來就在細胞外的體液中 並非滲出細胞外
herblee wrote:
... https://chemistry-europe.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cbic.202100681 ...

本來就存在 ????
中和抗體 ? 是有專一性的 ,沒有抗原? 那來的抗體?

抗體Antibody 是存在血漿等細胞外液中沒錯 , 細胞外液(extracellular fluid,ECF)通常指位於細胞外的體液,包括血漿以及介於血管和組織細胞之間的組織間液,即組織液(包括淋巴)
本來就在?
抗體Antibody從那裏來 ?
抗體主要由B細胞所分化出來的漿細胞的淋巴球所製造。
抗體有兩種物理形態,一種是細胞分泌血漿中的可溶解物形態(所以才稱為液遞),另一種是依附於B細胞表面的膜結合形態。

沒有抗原? 那來的抗體? 抗原需要"呈遞"
B細胞本身就是一種 APC 抗原呈現細胞

這些APC抗原呈現細胞,。APC包括 巨噬細胞、B細胞及樹突狀細胞, 能將抗原+MHC複合物質提呈給T細胞的一類輔佐細胞。T 細胞可以使用它們的T 細胞受體(TCR)識別這些複合物。

細胞質中病毒外膜碎片之胺基酸鏈(peptide)透過MHC I呈現在細胞外側,如同「告示板」,將細胞內肽(蛋白質)的合成情況展示給CD8+ T細胞,來自正常細胞蛋白質轉換的肽,毒性T細胞CTL 不會被激活。交叉呈遞的過程呈遞由外源蛋白質(病毒)產生的肽,供胞毒T細胞(CD8+ cytotoxic T cells)辨識。

例如樹突細胞吞噬病原體後, 內化的蛋白質抗原消化成含有表位的較小肽,分解成蛋白片段(胜肽)
然後與 MHC II 分子結合, 共同呈現展示這些肽在APC的細胞膜上, T細胞識別抗原呈遞細胞膜上的抗原與MHCII分子復合物, 並與之相互作用。致使CD4陽性T細胞(輔助T細胞)識別抗原並激活T細胞。

由於APC會添加MHC II第二型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物一并提呈, 送給T細胞的是抗原(胜肽)+MHC II複合物質, 此抗原必然是侵入過人體,中且被APC胞吞過的蛋白質碎片, 避免了T細胞攻擊未感染的細胞 。
MICHAELCUB81 wrote:
生技產業是台灣政府積極發展的另一個明日之星,疫苗又可能是一種「戰略物質」,你說該不該培育國產疫苗?



MICHAELCUB81 wrote:
生技產業是台灣政府積極發展的另一個明日之星,疫苗又可能是一種「戰略物質」,你說該不該培育國產疫苗?


沒人反對呀。


不爽的是,全部都是黑箱。

最扯的是

國產高端疫苗 送驗品八成不合格,食藥署長吳秀梅稱

「不代表不合格,搞不好是一個更好的產品」





就算高端真的很好,外國人看到這種新聞,會敢買嗎



再說一次

高端不是國產,是私人公司。
平安、健康最重要
herblee
食藥署是發現高端公司 50 L製程抗原,其中兩批次唾液酸醣修飾化程度較2 L製程抗原稍高,(抗原高),因檢驗結果不一樣,必須針對這兩批要求做更近一步檢驗分析是否影響安全,進行製程放大比較測試等作業。
herblee
抗體生產時常用CHO細胞作為宿主細胞,而CHO細胞通常會高表達唾液酸,並且其中能引起人體免疫反應的Neu5Gc唾液酸的比例最高可達到3%。如果Neu5Gc唾液酸過高?可能存在引起不必要的免疫反應。
tony16889 wrote:
中和抗體本來就在細胞外的體液中 並非滲出細胞外
herblee wrote:
... https://chemistry-europe.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cbic.202100681 ...

本來就存在 ????
中和抗體 ? 是有專一性的 ,沒有抗原? 那來的抗體?

抗體Antibody 是存在血漿等細胞外液中沒錯 , 細胞外液(extracellular fluid,ECF)通常指位於細胞外的體液,包括血漿以及介於血管和組織細胞之間的組織間液,即組織液(包括淋巴)
本來就在?
抗體Antibody從那裏來 ?
抗體主要由B細胞所分化出來的漿細胞plasma cell的淋巴球所製造。
抗體有兩種物理形態,一種是細胞分泌血漿中的可溶解物形態(所以才稱為液遞humoral immunity),另一種是依附於B細胞表面的膜結合形態。

沒有抗原? 那來的抗體? 抗原需要"呈遞"
B細胞本身就是一種 APC 抗原呈現細胞

這些APC抗原呈現細胞,。APC包括 巨噬細胞、B細胞及樹突狀細胞, 能將抗原+MHC複合物質提呈給T細胞的一類輔佐細胞。T 細胞可以使用它們的T 細胞受體(TCR)識別這些複合物。

細胞質中病毒外膜碎片之胺基酸鏈(peptide)透過MHC I呈現在細胞外側,如同「告示板」,將細胞內肽(蛋白質)的合成情況展示給CD8+ T細胞,來自正常細胞蛋白質轉換的肽,毒性T細胞CTL 不會被激活。交叉呈遞的過程呈遞由外源蛋白質(病毒)產生的肽,供胞毒T細胞(CD8+ cytotoxic T cells)辨識。

例如樹突細胞吞噬病原體後, 內化的蛋白質抗原消化成含有表位的較小肽,分解成蛋白片段(胜肽)
然後與 MHC II 分子結合, 共同呈現展示這些肽在APC的細胞膜上, T細胞識別抗原呈遞細胞膜上的抗原與MHCII分子復合物, 並與之相互作用。致使CD4陽性T細胞(輔助T細胞)識別抗原並激活T細胞。

由於APC會添加MHC II第二型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物一并提呈, 送給T細胞的是抗原(胜肽)+MHC II複合物質, 此抗原必然是侵入過人體,中且被APC胞吞過的蛋白質碎片, 避免了T細胞攻擊未感染的細胞 。

tony16889 wrote:
不好意思 這位網友沒看懂這個報告
herblee wrote:
... 打三劑疫苗有T細胞能清除病毒的人 , 能正面接戰病毒 , 感染後清除, 這是那99.7% ...
美國關於新冠的T細胞的正式研究似乎尚未完成. 99.7%從哪裡來的?
註: T細胞研究得要抽骨髓 比抽血 戳鼻孔 傷害性大很多

完全看不懂您在說什麼 ?
99.7%從哪裡來的?
99.7% 輕症無症來自這個數字來自 疾管局 今年的統計
T細胞研究得要抽骨髓 ? 不知所云
細胞介導免疫(Cell-mediated immunity)是指不涉及抗體的免疫應答
T細胞(T cell、T lymphocyte)是淋巴細胞的一種,在免疫反應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T是指胸腺(thymus)的英文縮寫。
T細胞在骨髓為多能幹細胞轉變為淋巴樣前體細胞(Lymphoid precursor),被製造出來之後,早期胸腺祖細胞(ETP)在胸腺內進行「新兵訓練」,分化成熟為不同亞型的效應T細胞,成熟的T細胞經血流分佈至外周免疫器官的胸腺依賴區定居,並可經淋巴管、外周血和組織液等進行再循環。
當然可以在血液中找到T細胞? 為何要抽骨髓 ? 骨髓T細胞還沒有分化?

tony16889 wrote:
herblee wrote:
... 因為能靜電吸附,繞過被抗體綑綁的ACE2受體,黏上帶負電的HSPGs感染,所以相同病毒株重複感染也常見
...
您真的沒看懂那一篇報告, 請仔細看報告 明察秋毫. 謝謝您

看不懂 ? 下面有更多篇報告可以看
組胺酸(Histidine)縮寫為His或H、;離胺酸(Lysine)縮寫為Lys或K, ;精胺酸(Arginine) 縮寫Arg, R,
在正常生理環境下帶正電

最早是英國倫敦聖喬治大學的腫瘤學教授達格利什(Angus Dalgleish) 和挪威病毒學家索倫森(Birger Sørensen)提出
The Evidence which Suggests that This Is No Naturally Evolved Virus
A Reconstructed Historical Aetiology of the SARS-CoV-2 Spike
Birger Sørensen, Angus Dalgleish & Andres Susrud
Immunor & St Georges University of London

發現 Spike 三聚體中可以看出,大多數陽性帶電氨基酸位於Spike棘突蛋白附近或頂部,為受體結合域提供了一個pI=8.906,而 Cov-2 特定的 Cys538-Cys590 鹽橋salt bridge帶來了 526-560 的額外電荷(甚至更高的 pI=10.03)通過 Cys391-Cys525 到受體結合基序旁邊的位置(其中 ACE2受體位於)。
通過結構域的 Cys-Cys 橋接 (538-590) 直接進入 RBD 的核心(到大約位置 400)。 這個新的插入到 SARS-CoV-2 尖峰spike中的 Cys-Cys 屬性( 兩性離子Zwitterion,內鹽或偶極離子), 在 SARS-CoV-1病毒中並不存在。

第二篇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0)31230-7?rss=yes
Cell, VOLUME 183, ISSUE 4, P1043-1057.E15, NOVEMBER 12, 2020
SARS-CoV-2 Infection Depends on Cellular Heparan Sulfate and ACE2

紅框框起來的就是對正電荷有影響的氨基酸 , 並標示有位點

還比較了 SARS-1的該位點 氨基酸是如何轉變 為 帶正電的 SARS-2

帶正電荷的殘基位於ACE2結合位點的遠端
帶正電荷的殘基在遠端 , 根本就不是 ACE2 受體的結合位點
SARS-CoV-2 有增強的正電荷群 , 能和 帶負電荷的 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醣HSPGs結合,獨立於結合Spike棘蛋白ACE2受體的模式

這個病毒帶有正電荷群 K444 R509 R346 , R355 K356 R357 R466, 和細胞結合的部份, 並非只有ACE2
由SARS1的 ERKR →SARS 2 的NRKR 這涉及兩個位點的改變 Glu(E)354Asn(N) 及 Lys(K)357 Arg(R)
354由SARS1 的麩胺酸(glutamic acid) 帶負電 , 轉變為SARS-2的天門冬醯酸(Asparagine)N取代後轉變為中性, 但這個中性N, N354在 △ E為負值<0 , 表示有可以做功的能量 , 加上R355 K356 R357 讓整體 帶正電的情況改變
這一群帶正電氨基酸 K444 R509 R346 , R355 K356 R357 R466 和肝素的結合數 及 使用分子操作環境 (MOE) 軟體評估肝素-蛋白質接觸和能量貢獻表明, 與帶正電荷的氨基酸 R346、R355、K444、R466 和可能的 R509 有很強的相互作用。 貢獻的能量 如圖


除了 SARS-CoV-2 中的 Asn354 是 SARS-CoV-1 中帶負電荷的谷氨酸殘基外,預測與寡糖協調的其他氨基酸殘基是保守的。除了進入受體 ACE2 和跨膜蛋白酶絲氨酸 2 (TMPRSS2) 之外,SARS-CoV-1 已被證明與細胞 HS 有相互作用。
但是 和 SARS-CoV-1 帶電相比,SARS-CoV-2 有增強的正電荷群 , 能和 帶負電荷的 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醣HSPGs結合,獨立於結合Spike棘蛋白ACE2受體的模式 ,利於 SARS-CoV-2 黏上人類細胞 , 以雙重結合模式去感染人類細胞。

第三篇
Three-fold mechanism of inhibition of SARS-CoV-2 infection by the
interaction of the spike glycoprotein with heparin.
arXiv:2103.07722
這個病毒實驗證據表明帶負電荷的HSPGs 作為共同受體,通過結合Spike棘蛋白,利於 SARS-CoV-2 黏上人類細胞。
結合肝素鏈的棘蛋白, 模擬後獲得的結構顯示為分子靜電映射到它們的表面以顯示部分帶正電荷的路徑,
可與肝素 結合。肝素以帶青色碳元素著色的棒狀表示形式顯示。
黃色虛線顯示棘蛋白和肝素之間的 H 鍵。close封閉和開放open的插圖構象突出了肝素和 RBD(T345、R346、N354、R355、N360)和 S1/S2(R682、R683、R685)HBD 表示

HSPGs 延伸出去的支鏈HS


第四篇
Front Mol Biosci. 2020; 7: 591873.
Published online 2020 Dec 9. doi: 10.3389/fmolb.2020.591873
PMCID: PMC7755986
PMID: 33363207
Spike Proteins of SARS-CoV and SARS-CoV-2 Utilize Different Mechanisms to Bind With Human ACE2
SARS-CoV 和 SARS-CoV-2 的刺突蛋白利用不同的機制與人 ACE2 結合
Abstract 摘要
我們實施了多尺度計算方法來研究人類 ACE2 和 SARS-CoV 和 SARS-CoV-2 的 S 蛋白的結合機制。計算並詳細比較了 SARS-CoV 和 SARS-CoV-2 的靜電特徵,包括靜電勢、電場線和靜電力。結果表明,即使在不同的距離下,SARS-CoV 和 SARS-CoV-2 S 蛋白都通過靜電力對 ACE2 具有吸引力。然而,由於 SARS-CoV S 蛋白和 SARS-CoV-2 S 蛋白之間的突變,導致靜電特徵的殘基完全不同。對這些差異進行了全面分析。與 SARS-CoV 相比,SARS-CoV-2 使用更穩健的策略與 ACE2 結合:電場線相關殘基的分佈完全不同,這導致 SARS-CoV-2 的結合策略更穩健。此外,SARS-CoV-2 具有比 SARS-CoV 更高的電場線密度,這表明與 SARS-CoV 相比,SARS-CoV-2 和 ACE2 之間的相互作用更強。本研究確定了參與鹽橋和氫鍵的關鍵殘基


第五篇
The binding of heparin to spike glycoprotein inhibits SARS-CoV-2 infection by three mechanisms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Volume 298, Issue 2, February 2022, 101507
https://doi.org/10.1016/j.jbc.2021.101507
況且這帶正電荷的區域橫跨 S1 到 S2


第六篇
Interactions Of The Spike Protein And Heparin
https://prace-ri.eu/interactions-of-the-spike-protein-and-heparin/
Three-fold mechanism of inhibition of SARS-CoV-2 infection by the interaction of the spike glycoprotein with heparin
又有 down 和 up 二個構象
利於 SARS-CoV-2 黏上人類細胞 , 以HSPGs 和ACE2雙重結合模式,感染人類細胞。


第七篇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volume 6, Article number: 39 (2021)
Engaging the spikes: heparan sulfate facilitates SARS-CoV-2 spike protein binding to ACE2 and potentiates viral infection
首先 , 帶負電荷的HSPGs 硫酸類肝素, 支鏈HS 能與 S1 上的正電荷群 "靜電吸附" , 這 促進了最初的 SARS-CoV-2 病毒粒子與宿主細胞的對接

受體 ACE2 結合位點的旁邊, 就是帶負電HSPGs硫酸類肝素與S蛋白帶正電氨基酸群的接合位點, 兩者彼鄰,所以HSPGs 也加強了 ACE2 受體的結合

帶負電的 HS 有對於帶正電的病毒S蛋白, 產生"病毒收集器”的作用,但病毒進入需要隨後轉移到蛋白質受體。而HS與細胞膜上的病毒顆粒直接接觸並隨後促進了開放的 RBD up 構象
這個病毒681-PRRA-684的插入, 讓它自備了Furin蛋白酶, 切開S1/S2 , 讓S2溶開細胞膜, 胞吞作用進入細胞。

第八篇
ChemBioChem combining chemistry and biology 12 January 2022
https://chemistry-europe.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cbic.202100681
Charge Matters: Mutations in Omicron Variant Favor Binding to Cells
電荷問題:Omicron 變體中的突變有利於與細胞結合
Abstract 摘要翻譯
由於Omicron 變體中存在突變,刺突蛋白的表面帶正電荷。對於 SARS-CoV-2 與宿主細胞的結合,與覆蓋細胞表面的硫酸乙酰肝素聚甘油HSPGs的靜電相互作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分子動力學模擬表明,Omicron 尖峰與多硫酸鹽的相互作用比野生型強得多。我們推測這種增強的相互作用有利於 Omicron 的結合,因此有利於隨後的細胞進入和感染。

Omicron 變體是最新的突變株,尤其值得關注,因為基於 60 多個位點突變,所有現有認知指向增強的傳染性。在這裡,我們將提供強有力的論據,即 Omicron 變體的刺突蛋白突變有利於細胞感染的第一步 - 細胞表面的附著加強。


Omicron 刺突蛋白中的帶正電荷氨基酸數量增加了 9 個,而在 Delta 的變種僅增加了 4 個. 更具體地說,S1/S2 結構域表現出許多顯著變化,其中帶負電荷或中性氨基酸被鹼性氨基酸取代。





Omicron RBD 與多硫酸鹽結合的 MD 模擬
靜電勢 (ESP) 圖顯示野生型 RBD 有一整片的陽離子(藍色),距離受體結合基序 (RBM) 有一定距離(見圖3b,側視圖 1)。由於兩個帶電突變 L452R 和 T478K,這個陽離子範圍對比於 Delta RBD 變得更大。
對於 Omicron RBD,由位於 RBM 右側的三個相鄰帶電突變(Q493R、Q498R 和 Y501H)產生額外的陽離子群,參見圖3b頂視圖和側視圖 2。Omicron RBD,正因為如此額外的陽離子群預計會與細胞表面存在的帶負電的 HSPG 強烈結合。

該實驗測試,使用在細胞表面上與 HS 相比更簡單的多硫酸鹽,即線性聚甘油硫酸鹽 (LPGS) 十一聚體,並使用全原子分子動力學 (MD) 模擬比較其與野生型和 Omicron RBDs 的相互作用,如圖 3c 所示。

Omicron 的刺突蛋白突變對細胞進入後續步驟的推定後果
到目前為止,根據文獻數據和我們自己的經驗,實驗只考慮了第一步:與宿主細胞的結合。
幾項研究表明,RBD 中的突變,特別是 RBM 中的突變,例如在 Omicron 變體中也可見的 K417、S477、T478、E484 和 N501,可能會增強與 ACE2 的結合。因此,這可能暗示即使是第二步:侵入細胞的階段,Omicron 變體也有利於與 ACE2 的結合。
RBD/RBM 中帶正電荷的氨基酸,現在在 Omicron 變體中更加豐富,據報導有利於“向上”構象。通過上述機制與 HSPG 更緊密地結合,甚至可能增加與 ACE2 的結合概率,
RBM 和 ACE2 之間的相互作用基本上是由氫鍵網絡決定的。最近的模擬表明,Omicron 變體的 RBD 中的突變也可能參與 RBD 和 ACE2 之間的氫鍵合。最近的實驗研究發現,分離的 Omicron RBD 對人類 ACE2受體 的親和力約為 原始wt野生株 的兩倍,完整的三聚體刺突蛋白的親和力幾乎高出 10 倍,這可能是由於 ' RBD的up'構象。包括 Omicron 在內的所有成功變體中發現的突變 D614G 已被證明支持 RBD 的“向上up”構象,從而與 ACE2 結合。

Omicron 增強感染潛力的另一個跡像是 P681H 突變,它與 -RRAR-弗林蛋白酶切割位點相鄰。宿主生物的弗林蛋白酶Furin將刺突蛋白切割成 S1 和 S2 兩個亞基,引發病毒包膜蛋白與宿主細胞的相應靶膜(質膜或內體膜)融合,最終釋放病毒基因組進入細胞質。
已顯示 Delta 變體中非常相似的突變 P681R 促進了弗林蛋白酶Furin介導的刺突蛋白Spike的切割。

這在去年就已經知道了, 請看這一篇去年的舊文
說好的群體免疫呢?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814&t=6478330#83503889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