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醫師藥品委員會表示,只對兩種藥用成分抱有希望。
一種是為治療埃博拉病毒開發的瑞德西韋(Remdesivir),在德國將在新冠病毒患者中就此展開兩項較大規模的臨床試驗。
另一種是氯奎寧(Chloroquine)以及羥氯奎寧(hydroxychloroquine),這是一種治療瘧疾的常見藥物,被認為很有可能具有抑制病毒的作用。
路德維希表示,在醫師藥品委員會向衛生部提交的評估報告中,上述兩種有效成分是最被看好的候選對象。
但這都僅僅是推測而已。專家普遍認為,迄今為止為數不多的病例觀察和臨床試驗由於種種不足,無法證明其確實具有療效。路德維希指出,例如有的患者在服用瑞德西韋後病情好轉,其實很可能是症狀的自然消失過程。
另一項氯喹寧的臨床試驗在設計和病例數量上都缺乏應有的說服力。柏林夏裡特醫學院的病毒學家德羅斯滕(Christian Drosten)也對這項臨床研究表示失望:"這樣的研究不能帶給我們任何新的認知。"
日前,權威刊物《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刊登了中國研究者撰寫的一篇文章。作者指出,此前被討論和看好的兩種治療艾滋病的藥物,在新冠肺炎患者身上既沒有提高重症患者的存活率,也沒有加速他們的康復進程。
張上淳說:「大家也知道最近盛傳的羥氯奎寧藥物似乎有不錯的治療效果,我們蒐集了相關資料後,只有初步的資料顯示可能有效,這個證據不夠強而有力去證明是有效的。」但他也表示,這個藥物風濕免疫科就有在使用,相對算是安全的藥物。
「我們參考了一些報告之後,新型冠狀病毒(SRAS-CoV-2)感染臨床處置暫行指引也已經編修到第五版了,裡面有詳細提到這個藥物的安全使用範圍。」張上淳說,臨床醫師要參考這個版本,而且也要評估病患的身體狀況以及意願去做使用。「安全劑量的範圍也都跟專家商討過。」不過他也特別提醒,懷孕婦女是不能使用的,而且可能會有視網膜病變的問題以及影響心臟的不良反應。「不是說劑量越高就越有效,但其實越高的劑量是會對身體有影響的。」
此外,張上淳也說,根據法國報告顯示,使用後排出病毒的時間可以縮短,認為輕症可以使用,目的是縮短治療時間和佔床時間,台灣所使用的藥物羥氯奎寧,是台灣藥廠製造,目前劑量充足。
指揮官陳時中補充,羥氯奎寧在台灣是有生產商的,但該廠商承諾會將台灣的需要的數量優先保留,之後才會訂外銷的合約量,未來對於該款藥物的供應鏈不排除納入管制,也已經有跟藥廠協調過先保留台灣需要的量,在不傷及商業利益之下去做調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