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位20+歲年輕女性無慢性病史性病史打了3劑疫苗染疫死亡,有人知道為什麼嗎?打哪一種疫苗?

本次群聚疫情共36名確定病例,男性32名,女性4名,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25名有症狀者發病日介於3月10日至4月22日,主要症狀包含:嗅覺異常、咳嗽、喉嚨痛等;另有11名確定病例及3名極可能病例無症狀。調查確定病例之住宿艙間分布,並無特別時間與空間群聚現象,研判住宿艙間並非主要傳播地點,較可能是人員艦上活動空間狹小且密切接觸而傳播。

36名確診(男性32名,女性4名),8名極可能個案(血清抗體陽性),汾陽號巡防艦約有250士官兵,多數人未染疫,而染疫者沒人重症及死亡,以上是在沒任何疫苗下的表現。

出處:中華民國海軍敦睦遠航訓練支隊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群聚感染事件


出處:新冠疫苗接種後死亡通報逾1500人公共利益下的犧牲者|超過兩萬件

仔細分析確診死亡案例,2021年指揮中心對確診死亡採從寬認定,只要往生者有確診,不論往生原因為何,基本上都計入確診死亡案例。所以850人確診往生,這黑數的可能性不大。那麼打疫苗後往生真的只有一千兩百多人嗎?我們知道很多打疫苗後往生的原因,指揮中心都習慣推給當事人有「慢性病」。
那麼5月20日新增的49例往生者。指揮中心到底要推給當事人有「慢性病」?還是當事人「從未接種疫苗」?

事實上打疫苗後往生案例沒計算進去,這就是典型的倖存者偏差,不懂箇中奧妙者,很容易就被騙了。

我們似乎可以做如此的推測:「個人體質對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無法抵抗者,早在打疫苗時,就已經往生了。所以已經打三劑疫苗者,染疫往生比例,自然比沒打疫苗者來得低。」

出處:張文隆觀點-施打疫苗降低死亡率-或只是-倖存者偏差

有打疫苗的明明就是多數,迄今沒看過疫苗神蹟大樓,卻到處都是疫苗負面資訊,為何會這樣?
hrc160 wrote:
4支(恕刪)

醫生都建議這些高風險族群打疫苗,但沒有掛保證喔,要看你命好不好。

我媽有一對朋友夫妻,80多歲,一般慢性病免不了。兩人一劑疫苗都沒打,確診後只吃阿斯匹林,一週就康復了,沒有後遺症。
herblee
疫苗只是"抗原",是接受疫苗的個體在回應"抗原",因『應答』進而產生"抗體"及細胞免疫。 當然是因人而異,要如何掛保證?只能說大多數人對疫苗是有免疫應答
niaba wrote:
高端疫苗實際保護力比mRNA好
基礎劑施打兩劑AZ者,共計13,978人,以「mRNA疫苗1」、「mRNA疫苗2」或「高端」三種疫苗追加,三者突破性感染風險無統計學差異,惟施打高端組發生風險之點估計值較「mRNA疫苗1」組別小12%。

有多少人相信?你自己相信就可以了,這樣符合實際
次世代疫苗馬上開打,等待次世代疫苗的結果
政府在選舉期間應該不會買高端來為執政黨年底選舉創造最大利多
Allison Wu wrote:
niaba wrote:
高端疫苗實際保護力比mRNA好
基礎劑施打兩劑AZ者,共計13,978人,以「mRNA疫苗1」、「mRNA疫苗2」或「高端」三種疫苗追加,三者突破性感染風險無統計學差異,惟施打高端組發生風險之點估計值較「mRNA疫苗1」組別小12%。

有多少人相信?你自己相信就可以了,這樣符合實際
次世代疫苗馬上開打,等待次世代疫苗的結果
政府在選舉期間應該不會買高端來為執政黨年底選舉創造最大利多


數據來自 《高端新冠肺炎保護效益評估報告》
這是EUA核准後一年內, 專家委員會「專案製造(即EUA)」審議所檢送疫苗保護效益(effectiveness)評估報告。

本項研究以國內醫院員工為樣本,進行定群分析;由於國內疫情管控良好,時序至2022年4月方才爆發本土社區流行,當時觀察對象均已完成三針疫苗接種。研究之追蹤時間截至2022年7月15日,評估指標為「突破感染率」及「感染風險比值」。
在2022年4月至7月這波流行期中,全國突破感染率為18.3%;而2.1萬個分析樣本中,以不同疫苗作為第三針施打之突破感染率(觀察率)分別為:「mRNA疫苗1」(17.5%)「mRNA疫苗2」(15.8%)「高端疫苗」(15.6%);在醫院感染高風險下,三種追加劑之突破感染率仍優於全國發生率之背景值。在感染風險比值部分,經統計變項校正分析後,不管是任何一種疫苗組合,再以「mRNA疫苗1」、「mRNA疫苗2」或「高端疫苗」進行第三劑追加施打,風險比值沒有統計學之顯著差異,顯示三種疫苗之效益相當。

因為小弟知道, 高端的抗原是和 莫德納 是一模一樣 , 都是 美國國衛院的S2P
所以才相信 ,注射後反應相同是可以預測的
只不過 Moderna 是只有一段mRNA編碼 , 打進人體時尚未成為"抗原",是在人體合成 S蛋白, 人體是工廠 ,製造過程的廢水廢料耗能污染都在人體 , 副作用當然會比較大
而高端是在實驗室培養出"蛋白質" , 人體接收到時已經是"抗原"了, 沒有中間那一段製程

幾天前○○市長又發豪語金句 ,說「可是很多人說他●X●,難道所有人都錯只有他對嗎?」
很多人說他? 是多少人? 說什麼? 都不必舉證嗎? 你說是就是?
這樣沒有證據?只用口頭出嘴營造出千夫所指?不過是三人成虎, 曾參殺人

歡迎您提出科學數據報告反駁高端 , 舉證說明 為何 "有多少人相信?

Allison Wu wrote:
次世代疫苗馬上開打,等待次世代疫苗的結果

壓寶 次世代疫苗 ?
去年也有一個市長壓寶"疫苗" , 沒有對 市場 及農產運銷中心 落實 隔離檢疫
而是開出 口惠實不至 的"保證給市場全員打疫苗 "? 這只是在籠絡人心 , 卻完全無助疫情
因為問題的盲點是
(1)疫苗不會立刻生效!並非打下去即時就有抗體 ? 在這個病毒產生中和抗體是21天之後, 病毒已經傳播擴散數代了!
(2)只打一次疫苗並不足以完全中和病毒 , 還要在28天之後補強第二劑 。 不落實 隔離檢疫 即時擋住病毒 ? 卻繫望當下無效!需要時間的"疫苗"?!需要28天+28天之後才產生保護力?
這樣的做法讓疫情多延燒好幾個月
結果是, 其它縣市疫情都控制了 , 獨剩"這個市"疫情還在燒 ,最後還要中央進駐 ?

壓寶 次世代疫苗 ? 這在理論上是說
由病毒的RNA排序上的改變,就能知道"蛋白"改變了。棘蛋白若改變了 , 舊抗原產生的抗體可能嵌不上去,造成綑綁失敗, 所以要更新為 "次世代新抗原"

抗體逃脫就通通解釋為"病毒持續變異"?
這個病毒根本就不是循傳統病毒模式 , 打了四劑仍然突破性傳染? 仍然有 7%
目前的現況是 ,這個病毒無法被擋在細胞外!
難道不必考慮 這個病毒的 S蛋白會折疊 , 能表現出二種構象會"變臉" ,造成抗體抓不到
難道不考慮 病毒的S蛋白,在遠端帶正電氨基酸 , 能 "靜電吸附", 能以"氣溶膠"黏上來感染
只說 "病毒持續變異"?
這S蛋白折疊及『靜電吸附』造成就算以"變異株"為抗原去製備"疫苗", 抗體就算嵌合上病毒了,照樣「突破性感染」

想想看, 疫苗都是以原始"武漢株"製成 , 都能拿來對抗 Alpha , Delta ,也拿來對抗BA,2
為何 BA.5就不行了 ???

新冠病毒 RNA 是一串 2萬多近3萬個鹼基 , 所排成的序列
我們知道 3個鹼基組成密碼子, 可以指定產生 某一種 "氨基酸"
蛋白質是以"胺基酸"為結構單元所組成的長鏈分子, 蛋白質是由20-22種胺基酸組成。
RNA鹼基排序 →那一種"氨基酸" →組成那一種蛋白質

一串 2萬多近3萬個鹼基, 傳到下一代會不會改變 ? 會 , 就像傳話遊戲, 從隊伍首端通過耳語或肢體語言傳達一句話至隊尾,當初最早的那句話已變得面目全非。
所以RNA排序改變,蛋白質就會變
遊戲過程中是,兩人在進行傳話時,不會直接傳給第三人, 第三人是間接來自第二人的資訊, 所以傳播者誤聽或添油加醋而出錯,這個出錯就是"突變"。

以一個舊冠病毒的"棘蛋白"認出所有新冠病毒?能舉一反三 , 這是有『交叉免疫』保護
『交叉免疫』舉一反三保護 需要 Th cell T輔助細胞的功能正常 , 以及APC細胞的抗原呈遞

疫苗只是抗原 , 保護力是 疫苗這個抗原刺激出來的
必需經過 Antigen Presenting"抗原呈遞" 的過程
APC "Antigen Presenting cell"包括 巨噬細胞、B細胞及樹突狀細胞, 能將抗原+MHC複合物質提呈給T細胞的一類輔佐細胞。T 細胞可以使用它們的T 細胞受體(TCR)識別這些複合物。
T細胞不必認整個 S 蛋白 , 它認的是添加識別記號MHC II且被胞吞的"更小的胜肽" , 病毒就算變種了,變臉了,造成抗體認不出來 , 但很難逃過T細胞免疫,會被認出來,一樣能將病毒吞噬

抗原要先被APC細胞(B細胞)吞噬 , 進入APC細胞內 , 此抗原被B細胞(也是APC細胞)的吞噬作用

(phagocytosis)吸收後,在吞噬體(phagosomes)中因和溶酶體(lysosomes)結合而分解,釋放出附著在抗原上的蛋白酶。酶分解了抗原後,抗原的碎片(更小單位的胜肽)就附著在MHC II(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 II)分子上,並出現在其外表面。
MHC II(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 II)是免疫細胞添加上去的記號, 代表這個Ag抗原曾經被APC細胞吞噬過(如同罪犯被逮補過), 這個『蛋白』屬於是侵入的病原所有, 加上記號是記憶分類其為"致病病源", 避免誤判 。

一旦複合體Ag抗原+MHC II出現在外表面,CD4+輔助型T細胞就和MHC II+抗原複合體結合,激活B細胞 成為漿細胞(plasma cell ) 才會製造相對的,針對此抗原的抗體 , 抗體才釋放到細胞外液, 以阻絕境外 。

但是,這個病毒 能逃脫抗體綑綁, 有抗體照樣帶電黏上來, 當然就會侵入人體
T細胞對於病毒的辨識不同於抗體和ACE2受體的接合(嵌合)
這些病毒蛋白質(抗原) , 是經由抗原呈遞細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分解成蛋白片段較小的肽(胜肽)。
胞吞 → 分解(蛋白片段較小的肽)→添加MHC2組成複合體 →抗原呈遞
T細胞不是認整個S棘蛋白, 而是拆解為較小的"胜肽"認出病毒
打比方如同認人不是認 整個臉 , 而是拆開成 眉毛 眼睛 鼻子 耳朵來認 , 例如蠟筆小新以"一字眉"被認出來, 人臉是以鳳眼, 朝天鼻 ,招風耳 的形式被認來是"那個人"
雖然病毒變種了,但是所蛋白片段較小的"胜肽"並沒有改變 , 仍然會被T細胞認出來

抗體失效 , 只能靠 T細胞近身肉膊去清除 , 三高,60歲以上,癌症,有免疫缺陷,4歲以下,T細胞功能下降? 疫苗效果才會大打折扣

免疫系統碰過舊冠病毒 有了記憶 , 下一次碰到 新冠病毒就能『舉一反三』認出來
《論語·公冶長》:「子謂子貢曰:『汝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

這在免疫系統 , 就是所謂的 『交叉免疫』cross immunity 保護
這也就是 Edward Jenner 愛德華簡納醫生, 發現擠牛奶的女工不易感染天花,進而在1798 年,他對名為“牛痘”的天花疫苗的研究,描述了牛痘對天花(人痘)的保護作用。
“牛痘”是牛的痘病毒 , 為何可以保護 人類的痘病毒攻擊 ?
因為牛痘和人痘是親戚病毒 ,有相似的蛋白 , 接種牛的痘病毒, 也會進而認識人的痘病毒, 舉一反三之後,有『交叉免疫』cross immunity 保護

舉二個例子, 免疫系統 「舉一反三」是存在
(1) 得過其它親戚人類冠狀病毒 OC43, NL63的人, 能免於重症
血清陽性率研究表明,最常見的是 OC43,其次是 NL63、HKU1,最後是 229E。
許多未感染過新冠病毒, 也沒打過疫苗的人,體內卻早已存在對抗新冠病毒SARS-CoV-2的交叉反應抗體
美國曾經收集2019大流行前的血液樣本, 發現在這個病大流行前的血清, 已經找到對 SARS-CoV-2 有交叉反應的抗體。
而且由醫院輕症和重症病房的統計得知 , 有 OC43/ NL63 抗體的病人, 大多是輕症 , 重症病人大多沒有親戚冠狀病毒的抗體。
推測這是之前感染類似普通感冒OC43,NL63、HKU1等輕微症狀冠狀病毒親戚 ,如同牛痘對人痘(天花)有交叉反應 , 先前其它種類的冠狀病毒感染對 SARS-CoV-2這個親戚也產生了交叉免疫反應。

(2)18年前得過 SARS 的患者 , 在打過SARS-CoV-2的疫苗之後, 抗體比一般人高很多倍 , 證明存在免疫記憶 能維持10多年之久
18年前高雄長庚一名得了SARS後倖存下來醫護, 抗體效價比沒有SARS感染的員工,接種1劑抗體效價提高了68倍, 7名 SARS康復者抗體比一般人高出8.5倍, 代表SARS康復者有持久性「免疫記憶」

因此,基於(1)"有交叉免疫反應"(2)持久性「免疫記憶」這兩點 ,個人認為"現有疫苗"仍有能力產生刺激, 讓免疫系統認出變種病毒

再來看這一篇美國CDC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新聞室的新聞稿
《新的 COVID-19 疫苗有效性數據展示了第 3 劑和第 4 劑所獲得的保護》
根據今天發布的新 MMWR ,第三劑和第四劑 COVID-19 疫苗為免疫系統健康的成年人提供了實質性保護,這些成年人有資格在 2022 年初的 Omicron 變體進化期間接受這些疫苗。本研究的結果,結合最近公佈的數據 顯示感染 BA.2 的人也可能具有可以預防 BA.5 疾病的抗體(←有交叉保護),這表明當前可用的疫苗可以提供針對當前流行的 BA.5 變種引發之重症的保護

為了評估 2、3 和 4 劑 mRNA COVID-19 疫苗(輝瑞-BioNTech 或 Moderna)在免疫系統健康的成年人中的有效性,專家檢查了超過 214,000 次急診/急診就診和超過 58,000 次的 VISION Network 數據從 2021 年 12 月中旬到 2022 年 6 月中旬,美國 10 個州因診斷為 COVID-19 類疾病而住院。研究結果顯示:

當 BA.1 是主要變體時,針對 COVID-19 相關住院的兩劑疫苗的有效性 (VE) 為 61%;在接受第三劑/加強劑後,VE 增加到 85%–92% 之間。
當 BA.2/BA.2.12.1 成為主導時,兩劑疫苗對 COVID-19 相關住院的有效性為 24%,在第三劑/加強劑後增加到 52%–69%。
急診科和急診就診的模式相似,與 2 劑 VE 相比,在 BA.2/BA.2.12.1 佔優勢期間 VE 較低,3 或 4 劑的 VE 較高。
在 BA.2/BA.2.12.1 期間,年齡在 50 歲及以上的成年人中,針對 COVID-19 相關住院的疫苗在加強/第三劑接種後 4 個月以上的有效性為 55%,在第四劑接種後一周以上增加到 80% 。
COVID-19 疫苗仍然是我們保護人們免受重症、住院和死亡的唯一最重要的工具。現在接種疫苗不會阻止您在秋季或冬季為您推薦獲得授權的特定變異疫苗。
鑑於最近與 BA.5 變體相關的死亡和住院人數增加,每個人都應及時了解推薦的 COVID-19 疫苗接種,包括為中度至重度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和 50 歲以上的成年人提供額外的加強劑量。
nikon_user wrote:
出處:張文隆觀點-施打疫苗降低死亡率-或只是-倖存者偏差

有打疫苗的明明就是多數,迄今沒看過疫苗神蹟大樓,卻到處都是疫苗負面資訊,為何會這樣?


您這個出處 出處引用《張文隆觀點-施打疫苗降低死亡率-或只是-倖存者偏差》。沒錯
然而,該文所質疑的是無母數統計 , "母數" 為多少的問題 ?
自己卻犯了 無母數統計 的錯誤
《張文隆觀點-施打疫苗降低死亡率-或只是-倖存者偏差》wrote: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的統計資料顯示,2021年台灣人口死亡數,比前一年大增10,576人。這是十年來最大增幅,原因在哪?
依照疾管署網站公告:至2021年12月28日,打疫苗後往生共1,224人,確診往生共850人。至2022年01月03日,打疫苗後往生共1,230人,確診往生共850人。1,230人+850人=2,080人。也就是直到2022年01月03日因疫情和疫苗而死亡人口數是2,080人。以10,576人減去2,080人還剩8,496人。8,496人不只是統計數字,更是8,496個鮮活生命的殞落!8,496個圓滿家庭的破碎!

這句話已經就是 無母數統計
沒有對比相對的數字, 也就是無實驗當中的『對照組』, 完全不提打疫苗後得到保護而沒有往生的有多少人?
更完全不提 ,因為執行 實聯制 進行疫調 , 進而能『隔離檢疫』讓病毒孤立無法抓交替, 不能傳染出去, 這樣保護了對比相對多少人免於感染?

卻只累加 打疫苗後往生共1,224人 + 確診往生共850人 ?
打疫苗這種抗原(只是摘取病毒表面的一個蛋白) → 刺激免疫系統產生 "抗體"及『細胞免疫』→這個過程造成往生1224人(但是相對的,當時2021/12/28台灣已經打了超過3千萬人次的疫苗)
只是把數字累加 , 顯示往生了很多人 ? 但這個數字文完全沒有 母數 ?



疫苗只是摘取病毒表面的一個蛋白(特徵) , 讓人體免疫認識, 記住後將來有這個特徵(蛋白)的病毒入侵時,免疫疫統就不會因為不認識而忽略它, 會有反應, 中和欄住病毒再予以吞噬毒殺
疫苗 沒有 病毒的全段RNA , 無法合成病毒的子代孫代病毒 , 並不會引入病毒入侵 ?
病毒(外來) 侵入了細胞 , 是複製後再侵入更多細胞造成傷害 , 這和疫苗引發了(自體)過度免疫反應, 完全是兩回事
(外來的病毒傷害細胞) VS (自體的免疫傷害) 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1,230人+850人=2,080人?←不知道這兩者為何能累加在一起?
把"疫苗"說成是"病毒"?

共通點在那裏 ? →是往生這個結果
但是兩者所引發的原因是完全不同
A原因(外來病毒) P → Q往生 (結果)
B原因(自體免疫) P → Q往生 (結果)
(若 P 則 Q 成立:非 P 不代表非 Q)
並不能倒過來講 , 倒果為因
一個前提內不周延的一個名詞,不能在結論中變為周延

這個錯誤如同說
人 →是哺乳類動物
狗 →是哺乳類動物
因為 哺乳類動物 = 哺乳類動物
所以推論 人=狗 ?能把人和狗累加在一起 ?
人只是哺乳類動物 的一種而非全部 , 狗 也只是哺乳類動物的一種而非全部
不能倒過來說成 哺乳類動物是人 或 哺乳類動物是狗
而錯誤推論出 人 是 狗 ?

張文隆觀點 wrote:
仔細分析確診死亡案例,2021年指揮中心對確診死亡採從寬認定,只要往生者有確診,不論往生原因為何,基本上都計入確診死亡案例。所以850人確診往生,這黑數的可能性不大。那麼打疫苗後往生真的只有一千兩百多人嗎?我們知道很多打疫苗後往生的原因,指揮中心都習慣推給當事人有「慢性病」。

那麼5月20日新增的49例往生者。指揮中心到底要推給當事人有「慢性病」?還是當事人「從未接種疫苗」?

事實上打疫苗後往生案例沒計算進去,這就是典型的倖存者偏差,不懂箇中奧妙者,很容易就被騙了。

我們似乎可以做如此的推測:「個人體質對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無法抵抗者,早在打疫苗時,就已經往生了。所以已經打三劑疫苗者,染疫往生比例,自然比沒打疫苗者來得低。」

推測? 無證據能推測 ? 全為憶測之辭

既然已知《一個前提內不周延的一個名詞,不能在結論中變為周延
既知 死亡(這個結果) 有很多原因
病毒感染 ,疫苗過敏反應 ,慢性病+促因 -造成→死亡
如何能反過來 ? 倒過來 將 死亡原因 全數 歸納為 自行認定的單一原因 ?
倒過來 ? 死亡 → 就只是單一原因 ?
這是同樣的錯誤 , 指向別人剩下的"其它幾根手指"正指著自己

很多打疫苗後往生的原因,指揮中心都習慣推給當事人有「慢性病」
別忘記病毒進入細胞的門戶 , 是嵌合ACE2這個門戶通道

然而ACE2是轉化酶,可分別將血管收縮素I和血管收縮素II轉化為血管緊張素(1-9,血管擴張劑)和血管緊張素(1-7血管擴張劑),進而達到降血壓的效果。
轉換後與RAS的效應成分血管收縮素 II (Ang II) 功能正好相反。是血管擴張 , 降血壓。
除了固定於細胞表面膜蛋白mACE2, mACE2產生的裂解蛋白被稱為可溶性 ACE2,( sACE2)被釋放到血液當中。
可溶性 ACE2 (sACE2) 的重要功能是作為血管緊張素轉換酶 (ACE)的平衡劑。能拮抗血壓
當SARS-CoV-2侵入時, 病毒的S蛋白劫持了 ACE2這個受體, 由此侵入並破壞細胞,自然就下調 ACE2,降低其保護作用並加劇有害的 Ang II 效應。

重症 COVID-19 患者的高血壓患病率(38.7%)顯著高於非重症患者 (22.2%)(p < 0.001)。
高血壓通常伴有許多合併症,這些合併症是 COVID-19 嚴重程度的主要決定因素。
COVID-19 患者發生靜脈和動脈血栓栓塞並發症的風險更高。克洛克等人。證明了 27% 的 COVID-19 肺炎患者的靜脈血栓栓塞 (VTE) 和 3.7% 的ischemic stroke缺血性中風的累積發生率 。
洛迪賈尼等人。還報導了在 388 名 COVID-19 住院患者中,重症監護病房(ICU)患者(27.6%)的血栓栓塞事件發生率(包括 VTE、缺血性中風和缺血性心臟病)高於普通病房患者(6.6%)。
由SARS-CoV-2 誘導的缺血性器官損傷與高炎症反應、細胞因子風暴、血管內皮損傷或纖維蛋白原消耗性凝血病有關。

與 COVID-19 相關的心血管疾病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據報導有心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塞 (AMI) 和心肌炎。
可能的機制, 嚴重的病毒感染引發全身炎症反應症候群,此細胞因子風暴既可導致斑塊不穩定,又可促進心血管炎症和心肌抑制 ,增加斑塊破裂和血栓形成的風險,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發生。這可能與 COVID-19 患者的心肌炎和應激性心肌病有關 。

數據表明,高血壓、肥胖、吸煙和糖尿病 是造成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危險因子。
COVID-19這樣嚴重的呼吸道病毒感染,會導致低氧血症和血流動力學異常變化,因此血壓變異性增強也可能引發具有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的 COVID-19 患者的心血管事件。
這些機制可能同時起作用,導致心臟損傷,導致嚴重的臨床表現,如 AMI、心律失常和鬱血性心衰竭。

REVIEW| VOLUME 58, 102907, AUGUST 01, 2020
SARS-CoV-2 and ACE2: The biology and clinical data settling the ARB and ACEI controversy
這篇報告說明
當SARS-CoV-2侵入時, 病毒的S蛋白劫持了 ACE2這個受體, 由此侵入並破壞細胞,自然就下調 游離性ACE2,降低其保護作用並加劇有害的 Ang II 效應。
疫苗是模擬病毒的S蛋白, 長像當然和S蛋白相似 , 也是劫持了 ACE2這個受體 ,下調 游離性ACE2降血壓

如果做出來的疫苗不像"病毒"? 還能有功效嗎 ?
這些都有數據支持, 所謂『打疫苗後往生的原因,指揮中心都習慣推給當事人有「慢性病」』? 並不是推詞藉口, 而是有病理機制能予以解釋 前後因果關係
herblee wrote:
如果做出來的疫苗不像"病毒"? 還能有功效嗎 ?
這些都有數據支持, 所謂『打疫苗後往生的原因,指揮中心都習慣推給當事人有「慢性病」』? 並不是推詞藉口, 而是有病理機制能予以解釋 前後因果關係(恕刪)


大師就是大師,還上起了數學課,不過,您提的那部分,我並沒全文引用,所以,恕僅針對我引用的部分做回覆。
《張文隆觀點-施打疫苗降低死亡率-或只是-倖存者偏差》wrote:
不論往生原因為何,基本上都計入確診死亡案例。所以850人確診往生,這黑數的可能性不大。那麼打疫苗後往生真的只有一千兩百多人嗎?我們知道很多打疫苗後往生的原因,指揮中心都習慣推給當事人有「慢性病」。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在說只要染疫不管往生原因為何,都算在確診死亡案例裡。而打疫苗往生者,如果有慢性疾病就會被歸咎是慢性疾病死亡,而被排除在打疫苗死亡的案例裡,所以,他依此認為,實際因打疫苗而死的人數不只一千兩百多人。
所以,您底下解釋那麼一大段和這有甚麼關係?真看不懂我取這段引言的目地嗎?

既然提到疫苗保護力,
這棟樓:疫情升溫! 日本單日新確診逾3萬人 韓國近2萬

在49及50樓,我不解為何日本第七波施打疫苗率提升,但疫情卻創新高,如果可以請移駕回覆,感謝了。
nikon_user
明明第二劑有打,之後再打追加劑,意思是之前打的兩劑沒效?照您的說法21天後,如果感染及死亡人數整體下降,功勞算疫苗的?天底下有利的都算疫苗的功勞?豈有此理?還靜電吸附勒?可以別再扯鄉野傳說了嗎?
nikon_user
沒打疫苗自我防疫也不用等21天,打疫苗還要看黃道吉日?就算如此,依據這種算法,第六期施打第二劑,效力延升至第七期,那第六期的死亡率還是要高過第七期。因為第六期很多第二劑還未滿21天。
打那一種疫苗都不能防確診,至於防重症,也是專家說的,事實如何,以後才知道。
又一位20多歲男子打三劑染疫死亡
這類病例應該公布打的是哪一種疫苗?
20多歲男曾打3劑疫苗無慢性病史 死在家中檢出確診
這名20多歲男子沒有慢性病史,也曾接種過3劑武肺疫苗,本月17日被朋友發現在家中無意識,送醫急救已經無呼吸心跳,經過急診採檢PCR陽性、Ct值25.3,最後急救無效不幸過世,死因為感染新冠病毒。
另一名15歲男生曾接種3劑武肺疫苗,沒有慢性病史,他在8月8日確診,本月16日起陸續有發燒、喉嚨癢、頭暈、嘔吐、咳嗽,18日到急診就醫,檢查有黴漿菌肺炎,住院使用抗生素治療,但因為發燒持續,且有發炎指數、凝血功能異常,懷疑是MIS-C,目前仍住一般病房。

這個不用猜接種3劑
不是BNT就是莫德納
nikon_user wrote:
明明第二劑有打,之後再打追加劑,意思是之前打的兩劑沒效?照您的說法21天後,如果感染及死亡人數整體下降,功勞算疫苗的?天底下有利的都算疫苗的功勞?豈有此理?還靜電吸附勒?可以別再扯鄉野傳說了嗎?
(恕刪)

意思是之前打的兩劑沒效?
不是沒效 , 是效力Titer不夠
唉 ? 免疫細胞不是機器, 是生物體 , 不是以為把抗原送進來?人體反應都一樣 ?
抗原是刺激產生 抗體 及 細胞免疫
進攻方敵軍(病毒)來了多少? 毒力強度為多少?防禦方的"抗體"效價,也要有相對準備多少才夠迎敵
防禦方(實際執行戰鬥)是 抗體 及 細胞免疫 , 不是那個疫苗(抗原),那是提供病毒情報的一方

疫苗需要補強, 這是 針對免疫的特性
上課的講義如同疫苗抗原 , 學生上課聽講學習 , 實際上應用(抗體+T細胞)能在考卷上答題(對抗病毒)
不是拿了一堆講義(工具書), 就能上考場 ?
第二劑疫苗如同上課了還不能融會貫通 , 所以下課後要補習
新訓後還要下部隊 ,下部隊後還要下基地 的意思
疫苗如同假想敵軍事訓練 ,演習 , 是要產生戰技(抗體+T細胞), 以對抗 真正的實際敵軍 (病毒)

在第二次接受到相同抗原時 ,免疫反應會更快, 免疫強度會更大 ← 免疫的特性

過去傳統上就是 使用 "抗體效價" Titer 來估算
打過疫苗(抗原) → 人體產生 抗體
「中和抗體效價」的評估,是比較中和抗體(neutralizing antibody)的能力,此抗體是能辨認出特定病毒、與之結合,進而阻止病毒侵入細胞的這種抗體。

方法是先抽血,離心捨去血球分離出血清,加熱去除血清內補體,再階梯式稀釋血清 , 手上就有了各種不同濃度的血清"抗體"
要先養細胞 , 病毒侵入細胞會讓細胞死亡,胞器消失 ,呈現空泡化 (CPE現象)
因為"抗體" 能中和病毒 , 被中和的病毒就無法侵入細胞受體 , 細胞就不會死亡 , 沒死胞器完整不會呈現空泡化

在不同稀釋倍數的血清中,加入固定濃度的冠狀病毒, 然後加入 Vero E6 細胞中;對照組為染疫康復者的加入到 Vero E6 細胞中培養;觀察細胞死亡狀態(CPE現象) ,就能評估抗體中和病毒,免於細胞死亡的能力。
就能知道最小 →最大稀釋倍數為多少 ,能保護細胞不會死亡 ,就能知道需要都少"抗體"才夠

由"階梯式稀釋" 能知道打一次疫苗能產生多少中和抗體?
第二次補強疫苗能產生多少中和抗體?
第三次補強疫苗注射又能產生多少中和抗體?
這樣的中和抗體濃度,加入培養能讓病毒養不出來, 而觀察到細胞完好,就能決定,是打二劑就夠了,還是要第三劑。

但是這個病毒能「靜電吸附」,抗體擋不住,是靠T細胞在感染之後才清除掉病毒。是T細胞在清除,所以無法依據過去傳統的抗體「力價/效價/滴度」評估打二劑還是三劑
在機場檢疫就發現,打四劑照樣突破性感染。

這樣舉例好了
通緝犯(病毒)的資料(疫苗抗原或來自舊冠毒的類似抗原)如果沒送到戶籍地 ,警察(免疫系統)不會去抓他(病毒)
通緝犯的資料送進來 , 如果沒有照片 , 警察不知道通緝犯的長像 ,警察想抓也不知如何去抓他?
不是聽信傳聞,以為有一個通緝犯在路上閒逛, 警察不知要抓的是誰? 就會被警察抓 ? ←宣傳的"自然免疫"是什麼 ?
怎麼會以為病毒進來就會被自然撲滅?
需要口卡,需要情報 ←這才是疫苗(描述病毒的特徵長像怎樣) 的角色
通緝專刊再發一次
通緝犯的資料如果是槍擊要犯, 就不會是只派制服警察上門, 而是要加派出霹靂小組帶烏茲衝鋒槍,M16長槍
這就是疫苗補強的功能 , 讓 免疫反應更快, 免疫強度更大

"靜電吸附"是冠狀病毒前所未有 , 所以早在去年就列舉過許多論文
AZ、莫德納、高端差在哪?醫揭疫苗「背後原理」:不用挑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814&t=6385552&p=10#83008271

怒駁扯上高端 王必勝:不是不買BA.5疫苗!現在除美國沒人買得到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814&t=6658773&p=2#85784367
那一個位點帶電, 能量為多少?能吸引到相對於人類細胞那一個受體位置, 都有資料

nikon_user wrote:
沒打疫苗自我防疫也不用等21天,打疫苗還要看黃道吉日?就算如此,依據這種算法,第六期施打第二劑,效力延升至第七期,那第六期的死亡率還是要高過第七期。因為第六期很多第二劑還未滿21天。
2022-09-21 17:09
(恕刪)

抗體力價?不必高於病毒的毒力?
自我防疫也不用等21天 ?
抗體升上來至有保護力不必21天?
報告很多自己看

報告麻煩看一下
1. Burbelo PD et al. (2020). Detection of Nucleocapsid Antibody to SARS-CoV-2 is More Sensitive than Antibody to Spike Protein in COVID-19 Patients. J Infect Dis., jiaa273.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093/infdis/jiaa273

2. Okba, NMA et al. (2020).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pecific Antibody Responses in Coronavirus Disease Patients.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26(7), 1478-1488. https://dx.doi.org/10.3201/eid2607.200841

3. Sun B et al. (2020). Kinetics of SARS-CoV-2 specific IgM and IgG responses in COVID-19 patients. Emerg Microbes Infect. 2020;9(1):940-948. doi:10.1080/22221751.20 20.1762515

4. Xiang F et al. (2020). Antibody Detection and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an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ciaa461.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093/cid/ciaa461

5. Zhao J et al. (2020). Antibody responses to SARS-CoV-2 in patients of novel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0 Mar 28]. Clin Infect Dis. 2020;ciaa344. https://doi.org/10.1093/cid/ciaa344

依據這種算法,第六期施打第二劑,效力延升至第七期,那第六期的死亡率還是要高過第七期。因為第六期很多第二劑還未滿21天
看不懂在說什麼?
什麼是六期施打第二劑?
那是衛福部公告 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平台」( https://1922.gov.tw/ )第六期預約→施打
可預約時間自8月16日上午10時起至8月18日中午12時截止;施打期間預計自8月23日至8月29日止,
23-29 不過7天
兩劑預防針間隔要超過28天 , 否則前一劑抗體沒等降下來?還在抗體高原期就搶打第二劑?是會中和掉下一劑提早進來的抗原!
疫苗是抗原 ←相對→ 效力是抗體+細胞免疫

是什麼效力延升至第七期 ? 看不懂 , 第六期預約時間什麼效力延升至第七期 ?
什麼死亡率 ? 數字是什麼 ?和什麼相比較 ?

對不起看不懂 ,可否寫清楚一點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