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新建築 理想的個性住宅 [2009.2.22新增影片]

morgan0409 wrote:
請問白色牆面收邊是怎麼弄的

灑水不會污染到牆~~~


看到您的PM了.....一直沒時間回.抱歉!!
所謂收邊指的是在建築的所有天面.如屋緣/窗緣/女兒牆等.以滴水線收尾
這是設計新建築相當重要的設計環節...........

以下為台灣案例:因為建築未加以滴水線收邊.約一年後的狀況......
此案為餐廳.當時剛落成時.小弟還特別跑去跟業主說.請他一定要收滴水線.......可惜





以下建築為知名建築師設計.
已有七八十年以上的歷史.因滴水線設計考量完整.保存得宜....也有因未收滴水線維護困難的案例

現代藝術的啟蒙地[包浩斯學院(1919年)..更是催生新建築的發源地


Le Corbusier的 Villa Savoye(1927年)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的Barcelona Pavilion (1929年)
巴塞隆納椅就是出自Ludwig Mies van der Rohe之手.也是第三任包浩斯學院的校長



知名建築師Frank Lloyd Wright設計未考量滴水線
此二案例為世界知名的建築.落水山莊(1936年)及古根漢博物館(1959年).設計者為Frank Lloyd Wright
因Frank Lloyd Wright的建築都未收滴水線.保存極為不易也徒增困擾.後人在維護上顯得相當辛苦........
紅圈處...因為只用圓斜方式處理效果不好.一樣汙塵延流
綠圈處...雨水汙塵飛濺污染牆面.後人為防止汙塵飛濺污染牆面.只能消極的在外生板鋪上卵石緩衝




知名的古根漢....也因未收滴水線.維護的相當辛苦.........



樓主….可以踢館一下嗎…
網路的發達,使資訊流通的變得容易與快速,但在不經求證且更正的情況下,卻也容易使錯誤的資訊不斷的轉載與誤用,尤其在高人氣的加持下,往往正確性愈容易被人忽略……

首先….我完全不去評論設計之好壞,與成熟度,畢竟結果之展現,需要業主、設計者,與施工單位的配合,說得更遠,還要有環境等等。常常有人抱怨台灣的建築太醜,但在台灣特殊的民情與商業考量之下,能有多少業主肯讓建築師發揮設計理念,建造出令人激賞的作品……

以下我想討論的是:
1.樓主說將管路不埋設於結構體,應該是他所獨創,這點真是太小看全世界的人了,管道間與明管外露都是很一般的做法,常見的有大家所住的集合住宅,著名的有法國的龐畢度中心,只是作為透天住宅以往比較少用而已,但在許多人的經驗與建議下,也愈來愈少將管路埋於結構體了。樓主作的動作僅是把外露管線再用一層木板遮掩起來而已,殊不知龐畢度中心所著名的還是他的管線外露,再說句玩笑話,有去過大陸都應該看過,許多建築都是管線外露,連浴廁都是,馬桶旁邊就立一支污水管,這當然有它的社會背景考量。

2.至於樓主所說的「進化新建築」,真佩服樓主的魄力,科比意只是「邁向新建築」而已喔,他所說的新建築字面上可解讀成不同於以往,這當然相對於他所處的時代而言,至於他說的新建築五個原則,其就建築史上的發展而言,代表的是柱樑結構普遍使用,而不再是以往的承重牆結構,因為柱樑結構,才可以自由立面、自由平面、才可以水平帶開窗,這對現在而言,都不是甚麼的新鮮事了。科比意所留給後人的,除了當時前瞻的想法與勇於嘗試的決心,但真正讓大家一直去他所設計的建築物朝聖的理由,多是想去感受他所形塑的空間,巧妙應用光影造成的氛圍,以及建築與環境的結合等等。樓主所設計的真的很坦白說,完全沒啥關係。另外,科比意的白與表面無裝飾,這又是另外一層意義了,這樣的材料應用,在當時是非常普遍的。

3.科比意當時的社會環境,建築師大致分成兩個系統,一個是學院派,就是一般說的科班,另外一種就是師徒工匠系統,這卻是長久以來培養建築師的途徑,只是社會變遷,漸漸的以學院訓練為主,當然還是出不少非學院出身的優秀建築師,例如:安藤,不過他們在養成階段,基本的訓練與建築史的研究,可是一點都不會少的。

而我想說的是,因為要打廣告,所以常常看到但許多的名詞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用語中,科比意、安藤、巴洛克、文藝復興……等等,廣告說得天花亂墜,完全射後不理,管他傳達的正不正確。最後,言語多所冒犯,只是想要就我所知所學,提出一點看法……….
網路是開放討論當然歡迎批評指教....
小弟非建築師.但對建築的熱情遠遠超過一般執業建築師
家裡是四十年營造承包商.從小是拖著大磁鐵在工地吸鐵釘賣錢換糖果長大的
在營造工程打滾多年.經手的案子也不少.我可以告訴大家.從開工到完工.這些工地現場從未看過一次建築師
在設計這個建案時必需經過社區委聘的建築師審核.當我拿著模型照片解說時.這位建築師冷冷的對現場人說"你是吃飽沒事幹"這種東西只有當學生時才會做........當下讓我無言
台灣的建築水準我不想多談.當然也沒能力改變.但對建築的熱情絕對勝過任何人.我的工作室特別找在十幾年前我第一個獨立監造的案子前.因為這對我意義重大


以下回應你的問題
arcseven wrote:
1.樓主說將管路不埋設於結構體,應該是他所獨創,


我從未說過"明管"這部份是我獨創的.你可能斷章取意了....請先看清楚10樓提問人及回答的前因後果
提問人
========================
請問
那兩面木頭外牆
是單純的配色造型?
還是有其他功能?
=========================
小弟回答
這個工法是為因應台灣氣候及檢討現有傳統住宅建築工法的缺失.應該算是我獨創的

重點在於"外牆飾板"
為結合建築整體造型及日後修繕.設計了每塊可拆卸的木質飾板.在規劃建築時特別將所有管線設置於飾板內.飾板還有個重要功能就是外斷熱.將造型/遮蔽明管/外斷熱三合一的工法是我自己想出來的.說"獨創"應該不為過(至少我個人還未在任何一個國內外建案看過類似的設計.若您看過歡迎指教)


arcseven wrote:
2.至於樓主所說的「進化新建築」,真佩服樓主的魄力,科比意只是「邁向新建築」而已喔


正常的建築設計.建築一定是往前"進化"何需魄力??
日本的建築師都很用心.除了展現學習歐洲建築設計的美學.更融入當地人性的細膩感.這就是"進化"(台灣建築單單管線內埋的問題存在數十年.到現在還普遍可見)
其實本案還有更多進化的準備...如室內的西曬定時啟動降溫.還有預留薄膜太陽板的管線及儲備電力的電池室等等

arcseven wrote:
3.科比意當時的社會環境,建築師大致分成兩個系統,一個是學院派,就是一般說的科班,另外一種就是師徒工匠系統


還記得在學時科主任放著安藤忠雄的清水模建築幻燈片.從小在工地長大的我心裡劃過一個念頭.清水模也可以做到讓人這麼感動.從安籐我才了解....使用素材本身沒有對錯.就看你怎麼表現它.並利用自然的光影付與它靈魂
從安藤也進一步認識巨匠科比意.而這二位都是自學建築的奇人.對我有啟蒙的意義....至於建築史我完全不想去了解.知道越多包袱越多.找資料我也刻意不讀文字.只從照片中體會設計者的用心.這樣反而不會設計出雷同的設計

有熱心的朋友轉載到其他專業建築網站.當然也會有科班出身的專業人士對我這種自學建築提出質疑
建築的樣貌本身沒有對錯.只有喜好的問題.但態度及工法卻是有著對與錯的關係.完整的建築設計必需融合自然.進入工地是唯一了解空間及建築的地方.學習的是精神不是一味的模仿.這是我對建築的看法......若大家認為這篇這是廣告請略過.若認為是有意義的推廣歡迎繼續討論...............
樓主,我只是想提醒你一下,
你誤用了些名詞與源流..........
只是不想有些事情一再被錯誤的宣導......
不用跟我扯那麼遠......我也不想跟你談理念與設計......
也不要自稱為素人,就可以什麼都不在乎,那就不要提些有的沒的,

看得愈多,就會發現自己的渺小......我想這應該也是安藤與科比意成功的態度。
談一點自己的經歷與感想好了

任何的學問都是"道"
這個"道"指的是觀念
內斂及外放都是一種"形"
這個形可以傳達觀念,我認為就是一種"道"的體現

為什麼安藤會成為大師
不是因為光教堂.更不是因為住吉長屋(當然,媒體以長屋作為安藤成名作)

而是一種道的體現
沒有建築是沒有缺點的
但是有"道"的建築,少見

以樓主所分享案例來看,可以看見在樓主工程背景下,對於工法的熱情
同時在空間上也配置的四平八穩
這樣就是一個可以被值得肯定的案例不是嗎?

"神藏在細節裡"---這是老生常談
但在台灣有多少建築師能夠做到,當然這不能完全歸責於建築師,但建築師仍脫不去責任

以我自己所設計過案子來說
如何讓業主同意這些細節,都應該算是建築師所養成能力之一
這涉及到成本.時間及相對給業主的價值感
可惜真的不容易,當然台灣的建築環境也是一大因素

對於建築而言,每一條線都有其意義,在我前面"沒有無缺點的建築"一言中
如何取決就是重點了

但我個人會先以"道"作為重點

感謝樓主熱心的分享及對建築的熱情
建築沒有對錯,也請大家不必傷和氣






arcseven wrote:
你誤用了些名詞與源流..........
只是不想有些事情一再被錯誤的宣導......


除了你斷章取義的誤以為明管是我獨創的部份.......
請指教一下我誤用了那些名詞與源流.又宣導什麼錯誤......願聞其詳.以正視聽
先謝謝樓主分享 大作

我想不應該誤用科比意&萊特來形容你的作品
你的作品勉強講 比較像80年代後期的美國住宅
也許你是從科比意那邊吸收到一些啟發
但運用上可能加註太多自己解釋

你有研究過那張假的eames lounge chair
那你應該很清楚正品跟模仿者的作品之差距~

nabismania wrote:
我想不應該誤用科比意&萊特來形容你的作品


你可能誤會了.....我並沒有用這二位大師的作品來形容我的設計的建築
有二位網友PM我"滴水線工法".小弟才引用二位大師的經典作品來凸顯滴水線的重要性
其實回覆應該用PM的方式.但我認為這是很重要的資訊.應該讓所有.有自建需求的人知道
來現場參觀的朋友.很多遠從台南.嘉義.宜蘭而來.我也表明不可能幫他們服務.但都盡可能告知.自建要排除什麼問題.他們可以自己去要求所委任的建築師或承包商....慢慢的.資訊會漫延.把工法也加入討論.並公佈.正是我推廣個性住宅的目地.........

我發現在01有個現象.長篇的討論文章.大家都會去頭截尾讀文章




樓主, 我支持你的理念及"實際行動", 沒有完美的東西, 做的出來再來談.
抱歉恕我更正一下
我把萊特拿掉了 應該le corbusier而已

--------

我想不應該誤用科比意來形容你的作品
你的作品勉強講 比較像80年代後期的美國住宅
也許你是從科比意那邊吸收到一些啟發
但運用上可能加註太多自己解釋

你有研究過那張假的eames lounge chair
那你應該很清楚正品跟模仿者的作品之差距~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